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52.27 KB
- 文档页数:3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针刀治疗详解肩胛上神经卡压症是肩部疼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国外有学者认为本病占所有肩痛患者的1%~2%。
患者常有肩周区弥散的钝痛,位于肩后外侧部,可向颈后及臂部放射,但放射痛常位于上臂后侧。
患者常感肩外展、外旋无力。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引起肩背部酸痛不适的常见原因。
由于此前不被人们所认识,认为此病的发病率不高,疗效也不太满意,多数病例常需手术治疗才能解决。
随着对解剖知识、病理基础以及临床经验的不断提高,发现此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多。
针刀非手术疗法也能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1解剖结构肩胛上神经起源于臂丛神经上干,其纤维来自C5、C6,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
从上干发出后沿斜方肌和肩胛舌骨肌深面外侧走行,通过肩胛横韧带下方(喙突根部)的肩胛切迹,进入冈上窝,而与其伴行的肩胛上动静脉则从该韧带的浅层跨过,再进入冈上窝。
该神经在经过肩胛上切迹和肩胛上横韧带所组成的骨—纤维孔时较为固定。
肩胛上神经在冈上窝发出两根肌支支配冈上肌,两支或更多的细感觉支支配肩关节和肩锁关节的感觉。
然后,该神经和肩胛上动静脉伴行,由外侧绕过冈盂切迹,弧行进入冈下窝,在冈下肌深层又发出两肌支支配冈下肌及到肩关节和肩胛骨的小细支。
肩胛上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和肱骨后的皮肤感觉在相同的神经节段,且均是支配深部感觉的纤维,故有人常诉肩周疼痛是钝痛,经常不能说清确切部位。
表现:外伤、劳损致颈肩不适的胀钝痛,部位不清,夜间甚,可沿肩肱后放射至手,或肩胛下主动活动痛,被动活动不痛,外展无力,上举受限,局部(冈上、冈下)压痛,上臂交叉试验阳性。
2病因病机一般认为是由于①肩关节及肩胛骨的长期反复运动,使肩胛上神经在肩胛切迹内来回移动、摩擦而引起炎症、水肿、粘连。
②肩胛切迹上横韧带增厚,肩胛切迹内结缔组织等增生,导致肩胛切迹管腔变小、变窄,挤压、刺激了肩胛上神经产生症状。
本人在多年的针刀临床工作中体会到,肩胛上神经卡压的部位并不完全在肩胛上切迹的部位,还与冈上窝内神经通路上的冈上肌病变有关系。
《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各异。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其通过精确的定位和微创操作,有效缓解神经根受压,改善患者症状。
本文旨在观察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共计XX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例。
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药物治疗。
3. 操作过程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过程中,采用高频超声仪进行定位,确定颈椎横突后结节的位置,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刃针松解操作。
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颈部活动度、上肢麻木及肌肉无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结果1. 疼痛程度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颈部活动度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颈部活动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 上肢麻木及肌肉无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上肢麻木及肌肉无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定位准确、微创、操作简便等优点。
通过高频超声仪的定位,能够精确找到颈椎横突后结节的位置,避免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
同时,刃针松解能够有效地减轻神经根受压,改善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此外,该治疗方法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比,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具有更快的起效时间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114CHINA HEALTH STANDARD MANAGEMENT, Vol.11, No.21参考文献[1] 邹玉梅. 药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现状分析及改进思路[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9(19):107-108.[2] 张韧. 零售流通环节因素对药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及管控对策[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10):159-161.[3] 阿蓉娜,梁毅. 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非生产企业的药品委托生产质量管理探析[J]. 中国药事,2019,33(2):177-181.[4]李辉,杨静,贾萌,等. 2014—2018年药品生产飞行检查中的常见微生物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国药师,2019,22(2):310-314.[5] 刘淑敏,黄波,梅海玲,等. 药品生产GMP 管理过程中质量风险管理的实施与应用[J]. 化工管理,2018(32):119-120.[6] 曹鸿雁,韩莹. 2017年山东省药品GMP 认证检查缺陷项目分析[J]. 药学研究,2018,37(8):490-492.[7]张贵荣,杨悦. 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药品企业质量内审研究[J]. 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22):12-13.[8] 刘浩,李素梅. 生命周期理论在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黑龙江医药,2017,30(5):982-986.[9]万韬,武志昂. 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固体制剂车间的应用[J]. 中国药事,2017,31(9):993-999.[10] 骆国军,杨麟,张蕾,等. 药品生产质量风险评级体系的初步设计及应用[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17,25(3):39-42.[11] 马兰. 质量风险管理在医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 科学技术创新,2017(22):60-61.[12] 靳利军,徐卫国,徐志兰. 药品生产企业风险识别审核要点与评定原则[J]. 机电信息,2017(20):1-8,27.[13] 邹琦. 新版GMP 在无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细节问题的应用研究[J]. 化工管理,2017(14):86-87.[14] 赵小华. 质量风险管理在原料药生产中应用的研究[J]. 化工管理,2017(13):69.[15] 唐泉. 药品经营企业药品营销中质量风险管理及改进措施[J]. 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3):154-156.将其投入实际工作中,可帮助人们及时发现产品生产与加工中存在的不良趋势;其次,对稳定性试验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可明确产品运输、存储条件有偏差发生时,可能会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最后,药品质量安全与用药安全直接相关,加强其风险控制可确定产品生产安全监督的有效性与及时性。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28例
陈强;华栋;舒尺祥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20)005
【摘要】@@ 肩胛上神经卡压是引起颈肩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患者被诊断为颈椎病或肩周炎,临床医师很少考虑到可能系肩胛上神经卡压所致.国内1989年以后屡见报道,治疗多采取局部封闭或手术松解.1998年9月至2000年9月我科采用针刀治疗该病28例,取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1页(P28-28)
【作者】陈强;华栋;舒尺祥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康复科,;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康复科,;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康复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5.41
【相关文献】
1.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55例临床观察 [J], 唐日强;陈晓霞
2.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进针定位点及深度的解剖推算 [J], 李传健;戴景兴;黄拥军;倪刚;杨庆贤;陈秀虎
3.小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J], 张歆
4.经肩胛上孔入路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41例 [J], 朱俊腾;柯丽凡;陈白;牛素生;李哲雄;张国山;陈金辉
5.彩色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J], 贺业霖;朱俊琛;龚悦诚;熊忠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下肩胛上神经阻滞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疗效分析朱小兰; 徐小青【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9(028)010【总页数】4页(P954-957)【关键词】偏瘫; 神经阻滞; 肩痛; 脑卒中【作者】朱小兰; 徐小青【作者单位】226600 江苏海安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超声科; 南通市中医院疼痛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肩部疼痛是偏瘫患者的一种令人痛苦的并发症,并且是4 种最常报道的脑卒中并发症之一[1]。
偏瘫致肩痛的原因是多因素的[2-3]。
基于人群的研究表明,大约四分之一的脑卒中幸存者患有偏瘫侧肩痛[4-5],在大型研究中更有52%至54%脑卒患者肩关节疼痛的高发病率[6]。
偏瘫侧肩痛可导致患者生活能力下降、抑郁发生率增加、康复干扰、住院时间延长[7,8]。
已有研究证明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退行性肩部疾病导致的肩关节疼痛的治疗中肩胛上神经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9-12]。
尚不清楚这些临床试验结果是否可以推广到非关节炎肩痛患者,如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患者。
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超声引导肩胛上神经阻滞对脑卒中后1 年幸存者中肩痛的疗效。
并观察脑卒中患者肩关节疼痛对患者日常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1.1 入组病例2017 年6 月至2018 年6 月从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收集患有脑卒中后肩关节疼痛的患者。
入组标准:年龄>18 岁,在过去12 个月内诊断为急性脑卒中,并偏瘫伴有肩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30 mm (100 mm 垂直VAS 量表)。
排除标准:对于轻微的疼痛(VAS 评分<300 mm)不具有应用有创治疗的指证;显著的认知障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23)或语言缺陷(无法遵循试验各阶段医嘱,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对注射剂过敏。
1.2 方法1.2.1 分组最终92 例患者入选(对于入选的患者告知患者及家属肩胛上神经阻滞疗效的不确定性),并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均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
水针刀定点介入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随机对照研究陈勇;李娟;邓小玲;陆华龙;柴林成【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23(32)1【摘要】目的:观察水针刀定点介入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的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90例,按照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与对照2组,每组30例。
观察组应用水针刀松解术结合定点正清风痛宁注射治疗,对照1组单一应用水针刀松解术治疗,对照2组应用水针刀松解术结合定点封闭注射治疗。
对比三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疼痛评分、颈部残障指数评分、症状量表评分与不良反应率。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
治疗前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疼痛评分、颈部残障指数评分、症状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颈部残障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且症状量表评分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水针刀定点介入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显著,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症疼痛感。
【总页数】4页(P3-6)【作者】陈勇;李娟;邓小玲;陆华龙;柴林成【作者单位】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相关文献】1.小针刀治疗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2.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进针定位点及深度的解剖推算3.小针刀治疗中重度型肩胛背神经卡压综合征80例临床研究4.经肩胛上孔入路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41例5.彩色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一、引言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上常见的颈椎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各异。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成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其以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共纳入XX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采用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的治疗方法。
术前进行超声定位,确定治疗部位,然后进行局部消毒、麻醉。
术中采用刃针进行松解,术后给予适当的康复指导。
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三、临床疗效观察1. 症状改善情况经过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后,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颈肩部疼痛的缓解率达到XX%,上肢麻木的改善率达到XX%,肌肉无力的恢复率达到XX%。
2. 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颈肩部功能评分法进行。
治疗后,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降低,颈肩部功能评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轻微的血肿、疼痛等不良反应,但均未影响治疗效果,且在短期内自行缓解。
四、讨论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颈椎横突后结节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微创、高效、安全的特点。
通过超声定位,能够准确找到治疗部位,提高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刃针松解能够有效地减轻颈椎横突后结节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
同时,术后给予适当的康复指导,有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上肢麻木、肌肉无力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观察李多默,向东东,乔晋琳,温新生,张礼民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压痛情况(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
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关键词] 针刀疗法;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245.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5)04-0416-03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因肩胛上神经在经过肩胛上切迹处受卡压而引起的冈上肌、冈下肌麻痹、萎缩及肩周疼痛和运动受限,是引起肩部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
肩胛上神经较细小,伴行的动静脉血管紧密、丰富,加之肩胛上切迹多有变异,临床治疗中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疗效欠佳。
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并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确诊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3岁。
病程5个月~6年。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病程4个月~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病例诊断标准[1]:(1)患侧肩胛部酸胀、疼痛、持物抬肩无力。
(2)肩胛部有明显压痛,压痛点最明显处是肩胛切迹在体表的投影点,患侧肩部外展外旋肌力下降。
(3)特殊体征。
肩关节外展起始<30°时,肌力下降最明显;将患侧手搭于健侧肩上,肘部处于水平位,向健侧牵拉患侧肘部,可诱发肩胛部疼痛。
(4)诊断性治疗。
给予肩胛上神经阻滞,肩部不适多可立即消失,肌力也恢复正常。
(5)肌电图检查。
肩胛上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减慢有利于明确诊断。
入组病例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
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海军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李多默,向东东,乔晋琳);北京,海军机关丰台门诊部(温新生,张礼民)通讯作者:乔晋琳,E-mail:jinlin195@163.com1.2 方法 (1)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
在受卡压的体表部位确定超声探头的位置及方向,依据相关文献[2]确定肩胛上切迹体表穿刺点和冈盂切迹体表穿刺点;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使用6号穿刺针从定位点皮肤表面垂直刺入至相应深度,穿刺过程中每治疗点注射0.25%的利多卡因1.5ml,此时患者局部有胀感,但无放射感;退出穿刺针,沿原穿刺通路进Ⅱ型针刀,患者大多有局部重、胀感,如有向上肢放射感则稍微调整进针的方向和深度;针刀紧贴骨面在肩胛上切迹内缘及冈盂切迹外缘,小幅度松解2~3刀;以无菌纱布压迫针孔2min,创可贴贴敷针孔。
(2)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体表穿刺点定位同观察组。
常规皮肤消毒后,采用6号穿刺针垂直穿刺,缓慢进针直达拟阻滞部位骨面,针尖抵达骨面后可退针少许,穿刺到位时患者常诉相应区域有轻度放射感,回抽无血、无气后缓慢注入0.25%利多卡因20ml(内含甲泼尼龙注射液4mg、维生素B12500μg),每个穿刺点每次注射5~10ml。
两组治疗后6h内限制活动肩关节,3天内避免劳累、禁食辛辣。
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3周、3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压痛情况:0~10分共11个疼痛等级,患者采用目测法评定自己疼痛程度并记录;参照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表[3]评估肩关节功能。
另外,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评估总体疗效。
(1)临床痊愈:治疗后,自觉疼痛症状消失,肩部活动功能恢复正常,可参加一般性工作;(2)显效:自觉疼痛症状基本消失,肩部活动功能稍有限制,有轻度疼痛或不痛;(3)有效:自觉疼痛症状明显好转,但肩部活动功能仍有障表1 两组治疗前后压痛VAS分值比较(x±s)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3个月观察组30 8.75±1.45 6.45±1.64 4.14±1.58*3.43±0.83*3.27±1.67*△对照组30 8.28±1.02 7.65±0.78 6.17±1.47 5.61±0.74 4.67±1.4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表2 两组者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x±s)组 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3周治疗3个月观察组30 41±12 60±16 74±14*80±11*82±13*对照组30 43±11 54±13 67±15 71±18 79±12*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碍,尚有些疼痛;(4)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反复发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 果2.1 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临床痊愈16例(53.3%),显效11例(36.7%),有效2例(6.7%),无效1例(3.3%);愈显率90.0%。
对照组临床痊愈11例(36.7%),显效7例(23.3%),有效9例(30.0%),无效3例(10.0%);愈显率63.3%。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压痛及功能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3个月后,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见表1。
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见表2。
3 讨 论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因肩胛上神经在肩胛上切迹处受卡压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疼痛向肩背、上肢放射,呈休息痛和夜间痛,多伴局部肌萎缩及肩外展外旋明显受限。
肩胛上神经起自C5、C6神经前支,自臂丛上干发出后,通过肩胛横韧带下方的肩胛切迹进入冈上窝。
该神经在经过由肩胛切迹和肩胛横韧带组成的骨-纤维孔时,位置较固定,活动性小,上肢上举、外旋时,易使神经在切迹处反复受到牵拉和摩擦,导致神经慢性损伤、炎性肿胀和卡压。
另外,肩袖撕裂损伤,受到收缩牵拉或块状回缩也易导致肩胛上神经受压[5]。
有学者认为[6],肩胛上异常的血管会造成肩胛上下孔变小,在肩胛上切迹处容易压迫神经。
针刀可以松解肩胛上横韧带和肩胛上神经周围粘连的软组织,增加肩胛上神经的活动度,解除其卡压和牵拉刺激,达到缓解甚至根治疼痛的目的。
但由于目前周围神经疾病的诊断多依靠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肌电图等检查,均不能准确提供形态学依据,故针刀治疗入路及术式的选择较困难。
加之肩胛上切迹形态可有多种变异,传统神经阻滞或针刀治疗均依据解剖体表定位的盲视操作,术中往往定位不准确,操作不精确,松解神经卡压不彻底,且易伤及肩胛上神经以及伴行的肩胛上动脉、静脉,导致术后局部血肿、炎性物质积聚,神经松解不到位,甚至偏离病灶靶点而影响疗效。
近年来,超声引导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周围神经阻滞和多种疼痛的介入治疗。
Kapral等[7]采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穿刺针定位准确、阻滞效果满意,操作时间缩短,且能观察麻醉药的分布扩散,安全有效。
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运用针刀的切割、铲拨,直接松解肩胛切迹上横韧带及周围软组织,进而解除肩胛上神经及伴随血管的受压状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局部炎性物质浓度,减轻疼痛,但针刀盲视操作存在一定风险。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痊愈和显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神经阻滞,患者肩关节压痛及功能改善情况显著早于(优于)常规神经阻滞。
动态超声显像可清楚辨别肩胛上切迹、肩胛横韧带、肩胛上神经及伴随的动静脉血管等生理解剖位置,进而准确引导针刀穿刺进针方向、进针深度和切割松解病灶靶点,动态观察到穿刺进针、切割松解的整个过程,同时还能动态观察到注入药液的扩散过程,有效预防穿刺术中损伤肩胛上神经、伴行血管和周围正常软组织。
另外,还可有效控制进针深度防止造成气胸,避免针刀松解偏离病灶靶点造成疗效降低和医疗资源浪费。
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将超声引导和针刀疗法巧妙结合,使针刀疗法可视化,更高效、安全、人性化,且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1]陈德松,方有生,陈琳,等.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4):204.[2]田顺亮,张黎黎,杨展桂.针刀微创手术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解剖学研究[J].解剖学研究,2008,30(6):442-445.[3]Constant CR,Murley AGH.A clinical method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shoulder arthroplasty[M].New York:Springer-Verlag,1999:221-232.[4]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99.[5]Shi LL,Michael T,Freehill MT,et al.Suprascapular Nerve:Is it im-portant in cuff pathology[J]?Adv Orthop,2012,516985.[6]Carlton Houtz MD,Patrick C,Mc Culloch.Suprascapular vascularanomalies as a cause of suprascapular nerve compression[J].SportsMed Updat,2013,36(1):42-45.[7]Kapral S,Krafft P,Gosch M,et al.Ultrasound imaging for stellate-gangl-ion block:Direct visualization of puncture site and local an es-thetic spread A pilot study[J].Regional Anesthesia,1995,20(4):323-328.(收稿:2014-11-13 修回:2015-01-24 编校:刘慧铭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短篇个案·飞行员高空座舱盖破裂3个月后复飞1例张福忠 [关键词] 飞行员;复飞;飞行评估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85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9736(2015)04-0418-011 临床资料患者男,3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