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史 近代金融制度的建立
- 格式:ppt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15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第一章金融制度的建立1、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2、清算制度的建立3、股票市场的形成4、南海泡沫事件金融:资金融通金融革命:17世纪末18世纪初,欧洲银行制度、结算制度、证券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经济发展。
一、硬币缺乏——对信用工具的需求资金分配和使用不均衡——产生信贷业务信用工具和信贷业务的发展——近代银行制度的结算制度发展原因:1、金银复本位制2、货币量增长推动了贸易的发展磨损和贮藏的损失人口的增加新兴工业发展与东方贸易逆差3、17世纪20年代欧洲采银业萧条4、货币短缺二、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大宗借贷业务经常发生在民间金融家和政府之间近代政府面临突发性货币匮乏,因货币缺乏,私人借贷普遍存在。
由于对贷款的广泛需求,出现早期“商业银行家”(最早出现于意大利,商业银行发展困难,破产的很多,社会上对放债人存有敌意,银行家经营无力,直到利率革命出现,缓解危机。
)利率革命是近代金融制度建立的关键一步汇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书面承诺支票:信用工具意大利首先采用转让支票的国家荷兰阿姆斯特丹世界贸易结算中心18世纪伦敦挑战阿姆斯特丹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瑞典国家银行——中央银行Be lombard street to a china orange. 英国金融界比喻“悬殊极大,十拿九稳”“华尔街2号”伦敦证券交易所17中叶正式的股票交易市场出现了南海泡沫——近代首次金融危机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伊始,不完善,不稳定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1、密西西比泡沫2、郁金香狂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金融泡沫第二章工业革命的准备一、市场制度的创新农村:圈地运动城市:行会制度瓦解二、竞争有序化限制过度竞争,建立规则竞争三、政府行为的界定政府是把双刃剑,一方面,保证市场秩序,另一方面,限制经济活力自由放任成为成熟市场上政府的行为特征四、资本原始积累基础:对农民剥削1、圈地运动2、对土地掠夺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纺织业的技术革命(棉布价格上涨,刺激棉纺织业技术更新,毛纺织业受传统束缚和政府保护,没有创新)采矿业和冶金业的创新交通运输的变革航运业、公路的建设和铁路的兴起三、生产方式转变分散——集中工厂制度建立四、劳动力市场形成教会安置制度及其废除学徒条例废除自由工资制度的建立五、人民生活的变化收入受供求关系影响收入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而且表现在结构上新的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水平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的强大引起其他国家的效仿第三章亚洲起飞尝试印度起飞尝试:1、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印度最早遭受侵略,最早接受西方文明,英国对印度采取直接掠夺四种方式1)索取战争赔款2)征收天赋3)掠夺大量棉花,转运纺织品4)渗入印度手工业生产部门2、实行片面自由贸易政策为了保护英国工业发展和便于商品输出3、近代工业的产生铁路、采矿业和原料初加工4、民族资本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轻纺工业主要是棉纺织业,国外市场需求的刺激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了钢铁工业5、民族工业特点:1)工业化水平不高2)浓重的殖民主义色彩3)有买办性,封建性特点中国起飞尝试:一、洋务运动闭关锁国,专制主义色彩浓厚,国家投资兴办的军事工业工厂管理模式:封建管理模式19世纪70年代,“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创办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民营工业出现甲午战争后,民营工业突破困境,中国近代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二、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第二次工业化尝试1)主张工商自由,颁布鼓励法令2)列强无暇顾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工业投资增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封建土地关系仍然存在三、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1927-1937年,消灭军阀割据,国家初步统一,国民政府开始着手与经济建设问题1)争取关税自主2)健全金融体系,统一改革币制日本工业化一、废除封建割据和封建特权1)1853年,美国贝里将军冲开日本海关2)沦为西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3)1871年,废藩置县二、地制改革和租税改革三、贸易立国与富国强兵日本每一次经济繁荣都与战争有关欧美国家的城市化主要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世界历史上的金融制度金融制度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至今,人类不断探索和创新金融制度,不断适应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世界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金融制度。
早期货币制度早期的货币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古代中国。
当时,货币被用作贸易的媒介和储值的手段。
另外,也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货币,比如粮食、布料和贝壳等。
在希腊、罗马和印度等许多古代文明中,也存在着各自的货币制度。
当前,货币已成为世界上最基本的贸易和交易手段,各个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货币制度,并在不断完善和改进中。
黄金标准在19世纪,黄金标准逐渐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货币体系之一。
在黄金标准下,货币的价值与金本位挂钩,这样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的稳定性和购买力。
黄金标准主要由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家实行,对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力极大。
20世纪初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黄金标准,各个国家不得不开始自主发行货币,随后,全球经济的动荡加剧,进一步破坏了黄金标准。
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全球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和国家间的债务问题,黄金标准被放弃,转而采用了贸易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二战后,世界重新开启了一段繁荣时期。
然而,世界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了许多问题,如汇率波动、贸易摩擦和债务问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44年成立,旨在解决这些问题。
IMF是由189个成员国组成的国际组织,目标是促进全球货币合作、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帮助成员国应对经济衰退和债务问题。
IMF的工作重点包括国际金融监督、经济政策构建和财政援助。
在当今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下,IMF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虚拟货币,通常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的加密货币。
数字货币直接从持有者到另一持有者转移,而不需要中央机构或政府的干预,因此,具有去中心化和匿名化等优势。
比特币是目前最有名的数字货币之一,于2009年问世。
自那以后,数字货币的可用性和接受程度已经迅速增加,不断尝试推进贸易、投资和其他金融交易方式的变革。
近代国际金融史近代国际金融史1.进入19世纪初开始,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以及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使黄金生产力迅速发展。
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千年的产量总和。
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人类进入了一个金本位时期。
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
金本位制始于1816年的英国,到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金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全世界已有59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具有如下特点:(1)黄金在国际交往中充当国际货币,各国中央银行汇票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部分是黄金,黄金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2)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
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Point)。
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
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Point)。
(3)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
当外汇收支出现逆差,黄金外流时,如果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明显减少,会导致货币供给紧缩的效应,进而使物价下降,这将会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的单键能力并抑制进口;同时紧缩也会使利率上扬,引起资本流入。
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
1.普遍奴隶制东方国家都存在过不发达的奴隶制,没有出现过发达的奴隶制形式,即所谓的“普遍奴隶制”。
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
广大农民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生活在奴隶状态下的农民,即普遍奴隶。
他们依附于土地、村社、国家,不依附于奴隶主。
他们的生产活动在别人的指挥下进行,他们的行动和日常生活受到严格控制,劳动者终生固着于公社。
2.亚细亚生产方式马克思首次提出。
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最早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理论。
亚细亚所有制的前提是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公社成员之占有一块特定的土地,不存在个人所有,公社是真正的实际所有者。
农村公社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基础。
公社成员劳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需要。
这种农业和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农村公社完全能够独立存在,而且在自身中包含着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一切条件。
3.庄园庄园是封建社会经济结构中主要的和正规的组织细胞。
其来源于罗马的住宅和古代的农村公社。
典型的庄园应与村子一致,即一村一庄。
但实际上,有的村庄不止一个庄园。
庄园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封建主对农民具有行政、司法上的权力。
4.拓殖运动为了改变地广人稀的局面和满足消费与贸易的需要,广大封建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开始开垦荒地,导致了11-14世纪的拓殖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主要推动者为教会和寺院、国王、城市自治团体和富裕的市民,农民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扩展了大片土地。
5.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
16C,大量金银的涌入,造成欧洲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称为“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对欧洲的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采用租佃制的地主从中获益,而封建主受到严重损失,雇佣工人和农民生活更加困苦。
价格革命还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世界金融发展史年表公元前3000-1122 年:在中国贝成为支付手段1500-1122 年:中国开始铸造铜贝。
1154-1122 年:传说中国商纣王厚赋税,实鹿台之钱。
1122 年:中国周克商,散鹿台之钱。
7 世纪:中国早期空首布出现。
7 世纪:地中海盆地出现最初的钱币。
(首先在吕底亚。
继而在埃奥尼业与亚哥斯)。
6 世纪:希腊出现德拉克马(根据城邦不同,或4.36 克或 6 29克白银);波斯出现德利克(x 41克黄金)与米底亚的希克勒,1德利克相当20希克勒。
希腊第一批私人银行出现。
524 年:中国周景王铸大钱。
4 世纪:最初的货币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马其顿人统一了希腊与波斯货币。
希腊第一批公共银行出现。
3 世纪:第一座罗马铸币工场于公元前269 年在卡皮托利山开办;与铜币阿斯(重量逐步由12盎司降到 1 盎司)同时出现奥莱玉斯(10 Q1 黄金)与德尼安(4.55 克银,后降到3.90 克)。
奥莱玉斯相当25德尼安或250阿斯。
248 年:安息铸银铜币。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推行半两钱,黄金以镒为单位。
119 年:中国发行白金和皮币。
118 年:中国汉行五珠钱。
114 年:中国汉颁布告缗令。
公元后7 年:王莽进行第一次货币改革。
227 年:波斯萨珊王朝铸金银币。
3 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硬币荒引起经济紧缩,物价上涨。
325 年:尼撒主教会议禁止神职人员从事有息放款。
4 世纪:301 年,戴克里先发布“最高值法令” ;312 年,君士坦丁进行货币改革:新铸金币(索利都斯奥莱土斯,重 4.55 克,其后成为比尚斯苏又称贝桑)与银币(半西里克,重 1.30 克,其后又复名德尼安)。
6 世纪在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皇帝时期开始确定利率为 3.6—1 2% 。
621 年:中国唐高祖废五珠钱,铸开元通宝。
7 世纪:阿拉伯人着手铸造蒂纳尔(仿贝桑金币)。
8 世纪:781 年,查理大帝进行货币改革,制定银本位制, 1 镑相当于 1 斤白银; 1 镑相等于20 苏或240 德尼安。
全球金融体系的演进与变革全球金融体系是指国际上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流动和金融市场的相互联系与交互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金融体系经历了许多重大的演进与变革。
这些演进与变革不仅改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也对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阶段:国际金本位体系的建立与崩溃19世纪末,以英国为代表的国际金本位体系建立起来,将黄金视为货币的基础,并以黄金为支付手段和外汇储备。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应对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压力,纷纷放弃了金本位制,使得国际金本位体系崩溃。
这一事件标志着全球金融体系进入了新的篇章。
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解体二战后,为了重建战后世界经济秩序,国际社会于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旨在确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体系。
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美元被定为国际储备资产,并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则以固定汇率与美元进行兑换。
然而,由于美国长期的贸易逆差和国内通胀问题,1971年美国宣布暂停黄金兑换,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解体。
第三阶段: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引发了全球金融体系的一系列调整。
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成为了主导,国家的货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这种制度使得汇率波动更加灵活,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和机会都有所增加。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也开始迅速发展,金融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加,国际资本流动变得更加频繁和自由。
第四阶段: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监管加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破产、股市暴跌和全球经济衰退,成为危机的主要特征。
这次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世界各国纷纷加强金融监管和改革,旨在防止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第五阶段:科技创新与金融科技的崛起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金融科技开始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动支付、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市场的格局和方式,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和普惠化。
全球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1.引言1.1 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金融体系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
全球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被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交换和贸易活动。
随着时代的变迁,金融活动不断演变,并逐渐成为国家和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简要概述。
我们将探讨金融体系的起源和初期发展,以及其现代化进程。
通过对金融体系的演变和变革进行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金融体系的本质和功能。
在全球金融体系的起源和初期发展阶段,人们通过物物交换和贸易来满足彼此的需求。
最初的交换形式是以实物为基础的,如食物、家禽、工具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货币媒介,并建立了财富储备和信用记录的制度。
这种制度在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兴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体系逐渐成为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银行业开始兴起,国家货币的概念也逐渐形成。
银行家们开始提供贷款和储蓄服务,并且建立了跨国交易的机制。
同时,金银交易所的出现也标志着金融市场的形成,增加了金融交易的规模和流动性。
进入现代时代,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对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的出现促进了全球金融合作和监管。
此外,电子支付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加快了金融交易的速度和效率。
总之,全球金融体系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从物物交换到货币交换,再到现代金融市场的演变过程。
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发展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金融体系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如金融危机和金融犯罪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并展望未来金融体系的趋势和挑战。
通过深入研究金融体系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金融变革和风险。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用来说明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线思路和组成部分。
世界金融历史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现代国际金融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均有一定特点的主体金融体系。
第一阶段国际金本位制时期从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而结束。
第二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起始于二战结束后的1945年,终止于1973年。
第三阶段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战后历史的若干个阶段将二战后时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和一个中间阶段对我们的分析工作是很有用的。
第一个时期是战后重建和发展时期(1945,1963)。
从1964年至1966年是一个过渡阶段,其间在西方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经济社会政策转变。
从1967年至今是第三阶段,这是全球金融和经济体系不断劣化并最终导致今日严峻危机的30年。
1、战后重建和繁荣发展的时期(1945,1963)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对健康的、实物性的经济增长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这包括:战后欧洲(特别是欧共体的西德、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的经济重建和复兴;美、苏两国强劲的工业和技术进步;许多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和部分南美国家,有了真正的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两大经济集团都以人均实物产出的增长为目标,而达至这个目标的途径也都是对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密集型项目进行大规模投资。
这段时期,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和其他相关安排的保证下,货币相对稳定。
这些安排包括:相对固定的货币平价,金本位支持下的美元所扮演的中心角色以及相对严格的货币银行管制。
贸易协议准许政府通过合理的关税、补贴、价格支持、支持性信贷和税收政策等多种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生产者,在食品和关键工业部门尤其如此。
一般而言,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的政府不鼓励投机,而是鼓励在基础设施、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公私投资。
它们的政策强调高技术资本品的生产和人口科学素质的提高。
金融利润主要产生于实物的制造和贸易。
结果就是整个金融体系有真实的实物经济作强大后盾。
2、过渡阶段(1964,1966)在威尔逊的领导下,以前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政策被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