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序集中的8个特殊元素
- 格式:pptx
- 大小:180.33 KB
- 文档页数:20
偏序关系符号引言偏序关系符号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描述元素之间的偏序关系。
在数学中,偏序关系是一种比较元素之间大小关系的一种方式,它不要求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完全的比较,只需要能够判断出元素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即可。
偏序关系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表达这种关系,使得数学推理更加精确和简洁。
偏序关系的定义在数学中,偏序关系是集合上的一种二元关系,记作≤。
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a和b,如果a≤b成立,则表示a是b的一个前置元素,b是a的一个后置元素。
偏序关系具有以下几个性质:1.自反性:对于集合中的任意元素a,a≤a成立。
2.反对称性: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两个元素a和b,如果a≤b且b≤a成立,则a和b相等。
3.传递性:对于集合中的任意三个元素a、b和c,如果a≤b且b≤c成立,则a≤c也成立。
偏序关系符号的种类为了方便表示偏序关系,数学中引入了多种偏序关系符号。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偏序关系符号及其含义:1.≤:表示小于等于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小于等于b。
2.<:表示小于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小于b。
3.≥:表示大于等于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大于等于b。
4.>:表示大于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大于b。
5.≺:表示真前置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真前置元素。
6.≻:表示真后置关系。
如果a≻b成立,则a是b的真后置元素。
偏序关系符号的应用偏序关系符号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集合论、代数学、拓扑学等领域。
集合论中的应用在集合论中,偏序关系符号常用于描述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如果集合A包含于集合B,则可以表示为A≤B。
这种包含关系在集合论的推理和证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代数学中的应用在代数学中,偏序关系符号常用于描述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
例如,在实数集合中,如果a≤b,则可以表示a小于等于b。
这种大小关系在代数运算和方程求解中经常用到。
拓扑学中的应用在拓扑学中,偏序关系符号常用于描述拓扑空间中点之间的邻近关系。
第七章 特殊关系重点:等价关系、偏序关系的各种性质的判断和证明;难点:如何正确地掌握等价关系及相应的等价类与集合划分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偏序关系的八种特殊元素。
7.1 等价关系1.等价关系设A 是任意非空的集合,R 是A 上的二元关系,如R 是自反的,对称的,传递的关系,则R 称为A 上的等价关系。
下面是一些特殊的等价关系:(1) 任一结合A 上的恒等关系I A 是等价关系; (2) 任一集合A 上的全关系A ×A 是等价关系;(3) 整数集合I 上的模m 同余关系R ={<x,y>|(x,y ∈I)∧(x-y)被m 所整除}是等价关系; 2. 等价类设A 是任一非空集合,R 是A 上的等价关系。
对∀x ∈A ,称[x]R = {y|(y ∈A)∧(<x,y>∈R)}为由x 所生成的关于R 的等价类,x 为生成元。
关于等价类,有如下性质:a) 对∀x ∈A ,x ∈[x]R ;b) 对∀x ,y ∈A ,(x≠y ),如y ∈[x]R ,则 [x]R =[y]R ,如y ∉[x]R ,则 [x]R∩[y]R =∅。
c)[]R x Ax A ∈=1. 划分设A 是非空集合,如存在一个A 的子集族π(π⊆P (A )),满足以下条件: (1)∅∉π;(2)π中任两个不同的元素交集为空; (3)π中所有元素的并集等于A 。
则称π为A 的一个划分,且称π中元素为划分块。
2.商集从划分和等价类的等一知,A商关于R的一切等价类恰好可以构成集合A的一个划分,该划分为集合A在R下的商集,为此有:A/R ={[x]R |(一切x∈A)}称为集合A在R下的商集。
根据划分和商集的敌对你给一,在划分和等价关系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即给定集合A上的一个等价关系R,由R可以唯一产生集合A的一个划分π=A/R,反之,对集合A的任一划分π={A1,A2,…,A k},可唯一对应集合A上的一等价关系R =(A1×A1)∪(A2×A2)∪…∪(A k×A k)。
离散数学公式基本等值式1.双重否定律 A ⇔┐┐A2.幂等律 A ⇔ A∨A, A ⇔ A∧A3.交换律A∨B ⇔ B∨A,A∧B ⇔ B∧A4.结合律(A∨B)∨C ⇔ A∨(B∨C) (A∧B)∧C ⇔ A∧(B∧C)5.分配律A∨(B∧C) ⇔ (A∨B)∧(A∨C) (∨对∧的分配律)A∧(B∨C) ⇔ (A∧B)∨(A∧C) (∧对∨的分配律)6.德·摩根律┐(A∨B) ⇔┐A∧┐B ┐(A∧B) ⇔┐A∨┐B7.吸收律 A∨(A∧B) ⇔ A,A∧(A∨B) ⇔ A8.零律A∨1 ⇔ 1,A∧0 ⇔ 09.同一律A∨0 ⇔ A,A∧1 ⇔ A10.排中律A∨┐A ⇔ 111.矛盾律A∧┐A ⇔ 012.蕴涵等值式A→B ⇔┐A∨B13.等价等值式A↔B ⇔ (A→B)∧(B→A)14.假言易位A→B ⇔┐B→┐A15.等价否定等值式 A↔B ⇔┐A↔┐B16.归谬论(A→B)∧(A→┐B) ⇔┐A求给定公式范式的步骤(1)消去联结词→、↔(若存在)。
(2)否定号的消去(利用双重否定律)或内移(利用德摩根律)。
(3)利用分配律:利用∧对∨的分配律求析取范式,∨对∧的分配律求合取范式。
推理定律--重言蕴含式(1) A ⇒ (A∨B) 附加律(2) (A∧B) ⇒ A 化简律(3) (A→B)∧A ⇒ B 假言推理(4) (A→B)∧┐B ⇒┐A 拒取式(5) (A∨B)∧┐B ⇒ A 析取三段论(6) (A→B) ∧(B→C) ⇒ (A→C) 假言三段论(7) (A↔B) ∧(B↔C) ⇒ (A ↔ C) 等价三段论(8) (A→B)∧(C→D)∧(A∨C) ⇒(B∨D) 构造性二难(A→B)∧(┐A→B)∧(A∨┐A) ⇒ B 构造性二难(特殊形式)(9)(A→B)∧(C→D)∧(┐B∨┐D) ⇒(┐A∨┐C)破坏性二难设个体域为有限集D={a1,a2,…,an},则有(1)∀xA(x) ⇔ A(a1)∧A(a2)∧…∧A(an)(2)∃xA(x) ⇔ A(a1)∨A(a2)∨…∨A(an)设A(x)是任意的含自由出现个体变项x的公式,则(1)┐∀xA(x) ⇔∃x┐A(x)(2)┐∃xA(x) ⇔∀x┐A(x)设A(x)是任意的含自由出现个体变项x的公式,B中不含x的出现,则(1)∀x(A(x)∨B) ⇔∀xA(x)∨B∀x(A(x)∧B) ⇔∀xA(x)∧B∀x(A(x)→B) ⇔∃xA(x)→B∀x(B→A(x)) ⇔ B→∀xA(x)(2)∃x(A(x)∨B) ⇔∃xA(x)∨B∃x(A(x)∧B) ⇔∃xA(x)∧B∃x(A(x)→B) ⇔∀xA(x)→B∃x(B→A(x)) ⇔ B→∃xA(x)设A(x),B(x)是任意的含自由出现个体变项x的公式,则(1)∀x(A(x)∧B(x)) ⇔∀xA(x)∧∀xB(x)(2)∃x(A(x)∨B(x)) ⇔∃xA(x)∨∃xB(x)全称量词“∀”对“∨”无分配律。
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偏序是有顺序特点的关系。
偏序集中的特殊元素有极⼤元、极⼩元、最⼤元、最⼩元,以及上界、下界、上确界和下确界⼋种。
定义如下:设偏序集< A,≤ >,B⊆A,y∈B1. 若∀x(x∈B → y≤x),则y为B的最⼩元2. 若∀x(x∈B → x≤y),则y为B的最⼤元3. 若∀x(x∈B ∧ x≤y → y=x),则y为B的极⼩元4. 若∀x(x∈B ∧ y≤x → y=x),则y为B的极⼤元设偏序集< A,≤ >,B⊆A,y∈A1. 若∀x(x∈B → x≤y),则y为B的上界2. 若∀x(x∈B → y≤x),则y为B的下界3. 令C={y|y是B的上界},则C中最⼩元就是B上确界4. 令C={y|y是B的上界},则C中最⼩元就是B上确界[理解]最⼤元:∀x(x∈B → x≤y)由定义知道,x必须是B中的任何的⼀个元素,也同时y必须和x有关系,也就是说y必须和B内的任何⼀个元素有关系,如果都有x≤y,那么说明y是在排在最后的。
上⾯的题⽬第⼀个B中,关键是(2和3)还有(24和36)之间没有关系,⽽12,6⼜不是最⼤元最⼩元,所以没有最⼤元和最⼩元。
注意!哈斯图中没有相连的两个元素不⼀定就没有关系!根据哈斯图的定义,只有覆盖的才相连。
所以上⾯那⼀幅图中,2和6,12,24,36是有关系的,3也和他们(除了2)有关系,因为2≤6,6≤12,12≤24,12≤36,根据偏序的传递性,2和6,12,24,36都有关系,⽽且都在他们前⾯,同理3也是和他们有关,同理6除了和2,3,12有关,也和24,36有关。
也就是说除了2和3以及24和36两组没有任何关系,其他都有关。
必须和任何元素有关系,才能突出“最”。
同理,最⼩元也是。
极⼤元: ∀x(x∈B ∧ y≤x → y=x)由定义知道,x∈B ∧ y≤x这是极⼤元的两个条件,也就是说x必须属于B,⽽且y和x必须有关系(这⾥说明了并不需要和任何元素都有关系,和特定元素有关系即可,因为如果没有关系,那么就是前假后必真,也属于极⼤元),如果y≤x,那么就是极⼤元,为什么?因为如果y≤x,则y=x的话,说明如果y≠x的时候,y不可能⼩于x,只能⼤于x,故为极⼤元。
第十七讲偏序集17.1. 定义:设≤为非空集A上的二元关系,≤为A上偏序关系,指(1)(∀x∈A)(x≤x) 自反(2)(∀x,y∈A)(x≤y≤x→x=y) 反对称(3)(∀x,y,z∈A)(x≤y≤z→x≤z) 传递由A及其偏序组成的二元组(A, ≤)被称为偏序结构或偏序集(poset)。
17.2. 记号:(1)x<y定义为x≤y∧x≠y (x小于y)(2)x y定义为x≤y∨y≤x (x与y可比较)17.3. 例:(1)|为Z+上的整除关系,(Z+,|)为poset,注意非2 3。
(2)(P(A),⊆)为poset。
17.4. 定义:设(A, ≤)为poset,B⊆A,y∈B(1)y为B的最小元(least element)指(∀x∈B)(y≤x)(2)y为B的极小元(minimum element)指(∀x∈B)(x≤y→x=y)(3)y为B的最大元(greatest element)指(∀x∈B)(x≤y)(4)y为B的极大元(maximum element)指(∀x∈B)(y≤x→x=y)17.5. Fact:(1)最小元必为极小元(2)最大元必为极大元(3)最大小)元是唯一的,但未必存在(4)极大(小)可有任意个(包括零和无穷)(5)若B有穷,则B之极大(小)元存在在(Z+,|)中,Z+无极大元,无最大元,但有最小元在(Z,≤)中,Z极大、极小元,无最大、最小元在(Z+,|)中,{1,2,…,6}有极大元6,5,4在(Z,Id Z)中,Z无最大(小)元,但有无穷个极大(小)元,其集为Z17.6. 定义:设(A, ≤)为poset,≤为A上的全序指(∀x,y∈A)(x≤y∨y≤x)。
例:(1)(P(A), ⊆)为全序↔|A|=1(2)令B=P(A)-{∅,A},当|A|≥2时,求B的极小元和极大元证明:(1)“←”:Case 1:|A|=0,P(A)={∅},(P(A),≤)为全序Case 2:|A|=1,设A={a},P(A)={∅,{a}},(P(A),⊆)为全序“→”:只需证|A|≥2时,(P(A),⊆)非全序∵|A|≥2 ∴可取a,b∈A,a≠b∵非{a} {b} ∴(P(A),⊆)非全序(2)|A|≥2,B既无最大元又无最小元B的极大元呈形A-{a}这里a∈AB的极小元呈形{a}17.7. 定义:设(A,≤)为poset,B⊆A,y∈A(1)y为B的上界(记为B≤y)指(∀x∈B)(x≤y)(2)y为B的下界(记为y≤B)指(∀x∈B)(y≤x)(3)y为B的上确界指B≤y∧∀z(B≤z→y≤z)(4)y为B的下确界指y≤B∧∀z(z≤B→z≤y)上确界亦称最小上界,B的上确界记为sup(B)下确界亦称最大下界,B的下确界记为inf(B)17.8. (1)Sup(B)与Inf(B)未必存在,若存在,则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