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58.02 KB
- 文档页数:15
Dynamic Financial Conditions Index in China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作者: 陆军[1];刘威[1];李伊珍[1]
作者机构: [1]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出版物刊名: 财经研究
页码: 61-7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1期
主题词: 动态金融状况指数;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摘要:鉴于当前金融状况指数变量权重系数缺乏动态性,文章采用递归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方法构建了中国动态金融状况指数。
研究发现,动态指数对未来一个季度的产出和通胀水平都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且更适用于预测未来通胀。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动态指数作为衡量金融市场的变量纳入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运用GMM方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动态指
数对当期和未来一个季度的通胀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
因此,有必要将金融状况指数作为一个金融市场变量纳入菲利普斯曲线框架下,以分析金融市场对通胀的影响。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陈彦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l 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0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0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 和G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0。
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王芊【摘要】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基于NKPC模型对中国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Gali和Gertler1999年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中国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际经济缺口、通货膨胀预期和之前的通货膨胀率对中国通货膨胀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实际经济缺口的影响最大.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滞后期的通货膨胀在本模型中对本期通胀是负向的影响,这则是因为环比数据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GMM;中国通货膨胀【作者】王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支柱,是研究通货膨胀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菲利普斯曲线顾名思义最早由菲利普斯提出,但是它在学界被广泛的接受是因为菲尔普斯(1967)、和弗里德曼(1968)的开创性的贡献。
自此二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发展出了现在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最开始提出的时候,其核心思想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短期替代的关系。
若要想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对应的有较高的通货膨胀。
但是之后,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的核心争论却并不是在于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二者关系的争论,而是在于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争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转向了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到底是两种预期的哪一种?而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菲尔普斯的模型一般被称为传统动态通胀机制理论,最初主要用来分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强调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胀率之间的差异与失业与水平之间的联系。
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有效性研究吕寒;贾谊风【摘要】A new adaptive expectation model is come up wit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hillips Curve. Ac- cording to this model, an equation of expectations - augmented Phillips Curve is built up, followed by the esti- mation of natural unemployment rate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confirm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hil- lips Curve in China, and describes the influencing of expectation facotors on the real inflation. In the en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prevent the inflation and unemployment of our country are put forward combined with some empirical results, such as guaranteeing the consistency of currency policy, strengthening the disclosure and guidance of information, placing the emphasis on the solution to the structure employment and so on.%从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出发,提出了新的适应性预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进而估计出我国近年来的自然失业率水平,由此证明了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的有效性,并描述了预期因素对实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作者: 纪尚伯[1]
作者机构: [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统计与决策
页码: 122-12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4期
主题词: 通货膨胀;产出缺口;菲利普斯曲线;动态变化
摘要:文章利用HP滤波法估计产出缺口,以通货膨胀和产出缺口的关系描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变化,结合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实证检验,分析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
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中国菲利普斯曲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与动态性;产出与通胀的弹性系数经历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变化;供求关系的改变使以前的需求拉动型通胀转变为当前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并据此得出政策启示。
作者: 顾标[1];王剑锋[2]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44;[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北京100029
出版物刊名: 浙江社会科学
页码: 2-1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7期
主题词: 通货膨胀;Phillips;曲线
摘要:本文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分析框架内,由实证层面详细地考察了通货膨胀与“缺口”代理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1)中国的Phillips曲线具有“前瞻”性质;无论以实际产出或劳动收入份额作为“缺口”代理变量,预期成分和源自实质经济活动的通胀压力对于当前的通货膨胀均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基于结构参数的实证估计结果,在每一季度内,约有近50%的国内厂商调整价格;价格平均持续期为半年左右,低于美国、更显著地低于欧元区经济。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更大程度地遵循“拇指定价规则”(40~60%);而这一比例又明显地高于美、欧经济。
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作者:黄正新黄玉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引入房地产价格为供给冲击,重新构建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四因素混合模型,研究表明:在NKPC模型中,通胀预期、通胀惯性、供给冲击和产出缺口都同通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通胀预期影响程度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
房地产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显著、时滞较长且政策效应缓慢。
通胀自身具有较大惯性与波动性。
产出缺口与通胀相互影响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边际成本和通胀之间相互影响并非显著等,具有锚定公众预期、稳定通胀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混合模型;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一、引言上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以后,很快替代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边际产出曲线而成为构建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的主要依据,随后萨缪尔森用通胀率取代工资变化率,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既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又不能有效地解释西方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
80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兴起,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以市场不完全性和非市场出清为假设,将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保持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一致性与相容性;强调短期均衡分析方法为主,坚持货币非中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统一;以理性预期和工资、价格粘性为前提,建立了前瞻性预期与后顾性预期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型。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学派发展趋势的新阶段,也是近年来我国学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多变量的实证研究,可以分析同我国实际通胀和预期通胀紧密相关联的各因素如产出缺口、边际成本、通胀惯性等的影响程度和生成机制。
特别是将近年来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的房地产价格,引入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对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与货币政策实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凯恩斯IS与菲利普斯曲线指导一、新凯恩斯的IS 曲线推导:考虑三个市场,即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
1、信贷市场:三种资产——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
假设借款者与贷款者依据利率水平要债券与贷款之间进行选择。
设l r 是贷款的利率水平,b r 为债券的收益率。
贷款需求是贷款贷款利率和产出的函数:(,)d dl L l r Y = 贷款供给是各资产的回报率的函数:(,)(1)s sb l L l r r D r =-其中,(,)sb l l r r 表示贷款供给占银行资产比例的函数。
这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储备R 、债券b B 、贷款s L ,负债有存款D 。
不考虑现金。
由于储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rD(r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E ,所以银行的总限制是(1)b sB L E D r ++=-,为简单起见,假设超额准备金E 为0。
假设资产组合的比例分配取决于各资产的回报率得到上面的贷款供给函数。
市场出清:(1)(,)(,)(,)ddssssl b l b l r L l r Y L l r r D l r r R r-==== 其中,s R 储备的供给,即实际存在的储备量。
上式对数线性化为:'d d s s s l l y b b l l l r l y l rl r r ω+=+++ 或123sl b rh r h y h r ω=+-+ (1)其中,带下标的d l 和s l 表示其偏导,而l r、y 、b r 、sr 分别表示贷款利率、产出、债券利率和存款储备对其稳态值的偏离的百分比,ω为冲击的随机误差项,且'/()dsl l l l ωω=-代表包含了信贷供给和需求量方面冲击的随机误差项。
在既定的产出和债券利率水平下,一次信贷供给反向的冲击将导致ω的正向变化,提高贷款利率水平。
反过来,一次正向的信贷需求冲击也将使ω变大。
另1/()s d s b l l h l l l =-、2/()ddsy l l h l l l =--、31/()d sl l h l l =--,三者为正。
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现阶段的应用前景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最初是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的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二者呈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①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然而菲利普斯曲线并不是个绝对的真理,其对现实中很多经济事实解释无力,存在着菲利普斯曲线失灵。
因此,结合新一轮的菲利普斯曲线失灵,在保证经济增长、缓解通货膨胀压力的前提下,进行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综述1958年,菲利普斯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提出了一条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
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
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
这条曲线就是原始的菲利普斯(Phillips Curves) 曲线。
当失业率为5%时,工资变化率保持稳定。
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解释:Lipsey(1960年)认为,失业率与劳力市场过度需求的程度有关,两者之间是负相关关系,而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与名义工资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因此失业率与名义工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后经萨缪尔森、索洛和奥肯等学者的不断深入探索研究,现今人们一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表明了三种指标的两种相互关系:一是通货膨胀率(INF)和失业率(UNE)之间此消彼长,二是GDP增长率和失业率(UNE)之间呈反方向变动。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过程1、“货币中性”理论与原始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中性理论指货币供给变化不会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变量,只会影响名义价格水平。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述评作者:徐则荣张一飞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第17期内容摘要:本文从菲利普斯曲线微观基础和全球化两个方面对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系统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厂商定价、汇率传递以及进口中间产品三个方面研究该曲线的微观基础。
本文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全球化细化为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全球产出缺口、国际竞争压力和贸易条件五个方面,并从这五个方面研究全球化对该曲线的影响。
由于市场结构等因素的不同,需要进一步拓展国外理论,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关键词:开放经济 ; 微观基础 ; 全球化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运行与世界经济走势密切相关且呈上升态势,国内通货膨胀的全球性特征日益凸显。
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审视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微观基础典型的封闭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以居民、厂商和政府为微观基础,而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则将国际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其微观基础不仅包含原有的三个主体,还可延伸出国内外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四个方面。
目前,国外学者主要从“厂商定价与汇率传递”和“中间投入品对实际边际成本的影响”两个视角,研究开放经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微观基础。
(一)厂商定价与汇率传递上世纪90年代以来,汇率传递效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菲利普斯曲线将汇率因素纳入分析范畴,结合厂商定价行为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厂商定价行为可以分为生产者货币定价(PCP)、消费者货币定价(LCP)以及交错定价等方式。
Obstfeld和Rogoff(1995)假定一价定律成立,商品以PCP定价,则汇率传递完全并且及时。
然而,Engel和Roger(1996)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跨国商品交易偏离了一价定律,已经不能用地理因素以及运输成本来解释。
金融评论2010年第5期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研究述评*张成思〔摘要〕本文对基于微观公司定价机制而发展起来的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做了系统性的归纳与综述,总结了该理论模型在现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理论价值。
同时,文章分析了西方主要国家以及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率的最新动态走势特征,指出现有理论在解释现实通胀率走势过程中存在的缺憾,提出了完善现有理论模型的建议,期望使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通胀率动态理论机制更好地解释实际中的经济运行规律。
关键词:菲利浦斯曲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JEL分类号:E31E58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研究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以Taylor(1980)和Calvo(1983)的交错契约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现代通胀动态机制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突破。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短期内当期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历史通胀率以及当期产出缺口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
从历史发展沿革来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在Roberts(1995)、Fuhrer and Moore (1995)以及Gali and Gertler(1999)等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发表之后,逐渐确立了其在现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而最新的现代宏观、货币经济学教材,如Walsh(2003)、Romer(2006)以及Mishkin(2009)等都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更凸显了其在现代宏观理论和货币政策分析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国内针对这一新的基于微观基础的通胀动态机制研究尚鲜有综合评述,而在货币政策分析机制中一般简单地引用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高铁梅等人,2003),与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存在明显的时滞。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通胀率的动态走势的表现呈现出与西方主要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通胀率类似的轨迹:即虽然近年来通胀率呈现走低的态势,但相当程度的通胀持久性依然存在,潜在的通货膨胀上行风险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