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2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治疗摘要: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诊疗中要合理把握切口脂肪液化发生高危因素,做好预防与治疗,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作为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系,切口脂肪液化会导致炎症反应延长愈合时间,增加患者身心痛苦与经济负担,严重者还会导致护患纠纷,因此做好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诊疗研究极为必要,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危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主要是妇产科患者腹部手术后切口部位因手术破坏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脂滴流出,形成液态脂肪引发无菌性炎症,这个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切口血液循环与愈合,对患者身体造成严重负担。
临床报道显示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与患者肥胖、糖尿病、应用高频电刀、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贫血、抗生素应用、营养不良、缝合不当、妊高症水肿等因素密切相关。
肥胖作为典型的影响因素,是由于皮下脂肪厚度过后导致患者更易发生脂肪液化,一般厚度<3㎝患者发生几率较低,超过3㎝则发生风险伴随厚度增加直线上升,且由于肥胖患者多数皮下脂肪层血液循环较差,切口受手术侵入性操作影响更易发生脂肪氧化分解导致液化,因此对皮下脂肪层过厚患者要予以重点关注。
合并糖尿病作为引发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主要是由于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重切口血液供给负担引发血供障碍,增加脂肪液化风险,且高血糖会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抑制白细胞及纤维母细胞修复能力,抑制切口部位肉芽生长、干扰其抗感染与愈合能力,造成切口脂肪液化愈合不良,因此合并糖尿病患者要加强术后切口脂肪液化预防。
高频电刀作为近年来临床手术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的医疗器械,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变频电流引发局部热效应并增温,会增加皮下脂肪组织变性坏死、烧焦等几率,增加术后切口渗液风险,导致脂肪液化,因此高频电刀的应用临床操作必须慎重,并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去除缺血、游离及烧伤坏死的脂肪组织,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几率。
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伤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1991年3月-2010年3月间行剖宫产术5384例病人发生术后腹壁切口脂肪液化的42例,分析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结果:肥胖、贫血、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以及术中操作不当均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关(p0.05。
见表l。
3讨论3.1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切口脂肪液化不是感染伤口,发生机制尚未明了。
有报道剖宫产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率为0.34%[4],本院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为0.78%,高于报道的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考虑其发生原因主要与肥胖、手术切口方式、高频电刀、贫血等有关。
另外术者手术操作也是较主要的因素[5]。
分析本文中脂肪液化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体型肥胖:由于肥胖,皮下组织切开后由于局部血运的破坏,使本身血运就较差的肥厚脂肪层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加之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刺激下脂肪组织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2)高频电刀。
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的渗液,影响切口愈合 [6]。
(3)切开与缝合技术及动作粗暴也是影响伤口愈合不可忽视的因素,缝合过紧、过密可使血运不佳而致脂肪液化,缝合过松、漏缝容易遗留死腔。
纵形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明显增多,考虑与皮下脂肪厚薄、纵切口张力大有关。
有报道下腹部切口裂开纵切口较横切口发生率多20倍 [7-8]。
(4)妊娠期合并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贫血特别是中重度贫血是妊娠期常见的并发症,合并这些并发症的患者本身明显影响蛋白及胶原的合成,末梢循环差、组织抵抗力和愈合能力差,易引起切口脂肪液化,且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下,切口容易感染,愈合能力下降,都可造成切口不愈裂开。
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妇产科手术中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经过研究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和贫血、肥胖、妊高症水肿、滞产以及糖尿病等因素有关。
结果本文所选的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其中有4例患者实施的ii期缝合,未出现切口感染的病例,患者的愈合时间在9-15天之间。
结论经过适当的处理,可以有效降低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几率,同时还有助于切口的愈合,降低患者的痛苦,需要治疗的时间缩短。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原因;预防措施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55-01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进行手术治疗的2614例妇产科患者,其中有42例腹部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其发生率为1.6%;其中618例为妇科,有8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29%;1996例剖宫产,34例出现脂肪液化,发生率为1.7%。
术后患者未感觉不适,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术后的2-10天内进行换药时多有淡黄色水样渗出物,按压切口时渗液可增多,未见明显的切口红肿,但是切口愈合不佳,切口两端的皮肤较易分离,甚至只有表皮相连,进行涂片时发现渗出液内有大量脂肪滴,未见细菌生长。
1.2方法术后病房护士要每天对切口进行检查,如切口处存在少量渗出液,在确定为非感染的情况下,可每日对切口进行1-2次的挤压,每次挤压时尽量将液化脂肪挤出;之后在伤口表明涂上百多邦,同时进行红外线理疗,距离的长短和患者的耐受程度有关,以不烫伤患者为最佳,每次持续照射30分钟,每天照射1-2次,治疗完毕后用无菌敷料进行包扎,持续渗液或者渗液较多者要预防感染,拆除缝线同时联合应用抗生素[1]。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目前尚无统一的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的诊断标准。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表现者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术后出现渗液,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少数有切口处疼痛。
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渗出液镜检出大量的脂肪滴;③切口边缘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无脓性分泌物,切口无红肿压痛,临床无炎症反应;④渗液涂片检查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切口液化的机制尚未明了,其可能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腹部脂肪厚,凡皮下脂肪超过2cm以上的患者,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明显增高;2、高频电刀加大功率甚至使用电凝导致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浅表烧伤以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而发生变性、坏死,术后形成较多渗液。
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供应障碍进一步加重;3、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挤压、钳夹、机械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及水肿,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自溶或破裂,脂肪组织发生液化;4、缝合脂肪层时骑跨组织过多,缝线密集,结扎线过紧造成脂肪组织缺血发生无菌性坏死,导致液化;5、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以及贫血等,均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脂肪液化的危险性。
切口液化的预防高频电刀致切口愈合不良原因分析利用高频电流在患者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
高频电切和电凝产生的局部温度可达200-1000℃,高频电刀与皮下脂肪接触时间长,反复、大功率灼烧可造成皮下脂肪浅表性灼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因热凝固作用而发生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由于术后患者体质弱,切口液化进一步发展可继发切口感染及其他感染。
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除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外,可以认为以下处理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
(1) 严格控制使用电刀,需用电刀时,应将电刀的强度调到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佳,切勿以高强度电流切割组织。
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姚谦分析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姚谦摘要: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仍然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近年随着手术患者中肥胖、高龄人数比例的增加及高频手术电刀的普遍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明显的增多。
切口脂肪液化,使手术切口不能按期愈合,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经济负担。
甚至合并二次感染反复发作形成窦道,经久不愈,常需多次手术。
本组回顾性分析过去五年中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采用积极治疗后16例患者中14例一期愈合,2例二期愈合,无一例继发感染。
结论重视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并运用积极的防治措施处理腹部切口可以缩短切口愈合时间。
关键词脂肪液化腹部手术切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2003年8月~2008年8月,在我科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病例共16例。
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35~68岁。
上腹部手术12例(包括胆囊切除术9例、胆总管切开取石手术1例,胃大部切除术1例,胃癌根治术1例、)。
下腹部手术4例(阑尾切除术3例,肠梗阻1例)体形较肥胖,皮下脂肪厚度5~10cm。
本组病人于手术后3~8d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切口愈合不良。
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送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病人分为两组。
A组9例,切口发生渗液,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清除坏死组织,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直至伤口愈合。
其中有1例,切口换药至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无黄色渗出液后行Ⅱ期缝合。
治疗过程中口服抗生素。
B组:7例,切口发生渗液,部分愈合不良,不拆除缝线,挤压伤口排除渗液,外用碘伏纱条覆盖切口,每日换药1次;同时每日用红外线灯照射伤口1~2次,每次20min。
42 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和防治
何光林王波夏芝炳
(四川省万源市罗文中心卫生院普外科 6 3 6 3 5 4)
【中图分类号】R 7 1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 7 -8 2 31(20 11)0 9- 1 34 6 -0 2
近年来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逐渐增多,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也有增多趋势。
分析42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1观察对象和内容
我从2000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普外科和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病例共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5岁,上腹部手术15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12例,胃大部切除3例)、下腹部手术27例(阑尾切除10例,剖宫产术17例),均为肥胖病人,皮下脂肪厚度4.5-11cm。
所有病人于术后4-7天切口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混有少许脂肪滴和坏死组织。
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
切口愈合不良。
2防治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将切口渗液较少,部分愈合不良,拆除部分缝线,内置盐水纱条,每天换药一次,直至切口愈合,如切口有大量的渗出液,全层均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拆除全部缝线,用甲硝唑盐水纱布湿敷每天一次,至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后行二期缝合,所有病例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讨论
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术后5-7天大部分病人诉切口有较多渗出液外,无其它自觉症状,部分病人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
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中可见漂浮的脂肪滴。
切口无红、肿、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农村基层医院无法做细菌培养)。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于体型肥胖有一定关系,切口血运较差,肥厚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其次切口暴露时间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很容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
根据切口愈合的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渗液少,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剪去1-2根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通过多次换药切口顺利愈合,不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增加病人经济负担。
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用甲硝唑盐水纱布湿敷,待新鲜肉芽组织行二期缝合缩短愈合时间。
建议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缝合腹膜和切口大量用生理盐水冲洗,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掉,减少术后坏死组织的量。
将皮下组织全层缝合不留死腔。
打结时,动作应轻柔以免切割脂肪组织造成死腔形成。
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置橡皮片皮下引流坏死物和液化物,48小时后拔除引流片。
少数肥胖病人,术后可采用红外线照射切口,保持切口干燥,密切观察切口有无渗出液,尽量避免切口脂肪液化。
作者简介
何光林,男,1955年12月,四川省达州市卫生学院,四川省万源市罗文中心卫生院,外科主治医生,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