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参照材料]
- 格式:doc
- 大小:68.00 KB
- 文档页数:8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复发性流产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复发性流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采用单盲前瞻性实验方法,给予观察组常规安胎药黄体酮及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治疗组在上药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0.3ml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直至孕10周后逐渐减量12周停。
对比两组的妊娠结局、药物副作用及新生儿畸形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的活胎率92.0%,对照组为64.0%,两组的活胎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为68.0%,高于治疗组的16.0%,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均无新生儿畸形发生。
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明显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且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部分患者使用过程中发生副作用,必须加强用药监测。
【关键词】复发性流产低分子肝素钙临床效果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4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1-0028-02复发性流产(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其发病率约1%~5%[1]。
临床治疗RSA的方法甚多,常见的有抗凝疗法、主动免疫疗法、被动免疫疗法及中医中药疗法等,目前仍无统一的疗法。
RSA发生的病因包括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解剖史、感染史等因素,有相当部分患者为不明原因流产。
近年来有研究对RSA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本文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钙对复发性流产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治疗RSA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本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年龄20~32岁,平均(28.4±4.0)岁,流产次数2~5次,剔除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血栓性疾病、肾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疾病,所有患者在近3个月内未使用口服避孕药、抗凝药物、促纤溶药。
临床热点问题讨论低分子肝素在产科中的应用关键词! 肝素,低分子量;先兆子痫;胎儿生长迟缓;流产,习惯性;胆汁淤积,肝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中图分类号:R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79(2007)06-0401-09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林建华教授应邀参加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张建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贺 晶教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 黄引平教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妇产科 余艳红教授主要讨论内容1.L WMH在重度子痫前期的应用2.LMWH在预防和治疗胎儿生长受限中的作用3.L WMH治疗血栓前状态所致的习惯性流产4.L WMH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5.L WMH在产科D I C中的应用林建华教授妊娠妇女随孕周增加,其高凝状况逐渐递增。
这与血浆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浓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液中促凝物质增加(如肝素酶)等因素有关,但仍然定义为生理性高凝。
少数妇女妊娠期间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数量和功能、凝血、抗凝、纤溶系统以及血液流变学系统出现异常,发生病理性高凝,即血栓前状态(prethr o m bo tic state,PTS),继续发展形成血栓。
近年研究表明,产科疾病,如习惯性流产、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妊娠期胆汁淤积症(I CP)、子痫前期等,其发病机理均与胎盘内或母亲重要脏器内血栓前状态和血栓形成有关。
低分子肝素(lo w m olecular w e i g ht hepari n,L M WH)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抗凝药物,与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出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等副作用明显减少,且半衰期长,作用持久,无需监测出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安全性更好,因此逐渐取代肝素。
目前,L MWH已广泛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肾静脉血栓、血液透析、肺栓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近年L MWH在产科领域的应用也在增加,已有L MWH治疗重度子痫前期、习惯性流产、FGR和I CP的报道,提高了临床疗效。
低分子肝素在产科应用的研究进展【摘要】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裂解产生的分子量较小的片段产物。
由于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效果更好,近年逐渐取代普通肝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通过抗凝血、抗血栓及抗炎等药理作用,在静脉血栓栓塞症、复发性流产和子痫前期等产科相关疾病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本文简要总结低分子肝素近年在产科应用的机制及进展。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产科;临床应用普通肝素,又称未分级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平均分子量15kD,应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肌梗死等取得良好疗效,但能引起诸如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由UFH经化学或酶解聚方法而成的相对分子量在3000~8000D,平均分子量约5000D的混合物。
与UFH相比,LMWH具有皮下注射吸收好、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及不通过胎盘、不分泌于乳汁中的优点,勿需严密监测凝血参数,能安全、确切地抗凝血,可以改善机体血栓前状态及母婴结局[1]。
因此,近年来LMWH得到产科医生的广泛关注,现将其在产科的临床应用机制及进展综述如下。
一、LMWH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凝血作用:UFH主要通过对凝血酶(thrombin,F)Ⅱa和凝血因子Ⅹa(FⅩa)的抑制起抗凝血作用,以上都依赖于UFH的戊糖结构与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结合。
UFH的抗FⅡa作用需要同时与FⅡa和ATⅢ结合,从而要求UFH有足够长度(分子质量至少5kD)。
与UFH结合的ATⅢ结合FXa能力增强,但ATⅢ抑制FXa不需要UFH与FXa直接接触,由此这种情况下对UFH没有最低分子质量的要求。
因LMWH片段远短于UFH,其主要依靠抗FXa的活性发挥抗凝作用,而对FⅡa及其他凝血因子作用较弱。
2.抗血栓作用:血栓形成的主要环节之一是FⅡa的激活。
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孕妇护理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
探讨如何有效降低流产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愈效果。
方法选择在我院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期间135例诊断为复发性流产的孕妇进行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情况,同时加强对孕妇的监测,加强护理。
结果135例复发性流产孕妇能成功妊娠维持至足月或获得活产儿的有119例,成功率为88.1%。
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成功率高,而且安全,为治疗复发性流产提供一种有效而又安全的治疗方法。
标签:低分子肝素;丙种球蛋白;复发性流产;疗效;护理复发性流产(RSA)是指与同一配偶连续2次或以上自然流产者。
复发性流产病因复杂,包括染色体、内分泌、解剖、感染、免疫等因素,近年来发生自身免疫异常(主要为抗磷脂抗体(ACA)阳性)与复发性自然流产密切相关。
针对此类RSA,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案,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治疗的同时,加强对复发性流产孕妇的观察及护理就显得极为重要。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8月至2008年8月来我院治疗流产者135例,年龄22~38岁,平均28.3岁,且具备以下条件:①连续2次或以上复发性流产者,过去没有死胎、死产及活产史;②夫妻双方染色体正常;③排除女性生殖道畸形或感染;④男方精液检查正常及抗精子抗体、支原体、衣原体均为阴性;⑤ACA阳性;⑥内分泌激素和优生筛查阴性;⑦无其他内科合并症。
1.2 用药方法从孕5周开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500 mg/(kg·d)Qd,每周连续使用3 d,用至12~14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碧林,葛兰素史克有限公司,0.4 ml/支,含4100 IU),剂量为0.4 ml,2次/d,治疗过程定期检测,如果胎儿生长发育良好,每3 d血HCG值近翻倍上升,孕酮值正常,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与孕周相符,凝血纤溶指标检测项目恢复正常,即停药。
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在妇产科疾病、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复发性流产保胎中使用频繁。
低分子肝素的抗凝功能让很多未曾使用过该药的同行甚为忧虑,担心用药后造成母体和/或胚胎出血。
为了让更多的同行学会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我将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使用做了简述,每种病症都注明具体用药方法和疗程。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血栓前状态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称为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又称为易栓症。
这种血栓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能选择性影响子宫胎盘循环而导致胎盘发生微血栓,形成胎盘纤维沉着、胎盘梗死灶,从而引起胚胎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
妊娠期发生血栓前状态的患者复发性流产(RSA)发生率很高。
PTS不是一种疾病,不能预示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病理过程即将发生、何时发生或必然发生,但在一定条件或诱因下有利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者造成孕产妇死亡。
易栓症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前者主要指抗磷脂综合征(APS)、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机体存在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等。
后者主要包括蛋白S(PS)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亚甲基四氧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等。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0.05-0.1/d;或波立维75mg/d;或磺吡酮0.2、tid;或双嘧达莫25-50mg,tid;或噻氯匹定0.25,每日1-2次。
以上药物单独使用或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
2、低分子肝素预防性用药:排卵后即开始低分子肝素治疗,帮助定植、胎盘形成,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1支,如依诺肝素4000U或速碧林4100U或达肝素5000U。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复发性流产也可称之为习惯性流产,是多种妊娠疾病的共同结局。
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孕龄妇女中复发性流产的发病率在1-5%之间,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免疫因素异常、胚胎染色体异常、宫颈内口松弛以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均为其常见原因。
近年来,在研究中显示抗凝治疗是复发性流产较为有效方式,临床上以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等为主,其中低分子肝素在药物治疗中占有最为重要作用。
在临床治疗中不仅仅具有抗凝作用,同时联合其他方式对子宫内膜上皮上对囊胚的侵入与黏附造成影响,最终促进胎盘的形成,并且滋养细胞增殖。
除此之外,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抗磷脂抗体间的结合,减轻炎症反应,进而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妊娠结局造成影响。
1 低分子肝素药物基础低分子肝素主要由酶催化裂解制备或者普通肝素经化学分解所致的分子量较低肝素总称,该药物的主要成为为葡萄胺聚糖,与普通肝素相比,分子量更低,属于抗凝血酶III依赖性凝血酶抑制剂。
在临床应用中,低分子肝素所具有的优势如下:①在皮下注射后,低分子肝素生物利用度可在90%以上;②大部分的普通肝素中抗凝血酶III与戌糖结构联合,从而对凝血因子Xa与凝血酶IIa活动予以抑制,进而起到抗凝作用;③因低分子肝素具有较大分子量,同时还伴有大量的负电荷,因而不会更加容易通过胎盘屏障;④由于血小板因子难以与低分子肝素发生联合,因此在应用后不会减少血小板数量;⑤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能够会导致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进而加强纤维溶解;⑥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合成,并且确保释放出更高活性的组织因子途径抑制饮食,通过与凝血因子Xa或者组织因子形成复合物的方式来进一步减弱外源性凝血途径;⑦与普通肝素相比,为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后半衰期的3-6h是其2-4倍,且大多数药物会经患者肾脏予以排泄。
2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2.1 用药剂量低分子肝素的用药剂量通常可以分为治疗与预防剂量两种,其中预防剂量主要应用于近期无明确血管栓塞或者相关病史症状,而治疗剂量则更加适用于近期存在明确血管栓塞或相关病史者。
表 1 妊娠结局对比组别例数正常活产儿人数新生儿早产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儿人数对照组66,24859,083(89.18%)3,836(5.94%)2,851(4.30%)1,736(2.62%)观察组6,5685,639(85.86%)155(2.36%)234(3.56%)69(1.05%)χ267.022135.267.95460.922P<0.05<0.05<0.05<0.05表 2 其他妊娠不良结局数量对比组别例数自然流产医学性人工流产治疗性引产异位妊娠死胎死产其他合计对照组66,2488655,79013801981747,165(10.82%)观察组6,5682997217141882502(7.64%)χ263.833P<0.05能有效减少出生缺陷发生[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的风险仍然居高不下,发病率也呈逐年增高趋势[4]。
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的重要内容,在降低出生缺陷儿发生率方面,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必不可少的预防措施,并且减少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危害[5]。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正常活产儿比例略低于对照组,但早产、低体质量以及缺陷儿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发生其他妊娠不良结局7,165例(10.82%),观察组发生其他妊娠不良结局502(7.64%),观察组较低于对照组(P<0.05)。
进行婚前、孕前检查,有效检出传染疾病和遗传性疾病,通过及时的治疗和产前诊断,保证夫妻双方身体健康,达到优生优育目的。
综上所述,免费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一项惠民工程,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并同当地街道社区密切配合做好婚前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的风险,提高全民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1 王媛媛, 马旭. 出生缺陷干预从产前优生服务到孕前保健的模式转变[J].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2, 20(8): 573-575.2 刘可, 朱洁明, 黄嘉欣, 等. 基于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对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的临床价值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4(7): 1055-1058.3 温小鲜, 梁建文, 陈惠初, 等. 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体检中的护理对策[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7, 23(22): 2876-2881.4 周凤荣, 陈志欣, 张篷, 等. 山东省围产儿出生缺陷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5, 13(5): 398-400, 460.5 梁艳, 王秀芸, 郭爱华. 2013-2015年深圳市福田区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结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7): 1363-1365.临床论著低分子肝素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周运花,李伏福(梅州市妇女儿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梅州 514021)摘要:目的评价对经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获得妊娠后发生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效果。
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在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中的疗效目的: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5例研究组和25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干预。
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妊娠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①研究组和对照组妊娠率分别为9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②研究组和对照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现凝血功能异常、皮疹、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结论:本次研究认为小剂量低分子肝素可改善复发性流产患者的高凝状态,提高妊娠率,安全性较高。
标签:肝素;高凝;复发;流产复发性流产指连续2次以上的流产,与机体高凝状态有关。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经酶解聚后产生的片段,分子量低,有极强的抗凝及纤溶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抗凝治疗中。
因此我们拟收集近3年我院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诊断为高凝状态复发性流产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两组,25例研究组和25例对照组,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研究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干预。
研究组平均年龄(30.3±2.8)岁,平均流产次数(2.7±1.8);对照组平均年龄(31.2±3.9)岁,平均流产次数(2.8±1.7);2组人员年龄、流产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①年龄大于18周岁。
②高凝状态定义为APTT1mg/L。
③无子宫解剖、内分泌、感染等原因导致复发性流产者。
1.3 排除标准丈夫精液、夫妻染色体核型异常者。
1.4 治疗标准1.4.1 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叶酸,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有先兆早产时抑制宫缩、保胎治疗。
1.4.2 研究组基础治疗与对照组相同。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黄体酮在复发性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目的:针对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黄体酮在复发性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讨。
方法:选用我院2019年4月~2021年8月间接诊的8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按照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
给予对照组黄体酮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低分子肝素钠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与腹部疼痛、腰酸坠胀、出血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复发性流产患者施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黄体酮有利于其减少出血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钠;黄体酮;复发性流产;应用复发性流产,即指患者大于等于两次出现自然流产,约有八成的复发性流产患者在孕12周内出现先兆流产。
其主要症状包含腹部疼痛、腰酸坠胀、阴道出血、停经等,通常患者在此发生流产的概率与其曾经的流产次数息息相关。
有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黄体功能不足,故在临床上制定治疗策略时通常以外源性补充黄体酮为主[1]。
对复发性流产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黄体酮进行治疗,将帮助患者显著缩短腹部疼痛、腰酸坠胀、出血等主要症状消失时间,使其治疗总有效率得到提升。
基于此,本文对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黄体酮在复发性流产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讨,现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用我院2019年4月~2021年8月间接诊的82例复发性流产患者,按照盲分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1例。
对照组最小年龄为22岁,最大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27.46±1.27)岁,流产次数平均(3.46±1.21)次,孕周平均(6.82±1.34)周;观察组最小年龄为23岁,最大年龄为30岁,平均年龄为(28.53±1.37)岁,流产次数平均(3.27±1.47)次,孕周平均(6.47±1.19)周。
基层医院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的应用(附:1例病例报道分析)【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是造成我国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间接产科原因中居于首位。
本文就基层医院如何针对 VTE 患者第一时间应用抗凝治疗?用多少?什么时候用?在本文均得到总结,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孕产妇;基层医院;低分子肝素近年来,伴随环境、生活方式及免疫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孕不育发生率呈现升高趋势。
其中,免疫性抗体相关性不孕占比较高,患者孕晚期易出现妊娠高血压疾病,导致不良妊娠结局。
此外,原发性髙血压、肥胖、糖尿病、髙脂血症、髙龄、甲状腺功能异常、髙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妊娠高血压风险人群孕期极易存在静脉血栓栓塞风险。
针对此类静脉血栓栓塞高风险人群,应做好早期识别、孕前处理、孕期监护是保障母婴安全的关键,必要时需适时终止妊娠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1病例资料患者陈xx,女,1997年9月2日出生于湖南省桑植县空壳树乡八斗桥村石家湾组,出生时因母亲系第三胎(一、二胎流产)“妊娠高血压、产时子痫”,导致出生时“缺氧”,智力轻度低下、语言发育欠佳;5岁时发现“癫痫”,已治愈。
有“贫血”史多年,一直服用补血药(具体用药不详),2016年发现“高血压”,曾住院治疗,诊断为“H型高血压”,予以依那普利、叶酸片降压,2019年改为“拜新同片”降压。
余无异常病史可询。
2019年12月6日结婚,婚后长期分居,男方外地打工,但每年在中秋节及年关回家住上3月左右,2021年端午节回家一月,因一直未孕,2021年8月由其父亲带其来我诊室要求检查。
予以完善孕前相关检查提示:贫血貌,口齿不清,智力稍差,血压:148/98mmHg,Hb:100g/L,Hct3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24.4pg,地贫筛查正常;O型血,RH (+),TSH:2.89uLI/ml;支原体培养(+);尿酸392umol/L,,免疫三项(抗心磷脂抗体、β-2糖蛋白、狼疮抗凝物)阴性;其余血凝四项、心肝肾胆囊,乳腺,子宫附件B超未见异常;宫颈癌筛查未见异常。
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低分子肝素在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中国妇产科在线2014-09-29 发表评论分享临床应用较多的低分子肝素LMWH,是普通肝素经化学或酶法解聚而得,其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性优于肝素。
其分子量是普通肝素的1/3左右,平均4000-5000D。
与肝素比较,有更好的量效关系,它的抗凝作用应测定抗Xa活性,而非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
LMWH主要经肾排出,较少诱导血小板减少,能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有助血栓溶解。
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IIa及凝血因子Xa(FXa)发挥抗凝作用。
在血液凝集系统中,凝血因子Xa主要起抗栓塞的作用,凝血酶IIa主要起抗凝血作用。
普通肝素抗凝血酶IIa及凝血因子Xa的作用为1:1,如抗凝血酶IIa作用较强,出血事件会较多;低分子肝素副作用明显减少,抗凝血酶IIa作用明显减弱,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明显增强。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因此在保胎治疗中,我们选择应用低分子肝素。
保胎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主要针对其抗凝血因子Xa的作用,宜选择因子Xa,使纤维蛋白溶解成可溶性纤维蛋白。
流产病人有一种血栓前状态,凝血作用过强,抗凝作用过弱,纤溶过程过弱,整个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
血栓前状态妊娠后更加高凝,毛细血管形成血栓,胎盘及绒毛血栓形成,胚胎营养不良,导致流产。
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流产,就是利用低分子肝素对抗这种凝血过高所致的血栓前状态,避免毛细血管血栓的形成。
LMWH的保胎机制:1、抗凝、抗血栓形成;2、免疫调节,抑制自然杀伤细胞的功能,抑制粒细胞的游走和渗出,抑制补体的激活,调节母-胎界面的细胞因子网络向TH2型优势转化;3、对滋养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增强增殖,调节侵袭能力,减少凋亡。
LMWH在保胎治疗中的应用:1、抗凝作用:治疗易栓性(血栓前状态)2、非抗凝应用:与易栓性无关的病理妊娠,如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突发胎儿宫内死亡史;3、促进滋养细胞增值分化:ART反复种植失败、早期滋养细胞及胚胎发育不良等。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研究引言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妇女孕产期内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自发或亚临床流产。
目前研究表明,复发性流产的原因是复杂的,包括遗传、内分泌、免疫等因素都与其相关。
因此,临床治疗往往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其中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期间在某医院诊治的5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患者年龄在24~35岁之间,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方法。
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
试验组在孕前开始口服黄体酮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则单纯接受口服孕酮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试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对于术后腹泻、皮肤出血、皮肤红肿等低分子肝素钠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试验组患者的成功妊娠率为88.0%,而对照组成功妊娠率为60.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黄体酮治疗。
研究还发现,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且对术后腹泻、皮肤出血、皮肤红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
因此,说明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黄体酮治疗,且安全性较高。
致力于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痛苦和不适,提高其生育率,对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实际应用价值。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研究复发性流产是指同一对夫妇在妊娠期间发生两次或更多次的自然流产。
这种情况给夫妇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夫妇的婚姻生活。
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复杂,涉及到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免疫原因等多方面的因素。
黄体酮是由黄体细胞分泌的一种孕激素,它主要起着维持早孕期子宫内膜功能,促进胚胎着床和妊娠的维持等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和增加血液循环。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疗效备受关注。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维持胚胎着床和妊娠的稳定,促进孕激素的分泌和子宫内膜的生长。
二是通过减少血栓的形成,促使胚胎在子宫内膜中有更好的发育环境。
三是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减少自身免疫对胚胎的攻击。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价值。
为了探讨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的疗效,我们开展了一项针对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研究。
本研究共纳入了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治疗组接受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治疗观察期为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孕妇妊娠结局和不良反应情况。
经过统计分析,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且,治疗组的孕妇妊娠结局明显优于对照组,胎儿发育良好且母婴安全。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也没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
说明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在临床实践中,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我国临床医生在治疗复发性流产患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积极采用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患者的生育率。
黄体酮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复发性流产也有着一些局限性,比如治疗周期较长、费用较高等,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权衡利弊,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近年来,低分子肝素(LMWH)在妇产科疾病、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复发性流产保胎中使用频繁。
低分子肝素的抗凝功能让很多未曾使用过该药的同行甚为忧虑,担心用药后造成母体和/或胚胎出血。
为了让更多的同行学会正确使用低分子肝素,我将低分子肝素在妇产科、生殖及复发性流产中的使用做了简述,每种病症都注明具体用药方法和疗程。
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血栓前状态因持续高血凝状态而导致的血栓形成风险增加称为血栓前状态(prethrombotic state,PTS),又称为易栓症。
这种血栓前状态不一定发生血栓性疾病,但可能选择性影响子宫胎盘循环而导致胎盘发生微血栓,形成胎盘纤维沉着、胎盘梗死灶,从而引起胚胎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
妊娠期发生血栓前状态的患者复发性流产(RSA)发生率很高。
PTS不是一种疾病,不能预示血栓栓塞性疾病或病理过程即将发生、何时发生或必然发生,但在一定条件或诱因下有利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严重者造成孕产妇死亡。
易栓症分为获得性易栓症和遗传性易栓症。
前者主要指抗磷脂综合征(APS)、获得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以及机体存在各种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疾病等。
后者主要包括蛋白S(PS)缺陷症、蛋白C(PC)缺陷症、抗凝血酶Ⅲ(AT-Ⅲ)缺陷、FV Leiden突变、凝血酶原G20210A变异、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亚甲基四氧叶酸还原酶基因突变等。
1、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0.05-0.1/d;或波立维75mg/d;或磺吡酮0.2、tid;或双嘧达莫25-50mg,tid;或噻氯匹定0.25,每日1-2次。
以上药物单独使用或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
2、低分子肝素预防性用药:排卵后即开始低分子肝素治疗,帮助定植、胎盘形成,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1支,如依诺肝素4000U或速碧林4100U或达肝素5000U。
根据文献报道有多种方法。
①持续用到产后6周;②D-二聚体(DD)降至正常后继续用药2周停药;③妊娠12周停用;④孕23周评估胎儿体重正常可停用肝素。
根据D-二聚体水平选择药物剂量:早孕时DD0.75-1.5mg,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1支;DD1.5-3.0mg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2支;3-6mg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3支;孕12周以上DD≥1.5倍时每天注射LMWH1支。
抗凝治疗:在静脉血栓栓塞初发作后通常需要6个月的抗凝治疗,每天注射LMWH2支。
既往有血栓史,在妊娠前就开始用LMWH抗凝治疗,产后继续抗凝治疗6-12周。
LMWH可在阴道分娩后4~6小时或剖宫产后6~12小时重新开始,或可改为口服华法令;二者均不影响哺乳。
监测肝素治疗的指标主要为APTT,使肝素剂量控制在健康对照的1.5-2.0倍为宜。
超过2倍减量或停药。
3、D-二聚体全孕期参考值未孕 0-0.55mg孕<13周 0-0.7mg孕14-20周 0-1.7mg孕21-27周 0-2.8mg孕28-34周 0-3.25mg孕>35周 0-3.5mg二抗磷脂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非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动脉、静脉血栓形成,病态妊娠(妊娠早期流产和中晚期死胎)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为表现,血清中存在抗磷脂抗体(APA),上述症状可以单独或多个共同存在。
APA阳性如不予治疗,70%以上将发生自然流产或胎死宫内。
低浓度肝素有抗凝血酶原激酶作用,高浓度肝素可抑制凝血酶,阻止血小板聚集;肝素能直接结合β2-GP-1,其结合位点正是APA与β2-GP-1的结合位点,因此肝素能竞争性抑制β2-GP-1与APA的结合,可恢复因APA作用而受损的滋养细胞侵蚀能力,也可升高因APA作用而下降的胎盘分泌HCG的水平。
肝素还可抑制补体激活,因此可以防止母体子宫胎盘循环中补体激活所导致的流产发生。
LMWH具有与肝素类似的作用机制,但由于分子量的减小,LMWH对Ⅱa因子的作用相对较弱,对Xa因子选择性更高。
抗Xa因子的比例高则抗栓作用强、副反应小,抗Ⅱa因子的比例高则抗凝作用强、出血等副反应多。
因此,由于减小了对凝血酶Ⅱa因子的抑制作用,LMWH在达到有效的抗血栓作用的同时可以减少出血等不良反应,在临床应用上很有价值。
1、抗血小板药物:用法同血栓前状态。
2、低分子肝素确定妊娠后,根据D-二聚体水平每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2支,直至分娩结束前停用。
既往有血栓史,在妊娠前就开始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在妊娠期不用华法令。
由于产后3个月内发生血栓的风险极大,故产后应继续抗凝治疗6-12周;如果可能,在产后2-3周内可以把肝素改为华法令。
LMWH可在阴道分娩后4~6小时或剖宫产后6~12小时重新开始,或可改为口服华法令;二者均不影响哺乳。
肝素不能从乳汁中分泌;华法令与蛋白结合,也很少从乳汁中分泌,因此产后用肝素、华法林抗凝,可以继续哺乳。
3、华法令华法令初期2.5-5mg/d,维持量因人而异,一般<7.5-10mg/d,平均4-6mg/d。
华法令用PT监测,用国际标准比率(INR)评估。
INR=患者PT/标准PT,如INR>3.0出血风险加大,INR>5出血风险极大,一般控制在2-3之间。
4、抗免疫:纷乐(羟氯喹)每天0.2-0.4,根据病情可以全孕期口服;酌情口服美卓乐(甲泼尼龙)每天4-16mg。
5、免疫球蛋白:0.2-0.5g/kg/d,每疗程连用5-7天,每月一疗程,直至孕28-32周或足月。
或确定妊娠后每周静脉滴注10g/次,妊娠10~12周后每2~3周静脉滴注10g/次,至孕26~30周。
三深静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D-二聚体(DD)水平增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分子标志物。
DD检测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具有高度的敏感性(>99%),对慢性期仍有新血栓正在形成的患者同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且还可根据DD 含量的高低变化监测和指导抗凝及溶栓治疗。
DD>0.50mg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和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价。
妊娠期血栓前状态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恰当,则可能发展为血管栓塞,导致流产、早产。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首先要注意原发疾病的抗凝治疗。
对于可能导致血栓前状态和/或深静脉栓塞的病症,即使DD在正常范围内,积极的抗凝治疗也非常重要。
1、推荐药物抗凝是DVT的基本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有利于血栓自溶和管腔再通,从而减轻症状,降低PE发生率和病死率。
但是单纯抗凝不能有效消除血栓,不能降低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
急性期DVT,建议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在INR达标且稳定24h后,停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也可以选用直接或间接Xa因子抑制剂。
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如阿加曲班;Ⅹa因子抑制剂: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磺达肝癸钠,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
2、抗凝疗程对于继发于一过性危险因素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3个月。
危险因素不明的初发DVT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6~12个月或更长。
伴有癌症并首次发生的DVT,应用低分予肝素3-6个月后.长期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
对于反复发病的DVT患者和易栓症患者,建议长期抗凝.但需定期进行风险效益评估。
3、低分子肝素预防性应用:对有血栓倾向、OHSS等高危患者以及已发生中重度OHSS患者,均可每天注射低分子肝素1-2支以及口服阿司匹林,至少用至OHSS缓解后2~3周,甚至可以长达整个孕期。
对于新鲜周期高危患者可采用冷冻胚胎,再行冻融胚胎移植。
抗凝疗法:低分子肝素每天2-3支,持续至产后;同时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防止血小板聚集。
虽然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不能完全避免血栓的发生,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血栓治疗效果较好。
持续用药至产后,最长至产后6周。
对于发生肺栓塞后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使用低分子肝素,有条件时应根据Ⅹa因子活性来调整剂量。
当抗Ⅹa 因子活性在0.6-1.0IU/ml范围内,推荐每日皮下注射2次;当抗Ⅹa因子活性在1.0-2.0IU/ml范围内,推荐每日皮下注射1次。
达肝素对于肾功能的影响要小于其它低分子肝素。
4、磺达肝葵钠磺达肝葵钠(安卓)是人工合成的活化因子Ⅹ选择性抑制剂,其抗血栓活性是抗凝血酶Ⅲ(AT-Ⅲ)介导的对因子Ⅹa选择性抑制的结果。
通过选择性结合于AT-Ⅲ,磺达肝葵钠增强了约300倍AT-Ⅲ对因子Ⅹa原来的中和活性,而对因子Ⅹa的中和作用打断了凝血级联反应,并抑制了凝血酶的形成和血栓的增大。
磺达肝葵钠不会灭活凝血酶(活化因子Ⅱ),并对血小板没有作用。
磺达肝葵钠在2.5mg剂量时,不影响常规凝血试验如APTT、PT/INR,也不影响出血时间或纤溶活性。
磺达肝葵钠不会与来自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浆发生交叉反应。
磺达肝葵钠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每日皮下注射1支(2.5mg),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对肾功能影响小于低分子肝素。
磺达肝葵钠首次用药因不早于手术结束后的6小时内。
该时间内不应注射该药,除非已经确定止血。
如果后续治疗将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应在末次注射磺达肝葵钠1天后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
如果需要使用维生素K 拮抗剂华法令进行后续治疗,应继续使用磺达肝葵钠治疗直至达到INR目标值。
任何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不应与磺达肝葵钠合并使用。
包括低分子肝素、肝素、溶栓药物、GP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地西卢定等。
磺达肝葵钠不通过肝脏的P450酶代谢,因此较少存在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华法令、阿司匹林、地高辛和和吡罗昔康无药物间相互作用。
大鼠和家兔皮下注射磺达肝葵钠约为人用剂量的5倍和12倍时,未见生育力损伤或对胚胎-胎仔生长发育损害的证据。
孕妇使用磺达肝葵钠的临床数据有限,只有当用药的收益大于风险时,可用于孕妇(临床上已用于孕妇抗凝)。
哺乳期不推荐使用。
磺达肝葵钠抗凝效果优于低分子肝素;出血等副作用小于低分子肝素(无统计学意义),获益-危险净收益优于低分子肝素。
对严重肝功能受损者使用磺达肝葵钠时不需要进行剂量调整,但严重肝功受损时凝血酶原时间异常升高的患者应谨慎使用磺达肝葵钠。
5、华法令华法令是维生素K拮抗剂,是长期抗凝的主要药物。
治疗首日常与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联合使用,建议剂量2.5-6mg/d,2.-3d后开始测量INR,当INR稳定在2.0-3.0并持续24h后停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继续华法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