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可溶性肿瘤抗原协同IL-2诱导外周血PBMC增殖及杀瘤
- 格式:pdf
- 大小:12.90 KB
- 文档页数:2
肿瘤生物治疗-------战胜癌症的希望刘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研究室主任,客座教授恶性肿瘤的危害尽管我国和许多发达国家花费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进行研究攻克癌症,但至今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展,总体疗效很不理想,许多癌症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仍然很低。
据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分析,2007年全世界约有肿瘤患者1200万,其中760万人死亡,每天达2 万人。
而在2050年全世界将有肿瘤病人2700 万,其中有1700 万患者死亡。
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的癌症发病率增加了80%。
每年有260万人被诊断为癌症,同时有180万病人死于恶性肿瘤。
近几年来,恶行肿瘤发病率在中国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恶性肿瘤治疗十分困难的主要原因为是只有少数患者能够在早期被发现,接受手术根治性治疗。
而大多数恶性肿瘤病人在诊断时已属于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机会或手术不能全部切除,或手术后仍有残留的肿瘤细胞。
这些病人常选择采用化疗和放疗。
数十年的经验证明,化疗和放疗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化疗和放疗的通病是:第一,疗效不够理想,例如不能杀灭肿瘤干细胞。
第二,容易产生耐药性,以致肿瘤复发和转移。
第三,毒副作用严重,极大地影响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第四,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放化疗常导致肿瘤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降低,不利于肿瘤的控制。
较新的靶向治疗药物虽能减轻一些副作用,但同样有疗效不够理想和不持久,容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而且治疗费用昂贵。
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有一种疗效确切,对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有很好的作用,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安全可靠,毒副作用轻微,同时能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抗肿瘤的免疫功能的新型治疗方法。
什么是肿瘤生物治疗肿瘤生物治疗是以现代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为基础,利用机体对肿瘤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通过生物手段或使用生物制剂来提供主动或被动免疫以期激活机体对肿瘤的主动免疫排斥反应,进而达到杀灭肿瘤细胞和根治肿瘤的比较理想的新疗法。
白藜芦醇对γδT细胞增殖和杀伤肝癌细胞的增强作用1.江苏省沭阳医院消化科宿迁223600;2.南京中医学院南京 210023摘要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增殖及该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放入含有IL-2、帕米膦酸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并诱导γδT细胞,实验组给予白藜芦醇共同培养,对照组不加药物,在此基础上,两组均加入肝癌细胞SMMC-7721作为靶细胞,继续培养。
在培养第10d后,用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γδT细胞的纯度及其颗粒酶B和CD107a、穿孔素的表达;用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杀伤效应。
[结果]:两组γδT细胞纯度均达到70%以上,实验组γδT细胞较对照组(p<0.01)纯度显著高;且实验组γδT细胞扩增倍数穿孔数、CD107a和颗粒酶B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效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白藜芦醇能促进γδT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增强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的杀伤效应。
关键词:白藜芦醇;γδT细胞;肝癌细胞SMMC-7721;杀伤效应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高,预后极差[1]。
肝癌的发病涉及多个因素和环节,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变化过程,而其侵袭,转移及术后复发是影响疗效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肝癌在演变过程中可以受到某些药物的控制。
肝癌对多种化疗药物不敏感或者很快耐受,并且化疗毒副作用大,因此,寻求低毒高效的天然植物成分防治肝癌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2]。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rhIL-2购自厦门特宝生物工程公司;从sigma公司购买白藜芦醇、Brefeldin A、帕米膦酸;购买自Gibco公司RPMI-1640和新生牛血清培养基;从BD公司购买鼠抗人FITC标记的PerCP-Cy5.5标记的anti-CD3、anti-γδTCR、APC标记的anti-IFN-γ;采购自eBioscience公司PE标记的PE标记的anti-Granzyme B(颗粒酶B)、anti-Perforin(穿孔素)、APC标记的anti-CD107a;购买自Invitrogen公司Fix&Perm细胞破膜试剂盒;从碧云天生物技术公司购买CCK-8试剂盒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所细胞资源中心采购肝癌细胞SMMC-7721;流式细胞仪购自美国BD公司;购置自Heraeus公司的CO2培养箱。
实体肿瘤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实验室检测专家共识摘要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在实体肿瘤免疫治疗受益者筛选、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监测、肿瘤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受到临床关注。
为促进临床有效选择和解读实体肿瘤诊疗相关的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北京医师协会医学检验专科医师(技师)分会、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专家,对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精细分型、髓源性抑制细胞和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充分总结,并撰写了专家共识,同时对外周细胞免疫功能实验室检测指标和方案或方法给出了推荐和参考方向,以期为实体肿瘤患者的精准诊疗提供帮助。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宿主抗肿瘤免疫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肿瘤发生免疫逃逸形成免疫抑制的关键靶点。
肿瘤微环境的局部细胞免疫,以及基于脾脏、淋巴结和血循环的外周细胞免疫的功能状态与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密切相关[1]。
基于外周血的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在筛选免疫治疗受益者、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及评估肿瘤疗效和预后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体肿瘤诊疗相关的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指标,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规范。
为此,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北京医师协会医学检验专科医师(技师)分会、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组织在肿瘤免疫监测和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结合国内外进展,撰写实体肿瘤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实验室检测的专家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免疫指标评估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以辅助实体肿瘤的精准诊疗。
鉴于细胞免疫功能在实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重要价值,共识编写工作组关注细胞免疫应答从启动到发挥效应功能的全过程,针对参与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辅助细胞、负向免疫调节细胞等多种细胞亚群和免疫分子进行了临床研究证据的整合,筛选出在肿瘤免疫治疗监测、预后评估中具有指导价值的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实验室指标,并结合临床检验实践归纳为T淋巴细胞亚群精细分型,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亚群分析和细胞因子水平检测三大类,并对这些指标的检测方案和临床应用选择作出了推荐。
自体CIK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输注时间邓海峰;吴昌平;蒋敬庭;陆明洋;徐斌;郑晓;李敏;刘检;周怡;孙青;石红兵【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免疫表型与细胞毒活性的变化规律,探讨肿瘤患者CIK过继免疫治疗输注的最佳时间.方法采集40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IFN-γ、rhIL-1 α、rhIL-2等细胞因子和CD3单克隆抗体体外诱导培养成CIK.用流式细胞术动态监测免疫表型,MTT 法分析细胞毒活性.结果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PBMC中CD3+、CD3+CD8+、CD3+ CD56+表型细胞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CD3+ CD4+细胞在7d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CD25+细胞在培养的早期(3~7 d)即达峰值,7~14 d缓慢下降,14~21 d快速下降.HLA-DR+细胞在0~14d处于上升期,14 d达峰值后快速下降.成熟CIK细胞毒活性[(52.49±7.70)%]较未活化的PBMC[( 7.02±2.00)%]显著增高(P<0.01).结论 14 d左右能诱导出典型的CIK,CD3+ CD56+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确立自体CIK过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的最佳输注时间为第14天.【期刊名称】《临床检验杂志》【年(卷),期】2011(029)009【总页数】4页(P674-677)【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表型;细胞毒活性;输注时间【作者】邓海峰;吴昌平;蒋敬庭;陆明洋;徐斌;郑晓;李敏;刘检;周怡;孙青;石红兵【作者单位】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生物诊疗中心,常州市医学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常州21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肿瘤的免疫治疗正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发展,细胞因子、免疫活性细胞、单克隆抗体(McAb)、肿瘤疫苗和基因治疗等肿瘤生物治疗的临床应用已取得了一定效果。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进展李莉娟;郭晓嘉;张连生【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大类型,在中国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在临床、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具有高度异质性,其治疗方案也呈多样化.近10年来,DLBCL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现就其规范化治疗方案及最新治疗研究进行阐述.【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4(029)010【总页数】6页(P1134-1139)【关键词】淋巴瘤,大B细胞,弥漫性;免疫治疗;抗体,单克隆【作者】李莉娟;郭晓嘉;张连生【作者单位】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李莉娟,女,1975年出生,博士学位,现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
2000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医学院,2012在年美国佛罗里达州Tampa总医院学习1年,擅长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干预、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等临床和研究工作。
有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各1项。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0%~40%[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老年人为主,中位发病年龄60~64岁,男性居多。
2002年国外科学家采用DNA微阵列技术依据基因表达模式的不同将DLBCL分为3种不同的亚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活化的B细胞(ABC)型以及原发性纵隔B细胞淋巴瘤(PMBL)型,后两者统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和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白细胞介素-2(IL-2)即是其中一种。
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1979年被正式命名为IL-2.随后有关IL-2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1.1白细胞介素-2结构天然hIL-2在体内主要由活化的I型辅助淋巴细胞(THl细胞)分泌,除此之外,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IL-2为分子量约为15.5kDa的糖蛋白,pI在6.6~8.2。
成熟的IL-2分子由153个氨基酸肽链N端剪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后剩下的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与其它的细胞因子在序列上无同源性。
翻译后加工的过程还包括第三位Thr位点的糖基化和二硫键的形成。
蛋白链中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Cys),位于第58、105和125位。
58位和105位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肽链折叠,125位半胱氨酸残基游离。
研究者发现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丙氨酸时,仍具有生物活性,且不会与第58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错误二硫键,增加了IL-2的稳定性,同时也消除了由第125半胱氨酸残基造成的二聚体,但是这样新型IL-2容易产生抗体,这是一大不足之处。
IL-2肽链折叠后才呈现活性,直链是无活性的,正确的二硫键对于IL-2活性的保持是必需的,但糖基化却与活性无关。
IL-2的二级结构有4个α螺旋区和一对β反平行折叠,各螺旋相互折叠使IL形成球状蛋白分子。
磁共振 (NMR)确定IL-2的四个α螺旋,分别为A、1l-29.B、53-73,C、81-97,D、116-131。
对IL-2的α螺旋结构研究结果说明α螺旋的破坏对其生物活性必定有影响。
另外,IL-2与其受体结合需要酸性基团(Asp),而较长的疏水侧链基团则妨碍这种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谭茗航1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11级11班学号201111421119摘要:综述白细胞介素-2 及其主要临床应用、检测方法和基因工程研究方法。
白细胞介素-2 是一种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作用的细胞因子,既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功能,又能限制T 细胞反应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故可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生物活性;临床应用;检测方法Advances in IL-2RTan Minghang11. The class 19 grade 2011 of Biological technology from College of lifescienc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tudent NO:201111421119 Summary: Summary of IL-2R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testing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L - 2 R is one of the body's immune regulation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and complex role of stem cell factor.For lymphocyte multiplication, enhanced Immune Function, and to restrict T stem cell response and enhanced body immune tolerance.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cancer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autoimmune diseases.Keywords: T cellgrowth factor; Biological activity; Clinical applications; Detection method引言1966年,一些科学工作者发现,淋巴细胞在体外被激活后能释放出许多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它的化学组成是非免疫球蛋白的糖蛋白分子。
生物疗法生物治疗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涉及一切应用生物大分子进行治疗的方法,种类十分繁多。
如果从操作模式上来分非细胞治疗和细胞治疗。
生物治疗的前沿技术有生物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癌症干细胞靶向治疗等,目前临床较成熟的是生物细胞免疫治疗,(长度超过三十的dsRNA会引起干扰素毒性问题是目前较大问题)生物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著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新型治疗方法。
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大肿瘤治疗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患者和家属的认可。
国际上公认的生物治疗一般是8-10个疗程!生物治疗就是从患者的外周血中采集单个核细胞,然后送到GMP工作室内进行培养、扩增、诱导、行肿瘤抗原刺激,从而获得能识别癌细胞的DC细胞和具有高杀瘤活性的CIK细胞,然后如同打点滴一样分次回输到患者体内,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消除转移病灶,达到预防和控制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目的,实现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多重目标。
(外周血是除骨髓之外的血液,临床上常用一些方法把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释放到血液中,再在从血液中提取分离得到造血干细胞,我们把这样得到的干细胞称为外周血干细胞,在二十一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中首次提出外周血这一新概念。
)与传统方法相比,生物治疗的针对性更精确,仅仅是针对肿瘤细胞本身的一种治疗。
生物治疗技术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而不是传统的化学药品来杀伤肿瘤细胞的,该技术安全无毒副作用。
目前在临床中使用最多的细胞免疫治疗包括DC治疗和CIK治疗,由原理图来分析这两种主流生物治疗技术的原理:一、DC治疗对肿瘤治疗的原理①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Thl反应。
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
γδT细胞的体外扩增与活性检测发布时间:2022-07-26T08:33:43.12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谢海涛薛卫巍王乃会方晓庞实锋[导读]谢海涛1 薛卫巍1 王乃会1 方晓1庞实锋 *1,2(1广东先康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523808;2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学教研室;广东东莞523808)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通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扩增为γδT细胞的方法。
方法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体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用含1200U.mL-1白介素-2(IL-2)、1μg.ml-1的唑来膦酸的RPMI1640 (含10%自体血浆)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用流式细胞仪分析γδT的纯度及表型,用MTT法检测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
结果用唑来膦酸和il-2诱导的γδT细胞表达率为86.65%,在γδT细胞与K562细胞的比例为25:1时,杀伤率达到了79.3%(P<0.05)。
结论唑来膦酸和il-2可以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为γδT的体外培养与扩增,并对K562肿瘤细胞具有关良好的杀伤作用,这对临床应用开发打下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 γδT细胞单核细胞肿瘤细胞Expansion and activity detection of γδT cells in vitro Xie Hai-tao1 Xue Wei-wei1 Wang Nai-hui1 Fang Xiao1 *Pang Shi-feng1,21 Guangdong Xiankangda Biotechnology Co., Ltd., Dongguan 5238082 Department of Biotechnology,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Dongguan,China 523808Abstract Purpose:To establish a method to expand γδT cells from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 in vitro. Methods:Human PBMCs were isolated by Ficoll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 Human PBMCs were Cultured with RPMI1640(containing 10% autologous plasma, 1200 U.mL-1 interleukin-2 (IL-2) and 1 μg.ml-1 of zoledronic acid) medium, the purity and phenotype of γδT were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the killing effect of γδT cells on K562 cells was detected by MTT method. Results: The expression rate of γδT cells induced by zoledronic acid and il-2 was 86.65%. When the ratio of γδT cells to k562 cells was 25:1, the killing rate reached 79.3% (P<0.05). Conclusion: Zoledronic acid and il-2 can be used for in vitro culture and expansion of PBMCs to γδT, It has a good killing effect on K562 tumor cells, which shown a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γδT cells Monocytes Tumor cells目前,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近年来,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而目前,癌症患者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治疗副作用巨大,且容易出现转移和复发,其主要原因是经放化疗后,患者体质变差,免疫机能下降严重[1-2]。
白细胞介素-2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张欣雨;王丹;付春雪;马正海
【期刊名称】《癌症进展》
【年(卷),期】2024(22)6
【摘要】白细胞介素-2(IL-2)是最早发现且研究较为深入的细胞因子之一,通过与其受体相互作用发挥功能,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通路,促进免疫细胞生长、活化与增殖;亦可促进其他细胞因子表达,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
溶瘤病毒可靶向感染和裂解肿瘤细胞,IL-2武装的溶瘤病毒能够进一步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提高抗肿瘤效果。
为减少IL-2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优化IL-2使其半衰期延长、毒性降低并提高抗肿瘤活性。
本文就IL-2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并重点阐述IL-2武装溶瘤病毒及改造优化的IL-2基因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总页数】6页(P581-585)
【作者】张欣雨;王丹;付春雪;马正海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疆生物资源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
【相关文献】
1.白细胞介素18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2.白细胞介素-11免疫调控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3.高压氧治疗对癫痫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及海马神经元Bax及Bcl-2表
达的影响4.抗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抑制剂治疗非感染性葡萄膜炎的研究进展5.白细胞介素-12抗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