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 格式:ppt
- 大小:5.92 MB
- 文档页数:2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粘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它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是四肢肌肤散布斑点或波及全身,重症患者伴关节疼痛或腹痛,便血、吐血、崩溃等。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是常见的出血性疾病。
特点是血循环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使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紫癜;而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幼稚化。
根据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血小板计数、病程长短及预后将本病分为急性及慢性两种,二者发病机理及表现有显著不同。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一、急性型多为10岁以下儿童,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
感染与紫癜间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
主要为皮肤、粘膜出血,往往较严重,皮肤出血呈大小不等的瘀点,分布不均,以四肢为多。
粘膜出血有鼻衄、牙龈出血、口腔舌粘膜血泡。
常有消化道、泌尿道出血,眼结合膜下出血,少数视网膜出血。
脊髓或颅内出血常见,可引起下肢麻痹或颅内高压表现,可危及生命。
二、慢性型多为20-50岁,女性为男性的3-4倍。
起病隐袭发病前常无明显诱因。
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
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严重者可有消化道、颅内出血及泌尿道出血。
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
病程较长,部分病人可反复发作迁延数年,自行缓解者少见。
三、急性和慢性的差异急性型ITP :起病前1 -2 周常有病毒感染史。
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粘膜出血。
成人、儿童及孕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指南成人、儿童及孕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指南引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减少及皮肤和黏膜出血。
成人、儿童及孕妇患者因疾病特点不同,治疗策略也不尽相同。
本文旨在提供针对成人、儿童及孕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综合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1. 临床表现:成人:多见于年轻女性,皮肤、黏膜瘀点及紫癜是主要症状,常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儿童:多见于学龄前儿童,常在病毒感染后出现瘀点、紫癜,伴轻度出血。
孕妇:因身体对外界变化较为敏感,常见于妊娠后期,出血症状较轻。
2.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小板计数、骨髓穿刺检查、抗血小板抗体检测等能够参考诊断。
3. 无其他明确病因:排除感染、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病因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二、治疗:1. 观察治疗:对于儿童及孕妇,因症状较轻,且病程多为暂时性,一般可采取观察治疗,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注意休息。
2. 药物治疗:成人:首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起始剂量通常为1-2mg/kg/天,治疗效果良好后可逐渐减量。
对于激素效果不满意者,可考虑其他免疫抑制剂或免疫球蛋白治疗。
儿童:泼尼松龙也是首选药物,在剂量控制上应根据病情和体表面积进行调整,疗程一般为4-6周。
对于持续或反复性发作的患者,可使用长疗程低剂量泼尼松龙维持治疗。
孕妇:治疗方案需谨慎选择,最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般推荐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剂量和疗程需根据孕妇体重和病情进行调整。
3. 外科治疗:对于无效或长期复发的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手术,但需慎重选择及术后进行抗感染和免疫调节治疗。
4. 亚计划治疗:针对激素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可考虑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以提高血小板计数。
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采用可行性化疗方案。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诊疗指南【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获得性出血性疾病。
目前普遍认为它是由于体内产生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导致血小板迅速从循环中清除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根据临床特征可将本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儿童ITP多表现为急性型,且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仅10%左右的患儿发展为慢性ITP。
成人ITP中约80%为慢性型。
【临床表现】1.出血症状以四肢及躯干皮肤淤点和淤斑为主,常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
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泌尿道等内脏出血,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危及生命。
2.体检一般无脾脏肿大。
3.临床类型(1)急性型:常见于儿童,以往可无出血史,常于感染、服药、接种疫苗后突然发病,可有畏寒、发热,继之出现出血表现。
血小板计数大多低于20×109/L。
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分类以未成熟者居多,体积小,无颗粒,血小板形成显著减少或无血小板形成。
(2)慢性型:以女性居多,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倍。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20〜40岁成人。
起病一般较隐袭,很少有前驱感染等病史,病程一般在半年以上,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
血小板计数大多在(20〜80)×109/L 之间。
典型者骨髓中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以无血小板形成的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血小板形成明显减少。
【诊断要点】ITP的诊断是除外性的,其诊断要点如下: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脏不肿大或仅轻度肿大。
3.骨髓检査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但个别患者骨髓表现为低巨核细胞性。
骨髓检查的目的是排除再生障碍与造血异常。
4.以下5项中应具有其中1项:(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2)脾切除治疗有效;(3)抗血小板膜特异性抗体阳性;(4)血小板寿命缩短。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如SLE与抗磷脂综合征)。
6.重型ITP的标准:(1)有3个以上出血部位;(2)血小板计数<10×109/L。
造血系统疾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定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lTP),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毒感染不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病毒感染后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类抗体可与血小板膜发生交叉反应,使血小板受到损伤而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所清除。
2.在病毒感染后,体内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附着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易被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和破坏,使血小板的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
3.患者血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含量多增高,且急性型比慢性型抗体量增加更为明显。
4.PAIgG的含量与血小板数呈负相关关系:即PAlgG愈高,血小板数愈低。
三、临床表现1.多见于1-5岁小儿,男女发病数无差异,春季发病数较高。
2.急性型患儿于发病前l-3周常有急性病毒感染史,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水痘、风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偶亦见于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接种结核菌素之后发生。
3.大多数患儿发疹前无任何症状,部分可有发热。
4.患儿以自发性皮肤和黏膜出血为突出表现,多为针尖大小的皮内或皮下出血点,或为瘀斑和紫癜,少见皮肤出血斑和血肿。
5.皮疹分布不均,通常以四肢为多,在易于碰撞的部位更多见。
常伴有鼻衄或齿龈出血,胃肠道大出血少见,偶见肉眼血尿。
青春期女性患者可有月经过多。
少数患者可有结膜下和视网膜出血。
6.颅内出血少见,如一旦发生,则预后不良。
7.出血严重者可致贫血,肝脾偶见轻度肿大,淋巴结不肿大。
8.大约80%-90%的患儿于发病后l-6个月内痊愈,10%-20%的患儿呈慢性病程。
9.主要致死原因为颅内出血。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1.外周血象血小板计数<100×109/L,出血轻重与血小板数多少有关,血小板<50×l09/L时可见自发性出血,<20×109/L时出血明显,<10×109/L时出血严重。
【疾病名】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英文名】pregnancy complicating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缩写】【别名】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合并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CD号】O99.1【概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因免疫机制使血小板破坏增多的临床综合征,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
临床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不影响生育,因此合并妊娠者不少见,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
【流行病学】妊娠期血小板减少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约占74%。
【病因】急性型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的恢复期,患者血清中有较高的抗病毒抗体,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明显增高。
慢性型发病前多无明显前驱感染史,目前认为发病是由于血小板结构抗原变化引起的自身抗体所致,80%~90%病例有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M、PA-C3。
慢性型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并且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增加对血小板有吞噬和破坏作用。
【发病机制】急性ITP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使血小板成分的抗原性发生改变,并与由此产生的相应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破坏,血小板寿命缩短。
严重者血小板寿命仅数小时。
急性ITP患者血小板表面相关的免疫球蛋白(PAIg)常增高,这种增高多呈一过性。
当血小板数开始回升时,PAIg迅速下降。
另外,病毒可直接损伤血小板,使血小板破坏增加。
ITP患者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表明,ITP尤其好发于伴有DR抗原者,HLADR(LB)则与治疗反应密切相关。
这些患者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欠佳,而对脾脏切除有较好的疗效。
有些学者认为,ITP是某些免疫功能异常的表现。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 L E)血小板减少相当普遍,7%~26%患者并发ITP。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什么是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导致瘀斑、瘀点以及黏膜出血等症状。
ITP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健康血小板,导致血小板减少。
虽然大多数病例是原发性的(特发性),但也有些情况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继发性(免疫性)ITP。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症状典型的ITP症状包括:•皮肤上的紫癜:这些是因为血小板减少,血液渗出到皮肤下表现为深紫色的瘀斑。
•黏膜出血:例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皮肤瘀伤:甚至是轻微的摩擦也会导致皮肤出现瘀斑。
在一些情况下,ITP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出血,例如颅内出血,这需要紧急处理。
诊断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并进行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确认诊断。
在确定为ITP后,医生还需要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因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ITP的治疗取决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年龄等因素。
一般来说,治疗的目标是提高血小板数量以减少出血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方式包括: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以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
2.手术:对于一些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脾切除手术来提高血小板数量。
3.其他治疗:如输血、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方法也可以考虑。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大多数ITP患者有良好的预后,尤其是儿童患者。
对于成人患者,疾病可能有复发的风险。
一些病例可能会演变成慢性ITP,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控制症状,避免严重的出血并提高生活质量。
特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症状变化,并定期就医接受治疗和监测。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症状加重,请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以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引起皮肤和黏膜出血。
ITP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理解,但通过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ITP的发病机制中,自身免疫反应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表面的抗原不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外来物质,从而不会引发免疫反应。
然而,在ITP患者中,免疫系统会错误地认为血小板是外来的有害物质,并采取行动消除它们。
这导致T细胞和B细胞的异常活化,产生针对血小板的抗体。
这些抗体结合到血小板表面的抗原上,激活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和NK细胞,促使它们摧毁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
此外,抗体也可通过Fc受体在肝脾组织中被吞噬细胞清除。
所有这些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
ITP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皮肤和黏膜出血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紫癜、瘀斑、鼻衄、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
出血严重程度与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有关,普遍认为当血小板计数低于30×10^9/L时,就可能发生严重出血。
因此,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对于评估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IT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并确定相应的病因。
对于成人患者,首先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以了解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其次,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确诊ITP的标准是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并且在实验室检查中没有明显的异常。
ITP的治疗策略主要分为观察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三个方面。
对于轻度病例,通常只需要进行定期随访,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激素可以通过抑制免疫系统的活性,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血小板计数。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导致出血倾向。
对于诊断和治疗ITP的患者,进行一系列检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检查方法。
1. 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量下降是ITP的主要特征之一。
通常,血小板计数低于10万/μL被认为是ITP。
•完整血细胞计数: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等,排除其他造成血小板减少的因素。
•外周血片:可观察血小板的形态,并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引起的减少。
2.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 ITF患者因为血小板减少可能伴有出血倾向,检查凝血时间有助于评估出血风险。
•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可能用于排除凝血功能异常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3. 骨髓活检•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到骨髓中的血小板数量,评估血小板生成的情况,并排除其他疾病。
•免疫组化:通过染色技术检测骨髓中是否存在免疫复合物,帮助确诊ITP。
4. 自身抗体检测•抗血小板抗体测定: ITP患者通常会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这些抗体的存在。
5. 脾脏影像学检查•脾脏彩超:脾脏在ITP发作时可能增大,彩超能够清晰地观察脾脏的大小和形态。
6. 关联疾病筛查•抗核抗体(ANA)和抗磷脂抗体(APLA):有助于排除与ITP可能关联的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了解以上的检查方法,有助于医生明确诊断ITP、评估疾病严重程度,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如果患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做相应检查,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管理。
以上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怀疑自己患有ITP,请咨询医疗专业人士寻找更多帮助和建议。
儿童itp的诊断标准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通常是基于一系列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以下是诊断儿童ITP的一般标准:
1.血小板计数:诊断ITP的关键特征是血小板计数的减少。
根据
不同的诊断标准,通常认为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
比如在10万/微升以下,可能提示ITP。
但需要注意,ITP的确
切诊断并不仅仅基于血小板计数。
2.排除其他原因:医生会排除其他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可能原因,
如感染、骨髓疾病、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等。
这是因为ITP是
一种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原因。
3.骨髓穿刺:有时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穿刺,以评估骨髓中血小
板的生产情况。
ITP的特点之一是骨髓中血小板的生产正常,而
其破坏或清除过快。
4.脾脏评估:由于脾脏是储存和清除血小板的地方,医生可能会
检查脾脏的大小。
脾脏可能会因清除大量血小板而增大。
5.病史和症状:医生还会考虑儿童的病史和症状,如出血、瘀斑、
鼻出血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出血倾向。
请注意,这只是一般的诊断过程,具体的诊断标准可能因医生和地区而有所不同。
ITP的治疗通常基于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包括观察、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手段。
如果你怀疑儿童患有ITP,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讲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出血性疾病,其特点是皮肤黏膜出血为主,血小板减少及寿命缩短,巨核细胞成熟障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
ITP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儿童常见急性型,成人常见慢性型。
病因与发病机制复杂,感染和免疫因素可能是参与ITP发病的重要原因,肝脾的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对血小板有吞噬和清除及血小板滞留作用。
慢性ITP常发生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表明雌激素可能参与ITP发病。
临床上常根据患者的病程将ITP划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程在6个月以内的称为急性型,6个月以上的为慢性型,有的急性可能转为慢性型。
慢性型ITP的诊断标准:1)持续或反复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症状;2)血小板计数<100×109/L;3)骨髓象巨核细胞显著增多,颗粒巨核细胞增多但是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4)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急性型ITP的诊断标准:1)急性起病;2)出现全身性皮肤、粘膜出血;3)血小板计数<20×109/L;4)骨髓象巨核细胞数量轻度增多或正常,出现巨核细胞发育障碍,可见幼稚巨核细胞增多;5)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免疫球蛋白等,手术治疗包括脾切除术和骨髓移植。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病程等因素综合考虑,个体化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质松、甲泼尼龙等强效糖皮质激素。
但长期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会引起许多副作用,如易感染、水肿、糖尿病、骨质疏松等,因此应用时需权衡利弊。
2、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长春新碱等,但这些药物常常需要长期应用,且有一定的肝肾毒性和骨髓抑制作用,应用时需密切监测。
3、脾切除术:对于血小板计数持续低于30,且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进行脾切除术,但手术风险较大,仅适用于特定的患者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