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一个人的战争题目内涵一个人的战争》是部具有相当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借着这本小说,林白有意总结她早期的生活及创作经验,并思索一个女性为写作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全书是始自五六岁(叙述者)林白抚摸自己,初识身体的欲望,一路描写她的少年学习经历,初燃的创作野心,流浪四方的奇遇,一再挫折的恋爱,被迫堕胎的悲伤等情节。
她最后辗转由家乡来到北京,“死里逃生,复活过来”林白洋洋洒洒写来,颇有不能自己的时候;但全书的形式虽不够精致,仍有一股直率动人的力量。
往事不堪回首,但也只有真诚的检视过去岁月的希望与虚惘,自剖年少的轻狂与虚荣,作家才能开展出更成熟的视野。
林白写自己成名心切,曾贸然抄袭了别人的作品,留下洗不清的污点;写自己一心壮游他乡,却在最可笑的骗局中失去贞操;也写自己为爱献身,几至歇斯底里的绝望。
自揭疮疤,不是易事。
但林白告解忏悔的动机无他:生命最绝望的时刻反而成就她对创作最深切的执著。
一个女作家的成长,真是用身体来作为赌注。
小说中林白以三、四十年代多情早逝的女作家萧红自况,确令人心有戚戚焉。
但与萧红的内敛抒情不同,林白的叙述,常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片段。
也许对她而言,自己的遭遇太离奇、太坎坷,怎能不多加渲染。
这是小说家缺乏自信之处。
而很反讽的,只要我们把《一个人的战争》与前述几部女性作家自传式作品并读,我们不难发现她们的经历竟然有不少相似性。
林白的小说以“我”的叙述声音横贯全局,但她不时加入第三人称观点,旁观一个名叫多米的女子的遭遇。
我与多米代表了林白的不同身分——过去与现在,虚构与现实,内里与外在,血肉与鬼魅,恋爱与被恋爱的身份。
人物的主体因此分裂成多种不同可能,创造出极引人的叙述角度。
除此,林白在叙事流程中插额外的情节副线;节外生枝,故事中有故事,想象与经验再难分清。
像是她在西南边境鬼魅似的与“民国”女子相遇的一段,就是好例子。
一个人的战争赏析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赏析。
《一个人的战争》是林白的一部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著称。
小说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年代里的生存与奋斗,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小说中,林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煎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在战争爆发后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中。
在战争的洪流中,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中的描写非常细腻,作者通过对细节的塑造,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鲜活。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年代里的生存与奋斗,以及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主人公在战争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成长,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在战争中所经历的磨难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中的情感描写也非常细腻动人,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在战争年代里所经历的痛苦和挣扎,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小说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作者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和煎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战争的洪流中,人们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但是他们并没有被战争的残酷所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命运的困境。
《一个人的战争》读后感90年代女性文学典范,林白女士的《一个人的战争》当有一席之地。
此书在那个年代大胆地深层次地触及了女性复杂的心灵世界,走进了一个女人的世界,观她所观,思她所思,感她所感。
《一个人的战争》被称为一曲青春之歌,但这曲青春之歌并不是很美好,主角成长道路上的斗争更多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其中显而易见的原因是长期缺爱而引发的心理不健康。
缺爱的童年使人变得坚强且冷漠。
书中主角林多米是一个外人看来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是却无人可知她内心的恐惧与特孤单,早逝的父亲,忙碌的母亲,温馨美满家庭生活的确实使得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独自面对漫长的黑夜,无聊的生活,面对那些恐惧,她不哭不闹,因为并没有人会哄她,只是一个人面对。
因为没有被爱,所以不懂怎么去爱,也觉得没必要去爱别人。
在缺爱环境下长大的女孩,不会撒娇,不会叫苦,她们懂事且冷漠,她们总会一个人包揽一切,因为她们潜意识认为,没有人会帮助她们。
缺爱的女孩,活的很独立,也活的很累,但从来不会说出来。
《一个人的战争》中,林多米是不快乐的,作者对多米的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让读者进入了一个缺爱少女的内心世界,感受多米的思维方式,使读者体会缺爱对人的影响。
缺爱的人生导致人不能很好理解人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呢?主角多米一生中只有一场恋爱,是在做编辑时与导演N的一段地下恋情。
在这段恋情中多米陷入了自我感动的陷阱,她盼望着N会娶她,她为N而处处迁就,担惊受怕,意外怀孕后,N强迫她打胎,多米担心被抛弃就妥协,之后N仍让多米为他写片子歌词,署名却不想写多米名字,多米也妥协了,以后才发现,在多米打胎的时候,N就已经勾搭上了其他女人并且要结婚。
其实在这段恋情中,多米不知道N并不爱她么?她是知道的,她是聪明的,她从小成绩就名列前茅,创作水平也曾被领导高度赞扬。
但她不愿意放弃这段感情,不是因为她有多爱N,而是因为她爱的是她自己在这段感情的中的付出,她爱的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感情,而男主角是谁,其实不是很重要。
《一个人的战争》的女性主义叙事策略摘要: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回顾林多米从5、6岁到32岁的经历,以元小说的框架,自传式的视角进行女性自我独白。
小说通过多变的叙述视角及对叙述时间的巧妙处理体现出女性主义小说的形态。
从叙事学角度来解读这篇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一个人的战争》;女性独白;叙述视角;叙述时间1994年林白的长篇《一个人的战争》在《花城》首次发表,以私人化的女性姿态给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一股新潮。
她以迥异于以往男性文学话语和主流文学话语的私人化叙事,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
1自传式的女性独白大多数女性主义作家都倾向于以自传的形式进行创作,她们用自传式的写作来剖析作为女性的独特生命个体。
她们在自传式的文字里将自己的生活体验甚至是私密的情绪也写进去,向读者们特别是读惯了男性话语形态作品的读者们展示了女性的生活体验以及女性的真实(隐秘)内心。
“自传是有关个人成长或自我如何演变的故事”[1]82,《一个人的战争》以第一人称叙事来展示女主人公林多米从童年到30岁左右的成长过程。
由于儿童时期父亲的缺席和母亲的无暇顾及,多米成为孤单的孩子。
她习惯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她也会拉上同龄女孩玩性游戏。
长大后的多米还经历了诗歌抄袭、外出旅游遭诱奸、与女学生发生暧昧关系、与一个错误的男人恋爱受伤后逃离爱情,最终来到北京工作与一个老人结合等事情。
由于叙事是以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进行,就形成一种明显的自传式倾向,特别是叙事中有许多关于剖析女性内心的情节,细致而隐秘,引起读者以一种窥探叙述者隐私的心态去阅读。
《一个人的战争》中某些情节确实能够在林白的自述性小说中找到相似点,比如她在《前世黄金—我的人生笔记》中写到:“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省份的小镇上,3岁丧父,母亲长年不在家。
我经历了饥饿和失学,7岁开始独自生活,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2],这和多米的童年生活极其相似。
可以说林白把自己的童年移植到了林多米身上,使自己的经历在林多米身上重新演绎,使作品看上去是真实的。
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浅析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的女性意识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巨大的阴影在男权社会中,妇女的生存处境始终处于男性权威世界里的巨大阴影之中,林白也不能例外,在她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中,主人公多米正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作者不只一次的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这位女孩,多米正是一个生活在巨大的男权世界的阴影之中的女性,多米的成长历程是林白的成长历程。
在这一成长的历程中,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来自于家庭这个社会的几本单位中的“父亲”的形象已经模糊不清,甚至于对作者和文中的主人公多米来说,这一父亲的形象似乎是缺失的。
同时,这一父亲的形象的缺失似乎为女性的成长和发展,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提供了客观的环境和契机,但毫无疑问,伴随着她的成长中和成人之后的种种的来自社会的阻碍和拒绝,也同样不可避免的是来自于男权社会,即那个无处不在的巨大的“父”的阴影。
1.父权的缺失虽然林白一再提醒我们,文中的主人公正是作者自己,但我们还是愿意把文学的创作看作是作者虚构的艺术品——而不是一本个人的自传。
就文本而言,毫无疑问,主人公多米正是出生于这样一个父权“缺失”的家庭之中。
也因此,对于一位儿童而言,在她的童年经验之中,父亲角色的缺失,使得她一方面可以较早的摆脱来自于“家”的“父权”的深刻影响和巨大阴影,另一方面,也使得她得女性意识得以较早的清醒和确立。
可以说,这一来自于童年的家庭条件是形成多米以后独立的女性意识和一个人的战争的前提。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这本作品看作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的话,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那就是林白自己本人,作为一位女作家,之所以可以有这样清醒地女性主义倾向,也许一方面是来自于她曾经受过的教育阅读过的相关的女性主义的书籍,也许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对林白而言,她比别的作家甚至是女作家更具有这样的先天“优势”,而这一优势,似乎正是来自于她那独特的家——家的父权的缺失和独特的童年体验——孤独。
读《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是我读过的林白的第一部作品。
虽然只读过她这一部作品,但仍能感觉到她作品中的独特气息,以及一些很激进的思想,这可能与她出生成长的地方有关,她生在广西的广西的一个小县城里,远离了中国中心地带的正统文学,使她的作品有一种独特的南国风情。
小说的第一感觉是女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很强,从小说的题目就可以得到表达,在小说里面自始自终都是女主人公“一个人”在战斗着。
《一个人的战争》讲述的是女主人公多米的成长的历程。
她自小由母亲抚养长大,而母亲再用心,也难免不让幼小的多米觉得孤独,甚至可以说是孤僻。
但也让她学会了独立,当别的孩子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一个人舔舐伤口,当别的孩子还在因为疼痛而哭哭啼啼的时候,多米早就流干了眼泪。
所以从小到大都很独立,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在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没有别人,甚至连母亲都没有。
除开几个有些关心她的人外,她没有长辈的引导,她的路都是自己走的的,也正因此她做过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事。
不过换做我们,如果没有父母、教师的引导我们说不定会做得比她还傻。
在无亲无故无友的状态下,她就这样在男权主导的世界里磕磕碰碰的前行,摔倒了爬起,摔倒了再爬起。
第二个比较让人感兴趣的是它的贞洁观。
文章中有一个细节在我看来是十分有趣的,这部小说应该算是悲剧吧,因为多米经历的事情真的没有几件算的上是好事,然而多米对自己所遭遇的痛苦总是后知后觉,总是靠感觉行事,比如她因为很可笑的船上的骗局而失贞的事情。
她的朋友还有教师都紧张得不得了,而当她知道真相后反而很镇静,像个没事人一样,她把她当做了一种人生体验,甚至是旅途上的一段小插曲一段颇为艳丽的风景。
我最开始是感到奇怪的,因为这太不符合一般常理了,哪一个失贞的女人会是这般镇定的,哪一个不是一哭二闹三上吊的。
后来想想这或许是对封建观念的一种强烈冲击吧。
从中国古人一直到今天的现代人,对贞洁看得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中国的男人们,他们或许天生就有一种洁癖,东西不想用二手的,不管爱不爱的深,一旦妻子的身体被别人掠夺了,第一件事不是去找那个罪魁祸首,而是先把笔纸墨砚摆上来写一首漂亮的休书了事,这样不就是对那个罪犯的默许吗,动了你的女人之后还让其逍遥法外,我真想说真的是绿帽子戴上瘾了。
[论文关键词】‚私人化‛小说主体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
[论文摘要]林白是九十年代私A.4e.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为例从主体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三个层面对这一长篇小说解读分析客观而深刻地认识其私人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九十年代的私人化写作具有当代文化语境中女性创作的个性化色彩,也是九十年代个性化创作的一种。
‚‘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化写作’,就其广义而言,是指那种疏离了统一的思想规范和艺术规范,以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创作为特征的一种写作方式。
……就其狭义而言,是特指90年代兴起的以表现女性的身体隐私和生活隐私为特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对这一创作现象的命名。
这一命名缘于对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及其他女作家类似作品的讨论。
‛“’”‚私人化‛的创作加强了对个人经验的重视程度,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创作出极具性别意识和性别特征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只是对个体经验的揭示,而在于它所依附的人类永恒之主题。
文学建立在‚个人化‛的基础上,其实质是建立在个人化基础之上的非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在张扬性别自主性的同时,也以此为外壳传达出
人性的本质特征。
林白是九十年代私人化创作的代表,对她的作品的解读为分析私人化小说的创作打开了一扇窗口。
本文试以林白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战争》为例浅要的分析其私人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
林白私人化小说作品中的主体意识的展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带有强烈的性别意识的创作倾向。
作家在创作中性别意识突出的表现为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色彩。
二是对个体生命经验自觉的尊重意识,这种尊重意识较之其他作家的作品对个体的重视程度要更为突出,表现的也更为细腻和深人。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是以一个个体心灵的成长作为叙述主题的作品,讲述了女孩林多米极具特色的成长历程。
林多米就是作品所要叙述的主体,而男性的存在只是作为一个叙述的背景。
作品通过对林多米由一个女孩成长为一个成熟女性的叙述展现出一个女性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的觉醒,以及此过程中的冲突与困惑。
作品由主人公对女性自身的认识为起始展开了一个对自我了解和把握的过程。
幼年的多米臵身于一大堆生殖器的模型当中,形成了‚一幅多么奇怪的风景‛,以及以后的带着惊鄂与恐慌、兴奋的心情一次次的窥视生孩子的过程,正是对生命意识和女性意识的自我启蒙。
可以说林多米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正是从对性的认识开始的。
并通过这种性的自我启蒙确立
起了作为女性的自我存在意识。
而这种对性启蒙的自觉的寻求也表现出了主体意识最初的觉醒。
在作品此后的叙述中,性别意识始终是一条隐伏的线索。
无论是对同性之爱的理性的把握,还是面对异性之爱的被动与无力,女性的主体意识始终是作家‚无法挣脱‛的创作情绪。
而主体意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对个体生命的重视。
在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成长题材的或者是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小说。
林白的小说与其他成长主题的,iJv说不同之处在于她是通过最隐秘的私人经验,最具有个人化的生命体验,将一个个体内心世界的流徙作最大程度上的展现。
这是一部纯粹为个体生命而书写的作品。
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臵身于多米的内心之中,她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下是如此的赤裸,甚至于我们在阅读中似乎感觉到我们就是多米,是沉浸在自我的内心世界里自言自语。
如何将这样一个个体由内到外充分展现是林白创作这部小说的宗旨。
她的作品完全以个体生命意识为出发点,充分表现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体验。
在《一个人的战争》中伴随性别意识展现出的个体经验以及‚自我‛的意识渗透全篇。
如幼年时期的林多米就懂得体验性的快感,并幻想被强暴的受虐的心理倾向;大学时期封闭的内心世界,在与人交往中的被动而又逃避的心态;以及自始至终对同性之美的倾慕甚或‚爱恋‛等等,由这些我们看到了个体叙述在文学作品中的分量和意义所努力达到的高度。
二、自恋意识。
自恋是对于自我的欣赏和信任,是自己‚喜欢‛自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理想形象。
林白私人化小说的自恋意识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品主人公的自恋意识,二是流露于作品之中的作家本人的自恋意识,即通过对自我的展-现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现实理性的认识。
关于第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文本来理解。
林多米是一个内向、敏感、带有自闭倾向的女孩,但同时她更是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女孩。
父亲的早逝,母亲较多时候的不在身边历练出她的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坚强的品格。
在她的生命中绝大多数时间是她一个人面对世界和自我,有着别人无法企及的自我的空间,有着与外围不同的属于她自己的生活的秩序。
男性形象从小就在她的心目中有着不光辉的定格,她接触到的男性多数有着怯懦,鲤凝的共性。
多米从小就在成长的道路上独自摸索着前行,少女时期的多米有着令她骄傲的学业和超出同龄人的思维能力和领悟力。
她在生活的道路上遭遇了各种的苦难,但她始终敢于梦想且梦想成真,最终在压抑的生活中寻找出一条适合她的出路,充分表现出她把握生活的能力。
这些都要归功于她内心的那份骄傲,她对于自我的认同。
,正是内心强大的力量一直支撑着她不断地与受力于外界的阻力相抗争,不断地前行。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所依赖的是她自身,她是一个‚在幼年时期就按自己内
心深处的不可扼制的内在力量去追求更彻底、更自由的人生‛fzlcvz3)的人。
这样的多米‚担负‛得起自恋者的称呼,也是最有资格的自恋者。
而作品中提及的其他女性无论是北诺还是南丹,都拥有充分独立的人格,并对于自己有着超乎想象的信任。
尤其是南丹,她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女子,她因为过分自以为是而对所有男性嗤之以鼻,‚在小说中,她像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概念,一个妇女解放的前驱。
}}(zlc}n)关于自恋意识的第二点的把握我们可以由对林白这位作家的人生经历切人分析。
林白的个人经历与多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人生的轨迹而言,这部作品带有自传的色彩,包含着作家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既来自于不受主观控制的命运的机缘,又来自于作家特有的察赋对生命的体验程度。
如林白本人所说:‚我是从个体生命出发,从我内在的生命感受、感官出发的,而我的自然身份是女性、所以我的作品肯定就表现了大量的女性经验。
‛‚她要说的是她的内心感受,是女性的内心感受。
Uzl(rzs>,也是内心的独白。
与自恋意识相伴而行的还有自审的意识,林多米在相信自己的同时也在自我审视中与内心有着矛盾和冲突,而自审与自恋并不矛盾,在一定意义上看来,自审是自恋在更高层次上的一种表现。
这只能说明洋溢在作品中的是一种健康而又向上的自恋意识。
三、孤独意识。
孤独并不仅仅只是指独自一个人。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空落感。
-[3)(Ili3)《一个人的战争》这部作品就小说名称而言,似乎也已经预示出孤独的意识。
在叙述多米也就是‚我‛的过程中,孤独始终是潜隐的底色。
多米的孤独来自于人的自我存在意识、主观意识以及基于此而产生的隔阂感。
孤独虽可怕,然而更可怕的是产生孤独的原因。
对多米而言产生孤独的内涵是复杂的,它产生于内心的除自己之外的无助与空洞。
首先她有着缺失性的童年经验。
父亲的早逝,与母亲之间的无意识中产生的隔阂感,使多米不得不从小就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解决好与外界之间的关系,也造就了她自闭、敏感、执拗的性格特征。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对于温情的渴望。
在她的幼年时期,她就由对于同性之美的仰慕而渴望更多的接触。
在异性那里既有着对哥哥出现在车站接‚我‛的若干年后仍是满怀感激的心情,也有着对于我的抄袭事件给予无比宽容的刘老师永生难忘的感激之情。
我们相信多米在人群中珍视着人与人之间最朴实诚挚的友爱,然而她始终没有主动的去寻觅而只是被动的接受,甚至内心深处有着不可名状的排斥感,其中的原因除去缺失性的童年经验带给她的性格上的‚保守‛,再就是她成年后离开北流来到城市的困窘。
文化差异之大造成了精神上的冲击,她有着与世俗之间的格格不入,也有着无奈
的妥协。
生长于边远异域中的多米由内到外渴望着自由,而在现代社会中要实现它是艰难的。
作品中孤独意识的产生还来自于男性世界的伤害。
多米在现实之中与男性的话语霸权之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这一方面的描写主要集中在多米在与几个男性的接触中所遭遇的诱惑、欺骗、和暴力的经历。
在她内敛的情感世界里曾经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对异性之爱
的期盼。
一是在关于鬼的故事中,‚我‛所期盼的与父亲的交汇,而另一个更为突出的事件就是‚我‛的那场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包容之心的爱情,这场恋爱的结果就是‚我此生再也不要爱情了。
我将不再爱男人,直到我死。
-(6}这样的惨痛收局带给多米的是彻底的孤独感。
多米选择了逃跑,选择坚守自己的内心世界以逃避外在的世界,刻意地与外界保持着距离,‚安逸‛于内心的丰富和孤寂。
透过文本我们感受到了多米与外在世界之间深刻的隔阂感。
这种隔阂感是一道道无法跨越的‚深渊‛,她只有选择做一个孤独的倍守者。
‚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坚守住内心的那份孤独,只有这样才能坚守住自己,才能拒绝孤独。
基于以上三个层面的分析,我们感受到林白私人化小说在叙述女性具有隐秘色彩的个人经验的同时更多的是关于
女性独特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的思索,进而在一个较为实在的意义上表现出对女性独特心灵世界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