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7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差异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的能力,能辨别不同地理环境之间的差异。
4.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与特征。
难点:培养学生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投影仪、图片、地图。
教学素材: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不同地理环境的思考与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
并结合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深入解释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和形成原因。
3.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了解,比较不同地理环境的差异,包括自然景观、气候条件、动植物分布等方面的差异。
并结合实例进行讨论。
4.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提问。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今天的课程进行总结,强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对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影响,并提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拓展(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与地理环境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深入认识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
五、课堂练习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一处差异,并解释原因。
2.你认为保护环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性是什么?举例说明。
六、课后作业1.写一篇文章,就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2.收集自然地理环境的图片和资料,以展示形式呈现。
参考答案:1.山地地理环境的差异:比如在海拔不同的山区,气温、雨量和植被类型都会有差异。
这主要是由于山地地理环境的高度和陡峭造成的,高处气温低,陡峭的山坡容易引发滑坡等自然灾害。
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及其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中地理作为现行高中课程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地球观、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维护绿色发展的班级培养要求。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针对高中地理自然环境地理差异性教案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地理理论框架下正确认识和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能够了解地球范围内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明确自然环境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而提高对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2. 教学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和分布及不同地区间的自然环境差异性;(2)理解不同的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了解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4)能够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差异性,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分类;(2)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原因;(3)自然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环境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知识传授、探究学习、案例分析以及实践提高。
(1)知识传授通过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传授基本理论知识,讲解科学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
(2)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懂得问题解决过程,提高自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通过实例学习和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深化,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可根据案例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粮食生产及价格之间的原因和联系。
(4)实践提高通过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采用实地考察、实验观测等方法进行学习。
如到不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进行环境调查等。
5.1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解读】1、前置限定:“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属于资料型与案例型前置限定。
“图表”主要指可以反应地域分异规律的图表,如“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等;实例主要指现实生活中能够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例子,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等。
2、行为动词:“分析”“分析”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地加以考察的认识活动。
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有纬向、经向、垂直三个维度,要求学生能够从这三个维度对地域分异规律加以考察。
3、学习内容:“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差异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同时存在着明显的特征差异,无论是纬向、经向、垂直三维都存在差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具有全球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最基本规律。
在掌握差异性规律的基础上,需要将其予以实际应用,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采用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的教材,辅以鲁教版的相关内容。
教材首先从常见的地域差异现象入手,情境设计中的天山景观就是一个“引子”,对地域差异做了相关阐述,系统地介绍了地域差异是什么、有何特点和如何形成等问题,为下文做铺垫,然后分别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为标题,基于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角,从全球尺度到山地尺度,深入和系统地讲解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本节教材共包含四大框题:地域差异;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除正文内容外,共包括一个情境导入(天山)、六幅图片(一幅世界陆地自然地带分布图、四幅植被景观图、一幅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两个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草原上的盐碱地)、一个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栏目内容功能取舍/二次开发情境导入利用多种景观并存的天山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它们在天山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利用垂直地带性表现创设情境为激发学生兴趣,贴近生活,故舍弃此导入,利用油菜花开放时间差异进行导入框题一:地域差异正文:地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表现(不同空间尺度、不同维度)利用文字解释地域差异,为下文地域分异规律做铺垫地域差异部分辅以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尺度差异在学完整节课后进行说明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解释降水、土壤、植被之间的关系作为学生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时的阅读材料框题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体现自然地带的纬向与经向分异规律采用,并且辅以鲁教版的两个针对此图的探究任务图5.8苔原景观、图5.9热丰富内容由于不知道图片的地点,故带雨林景观、图5.10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图 5.11温带荒漠景观替换为知道地点的图片框题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垂直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学生探究的方式得出此结论活动:比较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垂直地域分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采用框题四:地方性分异规律正文:介绍地方性分异规律利用文字解释地方性分异规律,体现非地带性采用案例:草原上的盐碱地体现地方性分异规律采用自学窗从分布特点推测成因开拓视野学生课下自学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过气候、植被、土壤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还未将三者联系起来并且放在不同的区域加以考察;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体验、网络、电视等对地域差异具有一定的感知,但还未形成系统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较为复杂的图还需要加以引导得出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概念;2.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和特点;3.了解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对不同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比较。
教学内容: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组成要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意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分类;-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
3.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如高山、河流、湖泊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3.实例分析:选取一个典型地区,如地中海地区或黄土高原,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或巴西,通过地图和资料分析,探究该国家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并分析不同地理环境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影响。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让学生提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的原因以及具体分类。
3.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地理环境差异明显的地区进行研究,如阿拉斯加、撒哈拉沙漠等,进行资料收集,了解该地区的主要地理环境要素和特点。
4.学生报告: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介绍选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不同要素对该地区的影响。
第三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概念,并举例说明。
2.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球系统的差异性,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地球系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
3.群体讨论:以全球气候带为例,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的气候带特点,探究气候对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总结:由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
教学资源:1.地图和地球仪;2.图片和视频资料;3.书籍和参考资料。
高中地理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适用年级: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3. 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概念和特征;2.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2.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 图片和地图素材;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地球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着差异,例如气候、地貌、水文等方面的差异。
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不同地理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差异,例如山地、平原、草原、沙漠等地貌特征。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地理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情况等。
三、知识讲解(20分钟)1.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讲解,包括气候、地貌、水文等要素的影响因素和差异性。
2. 分别讲解不同环境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例如气候对植被分布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地貌对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水文对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影响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分析,描绘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情况。
五、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到的知识,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地理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区,通过网络或图书馆等途径了解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其对当地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地貌、气候、生态系统等。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对于教师来说,设计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差异性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设计一个差异性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包括地形、气候、生物等要素;2.理解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能力;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5.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概念和特点;2.全球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如高山地区、河流平原、沙漠地区、季风地区等;3.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如农业、工业、交通等;4.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和变化原因,如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教学方法:1.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如登山、观测河流、参观沙漠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差异性。
3.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然后进行小组展示和交流,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4.观察实验:设置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评价:1.观察记录:观察学生实地考察和观察实验的记录,评价他们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小组展示和交流:评价学生小组展示和交流的质量和深度,评估他们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报告:评价学生对案例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评估他们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每一个学习过地理的人都会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地域分异规律”,但学生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图可以获得感知。
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
地域分异的规律虽然很重要,但对于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
所以,我同意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学内容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必修1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的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几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都探讨了这一规律。
但不同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与风格上是有差异的。
如鲁教版和人教版的教材,对这一规律的描述都是“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鲁教版前者还分为“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
中图版的教材以“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为题来讨论。
这几种教材对此内容的共同点是:其一,淡化“地带性”、“非地带性”的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教学设计【推荐】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了解区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解释陆地上不同的自然带。
3.会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因地制宜。
教学重点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空间尺度。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 课时第第1 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推进新课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垂直地带性]学案〖上节回顾〗1.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自然带的形成:2.地理环境水平分异规律分异类型成因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变化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北半球高纬度地区1.认识垂直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和分布特征。
2.熟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新授〗一、概念以乞力马扎罗山图示为例,理解“垂直地带性”、“基带”和“垂直带谱”一组概念二、形成基础请学生思考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由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三、规律以乞力马扎罗山为例共同研究规律一:山麓基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规律二: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从该地向高纬地区的自然带更替规律类似。
规律三:垂直自然带谱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山地的相对海拔高度和纬度位置,纬度越低,相对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完整。
小结:〖实战演练〗1.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2.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热量和水分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3.该山可能位于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问题探究〗通过自然带模式图观察同一自然带在不同纬度上分布的差异,得出规律四:在不同纬度的山体上,纬度越高,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越低。
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通过题目思考得出规律五:同一自然带,阳坡位置高,阴坡位置低。
〖小组活动〗1、准备教具:资料袋(6座山地简介,地图资料、自然带字卡)、6座山体模型、双面胶2、活动要求:小组抽取题目,研究山体信息,选择合适山体模型,小组合作完成自然带谱,用时5分钟3、展示时间:每组2人配合,一人展示自然带谱,介绍山体基本信息:位置、走向、海拔,说明自然带谱的特点。
〖扩展〗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条件;就北半球而言,南坡、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较低。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中牟县第二高级中学王拴杰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设计思想】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规律,所以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尽管在中小尺度范围内,不容易发现“地域分异规律”,但学生可以结合旅游经验及阅读地图获得感知。
在本课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条件,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从而有所得。
因为对于地域分异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所以我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所倡导的“活动课程”,使学生通过案例的解读、自身的体验去感知规律的存在,而不是概念和定义的诠释与灌输。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关于必修①“地域分异规律”的内容标准: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其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进而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材对此内容淡化了“地带性”、
“非地带性”的概念,同时注重案例解读得出“地域分异规律的结论”。
从本课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理新课程理念“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地域分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
2.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获取“由赤道到两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3.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4.结合实例了解人类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
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对比的地理研究方法,利用景观图片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2.结合实际分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的思想,因此在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中要做到因地制宜,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与归纳法有机结合,采取活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与活动中获得新知,完善知识的归纳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那么现在我提出一个观点:自然环境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差异性,并且地域差异在自然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成相同的区域。
你们同意我的这种观点吗?
生:同意
师: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比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再或者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那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展示“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师: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来简要描述一下热带雨林和苔原景观的植被差异。
生:略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那么在更大的范围内,比如亚洲,乃至扩展到全球来看,是不是也存在着这种差异呢?(展示“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并且解释:低纬度地区,一年中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获得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植物生长旺盛;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小,地面获得热量相对较少,所以气温较低,植物生长力相对较弱。
)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差异不仅存在,而且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怎样的地理规律呢?(小组讨论)
生:讨论,回答。
师:(总结板书)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过渡】
师:自然地理环境沿着纬度变化方向有更替,那么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情况又是怎样呢?我们进行一次旅行,从我国黑龙江省出发向行,沿途可以遇见哪些景观呢。
(图片展示:逐一出示点,学生依次回答景观名称)
生:大、小兴安岭森林带——内蒙古草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戈壁
师:形成这种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的是什么呢?
生:略
师:在学习地球上的水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回忆一下,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下秋多,冬春少
师:恩,因为我国各地距离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也就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由此可见,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怎样的地理规律呢?生: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师:(总结板书)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北京奥运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
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展示北京气候特点: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
生:略
师:很好,因此北京在绿化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树种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植物为主。
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过渡】
师: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那么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
生:略(累呀!)
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等等都会发生变化,相应地自然景观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展示图片从山麓到山顶)
请同学们看P101“活动”,山地分析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垂直带谱有那么大的差异呢?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略
师:(总结板书)南坡的高差比北坡大,纬度也比北坡低。
是迎风坡,在山下的水热条件比北坡好,因此南坡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那么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
生:水热状况
师:(总结板书)这些地域分异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呢?
同学们可以借助书P101阅读来思考。
生:略
师:举例: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但是,如果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以及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和产生这些规律的主导因素。
下面我们来做练习。
【思考题】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完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吗?请举例说明。
生:略
师:绿洲。
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可是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复杂性——非地带性现象。
【小结】
自然带的分布是复杂的,这是自然地理环境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根源所在;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这是人类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
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同时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
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
我们要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把握其内在规律,特别是要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联系上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生产,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人地关系的和谐。
下课!
【板书设计】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形式主导因素
由赤道到两极沿纬线变化方向更替热量
由沿海到内陆大致沿经线变化方向更替水分
垂直地带性由山麓到山顶,垂直更替水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