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3.91 KB
- 文档页数:5
巧推事实论据
安徽明光中学赵继发高考与中考以及中学生平时练习的800字左右的短论、漫谈和杂感等议论文,与学术性、政论性较强的文章不同。
它往往通过形象具体的事实论据进行论证。
而如何推出事实论据,又往往是作文成败的关键。
事实论据的推出主要有以下两种技巧。
一简提式
所谓简提式,即简单提出论据,不做展开叙述。
尤其掌握的事实论据较丰富,可以造由三个以上事实论据组成的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形成一泻千里、排山倒海的语势,从而增强文章说服力。
例如,议论文的《多难兴邦》,作者在第一段阐明观点后,第二段写道:
“多难兴邦”曾一度被人定为规律。
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司马迁遭受宫刑而作《史记》,欧阳修两岁丧父笃学而成才,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而雪洗国耻,韩信忍胯下之辱而统帅百万雄兵……他们都是在与逆境搏斗中获得成功的!”
二简述式
在事实论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简述的形式推出事实论据,即简单叙述事实论据的内容,再加以分析。
例如《多难兴邦》的作者在第三段略作分析后,第四段中又写道: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幼年时,加紧十分贫寒。
家庭负债累累,
无力偿还。
十岁的他被迫与父亲住进监狱。
他十二岁挑起了家庭重担,做童工、做苦力,饱受人间苦难。
痛苦的生活环境,不但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更加奋发图强。
后来他创作了《速度孤儿》、《荒凉山庄》、《双城记》等世界名著。
如果没有这些苦难,也许他不会创作出那么多传诵千古的名著。
这也充分说明了多难兴才的深刻道理。
以“勤奋”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勤奋是成功的基石古往今来,无数成功人士的经历都告诉我们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观点)华罗庚是踏着勤奋这块基石走向成功的。
// 华罗庚因为家境贫穷,上完初中就没有机会再读书了,但他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孜孜不倦地勤奋自学,尽管在天寒地冻北风呼呼的冬天,一双手冻得又红又肿,可他依然忘我地钻研数学。
即使年老了,他这种勤奋的精神依然保持不变,他常常对自己说“树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学之道,诫之以空,诫之以松,我愿一辈子从实而终。
”//正是这种勤奋,使一个初中生成为了清华大学的教授;也正是这种勤奋,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所以说华罗庚是踏着勤奋这块基石走向成功的。
(论据1)__________也是踏着勤奋这块基石走向成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2)___________同样是踏着勤奋这块基石走向成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据3)华罗庚、________、__________等无数成功人士,他们之所以成功,都少不了勤奋,所以,要想成功,就必须勤奋,因为勤奋是成功的基石。
事实论据运用的技巧这里主要谈谈例证法。
例证法运用要做到“三有”,具体就是:例前有导语,叙例有方法,例后有分析。
①例前有导语。
就是在举出事例之前要有观点和事例的联系的话语,不能在观点之后直接的很突然的举例,造成了内容的不连接,语言的不流畅,所以在举例之前要有一两句简短的过度语,让观点和例子有机的联系起来。
如下文: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同样可以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如果人们不能多角度多方面统筹看待问题,同样会闹出笑话。
一家纺织公司新进了一种布,当拿到董事会桌子上时,桌子东边的人说它是红的,而西边的人说它是黄的。
当桌子两边的人互换座位以后,他们才意识到自己刚才都只是从一个角度只看到了布的一方面。
其实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多角度看问题的人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总是自己欺骗了自己。
评:本段第一句是观点句。
第二句则是一个过渡句,有了这一句就使观点和事例有机地联系起来了,不会使人觉得举例很突然,全段就形成了整体。
②叙例有方法A、单个材料的叙述:剪裁取舍、概括叙述。
叙述材料要简明扼要。
一般而言,议论文叙例应是针对构成论点的要素作概括的叙述,不使用描写,删去与论点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宜面面俱到,全盘照抄。
更不能篡改材料。
例一:的确,语言是伟大的,它能如阳光般把人与人之间那座沟通的冰山融化;它能如的谐的音符般把冷漠孤寂的心唤醒;它能如湿润的春雨般滋润人们之间的感情,让它更加坚固,更加深厚。
钱钟书教授曾这样婉约地拒绝一个很想跟他见面的记者:“如果你吃到一个鸡蛋味道很好,你会想去见那只下蛋的母鸡吗?”这是一句多么巧妙的语言,它既不失幽默又表达出了自己拒绝来访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有使钱教授与那位记者的沟通陷入僵硬与冷漠的气氛之中,相反它使那位记者更加敬重这位渊博的老人了。
德兰修女莱丝一生中曾挽救过很多处在得与痛苦中的人,当人们惊奇于为何她能通过个人这么小的力量挽救过些人时,她只说了一句话:“我并没有做什么,我只是不断地用语言向他们表达我的关心,我的祝福。
常见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摆事实、事例论证)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5.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术就是在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论辩方法。
这种论辩方法灵活机动,变幻无穷,能极大程度地表现一个人的论辩才能。
拿起理性的解剖刀———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训练目标:1。
强化析理意识,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认识水平。
2学会分析论据的几种方法3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水平。
一、议论有据:论据真实可靠,不张冠李戴,不道听途说,不胡编乱造;论据典型,有代表性,有说服力;论据新鲜,能选用鲜活的材料。
选用论据要准确,要能证明论点。
二、观点与论据不匹配(1)成功?金榜题名,升官发财,声名大振……可以趾高气扬,可以挥金如土,可以崇仰者成群……又有谁不向往成功?但是,正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一样,君子要成功,也须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诚信。
改:成功?金榜题名,学海探宝;叱咤政坛,大展宏图;事业成功,威震天下……可以扬眉吐气,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幸福美满……又有谁不向往成功呢?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成功的大厦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基石之上,这个基石就是诚信。
(2)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
居里夫人在法国读书时,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来到教室;每天晚上,几乎都在图书馆度过。
图书馆在10点钟就关门了,她便回到自己的小屋子里,在煤油灯下读书常常到半夜两点钟。
正是她的勤奋,才为她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韦钰在西德进修期间,没有空暇到繁华的街头漫步,没有精力去剧场、影院欣赏艺术,她一心扑在专业上,就连生病也拒绝休息。
正是刻苦,才使她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拙:指天资不好。
居里夫人和韦钰拙吗?改:常言道:勤能补拙,事实正是如此。
爱迪生上小学时被老师和同学称为“智能低下的人”,结果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辍学了。
但是,爱迪生并没有因此就妄自菲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仰慕的大发明家。
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诗人郑板桥,因为天资愚拙,记忆力差,便“笨鸟先飞”,以惊人的毅力刻苦攻读。
他躺在床上看书,骑在马上看书,上厕所的功夫也抓紧时间看书,一本书要读几遍十几遍,直至融会贯通。
多年的立志奋发,终于使他在诗书画几个方面都有了很高的造诣。
拿起理性的解剖刀——学习事实论据的分析方法一、问题分析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以前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
(事实论据)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观点)思考:这段文字在使用论据实行论证的过程中存有什么问题?存有问题:1、思考:本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是如何对事实论据实行分析的?自信,但不能盲目。
()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准确意见。
()总结:本段论据分析使用了()方法。
练习:请使用上述方法在该段文字的末尾添加一段分析文字。
人要自立自强。
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
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
2、思考:本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又是如何对事实论据实行分析的?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仅仅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
()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总结:本段论据分析使用了()方法。
练习:请使用上述方法在该段文字的末尾添加一段分析文字。
论证方法及练习(含答案)常见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合为举例论证。
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道理论证什么论点,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也叫?引证?,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作用: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题思路: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题思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也称比较法。
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5.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术就是在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们另外的属性也相同或相似的论辩方法。
这种论辩方法灵活机动,变幻无穷,能极大程度地表现一个人的论辩才能。
论证方法及练习(含答案)答题思路论证方法及练习(含答案)--答题思路常用的演示方法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结合图像、统计数据和作者的分析作为例子。
(事实和例子)作用:说理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答题思路:用什么典型事例论证什么论点,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清楚,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作者对论点的分析等。
作用: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回答思路:用什么理由来论证什么论点,这样才能表达作者的观点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引述论点:是吗?推理?一种,也叫??引用?,即参考文献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引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交代其出处,一种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引用方法多变,十分灵活。
功能:引用名人名言、格言和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答:使用引用和论证的论证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引用来证明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3.比喻论证:通过类比生动地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作用:说理更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答:比较演示内容,使演示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比较论证:它是积极和消极比较论证的缩写,也称为比较法。
可比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功能:明辨是非,明辨是非,令人印象深刻。
答题思路:从什么和什么两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使正确错错误清晰,是非分明,突出了作者的观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术就是在考察两类事物某些相同或相似在属性的基础上,推断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是相同或相似的参数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灵活多变,可以极大地展示一个人的论证能力。
举完事例后如何分析论证——训练指导分析论证(讲道理)方法:1、因果推论:格式:(正是……正是…)2 、假设论证:格式:(如果不是……那么…)3 、对比论证格式(与……不同的是…)(而……正好相反)4 、比喻论证格式(就像……,正像……,正如……)5 、归纳论证格式(个别到一般,罗列同类的事例)6 、联系自己格式(我们怎麽办?)练习一:中心论点:和平与发展。
(分论点)站在已有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长河上,可以看见一条又一条和平之路。
事实论据(讲道理):自改革开放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在港澳台回归统一中,实施一国两制和平解决统一祖国政策。
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平共处,最终圆满解决港澳回归祖国——香港与1997年7月1日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也回到祖国怀抱。
现在台湾与大陆全面三通经济交往频繁,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民族和睦及祖国统一,为祖国实现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论证(讲道理):港澳的回归取决于一国两制政策,取决与各民族和平共处和民族团结,这样才有了祖国繁荣发展,才有了港澳台的繁荣发展。
(梁伟鹏)1、因果推论:格式:(正是……正是…)2 、假设论证:格式:(如果不是……那么…)3 、对比论证格式(与……不同的是…)(而……正好相反)4 、比喻论证格式(就像……,正像……,正如……)5 、归纳论证格式(个别到一般,罗列同类的事例)6 、联系自己格式(我们怎麽办?)练习二:中心论点:生活需要宽容。
分论点:1、宽容就是不小心踩到了郁金香,却将香味留在了你的脚上。
事实论据(讲道理):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曾经与本顿进行了一场生死搏斗,“砰”的一声子弹钻入杰克逊体内。
20年后当他把子弹取出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为他的好朋友。
两人谁也没有责怪谁,谁也没有追究谁的错,反倒互相开起来了玩笑。
当杰克逊坚持把子弹还给主人时,本顿幽默地说:“鉴于你对子弹的特别照管——一直随身携带,我可以放弃它。
分析事实论据的方法教学目标:1、学会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提高学生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2、以典型的段落为例,由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
3、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1、论据分析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认识水平。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分析点拨法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作文课,请同学们看一段例文。
教师投影1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自古英才出寒家”。
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吃到;明代大学士宋濂家里一贫如洗。
荷兰画家梵高也曾两袖清风,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去打工……。
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教师:这是题为《贫困也是一笔财富》这篇文章里的一段,我找一名同学来读读,其它同学思考:这段文字在论据的使用上存在什么问题?学生:一人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师生交流:明确:这段文字犯了“例而不议”的毛病。
由于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论点仍然是论点,材料仍然是材料,油水分离,未融在一起,所以没有说服力。
这也是我们同学现在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摆事实,不讲道理,不重视对论据的分析。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种对事实论据进行分析的方法,希望提高同学们的议论文写作能力。
二、假设分析法。
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有志者事竟成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
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
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
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
由此可见,立志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教师范读分析:作者为了论证“有志者事竟成”这个论点,选取了王羲之的事例,之后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分析,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是如何对论据进行分析的?学生讨论:2分钟明确: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从假设的角度对论据进行了分析。
假设他没有立志会怎么样。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今天教给大家的论据分析方法中的一种:假设分析法:教师出示定义: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正面或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来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我们再来看一段例文:题目: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论点:“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学习借鉴会助你成功,但一味模仿则必然导致失败。
燕国寿陵的少年觉得赵人走路好看,便远行到赵国的邯郸来学步。
但他盲目模仿,落得最后忘记了自己的步伐只得爬回燕国的下场。
东施羡慕西施的美丽,觉得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便学习她的姿态,照搬她的举止动作;可她终究不是西施,在别人看来她不但不美丽,反而成为做作的典型。
真是偷鸡不成反蚀米,她的一腔苦水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
倘使燕国的寿陵少年能在学步之时,融进自己的步伐特点,在借鉴的同时取长补短走出自己的一步,形成独特的步伐,可能他就不至于爬回燕国了,说不定还会走出被他人推崇的步伐;假若东施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优势而不是盲目模仿,或许也就会成为一种新形式的“美”的代表,使欣赏她的人在她的石榴裙下拜倒。
学生自己体会这个段落的特点。
并分析:上面文字所举的是两个反面论据,接着用“倘使……就……”、“假若……就……”两个复句从正面假设分析,从而很好地论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步,才会彰显个性,取得成功”这一中心论点。
教师小结:这两段例文,一个正面举例,反面假设;一个反面举例,正面假设,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都是由我们写作的具体情况决定的。
这种假设的方法比较简单,很容易掌握,只要使用得当,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的方法。
标志性词语:假如、如果、试想、倘若教师(出示投影):请同学们看一段范文。
自信,但不能盲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不懂兵法吗?不,他自幼熟读兵法,曾献计于诸葛亮,使其七擒孟获,平定南方边境;又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使司马懿被罢官归田。
马谡的失败,是因为他狂妄自大,盲目自信,不能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在决策、办事时不能盲目自信,要择善而从,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指名朗读教师提示: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段文字在叙述完论据后,对其从什么思路上做了分析?(2分钟)明确:是从因果关系上对论据进行的分析。
教师小结:探因分析法:这种方法,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
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由果索因,使内容逐步深化。
教师提示:形成一个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们在探因的时候就朝论点的方向考虑,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论据证明论点。
我们再看一段例文体会一下这种方法: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
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
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
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
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研究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他们为什么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呢?因为他们是生活的强者,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什么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如果真是千里马,又不失千里之志,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
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请同学来分析一下这段文字。
明确:作者在列举爱因斯坦和华罗庚的事例后,运用探因分析法,一层深入一层地揭示了他们冲破“埋没”的原因:不甘被埋没,坚信能冲破埋没,努力拼搏奋斗,从而使事例很好地论证了论点。
标志性词语:“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拓展思维:这段运用探因分析法的段落,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假设分析法分析论据?自信,但不能盲目三国时的马谡乃蜀军一员大将。
镇守街亭,他把二十万大军驻扎在高山上,久经沙场的老将王平力劝他撤离此山,理由让在场的将士信服,但唯有马谡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被司马氏围山断水,放火烧山,蜀军不战而乱,几乎全军覆没。
马谡也依军法被处斩,身首异处。
假如当初马谡不狂妄自大,不盲目自信,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选择有力地势防守,那么司马氏又怎么能在这次战争中轻易取胜呢?他自己又怎么可能身首异处呢?可见,人不能盲目自信。
总结:这两段文字同样适用假设分析法。
四、意义分析法即在举出实例之后,由小见大,在对具体事实的分析中提炼出事件或行为的精髓,抽象出事件或行为的意义,揭示出事件或行为的价值、影响或者危害。
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都要高贵。
分析:两个例子的角度又各有侧重,一是生命将被别人夺取的时候,一是在地位显赫的人物要提供帮助的时候,这样就丰富地展示了贤哲们灵魂的内涵。
精要的议论揭示了所举事例蕴涵的道理:在这些有着丰富内在世界的伟人面前,无论是夺取生命的屠刀,还是至高无上的亚力山大大帝,都是那么无足轻重,不屑一顾;在这些有着高贵灵魂的伟人眼中,肉身和身外的一切又是那么的毫无价值。
如: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文天祥当面叱责前来劝降的叛将吕文焕,最后在狱中不屈不挠.从容就义.实践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徐悲鸿面对洋学生的诬蔑,勇于向洋学生挑战,勤学苦练,在多次竞赛和考练中一直名列前茅.使那位洋学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富有聪明才智。
朱自清宁愿饿死,坚决签名拒绝美援和拒绝接受配售的美国洋面粉,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不妥协的反帝精神。
华罗庚得知祖国解放的消息,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洋楼、汽车,带着全家登上邮船,回到祖国的怀抱。
这些人的所作所为.真正表现了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大丈夫气概.他们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们的凛然正气将永远名垂青史,永远为人们所敬仰。
分析:例文在列举概括性事例之后,用意义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出四个人行为的共同特点:他们都具有一种浩气四塞的凛然正气!四个人虽是出自于不同的朝代,经历着不同的遭遇,但相同的一点便是他们都是中国人,都具有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傲然正气。
从而证明了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总结:运用意义分析法,正面的可以分析其闪光点,而对错误的行为则分析其丑陋处,揭示其造成的危害后果,给世人以警醒。
思维拓展:《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
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
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
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
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思考:这段论据能不能用其他的分析方法,请同学们试一试。
(口头表达)五、特别说明:让学生通过上文的分析自己总结,在运用论据分析的方法上应该注意的问题。
1、分析必须结合论据,紧紧围绕论点展开。
2、同一论据,可以采用多种分析的方法,到底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