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
- 格式:pdf
- 大小:369.74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研究*陈彦斌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四种因素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该模型推广了Gordon(1996)的三角模型和Gal and Gertler(1999)的混合模型等经典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具有理论上的完整性。
本文使用中国数据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其中采用了基于微观调查数据的通胀预期。
经验研究结果表明,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最小二乘估计比GMM估计更具有稳健性。
在通胀的四个决定因素中,通胀预期对当前通胀的影响最显著,通胀惯性次之,需求拉动排第三,而成本推动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宏观经济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自从被Phillips(1958)提出以来,就在宏观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通货膨胀预测这两个领域同时扮演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重要角色。
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取舍关系,这种取舍关系一方面被用于构建宏观经济学/总需求)总供给0模型中的总供给曲线,另外一方面被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预测通货膨胀水平。
50年来,菲利普斯曲线理论逐渐完善,许多里程碑式的模型被提出来用于刻画通胀的产生机制。
建立在自然失业率和奥肯定律基础之上的附加预期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是过度总需求和预期两方面的因素。
Gordon(1996)提出的/三角0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影响通胀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需求拉动、成本推动、通胀惯性三种因素。
Gal 和Gertler(1999)所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影响通胀的主要因素有超额总需求、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
现实情况中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非常复杂,其中最为常见的产生机制有如下四种。
第一种是需求拉动型,即总需求过度增长,/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0。
第二种是成本推动型,即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
第三种是通胀惯性,即一旦形成通货膨胀,便会持续一段时期。
概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一、菲利普斯曲线的产生及其发展(一)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最早是由菲利普斯(Phillips,A.W.)1958年在英国《经济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联合王国货币工资率的变化率和失业的关系:1861—1957年》的著名文章中提出,他认为英国的失业率和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负相关关系由此建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的研究表明工资的增长率是失业率的递减函数即通常所说的原始菲利普斯曲线。
从图形上看原始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为以失业率为横轴、工资增长率为纵轴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一条负斜率曲线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的变动关系。
当失业率上升时工资增长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工资增长率则上升。
由于模型体现为失业率与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称为“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
图1-1(二)修正的菲利普斯曲线加拿大经济学家李普希就菲利普斯的研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
他在1960年的著作《1861—1957年英国的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的进一步分析》中提出了过度需求理论。
他通过供求理论来解释劳动市场,当劳动需求超过劳动供给时工资上升,并且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大工资上升越快;反之需求相对于供给越小工资下降越快,即他认为工资变动是由劳动市场失衡引起的。
李普希的基本思想是:工资的增长可以用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过度需求来解释而不能直接观察到的过度需求又由失业率来近似地表示。
这样工资增长率的变动和失业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就在该模型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菲利普斯曲线在经过利普西从理论上加以阐释后如何为经济政策所用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在这一点上萨缪尔森和索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1960)在《达到并维持稳定的价格水平问题: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中提出了“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
宏观经济学学期论文菲利普斯曲线在我国经济中的适用性分析摘要:本文首先对根据我国经济的相关数据,运用分时段分析的方法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研究, 分析曲线的走向特点与曲线发生变形的原因。
然后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相关性不强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最后根据我国经济状况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一.引言近几年来,国内通货膨胀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使通货膨胀指数保持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值一直成为民众所关注的话题。
而菲利普斯曲线很好的反应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规律,因此研究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对研究我国宏观经济情况与调节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由于1978至1991年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非常不完善,并在80年代末改革陷入瓶颈,经济状况很不稳定。
因此选取自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至2011年近20年的数据,对我国菲利普斯曲线进行分析。
根据1992-2011年数据统计,做出图2-1。
图2-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波动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及年鉴1.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总体分析观察图2-1我们可以看出1992-1999年菲利普斯曲线呈现幅度非常大的波动,而2000-2003年走势非常平坦,2004-2011年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
而根据图2-1再做出相应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我国菲利普斯曲线曲线有继续下降趋势。
由此可见,自1992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仍然经历了较大的波动,并从2005年开始最终呈现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特点,并存在螺旋右移的现象。
而失业率呈现持续走高的特点。
2.对我国1992-2011年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段特点分析。
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菲利普斯曲线走向的特点, 我们将1992-2011年曲线进行分段分析。
据图2-1可以看出,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菲利普斯曲线分段走向大体分为三种形式: 较为规则的菲利普斯曲线走向,反菲利普斯曲线走向,无规则走向和顺时针转动走向。
An Open Economy New Keynesian Hybrid Phillips
Curve of China
作者: 曾利飞[1];徐剑刚[1];唐国兴[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页码: 76-84页
主题词: 通货膨胀;边际成本;广义矩方法
摘要:本文采用广义矩方法估计开放经济下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结合中国现实选择工具变量。
结果表明,使用混合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影响我国通货膨胀主要是资本成本与进口中间品成本;厂商定价行为既有前瞻性又有后顾性,但前瞻性处于主导地位,且价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中国的检验王芊【摘要】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NKPC模型是现代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理论,但是在国内学术界,基于NKPC模型对中国数据进行相关检验的研究却很少.本文基于Gali和Gertler1999年提出的混合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对中国的相关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GMM)进行了估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际经济缺口、通货膨胀预期和之前的通货膨胀率对中国通货膨胀都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即实际经济缺口的影响最大.而预期通货膨胀率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滞后期的通货膨胀在本模型中对本期通胀是负向的影响,这则是因为环比数据具有的周期性的特点.【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102-104)【关键词】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GMM;中国通货膨胀【作者】王芊【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通货膨胀理论中的重要支柱,是研究通货膨胀理论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菲利普斯曲线顾名思义最早由菲利普斯提出,但是它在学界被广泛的接受是因为菲尔普斯(1967)、和弗里德曼(1968)的开创性的贡献。
自此二人之后,菲利普斯曲线又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发展出了现在在学界占主导地位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在最开始提出的时候,其核心思想是通货膨胀率和实际经济之间存在一种短期替代的关系。
若要想有较高的经济增长,则必须对应的有较高的通货膨胀。
但是之后,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发展的核心争论却并不是在于通货膨胀与实体经济二者关系的争论,而是在于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的争论。
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转向了民众对于通货膨胀的预期到底是两种预期的哪一种?而这一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文献回顾菲尔普斯的模型一般被称为传统动态通胀机制理论,最初主要用来分析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长短期关系,强调实际通货膨胀与预期通胀率之间的差异与失业与水平之间的联系。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21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
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
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
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
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崭新凯恩斯主义的蓬勃发展,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绽放了代莱生机。
目前的研究广泛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犯罪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去赢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寡头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备全然灵活性。
这种方法被称作崭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keynsianphillipscurve,缩写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肇因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
凯恩斯主义特别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于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特别强调价格具备全然的灵活性,侧重于分析供给,指出供给就是发生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goodfriend和king (1997)将这种理论女性主义称作崭新崭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
浅析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1958年由新西兰籍的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lips)提出。
起初,是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百年的历史资料,经验地推断在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值关系;1960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罗(Robert.Solow)在菲利普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使用通货膨胀率代替工资变动率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彼消此长的相互关系,并正式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萨缪尔森和索罗将菲利普斯提出的“失业—工资”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为“失业—物价”的菲利普斯曲线即闻名于世的标准的菲利普斯曲线。
随着经济的演进,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个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
我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演进是在不同经济环境下的不同经济理论前提假设下发展的,并且经济学家根据不同的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不同的宏观政策以促进经济的增长。
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经济现实,为西方国家的政府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经济和促进就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然而,滞胀现象促使现代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修正和批评。
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相对实际工资、自然失业率、适应性预期的前提假设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了批评,费尔普斯(Edmund.Phelps,1967)和弗里德曼(MiIton.Friedman,1968)认为在存在通货膨胀预期的作用下,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不稳定的、替代性的;长期而言,由于存在“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
而以卢卡斯(Robert E.Lucas,1972)和萨金特(Thomas J.Sargent,1973)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以市场出清的微观分析和理性预期为假设进一步批评菲利普斯曲线。
他们认为失业率是一个围绕自然率水平上下波动的随机变量,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根本不存在有规则的替代关系,菲利普斯曲线无论短期与长期都足一条垂直线,提出政策无效性命题。
中国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研究作者:黄正新黄玉来源:《宏观质量研究》2015年第04期摘要:引入房地产价格为供给冲击,重新构建中国新凯恩斯菲利普斯四因素混合模型,研究表明:在NKPC模型中,通胀预期、通胀惯性、供给冲击和产出缺口都同通胀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通胀预期影响程度最大且持续时间最长。
房地产价格对通胀的影响较为显著、时滞较长且政策效应缓慢。
通胀自身具有较大惯性与波动性。
产出缺口与通胀相互影响不大但持续时间较长,边际成本和通胀之间相互影响并非显著等,具有锚定公众预期、稳定通胀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混合模型;通胀预期;通货膨胀一、引言上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以后,很快替代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边际产出曲线而成为构建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曲线的主要依据,随后萨缪尔森用通胀率取代工资变化率,菲利普斯曲线又成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但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既缺乏微观经济基础又不能有效地解释西方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经济滞胀现象。
80年代后新凯恩斯主义兴起,菲利普斯曲线研究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以市场不完全性和非市场出清为假设,将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保持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一致性与相容性;强调短期均衡分析方法为主,坚持货币非中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统一;以理性预期和工资、价格粘性为前提,建立了前瞻性预期与后顾性预期有机结合的理论模型。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是凯恩斯学派发展趋势的新阶段,也是近年来我国学界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中多变量的实证研究,可以分析同我国实际通胀和预期通胀紧密相关联的各因素如产出缺口、边际成本、通胀惯性等的影响程度和生成机制。
特别是将近年来持续影响我国经济的房地产价格,引入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分析,对我国经济理论研究与货币政策实施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理论述评》(王军,商业时代,2010年第33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通货膨胀与实际经济活动如失业率或其他衡量总量经济的变量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为政府列出了简单直观的政策菜单,是政策制定者的重要参照系。
最早的菲利普斯曲线是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于1958年提出的,他在题为《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的文章中研究了英国的失业与名义工资,提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
随后萨缪尔森和索洛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
他们的推理是,这种关系的产生是因为低失业与高需求相关。
这些经验研究引发了一场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长期讨论,弗里德曼、菲尔普斯、卢卡斯、费希尔等经济学家都质疑了由经验数据导出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稳定性。
由于理论的发展和经验统计的困难,使得菲利普斯曲线理论有所调整和修改,把预期包含进工资和价格的反应函数中。
Romer(2002)对这种概念发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新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对于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目前的研究普遍以厂商和家庭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为微观基础,以此来获得价格变动与总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这种分析通常假设市场环境为垄断竞争,厂商变动价格的能力受到限制,因而价格就不具有完全灵活性。
这种方法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New Keynsian Phillips Curve,简称NKPC),这种理论的产生,应当归结于凯恩斯主义理论与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新综合。
凯恩斯主义强调工资和价格的粘性,侧重总需求对经济的影响;而真实经济周期强调价格具有完全的灵活性,侧重分析供给,认为供给是改变实际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Goodfriend和King(1997)将这种理论倾向称为新新古典综合。
基本的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模型的主要特征在于其微观分析框架。
三、存在的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战后长时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以后,自1968年起相继陷入滞涨的困境—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同时并存。
通货膨胀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反而使经济停滞,失业增加。
通货膨胀率越来越高,失业率也越来越高。
弗里德曼根据1956—1975这20年内法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瑞典、英国、美国这7个国家系统的统计资料,求出每5年平均的通货膨胀率(1955一1960,1061一1955,1066 一1970,1971一1975年用复利率计算的消费品价格变化率)和每5年平均的失业率。
他详细表列了这7国每国的两种平均数,并求出7国总计的未加权平均数。
图1 1956一1975午七国干均通货膨胀率和率的变化图中的曲线清楚地表明,在头两个5年内,两条曲线变化的方向相反,此后两者的方向相同,简单菲利普斯曲线已由负斜率转变为正斜率。
弗里德曼认为,正斜率的菲利普斯曲线也将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现象。
他相信,失业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通货膨胀率影响,高通货膨胀率不一定带来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失业率。
滞胀现象的出现说明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也说明菲利普斯曲线的失效。
理性预期学派在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等人带领下相比较货币主义学派更进一步,也更激进,与凯恩斯主义学派分别处于自由经济与国家干预两个极端"理性预期学派承接货币主义学派对凯恩斯批评认为其理论缺乏微观基础,所以他们的结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最大化行为中,他们的研究方法一般都是从参与者最大化行为开始“理性预期学派对菲利普斯曲线持否定态度,因为菲利普斯曲线暗含货币政策有效性,但理性预期学派持相反观点”。
四、现在的问题英格兰银行首席经济学家Bean(2006)曾强调,过去十多年来,全球低通胀趋势显著,描述通胀和产出短期折衷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变得很平坦。
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其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垂直的;而在80年代变成向下倾斜;90年代早期以来,该曲线又变得相当平坦。
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摘要: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
我们希望通过对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政策建议。
在对中国1979—2002年的数据研究中发现,尽管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正相关关系,但绝大多数年份都呈负相关变动关系,符合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
我们主要研究的是“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也同样基本符合基本菲利普斯的关系。
关键词:初始的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增长率奥肯定律“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自适应预期模型滞后值研究背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增长和发展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在我们制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及与失业率之间是我们考虑的首要问题。
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是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这种关系能为实施政府干预,进行总需求管理提供一份可供选择的菜单。
意味着可以用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或实现充分就业。
而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和稳定物价就要以较高的失业率为代价。
由此看出,菲利普斯曲线是分析通货膨胀等问题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决策分析工具。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过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转型使农村和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同时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把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指导。
但是70-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出现了高失业率与高通胀率相并存的“滞胀”,推翻了失业率与通胀率反方向变动和可相互替换的理论。
到了90年代,信息产业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出现了在经济高增长中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并存的新经济现象,又一次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不存在什么菲利普斯曲线。
现有的研究: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形态:菲利普斯曲线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三种基本表达方式。
第一阶段的菲利普斯曲线属于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有两种表达方式。
一、新凯恩斯的IS 曲线推导:考虑三个市场,即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实物市场。
1、信贷市场:三种资产——货币、债券和银行贷款。
假设借款者与贷款者依据利率水平要债券与贷款之间进行选择。
设l r 是贷款的利率水平,b r 为债券的收益率。
贷款需求是贷款贷款利率和产出的函数:(,)d dl L l r Y = 贷款供给是各资产的回报率的函数:(,)(1)s sb l L l r r D r =-其中,(,)sb l l r r 表示贷款供给占银行资产比例的函数。
这是由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有储备R 、债券b B 、贷款s L ,负债有存款D 。
不考虑现金。
由于储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rD(r 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准备金E ,所以银行的总限制是(1)b sB L E D r ++=-,为简单起见,假设超额准备金E 为0。
假设资产组合的比例分配取决于各资产的回报率得到上面的贷款供给函数。
市场出清:(1)(,)(,)(,)ddssssl b l b l r L l r Y L l r r D l r r R r-==== 其中,s R 储备的供给,即实际存在的储备量。
上式对数线性化为:'d d s s s l l y b b l l l r l y l rl r r ω+=+++ 或123sl b rh r h y h r ω=+-+ (1) 其中,带下标的d l 和s l 表示其偏导,而l r、y 、b r 、sr 分别表示贷款利率、产出、债券利率和存款储备对其稳态值的偏离的百分比,ω为冲击的随机误差项,且'/()dsl l l l ωω=-代表包含了信贷供给和需求量方面冲击的随机误差项。
在既定的产出和债券利率水平下,一次信贷供给反向的冲击将导致ω的正向变化,提高贷款利率水平。
反过来,一次正向的信贷需求冲击也将使ω变大。
另1/()s d s b l l h l l l =-、2/()ddsy l l h l l l =--、31/()d sl l h l l =--,三者为正。
金融评论2010年第5期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研究述评*张成思〔摘要〕本文对基于微观公司定价机制而发展起来的新凯恩斯菲利浦斯曲线理论的最新研究动态做了系统性的归纳与综述,总结了该理论模型在现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重要理论价值。
同时,文章分析了西方主要国家以及中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率的最新动态走势特征,指出现有理论在解释现实通胀率走势过程中存在的缺憾,提出了完善现有理论模型的建议,期望使基于微观基础的宏观通胀率动态理论机制更好地解释实际中的经济运行规律。
关键词:菲利浦斯曲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宏观经济JEL分类号:E31E58一、引言菲利普斯曲线是研究通货膨胀动态机制的重要理论框架。
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理论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由宏观到微观的发展历程。
近年来,以Taylor(1980)和Calvo(1983)的交错契约模型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成为现代通胀动态机制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突破。
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刻画的是短期内当期通胀率与预期通胀率、历史通胀率以及当期产出缺口之间的动态互动机制。
从历史发展沿革来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是在Roberts(1995)、Fuhrer and Moore (1995)以及Gali and Gertler(1999)等具有深远影响的文章发表之后,逐渐确立了其在现代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而最新的现代宏观、货币经济学教材,如Walsh(2003)、Romer(2006)以及Mishkin(2009)等都对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在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分析中的角色给予了广泛的关注,更凸显了其在现代宏观理论和货币政策分析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国内针对这一新的基于微观基础的通胀动态机制研究尚鲜有综合评述,而在货币政策分析机制中一般简单地引用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如高铁梅等人,2003),与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存在明显的时滞。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国通胀率的动态走势的表现呈现出与西方主要国家(如美国和英国等国家)通胀率类似的轨迹:即虽然近年来通胀率呈现走低的态势,但相当程度的通胀持久性依然存在,潜在的通货膨胀上行风险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