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真仡佬族傩戏_何雪恒
- 格式:pdf
- 大小:143.06 KB
- 文档页数:2
道真傩城观后感前阵子去了道真傩城,那可真是一场独特又有趣的体验啊!刚到傩城,就感觉像是穿越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世界。
那建筑风格,古色古香的,到处都透着一种传统的韵味。
青瓦白墙,飞檐翘角,仿佛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走进傩城里面,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那些傩戏表演了。
以前我可从来没见过这种表演形式,那些演员们戴着奇奇怪怪又超级酷炫的面具,一出场就自带一种神秘的气场。
他们的动作看起来有点夸张,但是又很有节奏感,就像在进行一种古老的仪式。
我站在那儿看的时候,心里就在想,这傩戏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啊,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背后肯定都有着很深的含义。
比如说那个跳来跳去的动作,我一开始觉得很搞笑,可是听旁边的人讲解了之后才知道,那是在驱赶不好的东西呢。
而且那些面具也很有讲究,不同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是神仙,有的是鬼怪,感觉就像是把神话故事里的角色都搬到了舞台上。
傩城里还有很多传统的手工艺展示。
我看到有个老师傅在那儿做傩面具,那手法可真是娴熟啊。
他就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在他的刻刀下慢慢就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具。
我在旁边看得都入迷了,还忍不住上手试了试。
结果我刻出来的东西,简直就是个四不像,和老师傅的作品比起来,那真是天差地别。
不过老师傅还特别耐心地教我,告诉我哪里刻得不对,这感觉可真好。
再说说傩城的美食吧。
走在大街小巷,到处都飘着美食的香味。
我尝了当地的一种特色小吃,名字我都不太记得了,但是那个味道啊,到现在还让我回味无穷。
那是一种有点像糕点的东西,咬一口下去,软软糯糯的,甜而不腻,里面还夹杂着一些我不知道的香料的味道,反正就是特别好吃。
我一边吃着小吃,一边在傩城里闲逛,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古代的游客,悠闲自在地享受着这里的一切。
不过呢,傩城也有一些小缺点。
比如说有些地方的指示牌不是很清楚,我在找一个传统手工艺品店的时候,就迷路了好一会儿。
还有就是游客多的时候,感觉有点拥挤,有点影响游玩的心情。
源远流长、奇特的仡佬傩戏“傩戏”民间传说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源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巫觋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巫傩祭祀仪式。
民间传说是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繁衍人类,仡佬族把傩神爷爷和傩神娘娘看作自己的祖先。
后来,人们治病消灾,求子祈福,延年益寿等都要祈求自己的祖先傩神爷爷、傩神娘娘,而且是每求必应,因此,仡佬族把傩戏表演称为“冲傩还愿”。
求祖先降福,总得让他们高兴,总得酬谢,于是就有了酬神、娱神的仪式活动。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康熙年间形成傩戏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贵州的傩戏吸收了花灯的艺术成分。
所以,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精华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
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这就是傩舞。
傩戏分为两部分:一、开坛,属于祭祀部分。
开坛分为四个内容:1、发通帖文书:由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
右手举师刀。
左手拿排带,烧长钱后,口中念念有词。
边念边舞,以示发出文书,请帖,邀请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2、立楼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口里念着巫教的圣经诗文,对各路神明抬举奉承。
3、搭桥: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头戴法帽,右手举师刀,左手拿排带,在"过桥案子"前边唱边舞,以示引导各路神明前来赴傩坛会。
4、酿星布斗:由另一个法师身穿法衣。
头戴法帽。
右手举神棍,左手拿排带,念着,唱着,舞着。
邀请诸位神明就位。
二、开洞,属于戏剧部分。
开洞就是唱础。
摊戏实际上并没有"戏",多数是一个演员,头戴脸壳,身着古装,根据民间传说或唱本改编的故事,伴着锣鼓,牛角念唱一遍,故事念唱完,"戏"就完了。
傩戏实际就是唱故事。
傩戏有二十四戏,有十二戏戴脸壳,又称前十二戏。
有十二戏不戴脸壳,又称后十二戏。
前十二戏有:唐氏太婆与土地。
迎宾土地,和尚,先锋,汉朝将军。
灵官镇坛,活闪娘娘,出秦头和炳灵,统兵圣母(这出戏是六个演员六具脸壳:备马童子,土地,上原将军,下原将军,统兵圣母,梁山土地)等。
“道场”――傩文化的土壤一、前言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北部,处于群山环绕之下的道真,被喻为“傩戏王国”。
当地的傩戏傩文化在元代时期便慢慢渗入境内,距今已大约六七百年。
①傩最初是古先民祭祀神鸟的宗教活动,随着傩文化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了一种请神逐鬼、祈福消灾的文化现象②。
傩文化在发展的历程中,因历史久远,传播地域广,与其他文化出现融合,傩文化在贵州这块土地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道真这块土地上茁壮成长的傩文化便是这样。
由于道真辖下各乡镇大多处于大山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空间,道真傩文化因此也各自有其特色。
阳溪镇位于道真自治县的最北端,与本县的三桥镇、洛龙镇接壤距县城39公里。
居住着汉、苗、仡佬、土家等10余个民族。
阳溪镇所辖有四个村子,我所调查的地方主要是龙台村、阳溪村。
二、傩文化的土壤“道场”“唐朝起、宋朝兴、万古流传到如今。
”这是法师们口中对“道场”起源的顺口溜,在笔者通过两个村的采访得出,当地对于“道场”的由来说法正如这句习语一样,内容如出一辙,仅仅是话语有一点出入而已,这里提出比较全面的说法③:“故事开头出自《西游记》著作中关于魏征梦斩泾河龙王这一段故事,而后唐天子去地狱查看,唐天子和地狱对峙,看到地狱的鬼魂在受罪,问鬼魂如何才能解救他们,鬼魂说要有释迦佛的命令――佛旨――才免得了他们的罪,唐天子就请经书来超度他们才让他们投生。
”后就这么传了下来。
他们并没有说出真实的是由哪里传入的。
“道场”是具有乡土特色的一种仪式,当地的“道场”仪式分为三天、五天、七天、半月、四十天不等,由于道场进行的天数越多,花费便越大,对于法师的要求也越高,“道行”不高深的法师是做不了半月及以上的“道场”的。
《县志?傩文化》开篇即云:“道真傩文化以冲傩、阳戏、梓潼戏、打保福为代表,囊括‘巫教’祭祀系统。
自古在民间履行着为人接寿、续嗣、治病、求财、净宅、过关、度职、安神、酬神、驱邪、免灾、还愿等职能。
”④。
基于当地的经济情况,并结合当地法师的道行,一般进行的都是三天和五天的道场,三天的最多,五天的主要是家里有钱的才会要求做。
道真傩面具一、简介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信仰。
中国的傩祭和傩戏具有悠久的历史。
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戏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傩戏面具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
二、现状特点1、选材考究傩戏沉淀积累了从古至今各个阶段的文化和艺术,也包括戏曲艺术,从而在剧目、表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并比较完整地传承下来。
傩戏面具是神灵的象征和载体,傩戏面具便随着傩戏的发展保留得比较完整,2、造型丰富傩戏面具的各种艺术造型、质料选择、色彩运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
道真傩面具更加表现得千变万化、多姿多彩。
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角色众多,形制各异。
与其他地方的傩面具不同,道真仡佬族傩戏面具大都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3、风格独特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剽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慈祥等等性格的风格。
什么角色一般佩戴什么面具都有讲究。
道真民间有大量的活口面具,模样神秘可谓,充满着阳刚之气。
三、民俗学功能1、历史功能远古时期,人们世代居住在山里,山里会咬伤人的猛兽被人们当成是疫鬼。
驱逐疫鬼非人力能为,只好假以神力,戴着凶恶的面具娱神。
在迟在元、明时期外来傩戏传入境内,开始兴盛起来。
在封建社会一直很兴盛,改革开放以来,道真傩戏面具随着艺人的减少发展缓慢,众多原因傩戏开始衰落。
艰难而顽强地继续传承着。
近年来道真会制作活口面具的手艺人寥寥无几,极少部分凭着祖辈传下来的技艺继承着。
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当地社会的发展。
2、教化功能面具大多都是人们对神的幻想。
面具看起来很有威严面具形象鲜明,目的在于增加傩坛的威震力和神秘庄严性。
是人们感情的寄托,人们相信有神会保佑他们,也会遵从神的旨意,遵循着人生准则。
自然灾害和生老病死使原始的人类心中充满了恐惧与困惑,便被称为神灵,人们对神灵产生了崇拜和敬畏,原始的宗教形式产生了,它对整个民族的心理影响非常深远。
浅谈贵州道真仡佬傩文化独特的审美价值作者:胥思省来源:《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道真仡佬傩戏文化隶属于巫文化范畴,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具有欣赏美、古朴美、视听美、原始美的特点,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弘扬仡佬傩文化,传承和保护傩戏艺术,对于丰富源远流长的中华戏剧艺术有着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道真;傩戏;审美价值;传承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4-0068-01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北部,县内居住着仡佬、苗、土家等少数民族,其中仡佬所占人数最多,分布范围最广。
在古代,道真属于蛮夷之地,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地处荆楚、巴蜀文化交汇地带)很少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为古老文化的天然储存地,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黔蜀门屏、银杉之乡、仡佬故土、傩戏王国”,其中傩文化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文化之一。
傩文化作为古代巫觋文化发展至后期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身所固有的巫文化特质对原始艺术思维的形成和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是艺术的源头之一,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道真仡佬傩文化之上。
傩戏活动的一大功能是娱神娱人,在这过程中体现为艺术的审美。
通过举行傩戏活动不仅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以丰富,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审美情趣得以激发,而傩戏自然就是这一审美活动的对象主体。
在道真举行傩戏活动又叫“冲傩”。
这是严肃的神事活动与轻快的民间表演形式的完美融合,使傩戏和一些其他传统小戏相互帮衬、相互融合,达到一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的境地。
这一点无论是从傩文化发展的成长过程还是从单场傩事演出过程来说,都是值得后世艺术所借鉴的,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一、演出——欣赏美的价值从演出形式来讲,傩戏由请神(祭傩)、酬神(傩戏)、送神(祈神)组成。
道真傩戏分行坛和坐坛两种方式,其中坐坛又有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纯粹的请神,俗名叫“打保福”,主要是用于祈福仪式,由法师4-8人组成,其中掌坛法师一名,他们均不戴面具出戏,所需时间一晚上。
CURRENT EVENTS ·封面故事·责任编辑丨孙 莉 郁 微山林听雨,闻满山的花香,小满时节,蔷薇将开半开。
古人果真智慧,小小的满足,便是大大的幸福。
人们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实没有那么复杂,觅一处山水好地拥抱自然,便赞生命的美好。
走进遵义北部的道真、正安、务川,一伸一展,皆有群山绿林交相辉映;一呼一吸,总有清新氧气迎面而来。
道真:去傩城看傩戏中国傩城,位于道真自治县,紧邻重庆市南川区。
这里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禀赋突出,仡佬族文化、傩文化源远流长,有着“长寿之乡”的美誉。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看傩城”。
作为中国傩戏学会唯一授牌的傩文化研究探寻仡佬秘境 体验康养之旅文丨■记者 孙 莉中国傩城(蔺黎明/摄)傩戏表演中心,中国傩城的布局极其独特,结合传统文化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融入福、禄、寿、喜、财祥瑞元素,与大自然相生相应。
傩戏,中国古老的一种驱鬼逐疫、消灾纳吉的巫术活动,是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盛行于商周时期,流传几千年。
傩戏既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又是一种发展的艺术,它承载着仡佬族人祈福纳祥、祛病消灾的美好愿景,如今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被称作“戏曲的活化石”。
傩戏在民间俗称“跳大牙巴”,表演者所戴的面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傩戏常用的面具有三十多面,角色众多,形制各异,且大部分口、眼可动,能将角色展现得活灵活现。
傩戏演出时,伴以锣、鼓、钹、铙、唢呐等多种乐器,或戴山王、二郎、土地、秦童、炳灵等多种面具,祭祀与艺术相交融,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驱灾纳祥的吉祥象征,也是远古时代人们的重要精神力。
中国傩城的傩戏不仅吸收了花灯戏等黔北文化成分,也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来道真看傩戏,绝对是不可错过的体验。
在仡佬族傩戏当中,还有一种独特的民间仪式是上刀梯。
踩着锋利的刀梯向上攀行,一双赤脚毫不受损。
这也是仡佬族人民祈福孩子平安顺利成长的一种方式。
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初探钟金贵【摘要】傩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傩文化成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文章对道真傩文化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并在分析目前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发道真傩文化旅游的对策与措施.【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1【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作者】钟金贵【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历史系,贵州,遵义,56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59傩是古先民祭祀神鸟的宗教活动[1],几千年来,不断融合各种文化,成为一种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的复合体。
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民俗文化以鲜明的地域特征成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傩文化因其原始性、神秘性和可观赏性等突出特点及具有审美、认知、娱乐等重要旅游功能,已引起国内外广大游客的关注,成为一项极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道真素有“傩戏王国”之称,2008年道真傩戏文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那么如何把道真傩文化的旅游功能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打造傩文化旅游品牌?本文拟对道真傩文化旅游开发作一初步探讨。
一、道真傩文化概述道真傩戏傩文化至迟在元、明时期即已传入境内,距今时间约有六七百年之久。
[2]由于其历史久远,加之流布地域甚广,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与各种社会文化融合,所以其内涵博大而精深,“一方面,它是各民族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奋斗历程的展现,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迷茫和对‘神’的精神寄托”。
[3]道真傩戏傩文化,根据傩坛传承中的派别归属,属于巫文化的范畴。
就道真傩戏傩文化的实际内容来看,又可作“小巫”与“大巫”的区分。
[2]2004年1 月韩国庆尚大学13位专家在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中心有关同志的陪同下到道真考察,他们把道真的傩戏称之为“东方文化的亮点”。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作者:李瑾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7期【摘要】黔北仡佬族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戏曲的瑰宝,被称为“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发展和传承傩戏不仅能研究古代人的生活习惯、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等,同时对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结合黔北仡佬族傩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黔北仡佬族傩戏。
【关键字】黔北仡佬族;傩戏;拉班舞谱中图分类号:J82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7-0037-01一、拉班舞谱对黔北仡佬族傩戏的意义拉班舞谱是由具有“现代舞蹈理论之父”美誉的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提出,并以其名字命名的一种舞蹈记录方式。
拉班舞谱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的符合,准确而科学地记录舞者的动作,并富有一定的逻辑性。
鲁道夫·拉班一提出这一理论就得到人们的推崇。
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对黔北仡佬族傩戏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傩戏因其本身的特点,表演者比较多而且大多戴有面具并且还有很多的傩技表演,这使傩戏表演很难被记录和模仿。
拉班舞譜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能很好地记录每个舞者的动作,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记录舞者动作的同时,舞者也能通过观看拉班舞谱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动作。
第二,对于大部分舞者来说,其在舞台上的生命力都是很短暂的,但舞者本身的培养周期都比较长。
拉班舞谱改变了传统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一种被动的模仿中解脱出来,变为主动学习的一种模式。
对于傩戏这种比较古老的艺术形式,一般的舞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理解其中的道理和舞步的意义,通过拉班舞谱可以更好地科学普及和指导傩戏的教学,这样大大缩短了傩戏的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傩戏的传承。
第三,黔北仡佬族傩戏表演中拉班舞谱的运用可以为进一步创作傩戏提供可靠准确的资料,这样可以提高和改善傩戏的艺术表演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这样有利于黔北仡佬族傩戏的宣传和推广。
黔北仡佬族傩戏传承困难初探摘要:傩戏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省黔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傩戏文化圈之一,此区域内道真县被认为是“傩戏王国”。
道真县仡佬族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仡佬族傩戏传承之路越走越难。
本文将根据田野调查的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与保护策略。
关键词:仡佬族傩戏传承保护策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扼“黔蜀门屏”,系银杉之乡,人民勤劳朴实,民族团结和睦,自然资源丰富。
[1]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催生了民俗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仡佬族傩戏。
傩戏在道真县各种民俗民间文化中,“传入历史之久,保存程度之良,表现形式之丰,覆盖面积之宽,影响县人之深,都是其他文化形式很难与之比拟的”。
[2]道真仡佬族傩戏何时传入,从何地传入,当地史籍记载不详。
“解放前,全县的135保中,保保有傩坛;且每保平均3个以上,总计100余坛;其职业人员达1000余人。
每到十冬腊月,有关活动遍及大小山村。
不少傩坛还经常应邀赴周边县市施法献艺,影响及于黔、川边境。
”[3]然而这一曾经辉煌绚烂的民俗瑰宝,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其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趋于消亡。
传承者年老体衰,仅靠技艺无法生活,其生存状况堪忧,普遍面临“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情况,不利于其民族文化的传承及技艺的进一步发展。
为此,本文拟通对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的田野调查结果,探求仡佬族傩戏传承艰难的原因和保护策略。
一、道真县仡佬族傩戏现状目前在道真县境内,傩戏坛班法事活动较多,且坛班成员分布较为集中的有三桥、隆兴、河口、巴渔、上坝等地的坛班。
笔者主要对三桥、隆兴、河口进行了走访。
1、三桥地区现有坛班8个,总成员50余人。
主力坛班是左朝元先生和周仲武先生所共同掌坛的坛班,坛班现有成员18人(以拜师入门为标准)。
成员老龄化严重,接班无人,其中30至40岁的有6人,41至50岁的有8人,50至60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2人,最高72岁,最低37岁,30岁以下0人;文化水平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傩戏传承人不识字,只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授弟子,仅凭记忆的传承方式使傩戏完整性逐渐丧失;成员工资逐年减少,傩戏表演收入难以维持家庭日常基本开销,半艺半农的形式导致大部分人放弃傩戏表演而外出以打工谋生,18人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有5人,在家以傩戏为业的只有8人左右;傩戏法事活动范围缩小,主要以偏远山区为主;法事规模逐渐缩小,冲傩、阳戏等大型活动较为少见。
黔北仡佬傩的主要特征解析论文摘要:傩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事象。
黔北仡佬傩的要紧特征有几个方面:一是谱系方面的,属于南方傩中的巴蜀支系,是一种“端公傩”;二是道、儒、释、巫一体的多神崇拜与神巫混杂;三是一种在民间很普遍的民俗事象,或者者者说是一种很有群众基础的民俗活动;四是娱神娱人,寓教于乐。
论文关键词:黔北仡佬傩,要紧特征,解析仡佬族现有人口四十多万,要紧分布在黔北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一带,因此,道真与务川的仡佬傩事活动应该是很典型的仡佬傩文化形式。
本文旨在以这一地区的仡佬族傩事活动作为研究的重点,对黔北仡佬傩的要紧特征作一些拓展性的解析。
一、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傩是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
具体一些说,傩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老文化事象。
[1]傩文化有一个庞大的谱系,黔北仡佬傩的谱系特征是跟其源流相联系的。
黔北仡佬傩是黔北傩文化带上的一个重要区域。
道真、务川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傩堂戏班子较多,好多村寨都有。
一个戏班称之一个坛,戏坛成员的进展是按照师承关系进行的,一个法师只要获得封牌(师父正式传度)以后,就能够自行进展成员自成一坛。
加入傩坛的成员不受家庭、族亲、贫富的限制,很多傩堂戏班往往是以一个村寨为中心,一个姓氏为主体,或者者以亲戚为要紧成员构成。
黔北仡佬族人的傩事活动通常是愿家(事主、又称之“信人”)请法师——掌坛师(许多地方称“端公”)、然后选择吉日良辰、准备、等,然后才“礼请”神祇、开坛做法事。
因此,笔者认为黔北仡佬傩当属南方傩的一种分支样式,与华北东北地区及西北的傩有显著的一些区别,这应该是傩文化在传播与进展的过程中,与不一致的地方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当然,南方傩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黔北傩与荆楚傩文化虽同属于民间乡傩,但是,荆楚地区的傩事有明显的家族特征,不是师承关系的家族特征,而是傩事活动的家族封闭特征,是家族傩居多;而黔北仡佬傩则很少有甚至就没有家族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傩,同时,也与走村串户的“游傩”相区别。
124宗学良:浅析道真自治县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浅析道真自治县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道真县傩舞为例宗学良(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甘肃省,兰州市 730030)通讯作者:宋佳基金项目: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810742046)”“Project 201810742046supported by National Trainning Progra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Undergraduates”【摘 要】道真县傩文化有着悠久传承发展历史,但在多媒体信息时代下却面临着传播与发展诸多困境。
这些问题有来自于信息时代,也有政府、社会、群众等主观方面诸多影响。
克服来自主观或客观所带来不利影响,无疑是道真县傩文化未来发展传承关键。
【关键词】道真县;傩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6-0124-01傩文化是一种源远流长古老文化,主要以傩戏、傩舞、傩祭以及代表性傩面具等几大要素组成。
道真县傩文化源于元代,在清代发展成型,到了民国时期发展兴盛。
道真县傩文化作为一种古老宗教艺术文化,有着七百余年发展历史,其强烈宗教艺术特色和巫术性质,对当地民间社会有着深刻且长远影响。
同时,道真县傩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傩戏在2008年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道真县傩文化历经百年生存、发展环境发生巨大改变,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介入,使得这一悠久古老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
在信息时代下道真县傩文化传承正遭受着强烈冲击,有着诸多生存与发展困境。
本文就贵州道真县仡佬族傩文化中傩舞为例,分析在多媒体信息时代下傩文化面临发展困境,以及解决问题措施。
一、多媒体信息时代下傩文化的发展困境道真县傩文化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傩文化传承人才凋零与难以为继、官方政策宣传的缺位与政策导向偏差、学术研究与民俗文化传承脱节等。
论道真仡佬族傩戏向舞台表演转变的可能性李志远【摘要】傩戏概念有广、狭义之分,行文中所论道真仡佬族傩戏为狭义概念,仅指行傩过程中的插戏.基于三次的田野考察观摩、文献记载及部分戏曲剧种的形成历史,分别从道真仡佬族傩戏剧目数量、剧目所蕴涵的戏剧性和剧本具有的行当特点、道真仡佬族傩坛的生存困境及《山王图》舞台搬演的成功、师公戏等部分剧种为从行傩发展形成的历史事实四个方面,论述了道真仡佬族傩戏具有向舞台表演转变的很大可能性.若条件成熟,有可能发展成为新剧种——仡佬戏.【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16)001【总页数】6页(P43-47,100)【关键词】傩戏;仡佬族;舞台表演;仡佬戏【作者】李志远【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所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20.9当前傩文化领域研究中所使用的傩戏概念无疑是一个泛概念,多是把一切行傩的过程皆称为傩戏。
当然,这并不是今天概念使用模糊所致,也与古代对傩的认识有关,如宋代大儒、思想家朱熹在释解《论语·乡党》所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时亦有“傩虽古礼而近于戏”的论断,这显然是把行傩看作了近乎于戏剧演出活动,不过朱熹接着又说“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1]。
可以看出,朱熹认为乡人傩的行傩过程犹如戏剧演出,但孔子之所以还要“朝服而立于阼阶”,是因为他心中存有“诚敬”之念。
试想如果面对行傩而心中无“诚敬”之念与“敬畏”之心,而是以置身度外的心态视之,显然那一切行傩的过程都犹如戏剧演出。
关于这一点,明代传奇《白罗衫》的“捉鬼”一出就是很鲜明的事例,剧中女巫捉鬼的过程其实就是戏曲演出,是搬演于舞台、具有欣赏性的“捉鬼”仪式。
日本学者田仲一成曾对社祭祭礼仪式如何转化为戏剧这一问题予以探讨其因,他称:“一般来讲,这些祭祀活动所具有的宗教性、巫术性在村民的观念中逐渐淡化,村民们对祭祀活动的各个部分所抱有的宗教性的畏惧感情减弱,像观看感兴趣的演出那样审视祭礼仪式时,大致可以认为这些祭祀活动的祭礼开始转化为戏剧。
仡佬族傩戏面具的本原文化内涵——以贵州道真县仡佬族傩戏面具为例发布时间:2021-08-04T04:49:20.814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0期作者:刘鹏展陆永青夏巍[导读] 本文认为,傩戏面具中所代表的本原文化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中,既有相互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本质联系。
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摘要:本文从仡佬族傩戏面具的本原文化内涵出发,依据传统的内涵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探讨关于傩戏面具本原文化属性特征,结合“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民间美术的哲学基础,表述其与本原文化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认为,傩戏面具中所代表的本原文化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特征中,既有相互区别又有千丝万缕的本质联系。
关键词:仡佬族;本原文化;形式特征;内容特征一、关于仡佬族傩戏面具傩戏在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是较为常见和普遍的一种神秘色彩的宗教文化展现形式,有学者提出,宗教性是傩文化的本质属性,观其文化展现特性,又是与民间文化属性有所区别。
这一观点不仅是在傩文化研究领域被专家学者认可,也是在民间民众中认可。
在民间美术文化中,依据本原文化,仡佬族先民为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基本的生活夙愿,依托于傩戏驱邪纳吉和祈福迎祥、圆满人愿。
仡佬族傩戏演出中有七十二个角色,所谓“上傩三十六,中傩二十四,下傩一十二”。
①有学者经过考察后,将傩戏面具分类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正神、第二类是凶神、第三类是其他。
在三类面具中,每一类面具都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不同的人物属性特征。
民间艺术在本质上跳不出对于生命和未知世界的敬畏之情。
在靳之林先生的《中国民间美术》一书中,这样讲到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通常表现为中国本原哲学“观物取象”。
②傩戏面具的人物形象,是仡佬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民族融合迁徙中,吸收和融汇外来文化,逐渐地形成了仡佬族面具现有的文化内涵。
二、傩戏面具的本原形式特征内涵傩戏本就是一种带有浓浓的宗教色彩的,在学者的考察中,归纳出关于傩戏面具来源有两条路线:一是四川傩戏,是贵州仡佬族傩戏的来源,二是湖南傩戏为源头。
傩戏简介
道真傩戏是“唐朝兴,后人跟”,在仡佬民间流传极广,历史悠久,已是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民间深藏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神秘戏剧。
从原生态流传下来,在仡佬山村,叫做“打保福”“冲傩”。
打保福分以下几种:
1,寿庆,满十,增添寿诞,叫做诞生接寿保福。
2,结婚,结婚冲喜,为平安保福。
3,缴愿,就是农村中,有仡佬族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规律。
例如:XXX人生病,或遇邪,或为结婚久无生育等。
许下愿信,使病人早日安康。
久无生育的人,求神许愿,就叫做急救保福。
平安保福——简称傩戏的一节。
二观音菩萨的历史简说:
观音菩萨是慈航道人转世,在民间,普天之下,流传极广的一位了不起的女中之神,人人敬佩,人人皆知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三观音送子
是民间有个别的凡民结婚后三五年都没有生育,许下保福愿,求祷观音菩萨送子到他家传宗接代,香火不断。
四最后,我们专门排练观音送子这一节目,按剧本熟读,背唱词,演跳动作,做专业训练。
融媒体语境下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播策略研究作者:黄玉婷来源:《卷宗》2018年第16期摘要:随着现代传播方式的介入,道真仡佬族的信息接收与传播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迅速获取信息和交流便利的同时,本土文化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本文主要分析道真仡佬族傩戏的传播环境与现状,探讨融媒体传播语境下当地傩戏的传播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仡佬族傩戏传播策略1 道真仡佬族傩戏概述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以汉代学者尹道真得名,毗邻重庆的武隆、彭水等地。
据据《道真佗佬族苗族自治县志》和当地1962年印藏的《冯氏宗谱》中记载,道真仡佬族的傩文化大约是在元朝时期经由重庆传入,在长期的发展中融合了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儒、释、道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仡佬族傩文化。
2007年底,全县有坛班(以操持全部巫仪为标准)50余坛630余人,分布14个乡镇。
其中以三桥、隆兴、旧城、河口、上坝、玉溪为多。
该县有冲傩、阳戏、梓潼戏等以佩戴面具表演为特征的傩戏类型,均属民间“巫教”系统。
道真的傩戏主要以傩祭傩仪为主,根据领牲受祭神灵不同,分为不同的明目,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东岳大帝黄飞虎、炳灵太子黄天化领牲的称为“傩戏”;二是由二郎领牲的称为“阳戏”;三是由火官童子华光大帝领牲的称为“梓潼戏”。
虽然名目不同,但内容和行坛程序基本一致。
2008年,道真自治县的仡佬族傩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道真仡佬族傩戏传播环境与现状道真仡佬族傩文化是仡佬族人经过长期生存生活后积淀下来的群体记忆,是当地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寄托。
除了傩戏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要素外,其艺术性也是流传至今的关键要素。
仡佬族傩戏的传播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土壤中随着生产生活特点形成的,与民族服饰、面具制作技艺等文化相互渗透。
由于交通闭塞和长期与外界隔绝,傩戏的生命力得以顽强延续至今。
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传播方式变革,傩戏的传承、传播和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贵州傩戏文化
庹修明
【期刊名称】《教育文化论坛》
【年(卷),期】2010(002)003
【摘要】傩文化是以驱疫纳吉为目的,以巫术活动为中心的古文化现象.傩戏是傩文化的载体,是由傩祭、傩舞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
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贵州民间傩戏系统,主要是两个系列,三个层次.汉、苗、侗、土家、彝、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为一个系列,即民间傩系列.彝族傩戏"撮泰吉"完成了傩祭向傩戏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属低级层次;汉、苗、侗、土家、
仡佬等民族地区的傩戏,是向单一的戏剧艺术过渡的中间层次;贵州地戏属于军傩系列.是傩戏发展的较高层次,是地道的"农民戏剧".
【总页数】11页(P89-95,后插1-后插4)
【作者】庹修明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傩戏美学特质探微——以贵州傩戏为例 [J], 龚德全
2.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J],
刘大泯;王义
3.建立傩戏学引言在贵州傩戏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J], 曲六乙;
4.贵州傩戏及傩戏中的性崇拜 [J], 李渝
5.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研究——以贵州省德江县为例 [J], 丁洋;孙庆辉;张美琳;张晓琴;杨银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维视野下的傩戏傩文化——中国遵义黔北傩文化国际学术
研讨会综述
龚德全
【期刊名称】《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11)6
【摘要】文章就主题发言及参会论文,从傩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傩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傩戏的艺术特征与艺术价值、傩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这次会议的成功举办,将会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黔北乃至整个贵州傩戏傩文化的高度关注,从而有力地推动贵州乃至全国傩文化研究水平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页数】6页(P85-90)
【作者】龚德全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试论黔北仡佬族傩戏傩文化与民俗活动的关系 [J], 任正霞;张小兵
2.研究傩文化的底座──读《中国傩戏傩文化资料汇编》 [J], 刘玉琦;
3.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八月举行 [J], 胡耀池
4.傩文化研究的一次盛会──“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J], 周化斌
5.傩戏与傩文化研究撷英──“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摘要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