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180.73 KB
- 文档页数:2
莫言小说语言艺术探析作者:孙金鹏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9期摘要:莫言的小说通常具有朴素自然特色,本文以《蛙》为例探讨其小说的语言艺术,分别从词汇、修辞、风格和特性四个方面阐述该作品的语言艺术魅力。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蛙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莫言的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文学作品大多以魔幻的叙事手段完成,并且想象力非常丰富。
2012年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股“莫言热潮”,自此以后,莫言及其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与评论。
一、莫言小说语言特点莫言发表的小说以中长篇形式为主,其中《红高粱》及《丰乳肥臀》等都在文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议,正是在多种不同声音的讨论下,莫言的文学声誉越来越大。
经过十余年的构思和创作,长篇小说《蛙》于2009年底正式出版,在文学市场上迅速占据一席之地。
就语言特点来看,其他作品以魔幻形式的语言为主,而《蛙》的语言则更具写实意义,在词汇、修辞、风格及特性等方面都包含着巨大魅力,让读者在妙趣横生的语言中就深刻理解到作品内涵。
二、《蛙》的语言艺术分析小说《蛙》的主要内容是“我”的姑姑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同时也是新中国女性的代表,描写了姑姑在5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发生的各种故事,呈现出这一阶段新中国农村地区的生育现状,其中重点表现出我国开展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历程。
在创作时主要通过书信形式描绘出姑姑这一饱满的人物形象,并由此从侧面突出当时我国人口控制工作开展期间面临的种种困难与挑战。
该作品在2011年荣获茅盾文学奖,作品通过莫言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阐释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梗概。
纵观《蛙》的语言艺术,可以从词汇、修辞、风格与特性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词汇分析莫言曾表示,在写作时需要使用能和他人明显区分开的且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不同的词汇组合成不同的语言。
《蛙》这一作品内的词汇应用主要体现在方言、熟语和粗话三个方面。
1.; 方言词汇莫言祖籍山东,山东地区的方言在其作品中非常常见。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学号:**************院系:网络教育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写作批次:2015年秋原创承诺书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摘要...........................................................................................................................I Abstract (Ⅱ)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十分的鲜明,体现在他作品中运用多样的修辞手法,诙谐幽默的语言,感官化、变异化的语言以及自然的抒情技巧,等等,在多种特色的融入,使得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别具一格,再加上其作品融入本土的口语、说理,为他的小说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风格。
浅析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了解莫言小说的语言,不但可以领会莫言的文学历程,更能感受语言的独特魅力。
独特而丰富的人生经历赋予了莫言独特的文学语言特色,他的小说涵盖独特的修辞、方言、俗语、色彩词等。
诸多学者从语法、语义、句型等各种角度对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进行了研究,本文将莫言小说里运用的语言分为四大类:常见修辞式语言、常规运用式语言、突破常规式语言、自由混杂式语言,力求全面概括并分析莫言小说的典型语言特色。
一、常见修辞式语言的使用高考规定的8种常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我们认为,莫言小说中使用的典型修辞式语言指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这五种手法的语言。
至于其他修辞手法,如仿拟、移就、返源等,我们将其归为突破常规式语言,在后面进行分析。
(一)比喻比喻是莫言在小说中最常用的修辞格,独具特色不落俗套,形象生动,给人新奇感。
我们认为,莫言的比喻可分为讽刺比喻和非讽刺比喻,而大多弥漫着讽刺的味道。
例如:她在我面前第一次用眼里的水而不是用口里的水把脸濡湿了。
她眼里流出来的泪水浅薄透明,仿佛没有重量,这张红色大脸上挂着的水就像马头上生出的角一样令我难以接受。
(《爆炸》) 这个比喻是对人物的讽刺,而如《透明的红萝卜》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这样的比喻没有讽刺意味,我们称之为非讽刺比喻。
(二)比拟1.拟人:有一匹全身皆白、只黑了两只前爪的白狗,垂头丧气地从故乡小河上那座颓败的石桥上走过来时,我正在桥头下的石阶上捧着清清的河水洗脸。
(《白狗秋千架》)2.拟物:奶奶鲜嫩茂盛,水分充足,她出口的细语被厚重的轿壁和轿帘吸收得干干净净。
(《红高粱家族》)(三)借代如“黄毛的脸皮很单薄,嘴唇红得有点妖里妖气;上唇上一层细软的茸毛,平平坦坦的狮子鼻”(《金发婴儿》)中的“黄毛”,“爷爷的队员像木桩一样倒在鬼子的腰刀上,哑巴屁股倚在汽车顶上,胸膛上有几股血窜出来”(《红高粱》)中的“鬼子”、“哑巴”,就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以代表人物特征的词指代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浅谈莫言作品特点莫言,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河涯乡平安庄,中国当代作家。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浅谈莫言作品特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莫言的作品多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对于故乡的复杂情感贯穿着作品始终,因此莫言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一、“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作者在梦境中看见过的景象。
梦中如童话般的景象促使莫言产生了说不出口的感受,最终他选择用笔来表达。
这种说不出口的感觉一直推动着他,直到一篇中篇小说问世,并且命名为《透明的红萝卜》,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暂且先不去考究小说中那些童话般的景象与梦境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该小说的构思有多么的与众不同。
长期以来,许多小说作者不自觉地将自己束缚起来,在固定的范围内原地转圈,这很显然是作者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
然而,莫言却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小说中的景象便是其梦里观察到的,莫言还从他人的作品《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句话也使莫言抓住了叙述的“调子”,最后创作了《秋千架》。
这些都说明了莫言小说的创作灵感以及构思来源都是用其心灵去熔铸生活积累,这也是其小说作品所具有的独特之处,这种构思方法即:“由内向外放射式”,目前看来,这样的构思方法更加符合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
作为一名真正的小说作家轻车熟路地掌握这种构思方法,也就表明其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具有了较大的自由空间。
欧洲的著名文学家丹纳曾说过:“有艺术才能的人都具有强烈而自发的印象,并且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得将其融入到现实生活当中,才能使其物尽其用。
二、想象丰富在文学作品中,想象是众多作者所青睐的写作手法。
合理的想象能够使得文章更加活泼、生动,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文章中所写的情景和事物。
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色的文献综述【前言】莫言是新时期以来极具个性的小说家,写作风格大胆。
其作品的文学史意义与学术价值日益引起研究界的重视。
本文从《红高粱家族》分析莫言的多视角的叙事方式和独特的语言风格。
【主题】80年代的中国文学界伸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作家的创作具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莫言深受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充满了神秘、诡异、朦胧、空灵的氛围。
而且,他又立足于民间文化的源泉,把自己得天独厚的语言艺术,深深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广泛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生命意义,叙述了“高密乡”的悲欢离合。
在创作上,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性化创作,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伟大而又卑微的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一.多视角的叙述方法詹姆斯说:“讲述一个故事至少有五百种方式,选择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结构,是作家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作家叙述方式、叙述结构的不断调整,则是作家对叙述艺术不断探索的表现。
如果对莫言的创作做一个考察,就会发现其小说的叙述是多视角的。
莫言说过:“我不愿意四平八稳地讲一个故事,当然也不愿意搞一些过分前卫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东西。
我希望能够找到巧妙的、精致的、自然的结构。
”“结构与叙述视角有关,人称的变化就是视角的变化,而崭新的人称叙事视角,实际上制造出来了一个新的叙述天地。
”这天地就是莫言所实践的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既主客体相互交织,时间、空间打乱,叙述主体打乱,形成了莫言的特殊叙述方法。
莫言1986 年发表了中篇小说《红高粱》在学术界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连续写了相关的几个中篇,并将其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成为莫言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对以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为“寻根派”,称莫言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骁将”[1]。
李洁非认为莫言是先锋派,“在莫言哪里,小说写作超越于…讲故事‟这个层面‟……”[2] 《红高粱家族》的叙事模式成为以后小说写作模式,其中叙事特色达到了写作的高峰,颠覆了以往传统小说写作的规范,他不仅汲取了马尔克斯和福克纳的叙述特色,还结合了中国传统野史的写作特点,从而使《红高粱家族》成为一个经典的文本,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对理解其他作品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作品以描绘人性的阴暗面、展现中国乡村生活和以独特的叙述方式而著称。
这篇文章将讨论莫言小说中独特的叙事艺术,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与启示。
首先,莫言小说的叙事方式具有强烈的叙述性和戏剧性。
他善于运用多重叙述视角,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对话和描写等手法,把故事展示得生动而有趣。
莫言的小说常常以曲折的叙述结构出现,通过前后呼应或时空交叉的方式,使故事更加贴近现实,呈现出多维度的叙事空间。
例如,在《红高粱》中,莫言以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身份,通过回忆和讲述,将故事叙述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流畅。
其次,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个化特征。
他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常常是对于中国传统乡村人物的深度描摹和再现。
莫言善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其行为和心理活动。
他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尤为出色,通过对人物感受和思想的描写,使其形象更具立体感。
这种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得莫言的小说历久弥新,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另外,莫言小说的叙事饱含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他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多次塑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真实面貌。
莫言通过对乡村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和农民生存状态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独特魅力。
他关注乡村文化的保存和价值,呼吁对乡村的尊重和关爱。
莫言小说中充满了对农人生活的赞颂和对农村生活的思考,通过细节描写与对话反映了他对乡村的关注与思考。
此外,莫言小说中的讽刺与幽默使叙事更加生动有趣。
他善于以幽默和讽刺的方式描述人物及其生活状态,回味悲喜人生的无常。
莫言的讽刺常常深刻含蓄,通过细微之处的描写,娓娓道来,带给读者一种发人深省的体验。
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揭示社会弊病和人性的复杂,精辟地揭示出生活中的荒诞与无奈,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冷嘲热讽。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作为新时代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莫言的作品创作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著称于世。
莫言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作家,其凭借充满魔幻色彩的叙述特点、狂欢式的叙述语言以及肆意翱翔的想象构建起了一个极具魅力的文学艺术世界。
具体来讲,莫言小说最具特色之处就是其语言运用,从某种层面去看,莫言小说的语言极大地延伸了文学语言的感性表达空间,对于新时期文学语言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
莫言的小说多数取材于农村的生活,因此,其小说语言听上去就如同一位年迈的老农在与读者交谈,具有鲜明的特色与风格。
因此,针对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乡土语言1 乡土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是小说语言的两大类。
莫言小说作品中的叙述语言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浓厚的乡土气息,这与莫言长期的农村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莫言辍学很早,与绝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参加各种各样的农作劳动,这一系列的幼年经历在其笔下不经意地流淌着,甚至促成了莫言小说所独有的语言风格。
例如,小说《红高粱》中的一段语言描述:“我父亲从高粱地里蛇行到河堤边……像一条吞食了刺猬的大蛇……”,这段话中的“蛇行”、“吞食了刺猬的大蛇”等明显带有乡村的生活痕迹,没有农村劳作体验的作家,不会对这些动作或者声音描绘的如此形象逼真,又或者是参加过乡村劳作但却未形成文学自觉的一些作家,都不会产生这些独特的乡土语言感。
丰富的农村生活与劳动经历为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但使其语言特色别有一番风味,更使我国现代文学创作增添了独特的风格与韵味,对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 乡土化的人物语言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要与人物的身份相吻合,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的真实与可信。
就比如让地地道道的农民说文绉绉的话语,或者让知识分子随口就说俚语,这无论如何都会让读者感觉别扭或者不舒服。
因此,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应用习惯必须与其身份地位以及生活经历等相一致,如此才不会失真与不自然。
66902 艺术理论论文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前言在中国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言第一次夺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近百年来的梦想。
而莫言获奖的原因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为什么中国这么多年都没有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获奖对中国文学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也给与其他作家们启示。
莫言出身的环境比较简单这也是他得以写出贴近生活的作品的一个原因,所以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在民间写作,成就了他语言的鲜明而且独特的个性。
一、人类精神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构成的,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语言朴实,可能是一种书面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口语。
莫言小说通过采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出农民想说的话,他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民间风格,体现了一种人类的精神。
莫言的小说大多数讲的是他的故乡的人和事,并且在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在本土精神的基础上表达出人类的思想和价值。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关注生活的苦难,对弱者表示深深的同情怜悯。
我们常说的人类精神就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就是给与弱者以深切的同情。
正是因为莫言出生在乡村才会对成活有如此的感受,他的很多作品都表现出了生活的现实,和人们为生活而挣扎的无奈。
第二方面是对邪恶势力的打击。
莫言准求一种自由理想的人类精神,总是给与邪恶势力以强烈的批判。
他向往农民自由自在的生活,对恶势力以深深的批判。
二、色彩绚丽在莫言写的小说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语言都是比较绚丽多彩的,不管是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绚丽的,这也是他语言的特点和一大亮点。
在莫言小说的色彩中,他理解的颜色的含义和我们生活中的含义大不相同,比如说红色在我们生活中是非常喜庆的一个色彩,但是在莫言小说当中代表着非常悲感的意境。
又比如说是绿色代表的是生机勃勃的色彩,但是在莫言的语言色彩当中代表的是悲愤不安甚至是死亡。
莫言在小说中对色彩的熟练运用,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且给与色彩新的定义,这也是莫言语言独特的原因之一。
三、中西融合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莫言小说采取的是中西合璧的手法,吸取了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
论莫言小说的艺术特征摘要:作为现代新时期具有相当大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莫言的小说是拥有其他作者所没有的艺术上的独特。
他的语言风格总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或是以叙述为主,或是诗意浓郁,甚至还有的是充满趣味,总之都是丰富多彩的。
在他的小说中,语言色彩都是非常的绚丽的,但是所要表达的思想却又是简单的比较主观的情愫,这也就是他突破与其他的作家,出现的打破一般的语言的定俗的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民间特征;艺术独特莫言的语言文字是特别具有创造力的,总是新颖独特的,他自己都说他的写作就是为了老百姓而写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跟他的出身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莫言就是出身也简单的家庭,因此,他的语言的艺术特征见表现在民间写作。
一个作家的艺术特征都是通过某种不经意的发现,然后感受到独特的方面,也就形成了作家的独特的文学语言,然而,莫言就是这样的一位作家。
他的作品的语言风格是个性鲜明且独特。
一、民间风格所有的小说都是通过一定的语言所构成的,可能是一种书面语,也可能是一种口语,小说所表现的艺术特征是不同于其他文学方面的风格,他是一种融合了口语和书面语所表达出来的文学。
莫言小说的语言文字却是用书面的语言去表达农民想说的话,也就是书面语和农民口语所汇集在一起所组成的语言风格——民间风格[1]。
莫言小说的语言是包含着非常多的东北乡土的民间的意识。
他总是用非常多的比喻的手法来达到为农民表达的效果。
例如他的作品《酒国》中,基本上达到了大约七八十个比喻句。
这些比喻的喻体最多的就是乡间的东西,在小说中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从这些乡间的东西难看出,莫言对于那些乡土的经验和民间的意识早就已经深入骨髓了。
最终在小说中,以农民化的口语风格表现出那些民间的美景。
二、语言色彩绚丽基本上在莫言的每一篇的小说中,我们都能够发现,他对于色彩语言的运用是情有独钟的。
不仅是从小说的题目还是小说的内容来说,语言色彩绚丽永远是莫言小说中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亮点。
论述莫言小说的特质莫言的文学作品,题材敏感、风格独特、想象狂放、语言犀利,在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创作中独具个人风格和魅力,激励了新一代的年轻人。
(1)浓厚的“乡土”情怀莫言所创作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优秀作品都是以“东北高密乡”这片充满想象的土地上展开叙事,并有意识地向历史纵深挖掘,向广袤的中国乡村无边的延伸。
《檀香刑》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Y山东义和团运动、八G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活灵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蛙》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牛》、《生死疲劳》、《丰R肥T》等都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
在文学世界里莫言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文学王国。
(2)“幻觉实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食草家族》是莫言肆意挥洒他的奇崛想象力的长篇小说,堪称汉语文学中将荒诞魔幻发展到极致的作品;历史与现实,人为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与魔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作品中浑然一体,令人惊叹。
《生死疲劳》描写了一个被冤S的地主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终于转生成一个带有的先天性疾病的大头婴儿;这个大头婴儿不停地讲述着自己身为畜*生时的种种奇特感受,以及地主西门闹一家和农民蓝解放一家半个多世纪生死疲劳的悲欢故事。
小说透过各种动物的眼睛,体味了五十多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苦难历史蜕变。
莫言获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的描写,他是现实主义描写的魔法师,他观察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和现代,这是他的特色和创新。
(3)“意识流”的创作手法莫言在自己的小说里大量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包括内心独白、多视角叙事、慢镜头描写、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等,代表作品如《红高粱》、《天堂蒜薹之歌》、《透明的红萝卜》、《红蝗》等。
莫言小说的语言特点摘要:莫言是“新时期文学”以来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激情澎湃的感情倾诉、奇幻丰富的想象力抒写着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平实质朴的故事。
其作品的语言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夸张奇异,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色彩语言的绚丽多姿等特点。
莫言在勾勒每一个淳朴的生活画面时,都是以他极具个性的语言来展示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故事人生。
本文以《红高粱》、《四十一炮》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莫言小说中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特点;启示1、乡土语言的气息浓厚莫言的作品大多是以故乡为背景来描写乡村生活的,这与他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劳动的经历是密切相连的,他的童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无奈,过早的辍学,过早的参加繁重的农村劳动,高密东北乡这片土地留给他的是孤独、饥饿、穷困、苦难的记忆,因此,莫言小说叙述语言的突出特点是乡土气息浓厚。
如《白狗秋千架》中的一处描写“知道不知道的,没有大景色了。
”她平平地说“要是不嫌你小姑人模狗样的,就抽空来耍吧,进村打听‘个眼暖’家,没有不知道的。
”“小姑,真想不到成了这样……”“这就是命,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中用。
”她款款地从桥下上来。
站在草捆前说,“行行好吧,帮我把草掀到肩上。
”这是男主人公回到家乡偶遇暖小姑的一次对话,描写暖的语言如“人模狗样”、“耍”、“个眼暖”、“行行好”等词语,这与女主人公的农妇身份和生活境遇相符,描写男主人公的语言时也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状态,身为大学老师的我衣锦还乡,面对眼前憔悴不堪的农妇与十几年前貌美如花的暖判若两人的形象令我难以置信,而我的这种复杂的心理和有一定文化身份相符合,接下来的谈话内容自然而然的转到农事上,及其复合人物的普通农民身份。
2、民间口语的广泛应用莫言喜欢用民间的语言来描述事物,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曾说:“老百姓讲话都是借助于某个事物,它多数都是务实的,没有什么空的东西,因此非常具有文学性。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研究【摘要】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其小说语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从语言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对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语言表现手法上,莫言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和言之有物的对话,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实自然,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风景描写中,莫言常常运用大量细节描写和意象隐喻,呈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叙事结构上,莫言常常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引导读者思考。
情感表达方面,莫言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通过对莫言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的研究,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也有助于未来对其作品的深入探讨。
【关键词】莫言小说、语言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对话、风景描写、叙事结构、情感表达、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瞩目。
莫言生于1955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鲜活生动,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满着中国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莫言的小说语言丰富多彩,运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和口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莫言的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引人入胜。
他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象征手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想象力。
莫言的小说语言常常催人泪下,让读者陷入情感的波涛之中,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残酷。
莫言的小说语言艺术特色独具魅力,深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1.2 研究意义研究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具有重要的意义。
莫言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有着重要的地位,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研究莫言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文学思想,有助于提升对莫言作品的理解和评价。
莫言小说语言的艺术特色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革。
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莫言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莫言作品的语言特色,欢迎大家阅读!莫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以一批批极具个性的令人惊叹的“爆炸性”作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来震惊了整个当代中国文坛。
莫言的作品充满现实主义和黑色幽默,其作品的语言具有巨大的张力和海纳百川式的包容力,他的小说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无论是词汇运用还是语法结构都极具个性。
一、莫言作品中的词语莫言作品的语言冲破了传统语言运用的方式,融入了各色词语,词汇运用极具个性,他用美雅与丑俗并存的话语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个纷繁错乱的世界。
分析莫言作品词语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
1、方言词语的运用汉语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方言,它们是全国各地方对同一汉语词汇的不同表达,方言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特定文化。
在文学作品中,地域风格是作品用来表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人们风俗习惯的重要手段载体,方言因其极具地域特色的特点自然成为了作家描述地域风格的重要表述方式,方言词语可以补充普通话无法作出相应表达的缺憾,作家在创作时可能准确的通过方言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艺术和审美观。
莫言作品对方言词语运用的也较为广泛,如埋汰、贼(很)、风光(热闹、体面)、自个儿、猫儿腻等流通范围广的方言词语,还有一些表示当地特有的事物、现象或认识的词语如:牛带子、蓝竹布、老鸦芋头等,和一些虽非特有却不能用普通话进行精准表达的词语,如:士林布扫腿灯笼裤、鹅不留行,鱼狗子、火烧、地排子车、画扑灰年画等,这些词语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作品的必要信息。
在莫言的作品中还有一些方言词语是让读者能够借助于其形式而获得所需要信息的,如指肚、穿堂风、开春、闭了威、差不离、罗圈腿等,读者可以通过这些词推断出与之相应的普通话词语。
浅谈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作者:邵笑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莫言的小说语言具有杂语性,这是莫言小说创作的一个明显的艺术特征。
就叙述语言而言,传统的作者叙事具有权威话语的一元性,而莫言小说的叙述语言就具有一种对话性,从而打破了作者话语权威意志主导的一元世界。
本文试从词汇、句式等方面出发,分析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莫言写作风格句式特点一莫言的写作风格二十世纪末的“现代主义”先锋作家群里,莫言是位颇受关注的多产作家。
他的小说以语言风格独特而著称,句式比较独特,以短语为主,兼有大量的插入语,四音节断句,节奏感强,既保留了民间话语粗野淳朴的原始风貌,又满足了艺术语言的审美要求。
对于他的小说创作,学术界研究的范围比较广。
近年来,学界更多是从文学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包括修辞方法、语词的构造及使用特点等。
在文学创作上,莫言的写作特点是:将传统文学所强调的主题情节和人物放在一个较次要的位置上,而将感觉描写放在一个突出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视觉、听觉和嗅觉的描写刺激读者的想象,通过具象的描写唤起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莫言小说的一贯追求。
因为从感觉出发,莫言势必要同那种理性化的语言发生更多的冲突。
他总希望用语言描摹飘忽不定的感觉,那些闪烁的意念、倏忽即逝的思绪,而语言则是概括的理性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这样莫言自然更多地表现了与理性语言的矛盾和冲突。
在遵从语言既有的秩序与超越语言秩序这两个不同的路向上,莫言更多地选择了后者,即他不是让理性的语言束缚自己而“以文害义”;他是努力超越语言的规范,通过语言的变异、通过词语创新,尽量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性化地表现出来。
二莫言小说的口语化风格由于莫言小说在取材上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其小说语言的独特性主要是反映在文本中的民间口语特征。
民间口语化,是指文学作品叙事时在句式、词汇、语音、修辞等方面表现出的民间口语特征及其构成规律,体现了作家的民族、地域个性。
从叙事学角度解读莫言《球状闪电》莫言的《球状闪电》是一部以叙事形式呈现的长篇小说,通过扣人心弦的叙述方式,展示了现实中的荒诞与悲壮,探索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看,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叙事的主要特点,包括叙事的结构、视角以及叙事方式等。
一、叙事结构《球状闪电》的叙事结构具有复杂性和跳跃性。
小说整体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前后跳动的叙述手法,使故事情节更具张力。
作者在文中交叉运用回顾和前瞻的手法,通过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切换,呈现出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情节。
这种结构上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使读者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并激发了读者对情节的推测和解析。
二、叙事视角《球状闪电》采用多种叙事视角,使故事更加全面和立体。
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第三人称以及无人称的叙事方式,将故事中的不同人物和事件进行交织,展现出不同角度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例如,小说中的主人公驴八哥的经历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呈现,这突出了他个体的生活感受和情绪体验。
而其他人物则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呈现,展现出更为客观的外部观察和评价。
这种叙事视角的差异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故事中多样化的情感和心理冲突,增加了叙事的魅力。
三、叙事方式《球状闪电》的叙事方式在叙述情节的同时,注重传达情感和思想。
小说中运用了比喻、暗示、隐喻等修辞手法,将故事情节与深层次的意义相结合。
莫言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刻画以及对环境背景的渲染,使读者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之中。
特别是在描写战争场景和残酷生活环境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夸张和渲染的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莫言的《球状闪电》不仅仅是一个线性的故事,它通过复杂的叙事结构、多样化的叙事视角以及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
通过深入解读叙事学的角度,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背后所表达的深层含义,体悟到人性的善恶纠葛和社会的不公平。
同时,也使我们对叙事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欣赏和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也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作者的叙事意图。
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莫言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巨匠,他的作品流传广泛并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瞩目。
莫言小说的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妙的叙述方式,使其作品深深地打动着读者。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论莫言小说的叙事艺术。
一、审美叙述手法莫言的小说中,叙事手法独特新颖,充满着诗意和韵味。
他运用了大量的暗示和隐喻,为读者创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
在《红高粱》一书中,莫言以一种夸张、变幻的方式叙述了中国历史上一段血腥而悲壮的历史。
小说中的奶奶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她的言行举止似乎与尘世无关,同时她又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
她不仅具有神秘而又具有威严的形象,同时也是整个故事的象征。
通过以奶奶为代表的形象,莫言把人们对中国历史中那段黑暗而又痛苦的记忆进行了深刻而意象化的表达。
此外,在叙述过程中,莫言还注重对动态和静态的处理。
他不仅注重情节的推进和角色的塑造,还注重描绘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中去。
他对场景的描写通常是充满细节和感情的,如《蛙》一书中描写了农村的生活场景,莫言通过丰富的细节和色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温暖和宁静。
二、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莫言的小说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式,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
他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时间的错乱和空间的扭曲。
在《丰乳肥臀》一书中,莫言通过不同章节的跳跃,将故事中不同时间段的情节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又使读者在阅读中更能深入思考人性的弱点和命运的无奈。
同时,莫言还巧妙地运用了回忆和倒叙的手法。
在《檀香刑》一书中,故事开头就以警察局的调查为线索展开,然后以回顾的方式逐渐揭示出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这种叙事方式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疑问,并期待着答案的揭晓。
三、人物与叙事的关系莫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作品研读总第期
MangZhong
Literature
439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与叙事特征
◎夏艳艳
(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贵州铜仁554300)
引言
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莫言,因为其作品充满着深度的怀乡和怨乡的感情,被放置在“寻根文学”作家队伍的行列,他先后出版了《红高粱家族》《食草家族》《生死疲劳》《丰乳肥臀》《蛙》等作品,莫言自荣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其小说的相关研究呈现“井喷”趋势。
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作家,他的乡土情结与生命情怀使其作品充满着乡村知识分子的敏感和厚重。
莫言的成功,让我们想起了路遥。
路遥对于乡土世界的描绘,激发起了我们的希望,然而路遥过早地去世;这种燃起的希望又落在了莫言的身上。
因此,莫言的成功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路遥等一代充满乡土忧患意识的作家的告慰。
对于莫言而言,其对语言的贡献远远超过对小说技巧的贡献。
换句话说,莫言对于语言的实验和创新,使其小说充满了一个独特的乡土世界。
莫言在语言上的大胆创新使其成为建国后在小说创作方面,独树一帜的作家,与高行健在小说技巧方面的贡献不同,莫言对语言的独特建构使得他成为一个有别于中国其他作家的佼佼者。
莫言对语言的建构在于他大胆地打破语言的理性束缚,表现了感性化的语言体系,莫言试图改造词汇,使词汇产生一种变异,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莫言小说的语言变异使得他备受争议。
本文试图对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做出阐释,从而探讨莫言小说语言上的叙事特征。
一、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
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就是指莫言在创作小说的过程中,对于词汇的改造和创新使其语言表达的效果具有强烈的修辞特征。
莫言所构建的语言世界以色彩缤纷为主,在莫言的小说中,修辞无处不在,可以说,莫言是一个十分会掌控语言的作家,通过他刻意的改造,使语言为他叙事所需要的。
在莫言的语言修辞中,隐喻手法的运用最为常见,莫言总是把具体的人物关系摄入隐喻的表现手法,从而凸显整个乡土社会;如移就手法的运用:莫言在描述一件事的时候,喜欢用语言来描述另外的事情,以此对比和暗衬,达到叙述目的;对于变用,莫言最擅长的就是对词汇的变异使用,诸如通过对熟悉词汇的改造和翻新等;此外,莫言语言的修辞手法还有诸如仿词、夸张、双关、谐音、反语、反讽、戏仿等。
其中,在词汇的变异和创新方面,莫言确实是一个高手,这在他的小说中处处可见。
总体上来说,莫言对语言的革新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旧词新用、熟词生用。
莫言常常对一些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成语或词语进行改造,从而产生一种新鲜感,尤其对一些旧词,通过改造后用其描绘具体的人物或场景,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二是断章取义,制造起义。
这种断章取义是作家刻意为之,可以说,莫言最喜欢的就是刻意地断章取义,从而制造歧义,这种歧义又是为语言的修辞服务的,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三是更换语素、拆分词组;莫言喜欢拆分词汇,或拆分一些谚语,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更加明显,有时候体现为一种对比,有时候体现为一种衬托,或反讽、或比喻等,总是让人既熟悉又新奇。
四是截取语素,颠倒语序。
莫言在处理一些语素的时候,或是故意截取,或是颠倒语序,导致语言呈现一种似是而非的效果,有时候对数字的处理也同样如此。
如“急急如丧家之犬,忙忙如漏网之鱼”(见《欢乐》),作家把急急忙忙进行拆分,一方面通过拆分之后形象表达诸如此类场景,另一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通过拆分一些相对固定的词汇,再添加一些意思进去,改变词组的固有结果,使其前后的语序关系发生变化,语言的修辞作用得以扩展。
再如“我在作品中也添了油加了醋撒了味精”(见《酒国》),莫言把添油加醋进行拆分,从而为语言的修辞功能服务。
莫言喜欢用对比,尤其是词汇对比,虽然有堆积词汇之嫌,但是通过语言的对比,使得其修辞效果产生了巨大的衬托张力,如“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红高粱》),他在这个句子中,用了四对“最”对他的家乡高密进行语言描绘,以此体现高密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又如“四老爷蹲在春天的麦田里拉屎,其实并不光是拉屎,他拉出的是一些高尚的思想”(见《鲜女人》),对于这种描述来说,莫言试图把一些特定语境的词汇运用到另外的语境中去,强化语言的修辞效果。
对于夸张手法的运用,莫言可谓得心应手,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使得语言的修辞效果啼笑皆非,如“只有俺老赵坐得稳,为国杀人立大功,砍头好似刀切菜,剥
068
作品研读
皮好似剥大葱”(见《檀香刑》),通过把砍头这般严肃而恐怖的事情描绘为切菜,而将剥皮这般残忍的事情描绘为剥大葱。
二、莫言小说的叙事特征
莫言小说的叙述语言往往与人物塑造有着特殊的关系,语言的各种修辞表达又为故事的讲述提供动力,小说的人物性格也因为语言而千差万别。
叙述者充分利用语言的修辞及其千变万化实现小说的叙事目的。
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的叙事特征,总体说来,主要有如下特点:其一,在语言的使用方面,利用词汇的变异以此达到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其二,莫言小说以其民间化、口语化双重讲述的特点建构一个乡村风味的叙事效果;其三,莫言在语言的叙事方式上打破常规视角、打破常规的人物讲述以及打破常规的叙述时间;其四,在语言的使用方式上,莫言力求一种较为雅致而又庄严的语用色彩,但是往往又兼备着乡土味很浓的口语词汇,使其讲述效果达到雅俗共赏;其五,莫言对于具有丰富多彩的色彩词汇的使用使其叙事效果呈现出一种狂欢化叙事表达;其六,莫言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刻意颠倒词汇、句法的秩序,以此打破常规的组合,以其特殊的语境建构起一个我们熟悉而又较为晦涩的叙述张力。
最后,莫言小说的语言修辞中,强调一种叙述上的描述性和感悟性相结合的叙述手段,但是往往却表现出一种“不可靠叙述”的叙述目的。
莫言对于自己语言的叙事张力津津乐道,可谓得心应手,通过他的叙事建构,实现了对语言的掌控,从而书写出一个充满着叙述激情的作家形象,也为他的小说展示出了一种轻松愉快而又深入人心的乡土世界。
陌生化手法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术语之一,通过陌生化手法使得语言产生出了与众不同的意境,甚至陌生化手法的运用,能让语言超出作者原本想表达的意思,阅读者能从中阐释出超越作者的意义建构。
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叙事效果主要体现在其语言的变异修辞方面,通过对语言的把玩,从而达到一种陌生化的叙事效果,如在《酒国》中:“这封信写得七嘴八舌,交头接耳,但基本上杂乱成章,原因自然还在酒上”,两个词汇:“七嘴八舌”和“交头接耳”原本是用来描绘生活中人们相互讨论场景的词汇,他却用于描绘书信的写作风格:杂乱无章。
咋看起来,这种描绘不合常理,因为语用讲究得体和自然,这两个词汇的堆积让人感觉不自然,然而这正是莫言想要表达的陌生化叙事效果,让阅读产生一定的障碍。
再如“毒疮很想迸裂,苍蝇从疮尖上又爬到疮底,它好像在爬上爬下着一座顶端挂雪的标准的山峰”(见《罪过》)。
莫言把毒疮描写成了挂雪的山峰,这种打破人们阅读效果的语言修辞,正是陌生化手法的精妙之处:打破人们的阅读期待和阅读习惯,从而克服人们习以为常的自动接收信息的方式,让阅读体验产生一种新奇,进而延长阅读的感知过程,以此激发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关注。
诸如莫言采用的非同寻常的词汇搭配,词汇产生变异,改变句法结构,变换主谓语关系等,这些语言修辞的使用都是为了表达一种更加与众不同的叙事效果。
莫言小说的语言使用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民间语言的狂欢化叙事效果。
由于莫言追求着语言的修辞创新,从而建构起了属于他的文本和叙事结构;而莫言的语言世界充满着狂欢化特点,也与其语言的修辞表达离不开。
莫言语言的狂欢化叙事效果主要源自于莫言农民的生命立场和他的民间化的语言使用,这种源自于民间化、口语化、原始性的语言,充满着一种浓烈的乡村气息,又让人感觉一种原生态的狂欢氛围:有戏仿和反讽的修辞策略,也有着幽默、诙谐的生命态度,关注生命的苦难意识和人的特殊处境。
如在《檀香刑》里面,各种声音汇集在一起,大众的吵叫声、媚娘的风骚,钱丁的辛酸苦辣式的话语,赵甲的疯人疯语等,体现着莫言对于语言的操控能力和驾驭能力:集多种语言修辞于一体的狂欢化叙事特征,把语言的功能发挥到极致,超越于语言本身,一种特殊的修辞结构把苦难的主题披上了一层诙谐的外衣,这种特点在《生死疲劳》《丰乳肥臀》里表现得尤其突出。
狂欢化的语言修辞还体现为没有等级的大众参与,如在《红高粱家族》里面,叙述者讲述着父辈的故事,诸如“我爷爷”“我父亲”这种叙述视角上的双重表达,也是一种狂欢化的叙事效果。
总之,莫言的小说中,对于狂欢化叙事效果的追求,体现着各种修辞手法的交织使用,从而创作了多重声音、多重意义的文本结构,各种叙述话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多重的修辞效果,从而融合为一个狂欢化的叙事风格与美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张运峰.从艺术语言学视角看莫言小说语言的变异[J].西安社会科学,2009(05).
[2]王春林.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评莫言长篇小说《蛙》[J].南方文坛,2010(03).[3]吴耀宗.轮回·暴力·反讽:论莫言《生死疲劳》的荒诞叙事[J].东岳论丛,2010(11).
[4]杨扬.莫言研究资料[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夏艳艳(1975—),女,贵州沿河人,本科,铜仁学院教育科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教学。
[责任编辑谭丽]
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