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时期的瓷器16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16
首都博物馆宋、辽、金时期瓷器鉴赏宋代形成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相继而起,产品典雅精美、格调清新。
辽代瓷器风格粗犷、豪放,表现出了鲜明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
金代所辖北方各地瓷窑在原有成就下不断发展,形成独特的釉色、造型及装饰风格。
北宋名窑艺术珍品,通过榷场贸易和宋辽使节在辽南京集散,宋、辽、金瓷器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
【越窑青釉划花托盏】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釉划花鹦鹉纹碗】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执壶】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越窑青釉划花对蝶纹葵口盘】北宋(960-1127)【定窑白釉划花萱草纹碗】宋(960-1279)【定窑白釉童子诵经壶】北宋(960-1127)北京顺义辽代净光舍利塔基出土【定窑白釉印花芦雁穿花纹碗】宋(960-1279)【定窑白釉鼓钉盒】北宋(960-1127)北京丰台出土【定窑白釉提梁壶】宋(960-1279)【定窑白釉刻莲瓣纹“官”字款盖罐】北宋(960-1127)北京顺义辽代净光舍利塔基出土【定窑白釉炉】北宋(960-1127)北京丰台出土【耀州窑青釉团花八角盘】宋(960-1279)【耀州窑青釉刻莲瓣纹水盂(音于)】北宋(960-1127)【耀州窑青釉刻双鹤纹碗】宋(960-1279)【耀州窑青釉刻花牡丹纹梅瓶】宋(960-1279)【酱釉盖缸】宋(960-11279)【定窑白釉莲瓣盘】宋(960-1279)【龙泉窑青釉凸龙纹盘】南宋(1127-1279)【吉州窑白釉褐彩缠枝蔓草纹罐】南宋(1127-1279)【白釉钵】金(1115-1234)【黄釉凤首瓶】辽(907-1125)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藏【龙泉务窑三彩菩萨像】辽(907-1125)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址出土【景德镇窑青白釉凸花莲纹盘】宋(960-1279)北京丰台塔基出土【耀州窑月白釉刻花卧足钵】金(1115-1234)北京丰台乌古论窝论墓出土【磁州窑白釉划花莲瓣形枕】宋(960-1279)【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辽(907-1125)【黑釉碗】宋(960-1279)【白釉鸡冠壶】辽(907-1125)【白釉刻双凤纹盒】辽(907-1125)【缸瓦窑白釉刻莲瓣纹瓶】辽(907-1125)【白釉瓜棱罐】辽(907-1125)【酱釉猴纽盖鸡冠壶】辽(907-1125)北京顺义辽墓出土【白釉鸡冠壶】辽(907-1125)【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辽(907-1125)北京丰台辽墓出土【绿釉“杜家”款璎珞纹净瓶】辽(907-1125)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临汝窑青釉胆式瓶】金(1115-1234)北京怀柔出土【钧窑天蓝釉三足炉】金(1115-1234)北京庆寿寺出土【黑釉胡人驯狮纹枕】金(1115-1234)【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故事枕】金(1115-1234)(本文来源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陶瓷馆(三)辽金元元代景德镇瓷器元代中后期,景德镇烧造了大批质地优良的成熟青花瓷, 色泽古雅幽靓,构图满密工致。
从许多作品在西亚、东南亚地区被发现和同时代伊斯兰风俗画上出现青花瓷器等事实说明,元青花的烧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伊斯兰地区的需要。
元景德缜卵白釉印花孔雀牡丹纹“福禄”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白釉佛像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瓜竹葡萄纹菱口盘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卵白釉堆花加彩碗元公元1271〜1368年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罐元公元1271〜1368年吉州窑地处江西吉安永和镇的吉州窑,为宋代南方重要瓷窑。
所烧产品有青白瓷、黑釉瓷、彩绘瓷等,尤以后二者最为著名。
黑釉瓷釆用贴花、刻花、彩绘、洒釉等方法,创作出许多别致而又自然的纹饰,特别是木叶纹和剪纸贴花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彩绘瓷基本仿效磁州窑,但器身不施化妆土,外观效果也与之不尽相同。
宋吉州窑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宋公元960-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三足炉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南宋吉州窑黑釉白彩碗南宋公元1127-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白地褐花叶纹盖罐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宋吉州窑黑釉木叶纹盏宋公元960-1279年南宋-元吉州窑玳瑁釉执壶南宋-元公元1127-1368年南宋-元吉州窑白釉刻花梅枝纹盖罐南宋一元公元1127-1368年金黑釉裼彩瓶金公元1115〜1234年金怀仁窑黑釉油滴碗金公元1115〜1234年元黑釉褐彩瓶元公元1271〜1368年宋建窑“進琖”款茶盏宋公元960〜1279年金黑釉剔刻牡丹纹罐金公元1115〜1234年赵振绶先生捐赠北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把莲纹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宋当阳峪窑黑釉划花罐宋公元960〜1279年金-元磁州窑彩色釉陶划花花鸟纹枕金-元公元 1115-1368年北宋磁州窑白釉划花缠枝纹碗北宋公元960〜1127年陈器成先生捐赠北宋登封窑珍珠地划花牡丹纹枕北宋公元960-1127年周锐先生捐赠北宋扒村窑白地黑花花草纹瓶北宋公元960-1127年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题诗孩儿枕金公元1115-1234年元磁州窑白地黑花山水图枕元公元1271〜1368年辽代陶瓷辽代陶瓷以白、黑、绿釉及三彩陶为主要品种,基本继承了唐三彩和定窑、磁州窑等中原窑场的烧制技法,但部分产品具有强烈的契丹游牧民族特色。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陶瓷器类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
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
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
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
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
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
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
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
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
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
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
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
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
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陶瓷装饰技法辽代陶瓷受中原装饰技法的影响,有刻划、剔、印、彩绘和色釉装饰,以简朴豪放为特点。
馆藏丨辽代瓷器大全,高清图古人曾言:胡人无百年国运。
无论五胡乱华还是南北朝,亦或是五代十国北宋南宋,甚至是横扫欧亚的元朝,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确都不长久。
但为何偏偏清朝延续了275年之多?论汉化:前有北魏孝文帝惊天动地的开创,后有萧太后破釜沉舟的整改。
论勇武:至少不及横扫欧亚的蒙元。
可它偏偏是坚持时间最长的王国。
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提问者的历史知识也比较丰富。
但是,这位提问者还是有一个历史知识的疏漏:在清朝之前,早已经有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建国超过了二百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在咱们过去的历史讲述中,往往是站在北宋的视角,大辽经常是作为大宋的对手出现。
在民间,由于评书《杨家将》的深入人心,大辽更是作为坏人出现的。
然而,历史哪有这么是非分明......先看一下这三张古代地图——大宋版图大辽版图幽云十六州版图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
公元916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立国,国号契丹。
公元947年,改国号为辽。
大辽是一个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王朝,草原上的契丹人,本来都是部落联盟的形式。
如果不是历史上的机缘巧合与天上掉馅饼,估计契丹王朝也超不过百年。
第一个机会是后晋的皇帝石敬瑭奉献的。
这位中学历史课本上臭名昭著的所谓儿皇帝石敬瑭,为了寻找支持者,便想拉拢北方王朝大辽。
先简单说一下当时的背景:中国大地上正处于唐、宋之间的五代十国阶段,北方尤其混乱。
石敬瑭向当时的大辽皇帝耶律德光许诺:一旦大辽帮助自己登基,便可以割让幽云十六州,每年向大辽进贡,并认耶律德光为父。
于是,大辽一直占据着幽云十六州,成为中原汉人心头永远的痛。
第二个机会是:公元1004年,辽宋两国签订澶渊之盟,北宋向大辽每年提供巨额岁币。
幽云十六州只占大辽总疆域的很小一部分,但是人口却占到大辽总人口的60%还多,常住人口主要就是长城以南的农耕汉人。
这些汉人为大辽提供了至关重要、稳定的中央财政收入。
再加上后来的北宋岁币收入,于是,大辽终于走出了草原民族政权发展的死结: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
宋、辽、西夏、金、元北方代表性陶瓷(元代白釉剔花罐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宋、辽、西夏、金、元是中国陶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频繁的战争没有阻挡住陶瓷匠师们的探索,尤其是每当战争停止、和平来临,农业不再遭受战争的破坏,当商业复苏,城市又开始喧闹起来之时,瓷器制造业就得到迅速发展。
在这400年间,南北大地窑场密布,瓷器出现了许多新的装饰和造型,形成了五大名窑六大窑系。
宋时以汝窑、官窑、龙泉窑为代表的青釉瓷器如玉一般青翠滋润,色彩温和,造型优雅,达到了很高的美学境界。
但此时大多数的北方窑场烧不出完美的青绿色瓷,北方的瓷土远不如南方细腻,以磁州窑为主的白地黑花产品与南方细腻、轻薄、幽静的青瓷艺术在风格上相去甚远,然其灵动鲜活的纹饰颇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期北方瓷器还流行着一种剔花装饰。
(金代白釉剔花梅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剔花出现于五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窑,具有相当浓厚的北方文化特色。
剔花之所以在北方地区流行,是因为北方的瓷胎较厚,较之南方的薄胎瓷器更适合剔刻工艺。
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银器,金银器上凹凸感极强的纹饰在某种程度上启发了制瓷工匠。
同时木刻、石刻、砖雕中的浮雕作品也给了剔花瓷器许多影响,这些浮雕在民间建筑中常可见到。
大约在西晋时人们开始用化妆土来美化瓷器,先将优质瓷土粉碎去杂质后调成泥浆,施于粗糙的瓷坯表面,用以遮盖胎面上的疵点和细小孔洞,使其变得白而光滑,然后趁化妆土还没干透时用尖头竹棍或木棍刻划出纹饰,再用平头小铲剔去花纹以外的化妆土,露出胎体,最后罩透明釉或略乳浊的白釉入窑烧制。
烧成后施化妆土的地方釉色洁白光润,而露胎的地方呈现土黄色、灰白色或褐色,形成深浅不同的色泽,纹饰十分醒目。
剔化妆土又可分为白地剔花、白地黑剔花、黑地白剔花、白地褐彩剔花、白地剔划填黑、绿釉剔花、绿釉黑剔花等。
瓷器上的剔花工艺无疑从中吸取了许多养分。
剔花装饰可分为剔化妆土、剔胎、剔釉三种,风格有所不同。
(宋-金白釉剔花枕巴黎吉美博物馆藏)磁州窑所用原料主要是煤系地层中的高岭石质泥岩,以大青土为主,原料的品质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