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三章第一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主要包括利用实物和模型,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学生能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发现物体的特征。
但是,学生的观察往往缺乏目的性和方法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
同时,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容易受到自身经验和思维定势的影响,需要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学生能用语言描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和几何图形,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发现物体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究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和分享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准备一些图片,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体会观察到的形状有可能不同。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和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例如,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让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并说出观察到的形状。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学习运算定律相关知识。
二、第一课时内容。
(一)加法交换律。
1. 定义。
-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 例如:3+5 = 5+3,都等于8。
2. 用字母表示。
- 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加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 + b=b + a。
3. 生活实例理解。
- 小明有3支铅笔,小红有5支铅笔,求他们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可以用3+5 = 8支,也可以交换两人铅笔数的顺序,5+3 = 8支。
(二)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 在计算中的应用。
- 在进行加法计算时,可以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 例如:计算25+136+75时,可以先利用加法交换律将136和75交换位置,得到25 + 75+136。
- 因为25+75 = 100,再加上136就等于236,这样计算更加简便。
2. 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 学校图书馆第一天借出图书120本,第二天借出80本,第三天借出100本,求这三天一共借出多少本图书?
- 可以列式为120+80 + 100,根据加法交换律,先算120+80 = 200本,再加上100本,得到300本。
线段、直线、射线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利用射线的概念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知道角的表示方法。
3.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活动,初步感悟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4.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观察、操作、合作与交流等学习活动,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5.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射线和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线、线和线段的区别和联系。
学科育德、习惯培养、学科教学改进建议:教学中,应抓住几何知识的特点,突出学习的过程性,既注重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也为学生积累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创造条件。
建议:(1)准确把握学习起点,恰当定位教学目标。
(2)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关注方法的适度提炼。
(3)结合相关知识的学习,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4)强调基本内容的掌握,适度拓展提升。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学过程:一、创设猜谜情境,认识直线和射线(一)集体猜谜语。
复习线段1.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们先来猜一个数学谜语,请看大屏幕,有始有终,打数学中某种线的名称( )。
2.交流谜底。
(先悄悄告诉老师,再集体交流。
)3.揭示谜底。
(出示“线段”名称和线段图,特别要凸现两个端点。
)4.为什么都猜到是线段?(二)个人研究谜语。
理解射线1.再猜一个数学谜语,请看谜面:有始无终,打数学中某种线的名称()。
2.先不说出名称没关系,请你根据谜面把这种线画下来,如果知道它的名称就写在下面。
(请一生板演。
)师(指着板演):大家看和他画的一样吗?这种线和线段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3.揭示谜底。
(先出示“射线”图,再出示“射线”名称。
)4.在我们生活中,你见到过类似的射线吗?(太阳光、手电筒的射光、激光、射灯的光等)它们什么地方是相似的?(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
3.1 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不含括号)⏹教学内容教材第26、27页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不含括号)⏹教学提示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问题(不含括号)教学,教材设计了两个例题。
例1是先乘后除的简单问题。
教材选用了修水渠的事例,用文字和情境图给出了“每天修8米,90天能够修完,第一天修了9米”等数学信息,问题是:照第一天的进度测算,多少天能修完?首先安排“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学生先讨论、明白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接着,通过书中同伴交流的方式给出了分步计算和综合列式计算两种算式的计算过程及答语。
然后用兔博士的话总结了不带括号的乘除混合的运算顺序:乘除混合,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例2,先除后乘的简单问题。
教材选用了养蜂专业户养蜂酿蜜的事例,用文字和情境图给出数学信息和问题:去年5箱蜜蜂酿蜜375千克,今年养蜂24箱,今年可以酿多少千克蜂蜜?用丫丫的话说明了解答问题思路:要先算出去年一箱蜜蜂酿多少千克蜂蜜,并列出了综合算式:375÷5×24。
“练一练”第1题安排了乘除混合和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其他都是用乘除两步计算解答的简单问题。
本节课选择的两个事例,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虽然不很熟悉,但是都能理解,两个例题解答的思路也是唯一的,例1必须先算乘法,例2必须先算除法。
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知道首先要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课堂活动中,要按照教材的设计意图,抓住重点组织教学。
教学例1时,在学生了解信息和问题后,首先让学生说一说“如果每天修8米,90天就能修完”和“照第一天的进度测算”分别是什么意思,使学生了解:第一句话是修水渠的计划,可以求出水渠的全长;第二句话是说按实际每天修9米测算,然后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学生讨论明确解题思路后,再自主解答。
交流学生的算法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先让分步计算的同学汇报,说一说两个算式求的是什么,然后,鼓励学生列成一个算式并交流,同时了解哪个同学直接列出了综合算式,教师要给予鼓励,最后总结运算顺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三单元第1课时:卫星运行时间-北师大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介绍的卫星运行时间是一项基础的天文学知识,它对于理解卫星在空间中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卫星的基础知识;•掌握计算卫星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的方法。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卫星对人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学习兴趣。
3. 学科交叉本节课是数学与天文学的交叉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科交叉学习机会。
三、教学重要难点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把卫星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的概念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并让他们掌握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演示法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本节课将使用演示法,通过模拟卫星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3. 讨论法本节课还将采用讨论法,帮助学生克服传统学习教材的被动受教态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让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建立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人造卫星究竟是什么。
2. 正式学习环节####(1)引入主题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卫星的基本知识和运行方式,让学生对卫星产生初步的认知感。
####(2)呈现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才能确定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呈现问题:如果一个地球同步卫星要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3)探究卫星运行周期引导学生自行了解什么是卫星运行周期,并探究如何计算。
####(4)探究卫星运行时间引导学生自行了解如何计算卫星的运行时间,通过数学计算帮助学生求解问题。
3. 巩固提高环节####(1)让学生自行解答练习让学生自行完成练习内容,巩固课程学习内容。
####(2)呈现案例将现代卫星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卫星的重要性。
3.1 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一课时--同步练习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流程:一、知识回顾设计意图:提取已有的知识信息,引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新知,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吻合,为探索活动做好铺垫。
1、小组PK看谁答的有队又快,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16×2= 14×4=26×3= 18×5=300×30= 20×300=400×10= 70×200=答案:32 56 78 90 9000 6000 4000 14000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回忆运算法则26×34= 35×14=72×50= 43×18=答案:884 490 3600 7743、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法则,小组PK计算法则:(1)用竖式笔算时,要注意把相同数位对齐。
(2)两位数乘两位数,先用乘数的个位数去乘两位数,再用乘数的十位数去乘两位数,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二、探究1.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题1。
让学生阅读例题1,和同桌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读题得出:(1)已知条件:月星小区有16幢楼,平均每幢楼住128户。
(2)所求问题:月星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2.解决问题,探究计算方法。
(1)列出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