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聂树斌案报道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
- 格式:pdf
- 大小:376.68 KB
- 文档页数:4
新闻与传播研究 NEWS RESEARCH
从聂树斌案报道看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 口刘良龙 【摘要】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 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河南商报》《南方周末》《新京报》等媒 体记者追踪报道11#-多的聂树斌案终于获得了期盼已久的结果。聂树斌案报道,从报道目的、报道方 式和报道效果三个方面体现了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对媒体从业者于舆论监督中更好地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具 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聂树斌;舆论监督;正面宣传;统一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 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 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 罪。《河南商报》《南方周末》《新 京报》等媒体记者追踪报道11年多的 聂树斌案终于获得了期盼已久的结 果。聂树斌案报道,从报道目的、报 道方式和报道效果三个方面体现了舆 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统一性,对媒体 从业者于舆论监督中更好地体现习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上提出的“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 一的”这一创新观点具有借鉴和启迪 意义。 一、报道目的:追求公平和正义 舆论监督,本质上是人民的监 督,是媒体代表人民对权力和社会不 良风气的监督,是人民赋予媒体的一 项职责。它是现代社会民主建设的一 个象征,也是人民意愿得到表达程度 24期嘲知识2016年第12期 的一种表现。 正面宣传是对所报道的新闻在质 的层面上的定性,指的是本质上符合 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报道。是否符合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判别新闻报道 是不是正面宣传的唯一标准。正面宣 传是舆论引导的主要手段,实施有效 的舆论监督也是正确引导舆论的一个 重要方面,是另一种形式的“正面宣 传”。坚持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的统 一性,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必不可少 的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② 《河南商报》《南方周末》《新 京报》等媒体记者对聂树斌案进行 的11年多的追踪报道属于舆论监督报 道,是新闻舆论对公权部门在执法中 是否存在执法犯法、刑讯逼供、伤害 公民人身安全等行为的监督,其目的 是为了追求公平和正义。而追求公平 和正义自然属于正面宣传。媒体记者 认为,不管舆论如何笃信聂案之冤, 这个年代久远的司法之“结”,终归 要司法系统自己来解。聂树斌案报 道,从报道目的上体现了舆论监督和 正面宣传的统一性。 2005年1月17 14,河南荥阳市索 河路派出所对流动人员进行登记时, 抓获被通缉的在逃犯罪嫌疑人王书 金,他承认其曾在河-t1:;t ̄2下6起强奸 杀人案,奸杀4人,强奸2人。《河南 商报》跑公安线的记者楚阳据此写 了通讯《河北“摧花狂魔”荥阳落 网》,在2005年1月19日的《河南商 报》刊发。之后,楚阳向《大河报》 原常务副总编、《河南商报》时任总 顾问马云龙(当时《河南商报》没有 总编辑,马云龙兼做总编辑的工作) 汇报了“摧花狂魔”王书金的后续情 况:王书金被移交河北广平县警方 后,时任广平县公安局副局长郑成月 与石家庄市公安局交换案情时发现,
王书金指认的奸杀康某某的案件早在 1995年就已由石家庄市警方结案,一 个叫聂树斌的青年因奸杀康某某已于 1995年4月被执行死刑。 马云龙认为,这种“一案两凶” 的疑案有着极高的新闻价值。2005年 3月初,马云龙派记者楚阳、范友峰 到河北,开始了对这件疑案发掘真相 的调查。当记者回来准备出稿时,马 云龙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然后亲 自去现场作补充采访。2005年3月15 日,由马云龙主笔、楚阳和范友峰联 合署名的《一案两凶,谁是真凶?》 在《河南商报》刊发,成为聂树斌案 的第一篇舆论监督报道。稿件见报的 前一天晚上,为扩大聂树斌案的影响 力,马云龙决定让通联编辑将此稿传 给全国约200家主流报纸,并注明: “欢迎刊载,不要稿费。”此文2005 年3月15日和16日被全国多家报纸转 发,如《新京报》、深圳《晶报》 2005年3月15日和16日刊发的报道 《无辜青年lO年前遭错杀?》《河北 一青年被冤杀?》,使“一案两凶” 新闻成为全国热点新闻。 自2005年3月至2016年6月,1 1年 多的时间,《河南商报》刊发近百篇 报道,《南方周末》刊发16篇报道和 5篇评论,《新京报》刊发23篇报道 和23篇评论。这些报道完整记录了聂 树斌案的全过程,而且把解决问题作 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真凶”浮现、《河南商报》 披露“一案两凶”后,《南方周末》 记者迅速跟进,采访了几乎所有直接 涉事人员,于2005年3月24日刊发报 道《“聂树斌冤杀案”悬而未决,防 “勾兑”公众吁异地调查》,还原了 聂王两案诸多细节。当邯郸市中级人 民法院一审判处王书金死刑,王书金 以“未起诉他在石家庄西郊玉米地的 那起奸杀案”为由向河北省高级法院 提出上诉后,《南方周末》于2007年 1 1月1日就此刊发通讯《“真凶”上 诉求增其罪,聂树斌案绝处逢生》。 《河南商报》2013年6月20日刊 发报道《纠结多年,“聂树斌案”有 望峰回路转》,称“‘聂树斌案’又 有了新进展”“沉寂6年的‘王书金 案’初定下周二开庭审理,聂案或 将峰回路转”;2013年10月22日刊发 报道《聂树斌案最新动态:聂家4位 律师要求查阅卷宗》,称“河北高院 未就查阅和复印卷宗一事作出书面答 复”;2014年6月12日刊发通讯《一 组跨越10年的追踪报道》,称“2005 年《河南商报》率先报道王书金案, 引起全国轰动。目前该案已报请最高 法复核,复核结果可能会左右聂树斌 案的命运”。 《新京报》2007年1 1月5日、 2013年6月21日和9月28日、2014年11 月27日先后刊发评论《聂树斌案中, 正当程序为何失效》《聂树斌案,不 能再拖了》《王书金案落定,聂树斌 案疑云待解》《聂树斌案律师阅卷 难,法院自由裁量权过大》;2015年 4月9日,刊发报道《聂树斌口供存在 多处前后矛盾》和《最早披露“一案 两凶”的公安人士郑成月回忆带王书 金归案前后: “指认现场时,王书 金说出了很多细节”》;2015年4月 29日,刊发报道《律师:聂树斌被逼 供;河北:狱友是惯骗》和评论《聂 树斌案听证会上疑点须全面查清》。 在聂树斌案报道中,媒体记者利 用舆论力量和传播优势探寻“一案两 凶,谁是真凶”的真相,凝聚社会共 识,推动“一案两凶”矛盾和问题的 解决,促进了社会进步。 二、报道方法:建设性舆论监督 在舆论监督中,能达到正面宣传 效果的报道就是建设性舆论监督。聂 树斌案所反映的问题,是群众普遍关 心又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是舆 论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有能力解决 的问题。针对聂树斌案,媒体记者重 新闻与传播研究 N WS RESEARCH 视对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关注事态 的发展方向以及问题最终解决,做到 有始有终,把能达到正面宣传效果作 为主要报道方法,维护媒体的权威性 和公信力。 (一)对舆论监督对象及其上级 部门的应对措施和“声音”进行全面 报道 聂树斌案2005年3月15日被媒体 披露的次日,公安部批示严查这一 疑案,河北省委政法委承诺,立即 成立由省委政法委牵头、省公检法 司机关参与的联合调查组调查聂树 斌一案,一个月内公布结果。对舆 论监督对象及其上级部门的应对措 施和发出的“声音”,媒体记者进 行了全面报道。 《深圳晚报》2005年3月17日和 18日先后刊发报道《无辜青年10年前 遭错杀引起关注:河北强奸错杀案公 安部批示严查》和《河北警方复核l0 年前“强奸错杀”案:正在寻找当年 办案人员》;深圳《晶报》2005年3 月18日刊发报道《河北一青年被冤杀 后续:公安部批示严查》。 《南方周末》2005年4月7日刊发 报道《“聂树斌冤杀案”:复查结果 “很快出来”》,称“河北省委政法 委成立专案组重新调查聂树斌案,河 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主管刑事的副院长 魏健4月5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调查 结果很快出来,很快’”;2005年4 月28日,刊发报道《“聂案绝对不会 不了了之”》,称“石家庄中级法院 表示,此案比同一时间曝光的佘祥林 冤案更复杂,但任何事情只要查就一 定能查清楚”;2006年1月5日,刊发 报道《河北官员谈聂树斌冤杀案:调 查一直进行难度太大》,称“王书金 案改由河北省公安厅直接调查,调查 组称正在审读聂案案卷,但要找齐原 始刑侦记录非常困难”。 《新京报》2013年6月26日刊发 奢l
闻知 2016年第12期25 新闻与传播研究 W 辩 SEARCH 报道《王书金:聂案我干的公诉 方:凶手不是你》《河北检方:聂 树斌案非王书金所为》《检方指出4 疑点证王书金非“真凶”》;2013年 7YJ 11日,刊发报道《检方再证王书 金非聂案真凶》和评论《允许查聂案 全部卷宗才能消除程序瑕疵》;2013 年9月28日,刊发报道《法院终审宣 判:王书金非聂树斌案真凶》。 《河南商报》20I5年4月29日刊 发报道《聂树斌案听证会再爆三大焦 点》,称“山东高院召开听证会,案 中多个疑点曝光;河北高院承认案件 存在瑕疵,但证据体系成立”。 (二)提出合理化建议 《新京报》2005年3月16日刊发 评论《死刑裁判改革事不宜迟》,呼 吁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南方 周末》2005年3月24日为报道《“聂 树斌冤杀案”悬而未决防“勾兑” 公众吁异地调查》配发的《编后语》 中也呼吁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 在社会各界静待河北方面对聂树斌案 的调查结果时,湖北“余祥林案”出 现。很快,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 核权,即对死刑犯的执行必须报最高 人民法院复核。 《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刊 发报道《聂树斌案:最高法再审审查 正在进行》,称“聂家提起再审申 请,学者呼吁河北高院回避,听取聂 家律师意见,建议中止王案诉讼,让 王书金作为聂案证人,参与到再审审 查中”。2013年7月1 1日,刊发报道 《王书金案再开庭:下一站,最高 法?》,称“王书金如果维持原判, 将进入最高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最高 司法机关如何处理值得期待”;配发 的评论《死刑复核程序不应设置期 限》,认为没必要着急杀掉王书金。 2013年9月27 13,河北省高级人民法 院驳回王书金上诉、维持原判。《新 京报》2007年11月2日和9日刊发评论 26毒l闻知识2016年第12期 《建议尽快启动异地调查“聂树斌 案”》《对“聂树斌案”再审程序的 四点建议》。 (三)挖掘出有关正面的启示和 意义 在聂树斌案报道中,媒体记者保 持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时刻站在 人民群众的立场说话,不仅学会审时 度势,还以整体大局为重,把握整个 事件的本质与主流,并从中挖掘出正 面的启示和意义。 2014年12fJ4日,最高人民法院 指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聂树斌案 进行复查。《南方周末》2014年12月 25日刊发报道《聂树斌案:河北复查 十年,山东重来一遍》,称“山东高 院负责复查的合议庭,由5名资深刑 事法官组成,包括薄熙来案二审法 官”。《新京报》2014年12月13日刊 发报道《最高法院指令山东高院复查 聂树斌案》和评论《“聂树斌案异地 复查”体现司法担当》,2015年4月 25日刊发报道《山东高院将召开聂树 斌案听证会》和评论《聂案听证:用 司法公开赢得司法公信》。 2015年6月开始,山东高院宣布 因案情重大、疑难、复杂,经最高法 院批准,聂案连续三次被延期复查。 《新京报》2015年6月12日就此刊发 报道《最高法批准聂树斌案复查延期 3个月》和评论《聂树斌案复查应该 回归案件本身》;2015年9月16日和 2016年2月21日刊发评论《聂案复查 再延期:真相要对历史负责》和报道 《聂树斌案复查期限延至6月》。 2016年6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官 方发布消息称,6月6日,最高法决定 依法提审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 人、强奸妇女一案,按照审判监督程 序重新审判,并于8日在山东省高级 人民法院向聂树斌的母亲送达了再审 决定书。《新京报》2016年6月9日就 此刊发报道《最高法决定提审聂树斌 案》和评论《聂树斌案再审:用证据 和程序实现正义》。 2016年6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 对外发布公告称,原审被告人聂树斌 故意杀人、强奸再审一案由最高人 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审理。《南方 周末》2016年6月23日刊发报道《聂 树斌案再审:为何选择第二巡回法 庭》,称“第二巡回法庭此前审理了 大量刑事申诉案件,更有经验;担任 审判长的大法官胡云腾是刑事审判专 家,曾创下审案纪录”。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 第二巡回法庭再审改判聂树斌无罪。 当天,新华社播发《最高人民法院再 审改判聂树斌无罪》组稿;《河南商 报》和《新京报》推出电子号外; “新京报传媒研究”微信公众号推 出《这些年,23篇我们评论过的聂树 斌案:时间终于给出了答案》专题报 道;《南方周末》微信公众号推出 《南周12年追踪:聂树斌终无罪》报 道。201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刊发报道《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改判聂 树斌无罪》《依法改判无罪,汲取深 刻教训——最高人民法院负责人就聂 树斌再审案答记者问》和评论《正义 永恒》;《河南商报》和《新京报》 各推出6个版的专题报道,《新京 报》还刊发社论《用司法改革杜绝下 一个聂树斌案上演》。 三、报道效果:达到正面宣传 效果 媒体记者在聂树斌案报道中,遵 循新闻规律,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深入实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 楚,努力做到客观准确,推动了聂树 斌案的平反。这些报道不但没有产生 负面效应,而且还像正面宣传那样产 生了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 达到了正面宣传的效果。 在聂树斌案报道中,媒体记者基
本做到了“四个满意”: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