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1
辽及元代服饰辽及元代的服饰辽及元代时期( 907年—1368年)辽、⾦、蒙古等是与宋朝(分为南宋和北宋)并存的北⽅政权,也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的政权,辽以契丹族为主,元则是以蒙古族为主。
它们的服饰均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有着显著的区别,带有⾃⼰本民族鲜明的服饰特征。
它们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化是有益的补充。
戴锦帽、穿锦袍的皇帝(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辽皇后服辽国皇后在祭祀时戴红帕,穿络缝长袍、络缝乌靴,悬挂⽟佩和双同⼼帕。
皇后上⾐穿⿊、紫、红等各种颜⾊的直领对襟衫,或者是左衽团衫。
衫的前长拂地,后长拖地30厘⽶左右,⾐上双垂红黄带。
辽契丹服《卓歇图》是契丹著名画家胡所作的长卷,画⾯描绘了契丹君⾂出⾏狩猎、放养猎鹰“海东青”出击⽩天鹅,以及在海泺⼦射猎⽜⽃鱼、归来宿营的⼀系列场景。
画中的侍从武卫执歌舒棒卓⽴守护,故名《卓歇图》。
从《卓歇图》中,我们可以较为完整地看到契丹⼈的发型和服饰。
髡发、穿圆领袍、佩豹⽪箭囊的骑⼠(胡瓌《卓歇图》局部)穿左衽窄袖袍的契丹族妇⼥及穿圆领袍的男⼦(胡瓌《卓歇图》局部)元“不狼⼉”元代蒙古族男⼦上⾄成吉思汗,下⾄国⼈,均剃“婆焦”。
这是将头顶正中及后脑头发全部剃去,只在前额正中及两侧留下三搭头发,如汉族⼩孩三搭头的样式。
正中的⼀搭头发被剪短散垂,两旁的两搭绾成两髻悬垂⾄肩,以阻挡向两旁斜视的视线,使⼈不能狼视,称为“不狼⼉”。
戴⽡楞帽、剃“三搭头”的元代男⼦元辫线袄元代统治者穿的袍⼦,⼀般是交领、窄袖、腰间打成细褶,⽤红紫线将细褶横向缝纳固定的样式,使⼈们在穿着时腰间紧束,便于骑射,这就是元代的“辫线袄”。
此款服装在明代被称为“曳撒”,是出外骑乘时常穿的服装。
戴⽡楞帽、穿辫线袄的男⼦(河南焦作⾦墓出⼟陶俑)元团衫元代的蒙古贵族⼥⼦袍式宽⼤,袖⾝很肥,但袖⼝收窄,⾐长拖地,⾛路时常需两个⼥婢扶拽。
这种宽肥的袍式,被称为“团衫”或“⼤⾐”。
其采⽤的⾯料多为织⾦锦、丝绒或⽑织品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辽代官服导语: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辽代官服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以甲胄为朝服。
占领后晋领土后,辽代统治者受汉族影响创立新的服制,契丹族官吏着本民族服装,汉族官吏仍穿汉服。
乾亨年间(公元979—983年)服制又有所变化:三品以上的契丹族官吏在举行隆重典礼时也着汉服。
日常官服分两种:皇帝及汉族臣僚着汉服,皇后及契丹族臣僚穿契丹服。
重熙元年(公元1032年)以后,大礼都改着汉服。
我们不难发现,辽代皇帝和宋代皇帝对待异族服饰的态度不大相同。
宋代皇帝采取禁止胡服流传的强硬做法,而辽代皇帝对汉服采取吸收宽容的态度,把它当作礼服。
特别有趣的是,皇帝日常着汉服,皇后穿契丹服,呈现出和睦相处的良好气氛。
由于辽地处于北方,寒冷时间长,辽代君臣大都服貂裘。
皇帝穿最名贵的银貂裘,大臣穿紫黑貂裘,下属穿沙狐裘等。
契丹族以游牧为主,祭山是大礼,服饰尤盛。
大祀时,皇帝头戴金冠,身着白绫袍,束红带,佩鱼袋,带犀玉刀,穿络缝乌靴。
小祀时,戴硬帽,着红克(缂)丝龟纹袍。
田猎时,戴幅巾,穿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捍腰。
皇帝本民族的衮冕服饰为:头戴实里薛衮冠,身穿络缝红袍,佩犀玉带,穿络缝靴。
礼服为紫皂幅巾,紫窄袍,玉束带,或衣红袄。
常服是绿花窄袍。
皇帝又着汉服的衮冕:冕为金饰,垂珠十二旒,黈纩充耳,玉簪导。
玄衣,纁裳。
衣有日、月、星、龙等八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
大带,舄加金饰。
这是祭祀宗庙、遣将出征、。
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形象鉴赏引言辽金元时期,指的是中国历史上辽朝、宋朝互相交替以及后来的西夏、金朝等国家存在的时期。
这一时期,尽管男性在政治和社会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女性也在各个层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服饰、容貌、艺术形象等多个方面审视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服饰与装束在辽金元时期,女性的服饰和装束反映了当时社会地位和审美观念。
一般而言,贵族女性穿着精美华丽的衣物,如罗裙、长袍等,并佩戴丰富华丽的首饰。
而平民妇女则着装简约实用。
1.服饰风格:辽金元时期女性常穿长款衣裳,大量使用绸缎、丝绸等高档面料,并注重色彩搭配。
2.首饰配饰:陶瓷珠宝、玛瑙饰品、银冠等在贵族女性中非常流行,而平民妇女则更多使用简单的铜饰品。
容貌与美学观念辽金元时期的女性审美标准与当时社会风尚息息相关。
在这个时期,娇小玲珑、柔美可人的外貌被广泛看作是女性的理想形象。
此外,黑色发色和红润的面部肤色也是当时女性所追求的美丽标准。
1.面容特征:当时对于女性脸型轮廓有着清晰、细腻的要求;五官端正、秀丽典雅。
2.发型和发饰:古代女性喜欢将头发梳成各种复杂的发式,并佩戴各类发饰来增加错落有致的感觉。
艺术形象辽金元时期,不仅在服饰和容貌方面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了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1.绘画艺术:在绘画中,女性通常以柔美姿态展现,如《千手观音像》等作品。
2.文学描写:很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中描绘了女性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辽代著名《百咏》及元代花李弥远的《金銮子·为金人妇女作》等。
结论通过对辽金元时期女性形象的鉴赏,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社会对女性美的追求和价值观。
女性在服饰、容貌以及艺术形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展现出独特而多样化的风采。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出历史背景下女性地位和审美标准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与思想。
第六章风格独特的辽金元服装概述⏹辽金元是我国历史上由三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分别建立的政权。
他们原来都处于北方,有的属于传统的游牧民族,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民族背景和生活习俗。
⏹南下之后,在礼仪服饰中,既保留了各自民族的特色,又广泛吸收、沿袭唐、五代、宋以来的汉族服饰制度。
一、泾渭分明的辽代服饰制度二、金代服饰三、北域风情浓郁的元代服饰一、泾渭分明的辽代服饰制度公元10世纪初,地处北方西辽河一带的契丹族逐渐强盛起来,耶律阿保机征服了其他部落,建立了契丹国,耶律阿保机被尊为辽太祖。
太祖时,由于战事繁多,尚未来得及建立服饰制度,朝服就用便于军事征战的甲胄之服。
其子耶律德光灭掉后唐,扶植石敬瑭建立后晋傀儡政权,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取而代之,建立“辽”。
辽王朝建立的服饰制度,在历史上非常独特,包括两班服饰制度,即所谓的“南班”“北班”制度。
两种服制,风格各异。
泾渭分明。
南班:汉服制度,承袭五代后晋官服制度,为皇帝和汉官的官服。
北班:契丹服饰,突出契丹的传统服饰特色,为太后与契丹官员的官服(实际上皇帝也穿契丹服)。
(一)北班制度又称为“国服”,受汉族古代传统服饰的影响,也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官服系列划分。
祭服辽以祭山为重大的礼祭活动。
选用大祀礼。
皇帝头戴文金冠,身穿白绫袍,腰系红革带,足登络缝黑色靴。
皇后戴红色头帕,身穿络缝红色袍,悬玉佩、双心同帕,足登络缝黑色靴。
大臣、命妇服饰,则按原来本部的旗帜之色穿服。
朝服穿锦袍。
系金带大臣戴类似乌纱帽的无檐、无双耳的纱冠,身穿紫色窄袖袍,腰系鞢带。
并分别饰以金玉、水晶、靛石一类的缀饰。
公服辽称为“展裹”。
皇帝戴紫黑色幅巾,穿紫色窄袖袍,腰系革带,或穿红色袄衣。
大臣头戴幅巾,但只穿紫色衣。
常服辽称为“盘裹”。
皇帝所穿称为常服,大臣所穿则叫便衣。
绿花窄袖袍,内衬红色或绿色的中单。
冬季,富贵者除批紫黑色貂裘或青色裘皮衣外,还喜欢用洁白如雪的银鼠皮做裘衣。
贫贱者用一般品色较差的貂、羊、鼠、沙狐等皮质的裘皮衣为常服。
辽金元服饰金代权贵服饰>金代权贵,春夏衣着多用纻丝制成,秋冬服装多用貂鼠、狐、貉、羔皮制作。
他们的裹头巾,在方顶的十字缝中加饰珍珠。
自从金人进入黄河流域之后,金代执政者参酌汉、唐、宋的先例颁布了新的服制。
皇帝的衣冠无疑是最高级的。
皇冕,青罗为表,红罗为里。
冕天板下有四柱,前后珠旒共24个。
黈纩二,真珠垂系,玉簪,簪顶刻镂云龙。
这种形制与唐宋时期的相比,显得更古老。
皇帝的衮服包括衣和裳两部分,衣用青罗夹制,五彩间金绘画,正面有日、月、升龙等图形,背面有星、升龙等图形;裳用红罗夹制,绣有藻、粉米等图形。
凡是大祭祀、加尊号,皇帝服衮冕。
而出行、斋戒出宫、御正殿,戴通天冠,着绛纱袍。
皇帝临朝听政的服饰,前后期有所不同。
开始,服赭黄装;后来,服淡黄袍。
常朝则戴小帽、红襕、偏带或束带。
皇后首服是花株冠①,以青罗为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有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12,还有孔雀、云鹤等图案,用铺翠滴粉缕(镂)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ke棵〕。
花株冠因有“花株各十二”而得名。
它比唐、宋时期皇后的首服更加讲究。
皇后的祭服叫袆衣,深青罗织成翚翟的形象,素质,领、袖端、衣边用红罗云龙。
裳,用深青罗织成翟纹,边缘为红罗云龙。
袆衣古已有之,不过金代的袆衣图案更加多样,做工更加考究。
皇太子的贵冠,用白珠九旒,红丝组为缨,青纩充耳,犀簪导。
衮服,青衣朱裳,衣有山、龙等五种图案,裳有藻、粉米等四种图形。
白袜,朱舄。
这是皇太子谒庙时的衣着,和宋代皇太子的衮服大同小异。
太子入朝、赴宴,则用朝服,即紫袍、玉带、双鱼袋。
他们视事及会见宾客,则戴小帽,穿皂衫,束玉带。
这种装束显得轻便,随和,自然。
金代百官的朝服,用于导驾及行大礼。
正一品的衣着,貂蝉笼巾,七梁额花冠,犀簪导,佩剑,绯罗大袖,绯罗裙,绯罗蔽膝,绯白罗大带。
白绫袜,乌皮履。
正二品的衣着,七梁冠,犀簪导,绯罗大袖,杂花晕锦玉环绶。
其他官员,品级越低,冠梁越少,服饰质地越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辽金元服饰元代妇女服饰导语: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
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
皇后、妃元代贵族妇女一般戴皮帽,穿貂皮袍。
这种袍比较宽大,多左衽,袖口较窄,袍长曳地。
有的女袍,用大红织金、吉贝锦、蒙茸加工而成。
皇后、妃子、侍从穿翻鸿兽锦袍、青丝缕金袍、琐里绿蒙衫。
贵族、宫女多穿红靴。
“衣裳光彩照暮春,红靴着地轻无尘”(萨都剌《王孙曲》)描写的正是元代贵妇人的衣着打扮。
元代最具特色的女帽是姑姑冠,也叫故故、固罟〔gu古〕、顾姑、固姑等。
它上宽下窄,好像一个倒过来的瓷花瓶。
通常用铁丝和桦木制成骨架,外用皮、绒、绢等裱糊,再加上金箔珠花等饰物,走起路来,冠上珠串摇摇晃晃,冠顶翎枝迎风抖动。
这是皇后、妃子、大臣妻子戴的贵冠。
有诗这样描写:“双柳垂鬟别样梳,醉来马上倩人扶。
江南有眼何曾见,争卷珠帘看固姑。
”(蒋平仲《山房随笔》引聂碧窗《咏北妇》)这种女冠可能与蒙古族生活习俗有关。
他们过游牧生活,骑马行走在荒原上,冠体高耸,易于辨认。
元代灭亡后,这种冠式随之消失。
元代妇女,不分贵贱都可以装饰假发,时称(上髟下狄)〔di笛〕髻。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梳着个霜雪般的(上髟下狄)髻,怎戴那销金锦盖头?”这里描写的就是假发。
辽、金、元还流行佩戴耳环。
男女都戴,女者为多。
辽墓出土的一对耳环,用极薄的金片模压成立体的凤形,中间空心,高冠翘尾,口衔瑞草,呈现展翅飞舞的姿态。
金代的耳环,以金质为主。
有的用金丝编成圆形托座,托座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耳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
宋、辽、金的服饰介绍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历经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清和近代的发展,不断地融合改进,也体现了不同时期的风俗文化。
一、宋朝的服饰设计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衰败的历史阶段,趋向于守旧和封闭。
宋朝的服制承前代的制度,制定了上至皇帝、皇太子、诸王和各级官吏,下及于庶人的各类服饰,都是以冷色调为主,宋朝等级制度分明,等级观念已经融入官服设计思想。
宋朝有其独特的官服制度,从颜色来看,宋代官服共分为四种颜色(如图1),按照尊贵程度从高到低分别是紫色、绯色、绿色和青色,显示了强烈的政治功能,具有尊卑高低的文化特色。
同时也显示图1宋朝官服了庄重、严肃、文雅的设计特点,彰显出了宋朝严格的政治制度和等级划分。
宋朝民间服饰则在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刺绣及手工印染技艺来美化生活,质朴明朗的蓝印花布服装和民间刺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比较保守朴素,尤其是女性服装呈现程式化、色彩清淡化。
整体风格呈现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风格。
宋代民间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
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
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简单的,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复杂的,有飞鬓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
从《清明上河图》看(图2),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
许多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上反映着宋人的崇尚。
女装不同于唐风而讲究瘦长,以显苗条;新式的旋袄、胡服等,新颖、大方、素雅。
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
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
五代十国以后,中国社会先后出现了辽、西夏、金、元等少数民族为主体的政权。
这些民族的服饰虽然保存了一部分汉制,但更多的体现了少数民族的特点。
辽代服饰衣冠服制并不统一。
金代服饰初始也不甚完备,直到元代,服饰才日趋成熟,日渐华丽。
元代服饰统称长袍,男女差异不大。
用华丽的织金布料及贵重的毛皮制成;但是由于民族性质,分为蒙制和汉制两种。
典型的蒙制冠服是以“姑姑冠”为主的袍夫,交领、左衽、长及膝,下着长裙,足着软皮靴,是元代皇后贵妃所穿着的服饰。
汉制的妇女服饰一般沿用宋代的样式,以交领、右衽的大袖衫或窄袖衫为主,也常穿窄袖的长褙子,下穿百褶裙,内穿长裤,足穿浅底履,这类服饰是当时服饰的特点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