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外科手术的配合
- 格式:doc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24
伤口造口门诊实施方案伤口造口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皮肤组织缺损或破损,包括创伤、烧伤、溃疡等。
在门诊实施伤口造口手术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口造口门诊实施方案。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在进行伤口造口手术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伤口的位置、大小、深度,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术前准备,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消毒液、敷料等物品,确保手术环境整洁、无菌。
3.患者交流,在手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告知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二、手术操作。
1.局部麻醉,在进行伤口造口手术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2.切口处理,根据伤口的具体情况,进行切口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准备好造口所需的组织。
3.造口术,根据伤口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造口方式,如皮瓣转移、皮肤移植等,进行造口手术。
4.术后处理,术后对伤口进行适当的缝合、敷料,避免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三、术后护理。
1.定期更换敷料,术后需要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渗液等异常情况。
2.注意伤口清洁,保持伤口周围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和感染。
3.避免外力刺激,术后患者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刺激,以免影响伤口的愈合。
4.定期复诊,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进行伤口愈合情况的评估和处理。
以上就是伤口造口门诊实施方案的详细内容,希望能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在实施伤口造口手术时,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创伤外科介绍创伤外科是一门以外科治疗各种机械暴力、物理暴力、化学物质等原因引起的各类创伤、烧伤和冻伤等外伤性疾病的临床分支学科。
创伤外科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旨在迅速缓解病痛,修复组织功能,达到最佳恢复效果。
常见的创伤外科疾病包括:骨折、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致命性伤及畸形、烧伤、冻伤等。
创伤外科根据伤情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轻伤、中等伤和重伤三类,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上,创伤外科医生通常会分为两个阶段:急救和后期处理。
急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伤情,控制出血、积液和其他伤害,以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后期处理则是对伤口进行修复,恢复患者功能。
常见的创伤外科治疗方式如下:1.手术手术是创伤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手术治疗骨折、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等。
当患者的病情无法用非手术治疗时,手术是最好的选择。
手术操作可以通过现代手术技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伤痛,增加运动范围等。
2.闭合治疗闭合治疗是指通过患处周围的皮肤进行治疗,对骨折的修复和关节的运动进行管理和修复。
闭合治疗不需要手术,可以通过紧固绷带、打石膏、外固定器等方式对受伤的部位进行初步修复,达到休息和恢复的效果。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通过运动、按摩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移动关节和肌肉,提高身体的复原能力。
物理治疗通常是手术之后的一种修复方式,可帮助患者重建身体的平衡和力量,并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4.多学科综合治疗创伤外科治疗模式已从单一的医疗模式向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转变。
多学科综合治疗包括脊髓外科、神经科、心理学、康复医学及病理学等,使每个患者可以接受基于临床问题的多学科诊疗。
这种综合治疗可以更好的解决创伤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提高患者治愈率。
创伤外科希望避免患者失去本来的功能或活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病人能够完全康复并重返社会。
因此,掌握了创伤外科知识和技术对医生和护士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创伤外科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分支学科,对于轻、中、重度创伤患者进行治疗。
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流程
1. 术前准备,护士需要在手术开始前对手术室进行准备,包括
准备手术所需的器械、药品和其他物品,确保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
工作完成,以及确认患者的身份和手术部位。
2. 术中配合,在手术过程中,护士需要协助医生准备手术器械、维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干燥,以及及时递送所需的药品和器械。
同时,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和呼吸等,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通知医生处理。
3.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护士需要协助医生进行伤口缝合和
包扎,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并将患者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
在术后护理中,护士还需要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报告
任何并发症或不适情况。
此外,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流程还包括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
向他们解释手术过程和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
总的来说,标准化手术护理配合流程是为了保障手术的安全和
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
生。
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操作,做好配合工作,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外科手术技术中的损伤修复手术技术引言:外科手术是一项精密的医疗技术,旨在通过操作修复身体部位的损伤。
在众多外科手术技术中,损伤修复手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创伤情形。
本文旨在探讨外科手术技术中的损伤修复手术技术,并介绍一些常见的损伤修复手术技术。
一、骨折修复手术技术骨折是常见的创伤情形,常见的骨折类型包括闭合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对于骨折修复手术技术,主要目标是通过外科手术将骨折骨头重新对位和固定,使其恢复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闭合骨折修复手术技术通常采用外固定器或内固定器。
外固定器通过将金属棒插入骨骼,然后外部固定金属棒,以稳定骨骼并促进愈合。
内固定器是一种更常用的技术,通过使用金属板、螺钉或钢钉将骨折骨头固定在一起,促进骨头的愈合。
开放性骨折修复手术技术需要清洁创伤,去除杂质和损坏的组织,并进行骨折的修复。
修复过程中,外科医生通常使用合适的内固定器将骨折骨头稳定在一起,以促进愈合。
此外,如果需要,还可以使用自体骨移植或外源性骨移植来加速骨头的恢复。
二、组织创伤修复手术技术除了骨折修复,外科手术技术还广泛应用于人体其他组织的损伤修复。
这些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皮肤和神经组织等。
肌肉损伤修复手术技术通常涉及对损伤肌肉进行缝合,并将其固定在正确的位置。
在修复肌肉损伤时,医生需要谨慎考虑肌肉间接接触的重要性,以促进肌肉的愈合。
韧带的损伤修复手术技术通常通过韧带缝合或重建来修复。
韧带重建常用于完全或部分撕裂的韧带,通常使用自体肌腱或人工植入物来重建韧带。
皮肤损伤修复手术技术主要涉及对切口进行缝合或修复。
在修复切口时,医生通常会选择合适的缝合方法,以确保伤口的愈合和美观。
神经组织损伤修复手术技术旨在恢复损伤神经组织的功能。
常用技术包括神经吻合、神经移植和神经重建。
这些技术旨在恢复神经信号的传递,以实现损伤神经组织的修复。
三、功能修复手术技术损伤修复手术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恢复身体部位的结构,还包括恢复其功能。
因此,功能修复手术技术是损伤修复手术技术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创造替代通道或修复受损的组织,恢复受损部位的功能。
外科手术的注意事项外科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它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外科医生和护士需要遵循特定的注意事项。
本文将介绍外科手术的注意事项,重点涉及术前准备、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
一、术前准备术前准备是确保外科手术成功的基础。
以下是外科医生和护士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1、患者基本情况的评估:手术前,医生和护士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药物过敏史、手术史、家族病史、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等。
2、手术部位的标记:为了避免手术失误,医生需要在手术部位标记X形记号或直线,并确定手术部位。
3、手术器械的准备:医生需要检查手术器械,确保所有的器械都是干净无菌的,并为病人准备好血液、药品和输液等。
4、患者的空腹时间:手术前一般需要让患者保持8小时的空腹状态,避免手术时呕吐。
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保持不同时间的空腹状态。
二、手术操作手术操作是外科手术的核心部分,需要外科医生和护士精心操作,细心呵护。
以下是手术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手术室环境的准备:手术室需要经过严格的清洁和消毒,保持清洁和干燥的环境。
手术时,需要控制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这有助于维持手术器械的无菌状态。
2、手术器械的使用:医生和护士需要使用无菌手套和口罩,并根据需要使用手术器械。
手术时,医生需要控制器械的进入和退出速度,避免造成创伤。
3、术中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术中如出现异常情况,医生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常见的异常情况包括动脉出血、静脉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呼吸困难等。
三、术后护理术后护理是外科手术完成后的重要环节,需要外科医生和护士合作配合。
以下是术后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监测术后情况:手术后,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情况,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以及手术部位的疼痛、出血、淤血、肿胀等情况。
2、术后饮食和活动:患者需要遵守医生的建议,控制饮食,避免剧烈活动,保持休息。
外科护理重要知识点: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
外科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帮助大家梳理相关内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
器械护士的主要任务是准备手术器械,按手术程序向术者、助手直接传递器械,密切配合术者、助手共同完成手术。
1.手术开始前15~20分钟洗手、穿无菌手术衣及戴无菌手套,做好器械桌的整理准备工作,检查各种器械、敷料及其他用物是否完备。
根据手术步骤、使用先后把各种器械、敷料等物品分类并按顺序排列。
2.术前、术中缝合伤口时,与巡回护士准确细致地清点器械、纱布、纱垫、缝针等,核实后登记。
术毕再自行清点一次,确保无误,以防遗留在体腔或组织内。
3.手术开始后,按手术常规及术中情况,向术者、助手传递器械、纱垫等物。
做到主动、敏捷、准确。
4.保持手术野、器械托盘及器械桌的整洁、干燥。
器械用后,迅速取回,擦净血迹。
器械及用物按次序排列整齐。
用于不洁部位的器械,要区别分放,浸入药液中或递给台下护士处理,防止污染扩散。
5.随时注意术中的进展情况,若发现大出血、心跳骤停等意外时,应沉着、果断、及时与巡回护士联系,尽早备好抢救器械及物品。
6.保留切出的任何组织,需送检部分用10%福尔马林固定,术毕写上病人姓名、病室、日期等并填好送留标本登记簿。
7.术毕协助擦净伤口及引流管周围的血迹,包扎伤口及固定好各种引流物。
8.处理术后器械及其他物品。
精密、锐利手术器械分别处理,切勿损坏及遗失零件。
并对手术间进行清理整顿。
外科手术四级划分
外科手术四级划分是指根据手术创伤的大小、手术难度及手术风
险等因素对手术进行等级划分。
一般情况下,外科手术根据手术创伤、难度及风险程度被分为四级,包括:
一级手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手术等级,主要是常规手术,具
有一定的风险,但创伤较小,手术难度相对较低,病人术后恢复期较短。
二级手术:手术风险略高于一级手术,手术难度和风险程度也相
应升高,这些手术需要更高技术水平的医生和更强的手术团队协作。
三级手术:手术难度高、风险大,对手术医生和手术团队的要求
更高,需要术前精细准备和术后密切观察,主要是复杂手术,病人恢
复需要较长时间。
四级手术:手术风险最高、难度最大,需要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极
强的手术团队配合,往往是疑难重症术式,有可能涉及重要器官的手术,术后护理和观察周期长,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巨大风险。
手术级别的划分可以提高病人手术的安全性,对医疗团队的技术
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利于患者选择医疗服务时进行科学
合理的评价。
护理学中的创伤和外科护理创伤和外科护理在护理学中的重要性护理学中的创伤和外科护理是与创伤和外科手术有关的专业领域,它们在护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创伤指的是人体遭受外力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身体损伤,而外科护理则是指对外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
本文将深入探讨创伤和外科护理在护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创伤护理创伤护理是一个广泛的领域,它涵盖了从急救到康复的整个过程。
创伤护理团队通常包括急救医生、外科医生、护士、康复师等。
这个团队必须紧密合作,以最大限度地提供患者的护理,同时降低创伤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创伤护理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并为其提供最佳的治疗和护理。
这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迅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
在急救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能够迅速控制出血、缓解疼痛、稳定患者的生命指标等。
除了急救阶段的护理,创伤护理还包括术前和术后的护理。
在术前,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准备手术所需的各种设备和药品。
在术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确保手术创面的愈合,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二、外科护理外科护理是指对外科手术病人进行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面护理。
外科手术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需要高度专业化的护理来确保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康复。
术前的外科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等,确保手术的安全性。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以减轻患者的紧张和不安情绪。
术中的外科护理是一个协作性极高的工作,护理人员需要与外科医生紧密合作,确保手术工具的准备、患者体位的正确等。
护理人员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术后的外科护理是患者恢复期最关键的阶段。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指标、手术创面和引流管等,预防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为患者提供适当的疼痛控制,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外科手术中的创伤与急救处理外科手术是医生通过手术操作来修复和治疗病患的一种重要医疗方式。
然而,在外科手术中,患者往往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创伤。
本文将探讨外科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创伤类型以及相应的急救处理方法。
一、手术刀搬运过程中的创伤与急救处理在外科手术前,手术刀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和准备过程。
然而,手术刀在搬运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意外,造成刀片外露,刀柄脱落或刀片断裂等问题。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切割伤。
在发生手术刀切割伤时,首先应立即停止操作并用干净的纱布包扎伤口,以避免感染。
然后,将患者送往急救室进行进一步检查和处理。
如果切割伤较深且大量出血,急救人员应及时止血并给予输血支持。
二、手术器械使用中的创伤与急救处理手术器械在外科手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正确使用或维护手术器械可能会导致创伤的发生,如手术钳夹伤、手术刀片滑出、操作不当导致器械残留等。
发生手术器械创伤时,首先需要停止手术操作,立即记录并报告医生。
然后,应对伤口进行清洁,避免感染,并设法将残留物体或器械取出。
在处理器械滑出或残留的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小心翼翼地操作,确保不会进一步加重伤势。
三、手术操作中的误伤与急救处理在外科手术中,医生和护士需要通过细致精确的操作来解决病患的问题。
然而,由于不可预测的因素,手术操作中常常会发生误伤。
发生手术操作误伤时,医护人员应首先停止操作,评估伤情并及时向其他医生报告。
根据伤情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需要对误伤区域进行修复,如缝合伤口或进行血管结扎。
对于造成重要器官受损的误伤,医生可能需要立即进行相关手术,以最大程度地挽救病患的生命。
四、术后并发症的处理与急救在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
这些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以避免进一步损伤。
对于手术后的感染,医生通常会给予抗生素治疗,同时要求患者严格遵守卫生要求,保持伤口清洁与干燥。
对于出血和血栓形成,医生可能会使用止血药物或抗凝药物来控制病情,并根据需要进行再次手术。
心脏急性创伤手术救治的配合(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脏急性创伤求治配合心脏创伤包括单纯的心包伤,心包内心脏和血管的损伤。
心脏急性创伤手术救治是重多急性手术中最为凶险,紧急的一类手术。
能否及时、有效的开展手术救治是心脏创伤急病治疗的关健。
我院自2007年11月到2009年5月,共急诊收治心脏创伤手术患者20例,在手术室人员积极配合下,手术救治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手术室如何配合手术救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8—45岁,至伤原因:刺伤14例,竹器伤3例,交通事故3例。
受伤到达手术室时间0.5~3.5h,所有病人均于受伤后即到我院就诊。
急诊入院时血压小于90cmHgl3例,生命体征正常4例,其中测不到血压3例,胸壁伤口位于前胸10例,右前胸7例,剑突下3例,急诊到手术前行检查16例,未检查送手术的4例。
1.2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全部采用气管括管全麻,其中10例采用90度侧位,9例垫高患侧20~60度,1例平卧位。
本组采用左前侧开胸入路12例,右外恻开胸入路7例,其中2例横断胸骨,同时开腹检查3例,正中开胸一例。
开胸后立即切开心包,迅速吸尽积血,清除血块,找到伤口后用手指压迫止血,5例心房伤口用侧壁钳钳夹止血,2例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进行血液回收后回输给患者,1例采用体外循环下新室修补。
所有伤口均用普理灵线带心包或涤纶垫片缝合,取自体身心包垫片14例。
1.3结果:全组无死亡,2例术后24小时再次开胸止血,其余均手术成功痊愈出院。
平均手术时间1.7h,术中出血量200ml~4000ml,平均1700ml,其中13例患者术中输血200ml~3000ml。
2 护理2.1手术前准备:接到急诊电话通知时,及时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如伤情、血压、是否检查,有无配血等,立即通知麻醉师。
根据手术医生电话通知:有5例患者接手术电话后立即通知体外循环师及专科组长,告知手术时间,要求人员15~30min到位。
创伤手术外科知识点总结创伤手术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处理因外伤、意外事故引起的各种外科急症和创伤。
随着交通事故、工伤、自然灾害等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不断增加,创伤手术外科的地位和意义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创伤手术外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创伤手术外科的基本概念创伤手术外科是外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处理因外伤、意外事故引起的各种外科急症和创伤。
创伤手术外科的主要任务是及时、有效地处理外伤,挽救伤员的生命,保障伤者的肢体功能。
创伤手术外科具有急、重、难的特点,要求外科医生具有高超的外科技术和处理急症的能力,能够在有限的条件下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二、创伤手术外科的常见创伤类型创伤手术外科涉及的创伤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 头颅创伤:外伤后头部出血、头骨骨折、颅脑损伤等;2. 胸部创伤:外伤后胸部出血、肺挫伤、气胸、心包积液等;3. 腹部创伤:外伤后腹部出血、脏器破裂、肠道损伤、腹膜炎等;4. 四肢创伤:外伤后肢体骨折、肌肉挫伤、血管神经损伤等;5. 外伤性休克:由于大量失血、创伤性脑损伤等引起的休克状态。
三、创伤手术外科的常见手术技术创伤手术外科的常见手术技术包括:1. 创面处理:包括创面清洁、消毒、缝合等;2. 血管修补术:主要包括血管吻合、血管移植、动脉修补等;3. 肌肉骨骼修复术:包括骨折固定术、韧带修复术、肌肉缝合术等;4. 内脏器官修复术:主要包括腹部脏器修复术、胸部脏器修复术等;5. 创伤性大手术:包括头颅开颅术、开胸手术、开腹手术等。
四、创伤手术外科的急诊处理原则1. ABCDE原则:保障患者的呼吸、循环和神志状态;2. 及时止血:通过压迫止血、外科手术止血等手段控制出血;3. 保持体温:防止患者因失血和创伤引起的低体温;4. 疼痛管理:通过镇痛药物、局部麻醉等方式减轻患者的疼痛;5.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及家属心理支持,保持患者心情稳定。
五、创伤手术外科的并发症处理创伤手术外科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休克、腹膜炎等,外科医生需要在处理创伤的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避免并发症的发展和加重。
外科护理知识点重点总结一、术前准备1.患者的评估与准备患者的评估工作非常重要,应包括患者的病史、生命体征、过敏史、用药史、心电图、血液化验等检查。
同时,术前应告知患者手术的过程和风险,并与患者沟通好术前准备工作,如禁食、禁饮、辅助检查等。
2.手术室的准备外科手术时需要准备充足的器械、药品、护理用品等,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手术室内应做好无菌操作,保持手术场地的清洁和整洁。
3.团队的准备手术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
外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团队协作,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完成术前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二、手术操作1.术中护理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外科护理人员应当配合医生,在术中完成术中监测、手术器械的递交、术中护理等工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
2.感染控制外科手术过程中感染控制工作非常重要,包括手术场地的清洁、消毒,手术器械的无菌包装和无菌递交等操作,确保手术的无菌状态,减少术中感染的发生。
3.术中注意事项在术中,外科护理人员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术中的异常情况,确保患者的安全。
三、术后护理1.术后监护在手术结束后,外科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护,包括监测患者的术后生命体征、术后疼痛的评估和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2.伤口护理外科手术后的伤口护理非常重要,应做好伤口的清洁、换药、包扎等工作,减少感染的发生,促进伤口的愈合。
3.康复护理术后康复护理工作也是外科护理的重点之一,包括对患者的康复指导和宣教工作,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
四、常见疾病的护理1.骨折护理骨折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工作包括对骨折部位的固定、保持患者的体位、疼痛的评估和处理等。
2.创伤护理创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工作包括对创伤部位的清洁、包扎、止血等工作,以及对患者的伤情评估和处理。
3.肿瘤护理肿瘤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疾病,护理工作包括对患者术前的准备和宣教工作,术中的监护和协助操作,以及术后的护理和康复指导等。
髋关节后侧入路置换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另加中单乙种器械包髋置换特殊器械包髋置换进口器械包电锯电钻骨水泥等常规物品(二)操作配合清点校对敷料1.常规消毒铺单贴手术膜。
2.手术取右髋后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
3.递中弯分离并切开髂棘束,切断臀大肌及腹外侧肌在大粗隆的抵止点。
4.暴露髋关节囊,电刀做十字切除,组织钳夹关节囊壁,显露出髋关节。
5.甲状腺剪剪断圆韧带,用取头器取出股骨头。
6.用电髋臼锉刮除髋臼软骨面,显露出软骨下面,选用合适的假臼,用专用容器备好骨水泥,填塞固定髋臼假体。
7.股骨干髓腔由小至大递髓腔锉,以扩大髓腔,股骨干髓腔选用合适的假体柄插入,用骨水泥固定,安放假头复位。
8.冲洗、清点纱布。
9.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术毕。
(三)注意事项搬动病人注意髋部的保护,防止股骨头脱位。
髋关节置换术,后侧入路手术配合流程股骨头坏死带旋髂深动脉血管蒂转移植骨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另加中单乙种器械包换髋单包器械(迪钩、板钩、小纹氏钳、木棍、刮匙、甲状腺剪、骨剪、尖镊、骨圆针)电钻(二)操作配合清点校对敷料髋关节前侧入路Smith-Paterson切口。
1.常规消毒铺单贴手术膜。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
2.找出旋髂深动脉:先找出股外侧皮神经位置,此时备橡皮条,直钳子牵拉保护。
暴露髂骨外板,此时将纱布打开,递骨膜剥离器填塞。
打开腹股沟韧带壁,血管包裹其中,备组织钳提拉。
找出腹外斜肌、腹内直肌、腹横机。
分离旋髂深动脉时结扎分支血管,直至近侧至腹动脉。
3.暴露髋关节前侧:切断缝匠肌、腹直肌短头,7号线缝于皮肤固定,保留进入其中的神经、血管。
于髂腰肌表面,结扎旋髂外动脉分支。
暴露髋关节前侧关节囊,“十”形切开关节囊,至股骨头、颈显露清楚。
4.股骨颈开槽:备骨凿、鹅眉凿,开凿长4cm,宽1cm,1条1cm骨凿,长轴平行于股骨颈(若此处有骨折,首先复位内固定)。
5.取骨瓣:剥离髂骨内板。
用纹氏钳、甲状腺剪,将旋髂深动脉向髂骨方向分离。
切取髂骨瓣将旋髂深动脉包裹其中,勿损伤与之交叉走行的腹外侧神经。
6.植骨:将髂骨瓣连同旋髂深血管翻转至股骨颈前方,将髂骨瓣置入开槽内,血管不要打折,木棍轻敲置入,电钻克氏针或骨圆针固定。
7.关闭关节囊,缝合腹直肌,清点纱布、冲洗、下引流管,关闭伤口。
(三)注意事项搬动病人时应注意体位。
股骨干骨折交锁钉内固定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乙种器械包股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器械电刀X光透视监护仪及无菌罩牵引床(二)操作配合清点核对物品。
1.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单,贴无菌手术膜。
2.由大粗隆起向近侧作一8cm长的直切口,切开臀肌,显露梨状窝。
将中心针安放在通用接头上,在梨状窝水平的股骨上旋转压迫中心针,进入髓腔至少5cm,取出通用接头,通过中心针放上带孔旋切器,旋转打开髓腔。
3.闭合复位时,在透视仪监视下,用握持钳夹持带有偏置球顶端的3mm导针,通过骨折近端到远端或切开复位。
可弯曲挫杆上放前切锉头,通过导针扩髓,更换锉头,锉头直径每次增加0.5mm,扩到比髓腔直径大1-2mm为止。
在可弯曲杆的内侧用组织保护挡板保护皮肤和软组织。
放置塑料套管,更换导针,插入股骨钉,安放插入手把和带螺纹的锥形栓,拧上弯形扣打器和扣打头,用锤子将髓内钉击入髓腔。
4.远侧锁扣:装上远侧瞄准装置,在钻袖内插入瞄准套管针。
调节远侧瞄准装置,使套管针的中心点正位于锁扣孔的中央。
先切一小口,钻孔,安放固定栓,保证各部位对位准确。
10#刀片在正对锁扣孔的皮肤上切小口,去除瞄准套管针,用4mm钻头钻透两侧皮质,取出钻套,测深器测量股骨锁扣栓的长度,拧入锁扣栓。
同样方法钻第二个孔,插入第二个锁扣螺栓。
5.近侧锁扣:用插入手把作为瞄准装置,在相对于锁扣孔的上方作一切口,插入有套管针的保护套,用4mm钻头钻孔,测深器测深后通过8mm保护套插入近端锁扣栓锁紧。
6. 缝合伤口,无菌敷料贴覆盖伤口,术毕。
(三)注意事项1.使用牵引床注意对会阴的保护。
2.使用透视仪应避免污染,保护室内人员防止X光射线。
3.清点纱布。
股骨干骨折交锁钉内固定术的配合流程股骨干骨折交锁钉内固定术的配合考评标准股骨干骨折单侧外固定支架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乙种器械包普通型单侧外固定支架一套可调式钢针螺钉定位架定位针T型螺旋钉器骨锤钻头限位器定位外套器导向内套器大内六角扳手钻头电钻X光透视监护仪及无菌罩(二)操作配合1.如开放伤口,常规刷洗后备皮铺巾,扩创后用安尔碘抗菌冲洗液冲洗伤口,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然后更换器械,用持骨器整复骨折复位并维持良好对位后缝合伤口。
添加无菌敷料单,更换手套。
2.确定穿针平面,使用模具选用相应的配套工具在骨折远、近端穿入四根相平行的固定针。
通常股骨干骨折由大腿外侧进针。
3.在距离骨折端5-8cm范围内两点取1cm切口,血管钳钝性分离软组织达骨膜,递骨锤用钻头限位器在骨膜上选择钻孔点,用电钻钻孔。
选用长度、粗细合适之固定螺纹针在骨折端两侧各旋入2-3枚,固定针应穿对侧骨皮质约0.5cm,透视仪监视位置满意。
安装支架,支架距皮肤2-3cm。
4.手法复位或复位钳矫正复位至对位对线满意后锁紧外固定器锁钮。
5.对邻近关节骨折者可选用“T”型支架。
6.螺针的皮肤点用酒精纱布或敷料贴覆盖。
(三)注意事项1.手术牵引时注意保护血管神经。
2.电钻钻孔时注意用限位器保护。
股骨干骨折单侧外固定支架术的配合流程髌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髌骨器械包(内有钢丝、钢丝钳、钢丝剪、克氏针)白锥子包电钻(二)操作配合1.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单。
2.沿髌骨中部作一横行鱼嘴样切口长约10cm,剥离皮瓣,甲状腺拉钩牵开,充分显露髌骨及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的裂口,清除关节腔内的积血。
3.髌骨内固定:(1)不锈钢丝固定:多见于横行骨折。
先将髌骨上下骨折端暂时用巾钳夹住复位,并用手指从髌骨侧方深入关节腔内,检查髌骨关节面,如平整即于上下骨片用白锥子横行钻一骨孔,再用一硬膜外针带着穿过不锈钢丝,在髌骨侧方将其拧紧,钢丝剪剪去多余部分,尾端埋入软组织内。
(2)螺丝钉固定:一般用于髌骨中段斜型骨折。
先将骨折复位,用巾钳固定骨折端,再用电钻或手摇钻使其与骨折线呈垂直方向,贯穿钻2个骨孔,用螺丝钉固定。
(3)丝线或不锈钢丝环形固定:用于粉碎性骨折。
将骨折块不多,移位不大,经复位髌骨后关节面平整者,用2根10号丝线和直径0.3mm的钢丝,分别沿髌骨四周缝合髌骨旁筋膜,抽紧丝线和钢丝,于髌骨两侧打结。
(4)张力带固定:适用于横断骨折和粉碎性骨折。
将整复的骨折块用巾钳固定,用2枚克氏针自上而下平行穿过两端骨块,用钢丝环形绕克氏针成(8)字形交叉,拧紧钢丝末端。
4.冲洗伤口,6×17圆针、4号丝线缝合滑膜;8×24圆针、7号丝线缝合关节囊,修补股四头肌腱扩张部。
8×24圆针、1号丝线缝合皮下组织;8×24三角针、1号丝线缝合皮肤。
无菌敷料包扎,石膏托固定于功能位3周。
(三)注意事项1.白锥子单包内要常规备一个硬膜外针。
2.石膏托不包括足部。
髌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配合流程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丙种包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器械电刀X光透视仪胫骨特殊体位板(二)操作配合1.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单,贴无菌手术膜。
2.在髌韧带内侧作一5cm长切口,向外牵开髌韧带或于髌韧带中央切开髌韧带,在胫骨结节近侧用尖锥插入髓腔。
闭合复位时,在透视仪监测下,用握持钳将带有偏置球形顶端的3mm 挫杆通过骨折近端插入远端。
3通过挫杆安上固定的前切锉头打开髓腔。
更换可曲挫杆和锉头,锉头直径每次增加0.5mm,连续锉髓腔,扩到比髓腔直径大1-2mm为止。
在可曲杆和软组织之间插入保护器,保护皮肤和髌腱。
4.放置髓腔管,更换3mm导针,去除髓腔管。
通过导杆插入髓内钉,安放插入把手、带螺纹的锥形栓、弯形扣打器和扣打头,用锤子将胫骨髓内钉击入髓腔。
5.远侧锁扣和近侧锁扣同“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
6.无菌敷料贴覆盖、包扎伤口。
(三)注意事项使用透视仪应避免污染,保护室内人员防止X光射线。
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的配合踝部骨折可吸收钉内固定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丙种器械包可吸收钉或棒可吸收钉专用器械(改锥、打入器、套管、攻丝、扳手、钻头等)电钻止血带(二)操作配合1.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治疗巾。
2.在踝部骨折手术治疗中,应先将外踝整复,内踝骨折多采用前内侧切口暴露骨折断端,通常在骨折断端有骨折块或软组织嵌入术中应将其清除,采用巾钳内踝复位。
如外踝骨折线成斜型,可用2枚可吸收钉由前向后打入骨折部,长度必须穿过腓骨后侧皮质,但不要向外伸出太多,以免影响腓骨长、短腱鞘,如果骨折线为横行和远端骨折块较小,可纵行分开腓根韧带,暴露外踝尖端,打入长可吸收钉或棒固定。
如有下胫腓分离,可用长可吸收钉穿下胫腓关节,加压纠正下胫腓分离。
3.电钻钻孔,攻丝。
再用一字改锥将可吸收钉固定。
后踝骨折暴露通常使用后外侧切口,后踝内固定应在内、外踝固定之前。
4.纠正距骨后脱位,钻孔,攻丝,打入固定。
固定时应注意胫骨远端界面的平整,X光拍片。
骨折线对位好。
5.关闭伤口,逐层缝合,无菌敷料贴覆盖伤口。
石膏外固定6周。
(三)注意事项1.可吸收钉或棒之长要比钻孔深度长4-5mm。
2根据可吸收钉直径选择钻头,如4.5mm螺钉选用3.5mm钻头。
3.如内固定材料放置错误,可于原位重新钻孔攻丝。
4.可吸收钉或棒需截断要用电刀或锯断。
踝部骨折可吸收钉内固定术的配合流程截肢术的配合(一)物品准备骨科敷料包乙(丙)种器械包截肢板电锯或线锯锯锉骨腊引流条保险刀片空针肢体包装物(二)操作配合1.用龙胆画出皮瓣标志,再用碘酊保护划线不被酒精脱掉。
2. 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单。
3.按皮瓣标志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游离皮瓣。
在预计截骨平面以下2-3cm处切断肌肉,电凝止血。
4.找到动、静脉及神经,分别用7号丝线双重结扎,动脉再用6×17圆针4号丝线贯穿缝扎。
游离神经2-3cm,用2%利多卡因封闭后用保险刀片高位切断,使其自行回缩。
5.将切断的肌肉用截肢板推向上方。
在截骨平面环形切开骨膜并用骨膜剥离器向远侧剥离,于骨膜环切的同一高度用电锯或线锯横行锯断骨头。
6.用骨锉锉平残端,把骨腊填进髓腔内止血。
7.松止血带,彻底止血,冲洗创面,清除骨屑。
8×24圆针7号丝线缝合深筋膜及肌肉。
放橡皮引流条,依次缝合皮下组织、皮肤,覆盖无菌纱布包扎伤口。
8.用弹力带加压包扎肢体残端。
(三)注意事项1.离断的肢体必须待手术结束后方可移出手术间,放置于处置室。
术后12小时断肢方可送焚烧。
2.手术前用普通相机将病人肢体情况和个人情况留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