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42
低钠血症诊疗指南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钠是人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参与维持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和水分平衡。
低钠血症常见于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肺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介绍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诊断首先,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包括用药史、近期饮食情况、病前排尿情况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钠浓度、血浆渗透压、尿液渗透压、尿钠浓度等。
根据检查结果及患者病史,判断低钠血症的病因。
治疗低钠血症的治疗策略因病因而异,下面将根据病因分类介绍治疗方法。
1.药物引起的低钠血症:如果低钠血症是由其中一种药物引起的(如利尿剂、抗抽搐药物等),首要任务是停用或调整药物剂量。
同时,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补钠的方式来提高血液中的钠离子浓度。
2.水过多引起的低钠血症:水过多是指体内的总水量超过正常范围。
常见的原因有过多饮水、肾功能不全等。
治疗上应限制液体摄入,控制饮水量。
此外,可以适量应用利尿剂增加尿液排出。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引起的低钠血症:顾名思义,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导致的。
治疗上主要是补充钠离子和糖皮质激素。
通常使用氢化可的松或氢氢可的松等糖皮质激素来治疗。
4.胃肠道疾病引起的低钠血症:如果低钠血症是由于胃肠道疾病导致的,如腹泻、呕吐引起的失水,治疗上应积极控制病情,避免进一步失水。
严重失水的患者需要静脉补液,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5.其他病因引起的低钠血症:低钠血症还可能由于心脏疾病、肺疾病等引起,治疗上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合理的补钠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低钠血症的处理要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避免过度或不足的补钠。
预防措施预防低钠血症的关键是注意饮食平衡和药物使用。
饮食上应保证摄入适量的钠离子,避免过度饮水或外源性摄入钠过多。
使用药物时应遵医嘱,注意药物剂量的合理调整,以及可能引起低钠血症的副作用。
总结低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病因复杂。
低钠血症的分类、常见病因、诊断和评估、临床干预和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及补钠注意事项低钠血症的定义为血清钠浓度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患者死亡率较血钠正常者显著升高。
低钠血症常合并多种临床不良结局,其诊治具有一定挑战性。
低钠血症定义和分类低钠血症定义为血钠 < 135 mmol/L, 可根据血浆渗透压、血钠水平、进展速度、临床症状等方面对低钠血症进行分类。
根据血浆渗透压:低渗性:血浆渗透压 < 275 mOsm/kg等渗性:血浆渗透压在 275 ~ 295 mOsm/kg高渗性:血浆渗透压 > 295 mOsm/kg根据血钠水平:轻度:血钠在 130 ~ 135 mmol/L中度:血钠在 125 ~ 129 mmol/L重度:血钠 < 125 mmol/L根据进展速度:急性:低钠血症持续时间 < 48 h慢性:低钠血症持续时间≥ 48 h根据临床症状:轻度症状: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轻度低钠血症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易怒、性格改变、抑郁中度症状: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中度低钠血症症状,包括恶心不伴呕吐、意识模糊、头痛严重症状:任何程度的血钠降低伴重度低钠血症症状,包括呕吐、呼吸窘迫或呼吸停止、异常和深度嗜睡、癫痫、昏迷(Glasgow 昏迷评分≤ 8)低钠血症的常见病因人体的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AVP)、醛固酮、心房钠尿肽(ANP)等激素协同调节。
按照血浆渗透压调节的病理生理过程。
低钠血症的病因可从假性低钠血症、渗透压调定点重置、等渗性低钠血症、高渗性低钠血症和低渗性低钠血症等方面考虑。
(1)假性低钠血症。
血液中的蛋白质、脂质增多时可能影响钠离子浓度测定,造成血钠测定值假性降低。
低钠血症伴随高蛋白血症、高脂血症需考虑假性低钠血症可能。
(2)渗透压调定点重置。
如在妊娠期间,由于血浆容量增加可降低渗透压调定点,使血钠浓度下降4 ~ 5 mmol/L。
(3)等渗性和高渗性低钠血症。
低钠血症诊断四步法:1. 第一步看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正常见于假性低钠血症,常见的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等;增高则提示血中含有高渗性物质如高血糖等。
而降低是最常见的变化,且一旦确认后需走下一步。
2. 第二步进行容量评估:非常关键。
查体时明确血压的高低,观察皮肤弹性及外周水肿情况,检测HCT和BUN/scr水平。
部分病人的判断难度较大,可结合病史并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观察,或进一步查中心静脉压。
3. 第三步看尿钠水平:与容量结合后判断,具体见上图。
需要说明的是:《kidney》等中将它的截断值设在30mmol/L,其他文献对此亦有轻微出入。
4. 第四步看尿渗透压(补充):以100mOsm/为界,降低见于原发性烦渴、盐摄入不足、嗜酒等,增高见于SIADH、急性肾前性肾衰竭、脑耗盐综合征、肝硬化等大部分病。
实例4患者女性,56岁,因“发热、咳嗽5天,精神淡漠半小时”入院。
查体:BP146/78mmHg,℃,双肺呼吸音增粗,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
双下肢无浮肿。
测血钠128mmol/L,随机血糖L。
血浆渗透压310mOsm/kg·H2O。
肺部CT提示左下肺炎症。
分析思路:患者血浆渗透压>295 mOsm/kg·H2O,存在高渗性低钠血症,结合病史和血糖水平,判断高血糖引起的低钠血症。
小结:1. 血糖每升高L,血钠降低约L;2. 当第一步分析结果为非低渗透压性低钠血症时,之后三步可省略;3. 高渗透性低钠血症除血糖升高外,使用造影剂、甘露醇等也可诱发。
实例5患者男,62岁,因“乏力、尿少10天”入院。
患者10天前上感后自行服用某抗生素后感乏力,尿量逐渐减少至每日不足400ml。
既往史: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5年,无其他慢性病史。
查体:BP148/88mmHg,慢性病容,颜面、四肢轻度水肿,腹部膨隆,移动性浊音阳性。
查血:钠:L,HCT ,肌酐μmol/L,尿素氮L,血浆渗透压274mOsm/,尿:尿钠8mmol/L,尿渗透压380mOsm/。
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钠离子浓度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临床实践指南是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其中一种疾病的指导。
下面是关于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
1.诊断
2.分类
根据低钠血症的严重程度,可以将之分类为轻度低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130-134毫摩尔/升)、中度低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125-129毫摩尔/升)和重度低钠血症(血清钠离子浓度低于125毫摩尔/升)。
3.原因与发病机制
低钠血症的原因多种多样,可以是由于摄入不足、排泄过多、稀释性和移位性等。
根据血浆渗透压的变化,低钠血症可分为等渗性低钠血症(渗透压正常或轻微升高)和低渗性低钠血症(渗透压显著降低)。
4.化验检查
除了血清钠离子浓度外,还需评估血浆渗透压、尿液渗透压、尿酸、尿素氮、尿钠、尿比重等指标。
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低钠血症的原因。
5.治疗
根据低钠血症的原因和严重程度,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方案。
轻度低钠血症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或口服盐水来逐渐纠正。
中度和重度低钠血症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干预。
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补充渗透剂(如盐水)、限制液体摄入、调整药物剂量和纠正潜在的病因等。
6.预防与复发
低钠血症的预防主要是避免饮食和摄入液体的不足以及减少液体的过度排泄。
对于低钠血症的复发,需要找出原因并进行适当的治疗。
综上所述,低钠血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指南主要包括诊断标准、分类、检查指标、治疗方法和预防与复发等内容。
不同严重程度和原因的低钠血症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因此对于低钠血症的诊断和治疗需要医生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低钠血症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1. 引言低钠血症是指体内钠离子的浓度低于正常范围,通常是血浆钠浓度低于135mmol/L。
它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紊乱,常见于血液稀释、水过剩或钠摄入不足的情况下。
低钠血症可导致多种临床表现,严重的病例甚至可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低钠血症患者的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护理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病因分析,可以确定以下护理诊断:2.1 液体过多液体过多是低钠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导致血液稀释,从而降低钠离子浓度。
护理诊断可以为:液体过多导致的低钠血症。
2.2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由于钠摄入不足导致低钠血症的原因之一。
护理诊断可以为:营养不良导致的低钠血症。
2.3 肾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肾脏对钠的排泄能力降低,从而引起低钠血症。
护理诊断可以为:肾功能障碍导致的低钠血症。
3. 护理措施3.1 监测患者的血钠浓度监测患者的血钠浓度是诊断低钠血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定期进行血钠浓度检测,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护理效果,进一步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
3.2 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对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低钠血症患者,应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摄入含钠丰富的食物,如海鲜、禽肉、豆制品等,以补充机体所需的钠离子。
3.3 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液体过多是导致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控制患者的液体摄入量。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液体控制方案,避免过多的液体积聚。
3.4 给予适量的盐类补充对于低钠血症患者,适量的盐类补充可以提高血液中钠离子的浓度。
根据患者的血钠浓度和医生的建议,给予适量的盐类口服或静脉补充。
3.5 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化低钠血症可导致多种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恶心、抽搐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4. 结论低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患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