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某高层商业楼地下室结构设计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某转换层位于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分析摘要:目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底部为商业或停车库等大空间布置、上部为普通住宅的高层建筑随处可见。
这类建筑,上部为住宅,多为剪力墙结构;而下部大空间则要求墙尽量少,导致部分剪力墙无法落地,需要在上部楼层进行转换。
结构转换型式的选择和转换结构构件的布置等直接关系到整个结构设计的安全和合理。
本文对某高层住宅项目地上与地下所用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了此类地下转换高层建筑的结构布置、结构选型、嵌固端选择、抗震等级等进行了研究。
地下转换高层建筑和地面建筑的结构设计要分别对待,按照相应情况使用相应的结构设计。
关键词:框支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结构选型;转换层;抗震等级1 工程概况本文以某高层住宅建筑项目为例,此项目规划总占地面积57355m2,总建筑面积185465m2,其中地下建筑面积61000m2,地上建筑面积124465m2。
当中包含高层住宅、幼儿园、回迁房和地下车库等,其中6252地块项目由3栋高层住宅和2栋多层配套公建组成。
高层住宅地下两层均为大型车库(其中地下二层为核6级、常6级人防地下室),地上建筑分为三个单体(3~5#住宅),地面以下单体范围内设有夹层,地上8~16层,房屋高度为25m~51m。
本文讨论单体中5#住宅楼的结构设计。
对于高层住宅地上采用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地下夹层以下由于停车库大空间要求采用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纯地库部分采用框架结构。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0.20g),第二组,Ⅱ类场地土,设计特征周期为0.40s。
结构计算嵌固端取为地下室顶板,底部加强部位为地面以上两层。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转换层以下主楼及其相邻两跨结构构件抗震等级为一级,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一级,非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为二级,其他纯地下室框架的抗震等级为四级。
浅析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方面的相关问题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对高层建筑的要求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居住需要,而更多地转向了审美、舒适、安全等综合性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方面多下些功夫,优化结构设计的多样性,考虑周全结构设计中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文就结合高层建筑中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则和特点,并总结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来分析如何优化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问题。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中图分类号:tb4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建筑工程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层建筑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场所,而且还是一个城市文明和形象的象征。
要使高层建筑工程更好地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好高层建筑中的结构设计问题,要想做好一项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设计,首先应该结合结构设计的原则和特点,从宏观上考虑空间结构模型,确定其结构问题,再分析一些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常见的问题,从具体细节入手。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则1.1 选用适当的计算简结构计算式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则会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常常发生,所以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
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
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和刚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1.2 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与载荷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基础设计应有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一些缺少地质报告的建筑应进行现场查看和参考临近建筑资料。
通常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用两种不同的类型。
1.3 合理选择构方案: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也就是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
某高层商住楼转换层结构设计探讨作者:郭辉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9期摘要: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建筑转换层的特点,从而结合工程设计实例,针对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地探讨与研究,主要从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竖向设计、结构计算和转换层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耐久性及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
关键词: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布置;竖向设计中图分类号:TU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的特征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迅速涌起,建筑朝体型复杂、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方向发展,因而相应的结构形式也复杂多样。
后来陆续开始在高层住宅底层设置生活福利设施,并且开始大量兴建集吃、住、办公、购物、停车等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高层建筑,尤其是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并已成为现代高层建筑的一大趋势。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转换结构构件需要承受其上部结构所传下来的巨大竖向荷载或悬挂下部结构的多层荷载,使得转换结构构件的内力很大,竖向荷载成了控制转换结构构件设计的主要因素。
(2)转换结构构件通常具有数倍于上部结构的跨度,转换结构构件的竖向挠度成为严格控制的目标。
因此为保证转换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致使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不可避免地高而大。
(3)结构中由于设置了转换层,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径有大的改变,为竖向不规则结构,这决定了转换层结构不能以通常结构来进行分析和设计。
竖向不规则结构的定义见抗规第3.4.2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类型见表1。
表1竖向不规则的类型二、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设计实例分析2.1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商住楼,位于广州市市中区,建筑面积为 2.4万㎡。
建筑平面复杂,地下2层,地上22层,总高度75m。
其中,1、2层为大空间商场,3层以上为住宅,地下 1层为汽车库,地下2层为人防工程和设备用房。
1层商场及住宅标准层平面如图 1、图 2所示。
构件分布情况的特殊性,上述判别条件并不能全方位、无偏差地描述出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实际的平面刚度急剧变化程度。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楼板不连续的判断常有很大的分歧,面对同一个项目,不同的结构工程师往往也会有不同的判断结果。
因此,判别标准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及完善。
文章以福建泉州地区某大型高层商业综合体项目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结构软件比较分析项目中楼板不连续对整体结构的周期、整体侧向位移,以及结构应力的影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及个人设计经验体会,提出了楼板不连续不规则项判别的方法建议,为类似项目结构设计更加经济合理提供应用参考。
2项目概况泉州某项目S3#楼位于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美林街道洋美村,项目定性为大型商业办公综合楼(见图1),地下3层,地上17层,其中地下1层至地上8层为大商业,地上9~17层为办公楼,房屋高度为87.3 m,建筑面积约为92 346.58 m 2,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项目结构设计使用年限50年,所在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0 g ),设计地震分组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45 s。
地上8层及以下商业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重点设防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地上9层及以上办公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
项目整体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因建筑功能要求,项目地上2~5层商业中庭区域多处设置较大的结构洞口,典型楼层结构开洞位置如图3、图4所示,剪力墙布置较为分散均匀。
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颁布的《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15〕67号) [2],本工程的不规则情况判断如表1所示,开洞导致第3及第5层Y 向有效楼板宽度比超限。
因此,楼板不连续不规则项判别为本工程结构设计的技术难点之一。
摘要 楼板不连续不规则项判别条件常存在争议。
文章通过具体案例,验证高层结构仅有少量楼层楼板开洞对结构体系影响不大。
结合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提出开洞范围薄弱部位楼板应力分析结合开洞侧楼板长宽比数值判断楼板不规则项的思路。
小议关于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作者:余派昌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35期摘要: 随着高层建筑进一步的发展,满足高层建筑的形式,材料,力学分析模型都将日趋复杂多元,为了革新高层建筑,体现其魅力,追求新的结构形式和更加合理的力学模型将是土木工程师们的目标和方向。
关键词: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基本方法中图分类号:[TU20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原则1.1 选用适当的计算简图: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计算简图选用不当则会导致结构安全的事故常常发生,所以选择适当的计算简图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条件。
计算简图还应有相应的构造措施来保证。
实际结构的节点不可能是纯粹的铰结点和刚结点,但与计算简图的误差应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
1.2 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与载荷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设计时宜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基的潜力,必要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基础设计应有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对一些缺少地质报告的建筑应进行现场查看和参考临近建筑资料。
通常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类型。
1.3 合理选择结构方案:一个合理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也就是要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
结构体系应受力明确传力简捷。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混用不同结构体系,地震区应力求平面和竖向规则。
总而言之,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材料供应、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与建筑、电、水、暖等专业充分协商,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结构方案,必要时应进行多方案比较,择优选用。
1.4 正确分析计算结果:在结构设计中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但是由于目前软件种类繁多,不同软件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计算结果。
因此设计师应对程序的适用范围、条件等进行全面了解。
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由于结构实际情况与程序不相符合,或人工输入有误,或软件本身有缺陷均会导致错误的计算结果,因而要求结构工程师在拿到电算结果时应认真分析,慎重校核,做出合理判断。
对某高层商业楼地下室结构设计探讨
作者:吴伟栋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
摘要:本文结合工程案例,对某商业楼地下室结构设计做出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地下室:差异沉降;后浇带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概述
地下室工程对于具有大底盘地下室的高层建筑群体而言,塔楼部分一般在使用阶段不会存在抗浮问题,但裙房及纯地下室部分经常会有抗浮不满足要求的问题。
而且由于实际地下室
抗浮设计中往往只考虑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施工过程和洪水期重视不足,因而也会造成施工过程中由于抗浮不够而出现局部破坏,加上地下室防水工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设计、施工、材料选择等诸多方面因素,因此造成了地下室结构设计难点繁多。
2工程概况
某商业楼,总建筑面积近9800m2。
地下l层2628m2,深4.3m。
地上2层裙房,高7.80m。
裙房上共有3幢塔楼,l幢l0层酒店,高36.6m;2幢8层商住楼,高29.2m。
各楼层主要功能如下: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和设备用房,层高4.3m。
地上一层为大堂,商业和部分管理用房,层高4.2m。
二层为商务、商业用房,层高3.6m。
三至十层为酒店用房,层高3.6m。
商住楼三至八层为高档商住楼,层高3.6m。
本工程全部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3地基与基础设计
地质勘探表明,本场地地基稳定性较好,场地土属Ⅱ类,上部为中软土,基岩花岗岩,强风化岩层厚度2.8~3.8m,中风化岩层厚1.1~0.9m,微风化岩顶部埋深20.6~30.5m,岩层节理完整,胶结致密,坚硬,天然单轴抗压强度为28.8MPa.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分析研究,决定采用人工钻孔灌注桩,以微风化岩层作为桩端持力层。
由于塔楼与裙房的地上层数相差较大,要满足塔楼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在规范要求的范围内,就必须根据本工程的特点选择结构方案,对于处理沉降差的方法本人总结目前有:“放”,“抗”,“调”三种方法,当房屋荷载明显不同时,可能导致房屋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会将基础,地面,墙面,屋面拉裂,这种情况下应设置沉降缝自基础到屋顶将整个房屋分开,让各部分自由沉降互不影响,这种方法称为“放”,是一种传统的有效方法,此法在结构,建筑
和施工上都较为复杂,而且在高层建筑中往往有地下室渗水现象,而采用刚性很大的基础,利用本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而不设缝,这种方法称为“抗”,此方法材料消
耗较多,不经济,只宜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而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用“调”的方法,不设沉降缝
1.采用桩基,桩支承在基岩上.或采取减少沉降的有效措施并经计算,沉降差在允许范围内。
2.主楼与裙房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调整土压力使沉降基本接近。
如主楼用箱基,筏基,或桩基,群房采用条基等。
3.地基承载力较高,沉降计算较为可靠时,主楼与群房的标高预留沉降差,先施工主楼,后施工裙房,最后使两者的标高一致。
首先对本工程塔楼与裙房之间是否设置沉降缝、后浇带进行了分析比较,如表l。
表1塔楼与裙房间与不设沉降缝、后浇带的性能比较
本着安全、实用、经济原则,对表l的比较结果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不设沉降缝和后浇带是最经济、最理想的结构方案既能够满足建设方分期施工(一期可能至3层,也可能不分期)的要求,又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施工、缩短建设周期,解决施工过程中降水时间长、水平交通不便、施工到塔楼时不能对裙房以下部分进行粗装修等问题。
方案初步确定了,能否实施的关键在于各部分之问差异沉降能不能满足要求。
由于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桩支承在微风化岩层,并入微风化岩层1d(桩径),故各部分之间差异沉降完全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从
而确定了本方案(即各部分之间不设沉降缝和后浇带)的可行性。
对地下室的防水主要采用抗渗混凝土和保证施工质量来控制。
超长、超宽问题主要采取控制水灰比、添加外加剂、设计施工组织方案等周密的措施来解决。
4地下室设计
本工程设有l层地下室,作人防设计时,将地下室按平战结合考虑设计。
4.1荷载取值
地下停车场活荷载标准值为4.0KN/m2,设备房活荷载标准值为7.5KN/m2,人防经报请有关部门批准后,人防地下室的顶板人防荷载取55KN/m2,底板人防荷载取35KN/
m2。
4.2结构布置
由于地下室平时作停车场使用,柱距较大,东西和南北的跨度最大为8.0m。
地下室1层顶板人防荷载远大于平时停车场荷载,故以人防荷载控制。
地下室底板和侧板由于承受地下水和土的压力,其荷载必然大于战时荷载,因此不作人防验算,只按实际受力情况设计。
4.3构件截面尺寸及混凝土强度等级
地下室底板厚300ram,顶板厚300mrn,地下室侧壁板厚300mm,地下室底板采用井式梁布置,主梁为300x950,井式梁截面为250x900,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
整栋综合楼的梁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分别为:C30。
5上部结构
5.1结构形式
上部结构采用框架结构。
由于柱跨度较大,梁柱截面主要由水平荷载引起的弯距,剪力控制,根据“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概念设计,柱子的轴压比全部控制在0.80以下,主梁截面取250x600mm,这样就可以保证商住楼有足够的空间,方便布置管道和室内装修。
5.2结构分析
整个工程按7度抗震设防,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采用28个振型进行内力分析组合。
框架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梁端有较大的负弯距,梁支座面筋较多,为避免施工困难,适当减少面筋,粱端弯距调幅系数取0.8,梁刚度增大系数按现浇楼板取2.0,考虑偶然偏心和模拟施工的作用,以及活荷载不利布置。
经计算,各项主要结果均符合规范要求。
总体上看,该工程的结构方案是比较合理可行的。
结束语
由于地下室的特殊位置,其结构设计是较复杂的设计问题,要考虑以及涉及的内容繁多.甚至对于一些关于地下室结构的设汁问题目前还没得到思想一致,如基础与地基的相互作用、上部结构剐度对地基基础的影响程度等。
因此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经济的角度讲都需要我们更深人地研究地下室结构设计的技术问题,提高设计水平。
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同步、安全与适用协调。
参考文献
[1]李享,谭素群.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 (11).
[2]朱炳寅,等.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应用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