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脓毒症抗生素应用策略
- 格式:ppt
- 大小:10.01 MB
- 文档页数:70
治疗细菌性脓毒症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氨曲南)是住院脓毒症患者最常应用的处方药之一。
这类抗生素抗生素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
革兰阴性菌及少数革兰阳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产生各种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治疗产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
β‐内酰胺酶的产生在大多数住院患者中,β‐内酰胺酶的产生谱从诱导最小耐药性到中度耐药不等。
在某些情况下,肠杆菌科细菌,如肺炎克雷伯和大肠埃希菌会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LBLs),一般需要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
在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产生碳青霉烯酶(如,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或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
产碳青霉烯酶菌需要应用头孢地尔或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美罗培南/法硼巴坦)治疗。
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治疗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的主要药物,可用于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包括尿路感染、肝脓肿、胆道感染、腹膜炎、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等]的治疗。
头孢菌素头孢菌素根据其抗菌活性谱分为五代,较新的含铁头孢菌素(头孢地尔)归为其他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头孢氨苄)通常用于治疗蜂窝织炎、尿路感染(UTI)以及甲氧西林敏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西丁、头孢克洛)能覆盖厌氧菌,可用于治疗盆腔炎症性疾病(PID);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对于葡萄球菌的活性低于第一代头孢菌素,但对于肺炎球菌感染的活性较高。
临床应避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类细菌感染,因为在治疗中会迅速产生耐药性。
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对于产AmpC酶β‐内酰胺酶的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更强的活性。
2023脓毒症抗感染治疗5R原则自2002年欧洲重症医学学会(ESICM1美国重症医学会(SCCM\国际〃脓毒症"基金会(ISF)共同发布《巴塞罗那宣言》以来,脓毒症就成为全球重症医学面临的重大的使命之一。
十余年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于2004年、2008年、2012年及2016年分别发布并更新了全球脓毒症治疗(survivingsepsiscampaign,SSC)指南,最新的即为于2018年5月在线发布的SSC指南2018年更新,首次提出了感染性休克复苏1小时集束化治疗的具体步骤。
这些指南不断总结全球这一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规范了临床行为,提高了临床治疗水平,但同时脓毒症的发病率仍然呈快速上升趋势,病死率仍高达18%以上。
201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应第70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正式将脓毒症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作为WHO的重大任务之一,并呼吁各国政府为此加大投入。
在脓毒症的治疗过程中,感染的成功控制是决定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只有成功地控制感染,组织灌注不足及休克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纠正,受损的器官功能才有恢复的可能。
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尝试提出脓毒症抗感染治疗的5R原则,即:正确的患者(RightPatients\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正确的目标(RightTarget\正确的抗生素(RightAntibiotics\正确的感染灶处理(RightSouceContro1I这个5R原则包含了脓毒症抗感染治疗最重要的5个核心原则,对于规范脓毒症抗感染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
1RightPatients:脓毒症患者的快速筛查和感染诊断的尽早确立随着Sepsis3.0概念的提出,脓毒症被定义为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脓毒症休克则是指脓毒症发生了严重的循环、细胞和代谢异常,并足以使病死率显著增加。
脓毒症3.0,将感染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定义得更加清晰,同时也聚焦于这种失调的反应所致的器官功能障碍。
脓毒症治疗方法现状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因此,它与某种程度的器官功能障碍有关,需要采取紧急行动。
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干预,死亡率将超过30%~35%。
脓毒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三方面,如图1所示。
第一个要素就是感染控制,适用于所有的败血症患者。
其次,当出现相关的循环性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稳定至关重要。
最后,在现有的干预措施下,调节宿主反应也适用于感染性休克患者。
一些患者需要器官支持治疗,例如机械通气或肾脏替代治疗。
脓毒症的管理——控制感染感染是败血症的根本原因,并负责启动和永久的免疫失调。
因此,必须倾尽全力根除感染及其源头。
在所有情况下都应使用抗生素,即使感染不能被明确证明,也没有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这可能在30%以上的败血症患者中发生。
应尽早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当脓毒症严重时(即脓毒症休克)。
然而,没有证据支持“抗生素必须在确诊脓毒症后1小时内使用”这一观点。
重要的是,何时真正给患者使用抗生素是临床面临的问题,因为在开具处方和给药之间可能存在延迟。
只要可能,在开始使用抗生素之前,应该从血液和所有相关的、潜在的感染部位获得培养物。
最初的抗生素谱应该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微生物,但不能过度。
预期的病原体和可能的抗菌药物敏感性将根据感染的起源、近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当地的微生物模式和抗菌药物耐药性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经验性抗生素选择时必须考虑这些方面。
有证据表明,抗菌谱过大可能会导致复发性感染耐药菌的出现,并伴有潜在的负面影响,这会导致患者预后很差。
感染源控制可能需要手术干预,包括引流或清除感染位点,或移除(潜在的)感染导管或设备。
与抗生素管理一样,这些步骤应立即执行。
脓毒症的管理——血流动力学管理在所有患者中,血流动力学管理包含液体管理,主要是在休克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液体输注的需要是由于脓毒症患者经常出现外部液体流失(包括排汗)以及内部液体流失(包括由于微血管通透性的改变而导致血管外通路中液体进入间质)。
多重耐药现状及重症患者抗菌治疗策略感染性疾病从古至今都是危害人们健康及生命安全的较严重的一类病症,而且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扩散性,而这些感染病中有些病原菌具有多重的耐药性,使得一些感染性疾病的情况发展更加严重,对现如今的医学界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随着上世纪末以来,我国对于医学各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及全面,同时在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性的研究上已经逐步和世界许多国家一样,都朝着这方面在深入的探讨,这也成为全球医学界一个共同的话题,并且全球多重耐药菌的检出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此,对于病原菌的多重耐药性,实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干预措施是消除耐药菌株传播和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做好对多重耐药的检测,以及对抗菌治疗的策略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在现如今有些医院都会有一部分因感染所致的重症患者,通过临床收集的数据来看,他们的身体免疫功能都相对较为薄弱,这也是这一类感染病一直居高的一个因素,患者受到多重耐药菌感染后,治疗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没有较为明确的用药方式,而且只有少数的药物对多重耐药菌有作用,所以治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下面本文将从多重耐药感染的相关方面来分析探讨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目前的现状以及对重症患者的抗菌治疗策略。
1.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患病类型,分别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类型:重症脓毒症和休克以及重症引起的各种感染,如肺炎感染、腹腔感染和尿路感染等,还有就是严重性的皮肤软组织感染等情况。
通过查阅相关的医学文献资料得知,在2006年呼吸病学相关学会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提出了一些看法及建议,如:对于比较严重甚至可能会导致生命危险的重症型肺炎应尽早的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第一次抗生素的治疗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在诊断CAP后的4小时之内进行。
而在2012年发布的《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管理国际指南》中指出:脓毒性休克患者要在确诊后的1小时内就应该开始静脉使用抗生素。
若是细菌培养得到了一个可靠的结果以及药敏得出结论后,即治疗后的72小时内将患者病原体确诊后,要及时将窄谱抗生素换成有针对性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