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2.34 KB
- 文档页数:2
三种方法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吴道贵;黄挺武;高晖【期刊名称】《中国骨伤》【年(卷),期】2006(019)005【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41例,男32例,女9例;年龄32~74岁,平均48岁;右侧29例,左侧12例;病程2个月~2.5年,平均9个月.30例采用局部封闭治疗,13例采用小针刀松解(其中包括局部封闭无效者7例),8例采用手术松解(其中包括小针刀松解无效3例).局部封闭应用1%利多卡因5ml加曲安奈德40mg,每周1次,连续2~4次;小针刀采用切断肩胛上或下横韧带,肩胛岗上孔、岗下孔松解;手术在局麻直视下行肩胛上或下横韧带切断、松解肩胛上神经.结果:41例获随访,时间3个月~1年,依据疗效标准评定治疗效果.局部封闭组30例中,治愈2例,有效16例,无效12例;小针刀组13例中,治愈5例,有效5例,无效3例;手术松解组8例中,治愈6例,有效2例.结论:病程短、症状轻的患者应首选患者易接受的局部封闭治疗;症状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者,采取小针刀松解或手术直视下神经松解,尤其是伴有肌萎缩者手术直视下松解更有必要.【总页数】2页(P274-275)【作者】吴道贵;黄挺武;高晖【作者单位】福州市第一医院骨外科,福建,福州,350009;福州市第一医院骨外科,福建,福州,350009;福州市第一医院骨外科,福建,福州,35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深刺秉风与臂鐻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32例--附常规针灸治疗25例对照[J], 蒋亚秋2.神经松解术及肩胛上横韧带切除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J], 明立功;明朝戈;王自方;王新德;孟维娜;杨华丽;王双双;田东;陈德松3.经肩胛上孔入路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41例 [J], 朱俊腾;柯丽凡;陈白;牛素生;李哲雄;张国山;陈金辉4.封闭配合小针刀治疗肩胛骨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经验体会 [J], 张琦;孙大伟;陈海鹏5.彩色超声引导下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J], 贺业霖;朱俊琛;龚悦诚;熊忠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肩痛,千万不能忽略:肩胛上神经病变!肩胛上神经卡压征是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有学者认为约占肩痛的1~2%,但这种疾病可能比以前想象的更常见。
其病因可能包括频繁的过顶活动、肩袖撕裂引起的牵引以及肩胛上或棘突切迹占位性病变的压迫。
MRI可用于观察占位性病变、肩部的其他病理实体和肩袖的脂肪浸润。
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研究仍然是诊断肩胛上神经病变的标准;然而,关于观察者间可靠性的数据有限。
肩胛上神经卡压征的初始治疗通常是非手术的,包括物理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封闭疗法;然而,当存在外在神经压迫或进行性疼痛和/或肌萎缩时,应开放或关节镜手术干预。
1解剖肩胛上神经来源于臂丛C5神经根,偶尔来源于C6神经根,穿过肩胛上横韧带下方的肩胛上切迹进入肩胛上窝(图1)。
图1 肩胛上神经的走形。
2病因2个易卡压的部位尽管肩胛上神经损伤可发生在其走行过程中的任何一点,但在两个解剖部位,神经活动受限会增加神经卡压的风险。
在近端,神经通过肩胛上切迹,上缘为肩胛上横韧带(STSL)。
在冈上运动神经分支点前的肩胛上切迹受压或牵拉,可导致冈上和冈下肌的损伤。
在更远端,神经在肩胛骨基部的棘突切迹处弯曲,同样有更大的卡压风险。
此部位的神经损伤仅影响冈下肌。
图2 肩胛上神经病变继发于肩袖撕裂引起的冈上肌内侧缩回。
肩胛上切迹深而窄更易发生神经卡压由肩胛上切迹和STSL形成的纤维骨隧道的解剖变异改变了发生神经卡压的风险。
肩胛上切迹的形状可以在宽度和深度上有相当大的变化(图3),切迹的形状被描述为u形或v形。
研究表明深而窄的v形切迹与神经刺激和损伤的最高风险有关。
图3 6种肩胛切迹的形态类型。
喙肩胛前韧带是卡压的保护因素喙肩胛前韧带(ACSL)穿过肩上孔的前部,位于STSL的下方,并根据所研究的队列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情况。
一些人认为ACSL的存在减少孔的面积,但其他的研究发现,当肩胛上神经在ACSL上走行,ACSL可作为一个支撑结构,防止神经进入棘突上的窝(图4)。
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效果观察李多默,向东东,乔晋琳,温新生,张礼民 [摘要]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效果。
方法:选择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针刀闭合性松解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两组均每周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总体疗效及治疗前后患者压痛情况(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情况。
结果:观察组愈显率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
治疗3个月后,两组VAS分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但观察组VAS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治疗2周后开始肩关节功能分值即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肩关节功能分值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神经阻滞治疗。
[关键词] 针刀疗法;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245.31+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5)04-0416-03 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因肩胛上神经在经过肩胛上切迹处受卡压而引起的冈上肌、冈下肌麻痹、萎缩及肩周疼痛和运动受限,是引起肩部疼痛的常见疾病之一。
肩胛上神经较细小,伴行的动静脉血管紧密、丰富,加之肩胛上切迹多有变异,临床治疗中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疗效欠佳。
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可视针刀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并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满意。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我院确诊的肩胛上神经卡压综合征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
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1~73岁。
病程5个月~6年。
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8~76岁;病程4个月~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及发病部位等均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肩胛背神经卡压:颈肩痛的幕后黑手颈肩痛不一定是颈椎病,也许是你的双肩包压坏了这根神经山西省中医院骨科脖子痛、肩膀酸困,首先想到的就是颈椎病。
事实上,大部分颈肩痛也确实是颈椎病在作祟。
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那一小部分,尤其是按照颈椎病反复治疗效果不佳的人,也许是最初的诊断就出了问题。
这是一种特殊的神经卡压,它的表现极其类似于颈椎病,那就是:肩胛背神经卡压症。
肩胛背神经卡压是临床上特别容易与颈椎病混淆的一种疾病。
有类似困扰的朋友可以一起对照一下它的典型特征——早期为颈、肩、背部难以形容的酸痛,胳膊麻木、难以描述的异常感觉,而且这种感觉会向腋窝、胸壁放射;后期这些区域的感觉敏感性会下降,有时还会出现肌肉的萎缩。
大家看一看,是不是和颈椎病的表现太相似了。
其实,幕后另有黑手。
现在,我们就把这个元凶揪出来:肩胛背神经卡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肩胛背神经也是从脖子上来的。
它的家在距离颈5椎间孔边缘5-8 mm的地方,从颈5神经根(有的人是来自颈4或颈6)外侧发出,在中斜角肌内侧斜行向下行走,最后与胸长神经合并——这就是肩胛背神经短暂的一生。
即使这么短暂,还是非常坎坷。
关键就在于它的一生是与中斜角肌紧贴在一起的。
中斜角肌是一块很辛苦的肌肉,它连接着脖子和胸廓(第一肋骨),像一根钢索一样将脖子和躯干悬吊在一起。
所以,当颈部有慢性劳损、剧烈运动或受到外力打击时,肌肉强力收缩、痉挛、出血等,很容易造成肩胛背神经的机械性卡压。
此外,由于肩胛背神经与胸长神经合并,这就是患者往往酸痛的范围比较广的原因。
我们大部分人出现肩胛背神经卡压都不是因为脖子的剧烈活动,或者是外力的直接打击,大部分是因为慢性劳损。
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慢性劳损,容易造成中斜角肌的损伤并引起肩胛背神经卡压呢?以前,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接线员:因为他们需要歪着脖子夹持电话以腾出手来做记录(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但是,头戴式耳麦、尤其是无线耳麦出现以后,这种情况少见了(还有小提琴演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