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2形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阅读与写作〔1〕》网考形考任务作业试题及答案盗传必究考试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构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构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
本课程考核实施"双及格〞要求,即终结性考试成绩和综合成绩须同时及格,课程的考核成绩方为及格。
形考任务一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试题1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开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
试题2文化学阅读文化学阅读就是用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那么,通过经济构造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的阅读方法。
试题3语义学阅读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构造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
试题4领受美学领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试题5律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无比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言。
试题6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试题7小说的文体特征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表达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展艺术概括,通过表达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试题8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答:论文的创造性是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其有着新理论、新设想、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调补某个领域的空白。
《阅读与写作(1)》形考作业参考答案形考一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题目1社会学阅读正确答案是: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
题目2文化学阅读正确答案是:文化学阅读就是用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的阅读方法。
题冃3语义学阅读正确答案是: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
题冃4接受美学正确答案是: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题目5律诗正确答案是: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载,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一般有几个字说几个言。
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俭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朝时期。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题目6寓言正确答案是:寓言是用比喻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载,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载题目7小说的文体特征正确答案是:以叙述和描写笔法为主,采用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情节细腻完整地刻画人物性格;允许进行艺术虚构。
题目8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正确答案是:创造性:论文反映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新埋论、新设想、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填补某个领域的空白。
文献性:学术论文可以长期保存,供检索和检阅,作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时的借鉴,具有长期使用、参考的价值。
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阅读与写作》在线形考形考任务1至4+大作业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24年6月;适用于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学员一平台在线形考考试。
形考任务1 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9分,共18分)1.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2 .律诗: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仗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侄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盛行于唐宋时期.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其常见的类型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3 .小说的文体特征?答: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事要意义.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4 .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和文献性?答:论文的创造性是反映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研究的独到理解和观点,其有着新理论、新设想、新方法、新定理,甚至能够调补某个领域的空白.创造性是科学论文的灵魂,核心和生命力之所在,也是评价科学论文价值的根本标准.文献性国旨一些学术论文可以长期保存,供检索和查阅,作为后人进行更深入研究、探讨时的借鉴.这种论文往往具有长期使用、参考的价值.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5 .运用诗歌的鉴常方法,解读李臼的诗《将进酒》.答:诗歌的基本特征是节奏和音韵美,强烈的抒情性丰富的艺术想象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李白的《将进酒》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从节奏和音韵的角度看,整散结合的句式使诗歌具有强烈而冷于变化的节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茗成雪”等长句节奏舒缓,而“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等短句又使节奏变得急促有力.用韵上同中有变.全诗主要用Ui韵,但又不是一韵到底。
题目:阶段性学习测验:写作理论与实践思考(100分)。
答案:理论是指导行动的方针,实战中,唯有不断修正,以实际情况为前提,务实决策和切实行动,实现最有效的目标,才有真正的意义。
理论解决本质问题,是实践的眼睛,是实践的指导方针,理论体系的好坏,对实践走着非常大的影响。
比如企业投资,证券交易,写作等,均有相应的理论书籍,这些理论对实操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是思考的基础,是实践的精髓,比如《孙子兵法》,他是用兵的经典著作,是历代军事家学习的理论作品。
故学习与研究专业理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理论与实践只有达到高度的融合,真正推动实际生活或工作的过程,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否则只是纸上谈兵。
人生的方向不同,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故学习的理论要有所针对性,不能人云亦云。
人生中,必须具备的相关理论应根据实践需要来决定选择,以做好主要工作或行动为中心,围绕核心点进行理论研究与学习,通过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在手段方法方面占有优势,进而达到相应的目标或是实现人生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
脱离实践验证的一切理论都是空洞的理论,是需要删除的内容。
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或补充理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在“见到”的基础向前追寻我“原点”。
用理论指导实战,在实战中应用和提炼理论,在用其指导实战,如此不断循环,必将成为某一个特定领域的高手。
1。
1.教材中谈到写作要“言之有物”,此中之“物”,包括哪两个部分内容?请结合教材予以具体论述答:写作中的“言之有物”之物包括材料和思想两个部分。
“言之有物”是中国传统的写作理论。
是写作时经常遵循的一种规律。
清代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文理》篇中就特别强调“夫立言之要在于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求写作要能有效地运用一定的材料表现丰富而具体的思想内容。
从而反映出作者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某种独特的体验或认识。
从写作本质上看,写作应当体现出人的精神创造性质。
“言之无物”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写作的意思。
从写作的价值上看,写作应当能够满足人的精神交流需要。
言之无物或言不由衷。
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写作的意义。
我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离骚》反映了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人还善于把人的形象放在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中来塑造。
《离骚》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充满着浪漫主义情调。
传统写作理论历来强调的是“言之有物”。
我们写作时要讲究。
结构安排,语言表达。
构成写作的三要素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和言之有文。
他们是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缺一不可的整体关系,但在这三个环节中“言之有物”是决定写作意义和价值的。
也是最关键的。
2.有人说“材料重在选择,思想重在提炼”,结合自己的写作或阅读经验,谈谈你对此所持看法。
答:写作者日常接触到的材料是十分繁杂的。
要使原始材料的积累真正具有写作价值就要善于安按照写作的规律要求,使其最终确立的文本思想达到真实、深刻、新颖的程度。
例如我曾写过《我最尊敬的人》这篇文章。
我收集了很多的材料,主要想写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
突出父亲是的一个没有文化,朴实、勤劳、善良大度的人。
例如通过几件与邻里之间的事情,没有什么文化的父亲都能够妥善地解决。
父亲像千万的中国农民一样,在农忙时节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没有事情做的冬季,父亲要么上山打柴。
要么出去做工。
父亲虽没有什么文化,却也重视儿女的教育。
《阅读和写作》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学阅读社会学阅读就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阅读作品,研究具体作品与文章作者、社会环境的关系,从而发掘作品的时代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的阅读方法。
2.文化学阅读文化学阅读就是用文化学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的阅读方法。
3.语义学阅读语义学阅读就是以文本为基础,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表达技巧,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全力开掘多方面主题内涵的阅读方法。
4.接受美学接受美学就是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作品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重视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5.非线性网络思维所谓非线性网络思维是指读者在网络中阅读电脑文本时因个性差异而表现出来的迥然不同的思维形式。
二、简答题1.如何理解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所谓“一体两面”,说的是阅读与写作在语文学习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离开任何一方,语文学习就会倾斜和失衡。
因为阅读是为了写作,写作必须依靠阅读。
而阅读就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和重构,写作是肢体由内而外的倾吐与表现。
阅读越丰富,吸收和重构的信息越多,写作是倾吐和表现的东西也就越多。
所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体两面”。
2.文体阅读的基本方法。
(1)把握不同文体的表达方法。
(2)辨别不同文体的结构类型。
(3)驾驭不同文体的语言体式。
(4)再现不同文体的主体形态。
3.文化学解读的主要方法(1)通过文字语言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
(2)通过习俗制度透视作品的思想原则。
(3)通过经济结构透视作品的价值观念。
(4)通过科学技术透视作品的哲学基础。
(5)通过文学艺术透视作品的审美趣味。
4.接受美学阅读的基本特征(1)以读者为中心。
(2)文本的召唤结构。
(3)意义空白或不确定性。
(4)作品价值的两极组合。
三、论述题1.结合阅读和写作的事实践,谈谈它对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
答案见后几页专题研讨(100分)(一)讨论题目1.谈谈你对学习本门课程的认识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二)要求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2—3个题目发言。
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答案: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答: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理解为就是多搞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多唱唱、跳跳、画画,就是少做作业、少考试。
这就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误会,认为素质教育是不抓学习,只让学生玩,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成不了才,耽误前程。
有些学校校长,甚至主管教育的领导心里也没有底,既不能抗拒中央的决策,又不能不顾社会、家长的压力,只好来一个“两手硬”,课堂里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课堂外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
有的还自鸣得意地说:在抓应试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
我认为,素质教育并不是抓什么,不抓什么,应该是对一个人的品质、修养、能力的综合培养。
我的理解,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点:一个目标。
提高国民综合素质。
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水平。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正面临着国民素质急待提高的问题。
二个“全”字,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正如上面提到的,教育的目标是要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
既然是全体,就不能是少数。
作为教育,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促进人的发展。
这种发展决不仅仅是学会多少书本知识,考试中能得多少分的问题,而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们已经不是生活在小农经济时代。
我们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是现代化,是整个未来的世界。
教育应该为他们作好充分的准备。
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未来的世界怎么样?未来的经济怎么样?未来的科技怎么样?这一切都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自己去处理,自己去谋求发展。
01任务一、论述题(共3 道试题,共45 分.)1. 如何处理材料?答:材料的处理是指将文章所用的材料大体选好之后,即将写入文章时所做的一些技术处理工作,主要包括剪裁和组合。
剪裁指对材料的取舍、详略处理,取舍在上面“材料选择”中说过了,这里只谈详略处理。
一般来说,剪裁的原则是:对表现主题起主要作用的要详,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复杂难懂的要详,简单明确的要略;新的、人所不知者要详,旧的、人所共知者要略;突出强调的要详,含畜委婉的要略。
组合是根据所选材料的相互关系,将它们合理地配合、组织起来,以增强文章整体效果的手段。
组合的规律为:材料要互相支持,而不互相排斥;材料之间要有密切联系,而不是简单的、表面的拼凑。
2. 表达有几种方法?你是怎样理解和运用表达技巧的?答:表达有五种方法: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
在写作实践中可以灵活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组合搭配。
1.直叙和曲叙。
这是一组对立的叙述技巧。
直叙就是直截了当的叙述方法,文章的写作目的、作者的立场观念、人物的思想性格乃至事件的内在意义等,都十分明显地袒露于个体的叙述之中。
曲叙和直叙不一样。
曲叙就是委婉曲折的叙述方法。
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立意等非常含蓄内在。
作者只是叙述一种事实,至于如何理解,就是读者的事了。
这种技巧使文章更耐琢磨、更有韵味。
2.实写与虚写。
它们也是一组对立的叙述技巧。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下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文章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虚写则是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窨,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这五种基本表达手法在不同文体中虽各有所侧重,但在具体文章中,这五者却不是彼此孤立、截然分开的,而常常是互相交织、综合起来使用的。
3.谈谈文章修改的意义。
答:修改定稿对于文章及文章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修改定稿可以保证和提高文章质量。
经过修改定稿,不仅会去掉文章的毛病,而且会大大改善作品,使文章更趋完善,从而保证和提高文章的质量。
第二、修改是提高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
经过反复、多次的修改,作者的写作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修改也是向读者负责。
文章是写给读者捍的,文章的价值也要通过读者阅读来实现,因此,好的作者应用拿给读者最上乘的成品,而决不把残次品、不成熟的作品拿给读者看。
二、作品题:(共1 道试题,共55 分。
)阅读《凝视崇高》一文,根据读后感的要求,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认识或感受文章。
要求:1.主题明确,有自己要表达的基本思想观点。
2.思路清晰,全文要浑然一体。
3.材料充实,要力争真实经历的事情,而不拾人牙慧。
4.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5.议论要要素齐备。
读《凝视崇高》有感《凝视崇高》开头写道:文学浮动于金钱与卑微之中,躯体已被淹没,只剩下一颗苍老的头颅。
但苍老的头颅永远不会被淹没,因为它有思想。
思想改变行动,行动改变文学命运。
面对金钱,面对卑微,文学家们包括一切舞文弄墨的人该思想些什么呢?中国人爱追赶潮流。
一听说喇叭裤正流行,明儿一街的喇叭裤;一听说染金发时髦,明儿大街上全是金发俊男美女。
若再加上一旁有人鼓噪,就更加趋之若骛了。
那些鼓噪者是否该反思一下自己呢?若他们不是一味地迎合,而是适时地泼以冷水,那就不会把真理逼近谬误了。
我们的文学里有太多的卑微了。
这该也是一种鼓噪吧。
这些所谓的作家们,“写媚俗的文字,趋炎的文字,将大众欣赏的口味再向负面拉扯”.......作家毕淑敏的话不就是对那些借口“著书只为稻粱谋”的“作家”们的真实写照吗?在那些人的内心深处,有“崇高”的位置吗?生花妙笔把卑微刻划得淋漓尽致,不能说这些刻划没有正面的意义,不能说他们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
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文学者,是否能多倡导社会的主流呢?是否能端出一盆温暖而清洁的水为人们荡涤自身的污垢呢?是否能给读者们一个阳光灿烂的世界呢?毕竟人是需要阳光来照亮前进的道路。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是平常人,可能这一生都不会有什么崇高的举动。
是的,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在朝九晚五中度过了春秋冬夏,都是在柴米油盐中早生了华发,似乎一生都与崇高无缘。
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们做一个崇高的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崇高的心!崇高不一定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举动,崇高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
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一颗崇高之心?是因为他在心中颠倒了崇高与卑微的位置:他们在权贵之下感到卑微,在弱者面前却深感“崇高”。
那么,是不是崇高的人就不应该有卑微的心理?不是的。
当一个人在高山大川之间感到了自己的卑微,在滚滚东逝的江水面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恰恰说明他是一个懂得什么是崇高的人。
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崇高的人。
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不敢说已经做到了崇高,至少我们可以凝视崇高,可以选择平凡——崇高的侧面是平凡。
04任务一、作品题(共1 道试题,共100 分。
)1. 写作实操,涵盖教材7 个单元。
根据所学单元内容,自选一种体裁练习写作一短文。
写作示范——记叙文:家乡的柑橘我的家乡XX 县XX 乡,盛产柑橘,远近闻名。
漫山遍野栽满了柑橘树。
家乡的柑橘树从春到秋都是美丽、诱人的。
春天,柑橘树长满雪白的小花,像天空中飘落焉的雪花那样美丽。
早晨我漫步在果园里,只觉得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滋润心肺,舒服极了。
夜里一阵风雨声,洒下白花遍地银。
橘花谢了,逐渐长成豆子般大小的橘果。
橘果橘叶都是绿油油的,若不留意,分辨不出哪是橘叶,哪是橘果。
夏天,橘果在微风中向过往行人点头致意。
由于果农精心料理,橘果越长越大,由绿变黄,黄得发亮,如盏盏惹人喜爱的小灯笼。
秋天,柑橘成熟了,村子里的人们忙着去果园采柑橘。
我也跟着爹爹妈妈到果园。
人们看着又大又黄的柑橘,满意地笑了。
我爬到树上,小心翼翼地剪着带果的橘枝。
不一会儿,人们挑着一筐筐橙黄的柑橘,带着喜悦,踏着欢快的步子,走出果园,让果香飘到四面八方。
我喜爱家乡的果园,更爱我的故乡。
02任务1、我谈人物传记的写作首先,传记的写作,要忠实历史,实事求是,再现传主的精神风貌。
写作传记不可有任何杜撰和写作者作者的主观臆断,要严格尊重历史,认真再现历史,给读者一个真实的传主。
其次,要掌握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
概括人们常用的结构方式有几种: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或时空转换。
另外,语言表达不流于直白,要有文学色彩。
最后,文章要篇幅自由,重点突出,展示人物的丰厚内涵。
要求我们要抓住传主的人生重要之点,一斑而窥全豹,一目而尽显精神,少则数千字,多则数万言,同样可以再现人物的思想和精神风貌。
2、比较消息和通讯的异同相同点:在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时,都要求真实、典型和具有实效性。
不同点:第一、在篇幅上,消息一般都是简要地报道事实,篇幅较短,情节难以展开;通讯可以而且要求对内容作详细、深入的报道,篇幅较长。
第二,在表达方式上,消息多侧重于叙述和描写,不做议论和抒情;通讯则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可以自由灵活地穿插议论和抒情,灵活多变,生动自由。
第三,在人称称谓上,消息一般只用第三人称,以显示其客观真实,作者隐身其后;通讯则可以自由灵活地使用第一或第三人称的口吻表述,显得既真实又亲切。
第四,在语言上,消息比较朴素简洁,而通讯则比较生动形象。
第五,在时效上,消息较快,通讯相对较慢一些。
05任务1. 各小组自行确定所阅读文章的体裁和内容。
有组织地参观、阅读或观看一部电影或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讨论后撰写鉴赏文章1篇(1000 字左右)看《李小龙传奇》有感最近看了李小龙传奇,深受其精神影响,他的爱国精神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向这位伟人学习的需要。
想看看大家对《李小龙传奇》有什么深刻体会已经在网络上看完一遍《李小龙传奇》,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观看有关李小龙的影视,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不愧为“2008 最受人们欢迎的电视剧”,这是一部结合励志、爱国、人生哲理为主旋律的经典电视剧,全景再现了“李小龙短暂而又辉煌夺目的32 个年华”这部电视剧秉承了央视制作严谨和震撼大气的风格,李小龙的一生就是一部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传奇,他让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在世界上有了声音和荣耀,让中国功夫再次激荡澎湃起来,他的敢做敢为和心中有国、国在心中的民族气节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甚至世界所有人学习。
最后回想中国在李小龙之后为什么没有美国做得好呢,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李小龙生前却是一个以宣传中国为己任的世界级中国明星,我们却近乎要把这个民族英雄忘记。
感觉<李小龙传奇>拍的挺平实的,也许导演就是想拍出很平实的李小龙,毕竟大家以前都看的是神坛上的李小龙,其中很多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感动和流点小泪,这次前六集至少我觉得拍的很具有生活感,觉得李小龙也是从很普通的中学生蜕变到后来的武学大师,看完后又难免会扼腕叹息,真是天妒英才。
这是让我们这些小辈们或者说升斗小民更近一步了解这个传奇人物—一代武打哲学宗师李小龙的最好电视剧,通过这部片子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武术在世界风行的贡献,也不会忘记他做人坚持的信念和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我想这部电视剧想要表达的思想和宗旨和“黄飞鸿”差不多,就是:只要是你认为是值得的都不要轻易放弃,并马上付诸与实践;无论你身在何时何地都要警告自己是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中国人,而且做人要有自信做事更要脚踏实地,有梦想就有希望、就有未来,这就是伟大李小龙用短暂一生践行和告诫我们的人生哲理。
06任务讨论题目1.谈谈你对学习本门课程的认识。
2.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3.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4.谈谈阅读与写作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5.你准备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这门课程?要求1.从上述5个问题中选择其中2—3个题目发言;2.不许照抄教材,否则为零分。
自行参与讨论即可,但要围绕所给题目。
03任务一、论述题(共 2 道试题,共30 分。
)1. 举例说明议论文的结构方式。
答:议论文常见的结构方式有总提分论式、分论总提式、并列式、对比式和递进式几种,它们有时相互交叉,产生出灵活多样的结构形态。
1、总提分论式,也称“总——分——总”式。
这样的结构方式是先总承题,继而分述,最后总括论点。
2、分论总提式,也称“中心插入”式。
这种结构方式就是中心论点为贯串全文的主线,其他部分都要紧紧地围绕主线,扣信中心,从而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3、递进式,也称“层层深入”式。
这种结构,可使文章随着对中心论点的逐层深入论述开始一层深似一层,逐层挖掘,显示出动人心魄的力度。
此外还有并列式、对比式等多种方式。
2.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教案的编写。
答: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一般由任课教师自己设计、编写的具体又可实际操作的教学进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