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96.15 KB
- 文档页数:4
从孤独囚笼中走出,用心灵辨别方向——读陈染《空的窗》受20世纪下半叶女权主义运动和文化的影响,国内文坛部分女作家开始以女性特有的感知方式与话语敲击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脆弱的心灵,在重塑精神自我的同时,咀嚼角色迷失的女人的孤独,辨别找寻人生的方向。
陈染是其中独特的一位。
一、陈染的孤独体验,可追溯到她童年的生活记忆。
童年时期,父母关系紧张,陈染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自小缺乏父亲关爱,使她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对男性缺乏信任。
同时,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在陈染幼小的心灵里也刻下了道道印痕。
“从我还未出生的1957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我深感自卑和忧郁。
”(《没结局》)父母婚变之后,陈染随母亲迁居在北京一个胡同尽头的尼姑庵遗址。
狭小凄凉的四年半生活境遇,在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陈染的孤独自语,正是基于她童年的现实生活和残缺性的生存体验。
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陈染的主体性探寻基调和情感指向。
童年残缺性的生命体验,使陈染对家的概念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
“家”的概念的解体,激发了陈染对精神家园的苦涩追求。
当生命完全退守个人的城堡里之时,人显得孤单、可怜与无助。
于是陈染便将自己的终极拷问建立在自我基础上,以一种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审视自我,从而选择了一种保守性的生活态度——孤独。
正是这种天然的心理蓄势形成的生活态度,陈染更多地思索了人的孤独、女人的孤独,进而上升为一种痛苦沉重的性格。
《空的窗》中“鼠街老人”和“每天太阳初升时分开窗眺望的女人”——“我”,一个老伴离世后独居,一个爱情失意后独居,一老一少,一男一女,探寻着活着的理由,体味着无所依恃于世界又无人需要于他的无尽的孤独。
经历过孤独的人必然会对生活萌生深深的恐惧。
实际上孤独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孤独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李岩【摘要】陈染由个人化而女性化的写作和"黑暗"意象密不可分。
"黑暗"作为心理空间的营造体现了陈染的心理态度与人生状态。
黑色是拒绝与叛逆,是个性与自由的避难所,是真实性的呈现与意义栖息之地。
"黑暗"为小说中的她们提供了精神空间和自由的同时,也成为新的内在奴役性力量,成为陈染小说主人公以及所有女性都需面对和超越的困境。
%Chen Ran's personal and feminine writing and "dark" image are inseparable.The "darkness" as a psychological space embodies Chen Ran's mental attitude and life state.Black is rejection and treason,the sanctuary of personality and freedom,and the habitat of the appearance of authenticity and significance."Darkness"provides spiritual space and freedom,and also becomes new intrinsic enslaving force,as well as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heroines in Chen Ran's novels and all women need to face and transcend.【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陈染;小说;“黑暗”意象【作者】李岩【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性作家,陈染把自我当做最大的写作资源进行开掘,她的个人化和女性书写,孤独及自恋,忧郁而与世隔绝的精神探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氛围和梦魇,弥漫在几乎其所有的作品中。
陈染个人化小说主题解读作者:王昭张妍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4期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我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书写个人的女性作家。
她们不写宏大的叙事,淡化历史,特别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况,这样的作家作品,我们称其为个人化写作或者私人化写作。
陈染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有一些鲜明的印记: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浓郁的孤独感;自我之恋;对理想爱情的找寻与迷茫、希望和绝望。
关键词:陈染个人化写作小说主题解读陈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渐渐离开了“回忆”或讲故事的写作方式,回到内心,反观自我,以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书写她那年轻却又“苍老”的心路历程。
在其90年代以后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中,开始以一种独特的个人化的笔调去书写隐秘的个人生活,通过对个人生活的发掘、叙事,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主题几乎从不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高尚伟大的主义和思想,而只是从小处着眼,从个人说起,细致而不动声色地叙述她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触及人的共通性。
①一是作品中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意识,执拗地描摹内心自我——作为女人书写女人。
“我认为我的作品就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我没有进行宏大叙事;我没有去写时代历史的什么洪钟大吕主旋律;我无力写这些,也不会,更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与兴趣。
我只愿意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在一个很小的位里上去体会和把握只属于人类个体化的世界。
这就是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写作。
以我的看法,所有能够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性的好作品都只能在个人化写作中完成。
”②她清冷孤僻、多情高妙;她细腻敏锐,又无奈脆弱;她执着自信,又随意空灵。
在内心,她有一个完整自足,而同时又残缺混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于爱情(并非限于男女之间)的渴望和怀疑;有对于女性的软弱和被动的哀叹,也有对于男性自命不凡与装腔做势的嘲笑;有母亲与女儿的纠缠——这种纠缠似乎已被赋于了某种象征的意味,又有由精神的落差所带来的各种悲喜剧。
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在陈染文集的序中,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陈染的作品似乎是王蒙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如果把她的作品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划分,可能可以划分到“当代女性文学”的范畴里来,可以把她看作是九十年代新女性小说、卫慧、棉棉之类的前辈或前身。
然而对她真正的解读,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小说的名字《站在无人的风口》,陈染在中文写作的文坛上,也是站在了一个无人作伴的境地,她的写作风格就是她的,没有雷同。
而许多巧合,使更多的人误读了陈染。
陈染的很多作品中体现了女性爱的情节,而同性恋、同志体裁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
因此,也有读者认为陈染的作品中的这些情节是不是有迎合市场之嫌,用陈染的话来说,和一个异性谈恋爱,或者跟一个同性谈恋爱,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一样的。
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
戴锦华给予了陈染作品中的这种描写的注释是“姐妹情谊”。
是有别于同志文化的,陈染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处在一个微妙的临界上,女友之间,女儿与母亲之间。
这点,我想和作家本身的生活有关,并不是刻意的去描写。
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作品中贯穿超性别意识。
作家本身刻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世界的相处的方式。
作家余华说过,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的面对自己。
陈染作品中,我觉得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真实,而且她的文字写出了,许多以往也许只是感觉或者思想里的东西,而陈染,写了出来。
之所以王蒙一代的老作家说对她的作品不知所以然,正是年龄、生活阅历的不尽相同,许多文化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重视的是自己的自身,对自身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唐文靓【摘要】Chen Ran,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women's literature writers,focuses on women's delicate descri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so the heroine is always closed,sentimental,quiet elegant and magnificent with wisdom impress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female images and find out their special love knot,special status and final destination.%作为当代女性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陈染的小说着眼于对女性细腻的心理感受的描述,主人公总是给我们自闭而多愁善感,冷艳而充满智慧的印象。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对她们特有的情结、特殊的身份以及最终的归宿进行探析。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陈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分析【作者】唐文靓【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柯云路曾对文学创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包括对下意识、潜意识、梦境,病态、变形、荒诞、幻觉、神秘感等等的描写”[1]。
这里所说的深层心理,就是与精神分析密切相关的。
纵观陈染的小说,关于潜意识、梦、幻觉的描写随处可见,从她的《纸片儿》到成名作《与往事干杯》,一直延续着。
她的每部小说都有一个别致而奇特的女主人公,她们身上承载着作者的喜好和理想:外表柔弱,内心却固执清高而睥睨世俗;对男性孤立和不屑却又情不自禁地迷恋着某个男人;平静如水地生活着却又有着激荡的心理体验;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摆脱现状。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摘要:八十年代中期,“存在主义热”、“萨特热”盛行全国,存在主义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选取了陈染这位作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象。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死亡一、存在主义思想对陈染小说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思想界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九十年代的新体验,新生代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存在主义思想。
这时哲学和文学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关注人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先存在于世界才能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说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首先当然应该从人存在于世界这一点来考虑问题。
由于这样的认识,新时期的作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
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陈染她的小说也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文就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其对陈染创作的影响。
试着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陈染作品中孤独这个意象。
(一)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荒诞的;社会对人是冷酷的;人的处境是不可把握的,人总是处于悲观、烦恼、恐惧、焦虑之中,孤苦伶仃,无家可归。
陈染是一个很喜欢写孤独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孤独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这种感觉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中了。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逐渐是去了纯真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化,其关系往往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背叛亲人,出卖朋友,于是人们慢慢的开始变得不信任别人,只相信自己,开始慢慢的将自己封闭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孤独便产生了;二是女性的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当代的女性在地位上虽然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的待遇。
女性在获得了地位后,开始关注自身,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女性在面对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伤痕累累,开始逃避现实,她们采取一种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的逃避方法,孤独,这是她们的主动地但也是被迫的举动。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一部由作者马良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挣扎。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每天上班、下班,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聚。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陈染在书中常常感到与他人的距离,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但却经常陷入孤独的境地。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小说中的陈染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
他渴望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生计和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我们被社会所限制,很难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陈染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我也常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找回内心的自由。
最后,小说中的陈染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陈染的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陈染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并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努力。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不是光彩照人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陈染私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我们都很相似。
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也看到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困难,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励着我要珍惜生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论陈染小说孤独意识体现追溯与哲学意义作者:杨星雨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陈染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和独立的女性话语,探索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生存地位,具有强烈的女性孤独意识。
陈染通过对一些内心封闭的女性形象、孤独的自虐者形象和象征孤独的丰富意象的叙写,表现这种孤独意识。
陈染孤独意识的形成,与她童年孤独的成长经历、信任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她本人对孤独的偏爱是分不开的。
陈染的小说对女性的孤独体验和孤独意识的叙写,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陈染女性意识存在主义孤独意识■陈染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和“最具个性化姿态的一位”女性作家,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的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都自觉地逃避人群,成为一个站在人群之外的“孤独的个体”。
陈染笔触下众多的孤独形象源于自己对孤独的生存体验,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一、陈染小说中孤独意识的具体体现(一)内心封闭的孤独女性形象在陈染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孤独人群,形成了一个孤独者的家族,她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她们形成了一种异于常人的极端思维,她们往往敏感而多思,最终形成了女性孤独的自我封闭状态。
在《与往事干杯》中,肖■童年时,父母关系不好,遭受迫害的父亲性格变得暴躁,这让她对男性有着天生的抵触,在学校中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少年时,父母离异,肖■只和母亲住在封闭破落的尼姑庵里,在这样缺少关注、缺乏爱又颓败封闭的环境里,精神上极度缺乏存在感,这使她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隔阂。
很少跟外界交流的她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允许男邻居占有了她的处子之身;成年之后,她竟然又荒唐地与男邻居的儿子老巴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
在一系列非同寻常的经历中,她人未老,心先老,提前进入了老年的状态:她在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快乐,生命的快乐与痛苦都成了无意义,只能在孤独中与往事干杯。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摘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
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
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而陈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
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