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974.50 KB
- 文档页数:55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与作用一、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者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准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根本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深入认识的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
只有符合客观实际,反映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原则,才是正确可行的原则。
(二)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重要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规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内容与方式,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作用(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的决定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范作用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担当规范方向与准则职责。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方向的保证,是协调各种关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一、以人为本(一)是什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
(二)为什么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的活动。
(三)怎么做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必须关注人、关爱人、关心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江泽民:“我们的宣传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二、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一)含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提示及其对人与社会发展的促进,都具有客观真理性。
第七章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目的是为了掌握这一规律, 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 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 规律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
探索规律, 就是透过现象, 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必然联系。
所以, 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就是总结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 揭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
揭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地的思想武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同志说:“实事求是,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
无论做哪一项工作, 都要靠实事求是。
揭示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自然也要靠实事求是。
(1)实事求是1941年5月,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就给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一个简明而深刻的概括。
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因为人的思想是客观实际在大脑的能动反映。
研究客观实际哪些因素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而这些思想又是怎样支配他们的行为。
这样, 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达到良好的效果。
(2)解放思想由于客观实际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 因此, 要真正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规律, 不仅要坚持实事求是, 而且要坚持解放思想, 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不断变化着的新情况和新特点, 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办法, 以便始终保持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研究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是探索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要按照规律办事, 首先必须了解人们思想的形成变化规律。
江泽民总书记很重视这个问题, 明确指出:“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在明确宗旨和把握正确方向的前提下, 还需要深入了解人们的思想和心理, 同时要讲究方式方法。
”1.什么是思想?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 思想是人脑的产物, 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能动反映, 是支配行为的源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笔记第一章导论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1. 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对人们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和人生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2.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1. 内涵: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2. 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1. 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学科。
2. 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原则、方法、载体、环境、管理和评估等方面。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 形成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趋势包括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交叉与融合、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方法等。
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 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
2.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3. 思想与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4. 灌输与疏导:灌输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疏导是指通过引导、启发和沟通,使受教育者自觉接受和内化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
5. 内化与外化: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将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内在的信念和行为准则外化为实际行动。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生活的有关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状态的一种期望。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个体系,它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所组成。
1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这个根本目的包含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第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动员人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如崇高的理想、优良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坚强的毅力、严格的纪律等。
这是人们参加现代化事业的动力。
有了优良的道德品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会有持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提高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对人们进行教育,可以使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事业有明确的认识,增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把社会主义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这样就能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努力奋斗。
第二,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人们要很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外,还需要较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只有正确认识世界,并具有改造它的能力,才能按照客观世界的规律改造它,使客观世界的改变符合人的需要和愿望。
第七章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节 综 述解放初期,铜陵地区各中、小学的思想教育,一般是围绕各个时间党的中心任务和政治运动进行的。
在学生中,主要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常识,教育学生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措施。
同时,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所制定的“共同纲领”第四十二条规定,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
1958年,学校思想教育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内容。
学校师生在假期分期分批到工厂、农村参加义务劳动。
1962年,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学校组织师生访贫问苦、忆苦思甜,请老工人讲厂史,讲斗争史;请老农民讲村史和家史。
并开展学习同阶级敌人英勇斗争而牺牲的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活动。
1963年至1965年,学校普遍开展学习《毛泽东选集》活动,以毛泽东思想作为主要思想教育内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为读“语录”、“大批判”所代替,被引入“左”倾错误的歧途。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党的领导下,学校组织师生开展揭批“四人帮”罪行的斗争,肃清其流毒和影响,逐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1979年,各校的正常秩序逐步恢复。
学生的学习纪律和校风有所好转,但由于林彪“四人帮”的流毒尚未肃清,部分学生的思想创伤还较为严重。
学校对学生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
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作为新的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方针。
市委、市教育局加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求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作为学校教育目标。
1981年11月,市教育局召开全市中小学思想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各类学校应根据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好动、爱新、爱美的特点,坚持疏导方针,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一、概念题1.灌输[浙江理工大学2011研]答:灌输即输送、传授知识和思想等,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灌输,主要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
它是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方针、原则、任务、内容的直接理论依据。
2.心理咨询法[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心理咨询法是指教育者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体,和询问、会谈、商讨、劝告等方式,灵活运用相关理论和咨询、辅导的专门技术,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给教育对象以辅导、帮助、启发和引导的方法,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保持其身心健康,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和实现教育目标使命,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这里思想方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认识活动(如认识教育对象、认识环境等)的方法,工作方法就是具体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方法。
4.疏导[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研]答:疏导,即疏通和引导。
疏通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关键是广开言路。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畅所欲言,把各种不同的看法、意见和心里话都讲出来,然后才能分清是非,集中群众的智慧,广泛吸取有益的意见。
引导就是循循善诱,说服教育,把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引导到积极的方向上来。
疏通和引导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
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引导是疏通的目的,要坚持在疏通中引导,在引导中疏通,又疏又导。
二、辨析题思想政治教育的民主原则就是“让人讲话”,让“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讲出来。
”[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该观点是错误的,具体分析如下:(1)民主原则,是指全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该体现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