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49 MB
- 文档页数:64
全军肿瘤研究所所长朱波教授——肺癌骨转移别放弃治疗
在“第五届肺癌骨转移高峰论坛”会议中,新桥医院全军肿瘤所所长朱波教授对自己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治疗中的研究进展、临床运用中的新策略进行了介绍,并指出肺癌骨转移别放弃治疗,通过规范化治疗也能达到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朱波教授在会议中介绍到,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原发肿瘤细胞经血行转移,破坏骨组织后形成的转移病灶,是肿瘤细胞与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常见的原发肿瘤中,超过55%的晚期乳腺癌、肺癌,超过70%的晚期前列腺癌和超过90%的多发性骨髓瘤都将会发生骨转移,其他常见的还有大肠癌、肾癌、胃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等。
发生骨转移的患者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癌性骨痛。
以往患者和家属通常认为肿瘤发生骨转移后已到治疗晚期,往往会放弃治疗,任由病情发展,因骨转移病灶常累及脊髓或周围神经系统,故疼痛程度相对其他癌痛更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饮食、睡眠,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还可能出现抑郁、暴躁甚至厌世自杀,从而缩短其生存期。
朱波教授建议,对于晚期肿瘤患者及骨转移高风险的恶性肿瘤患者坚持每年做一次骨扫描。
如确诊为肿瘤骨转移,通常可选用双膦酸盐改善骨骼健康状况及降低骨折风险,长期用药安全性良好,与化疗、放疗、手术、内分泌、生物治疗等常规抗肿瘤治疗联合应用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止痛药联合应用可以减少止痛药用量,从而达到减轻疼痛、改善生活质量、防治骨折、维持日常活动的目的。
狄诺塞麦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研究进展赵蔚;彭亚琪(综述);任庆兰(审校)【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5(000)016【总页数】4页(P2276-2279)【关键词】骨肿瘤;狄诺塞麦;RANK/RANKL/OPG轴【作者】赵蔚;彭亚琪(综述);任庆兰(审校)【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 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6骨是大部分实体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其中以乳腺癌及前列腺癌尤为常见[1-2]。
恶性肿瘤骨转移可导致严重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发生,SRE 在病变局部表现为骨痛、病理性骨折、脊髓压缩性骨折,膀胱、直肠及生殖系统的功能障碍等,全身性改变包括高钙血症及肾衰竭等[2-3]。
由此可见骨转移瘤所致的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时间,并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4],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重要。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方法多包括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各项治疗措施疗效各异[3],其中靶向治疗是针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某个信号转导通路,抑制或逆转疾病的发生发展,而将不良反应降至最低。
近年来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各种新药层出不穷,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上也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5-6]。
本文主要探讨近年新上市的一种针对骨转移中重要信号通路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2κB,RANK)/RANK配体(RAN ligand,RANKL)/骨保护因子(osteoprotegerin,OPG) 轴(RANK/RANKL/OPG轴)的分子靶向药物狄诺塞麦的作用机制、目前应用于临床的疗效及前景。
骨转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4个基本要素:癌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以及提供癌细胞生长的骨基质[2]。
2019年第3期•文献综述*肿瘤骨转移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00032)杨鹭张程程王中奇摘要:通过总结归纳近十年中医学者对于肿瘤骨转移文献,以探讨恶性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转移性骨肿瘤的病机可高度概括为正虚邪实,其中正虚以肾虚、阳虚为主,邪实则包括癌毒、痰瘀、寒凝等病理产物。
故临床治疗当补肾填髓以扶正,配合解毒抑癌,破瘀化痰,温阳散寒等诸多治法。
关键词:肿瘤骨转移病因病机进展中图分类号:R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19)03-0058-03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TCM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one MetastasesYANG Lu,ZHANG Chengcheng,WANG Zhongqi(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200032,China) Abstract:To explore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one metast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to guid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inion of TC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cholars on tumor bone metastasis pathogenesis in recent ten years.The pathogenesis of metastatic bone tumors can be highly summarized as positive asthenia and negative asthenia,kidney deficiency and Yang deficiency are the main types.Evil actually includes cancer poison,phlegm and blood stasis,cold and other pathological products.Therefore,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invigorating the kidney and filling the marrow to restore the integrity,combined with detoxification and anti-cancer,destroying blood stasis and removing phlegm,and so on.Keywords:tumor;bone metastases;etiology pathogenesis;research progress骨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
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双膦酸盐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一类药物。
其具有抑制骨吸收、降低疼痛等优良治疗效果,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
本文将从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应用现状、疗效评价和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1.作用机制双膦酸盐通过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水平,从而减轻恶性肿瘤骨转移所引起的疼痛和骨骼破坏等症状。
与此同时,双膦酸盐也能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在骨髓中的生长,发挥抗肿瘤作用。
此外,双膦酸盐还可能通过调节免疫系统、促进凋亡、抑制血管生成等多个途径参与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2.应用现状双膦酸盐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所采用的重要药物之一。
临床上常用的双膦酸盐包括伊珂膦酸、阿仑膦酸、帕米膦酸等。
在骨转移相关的多种恶性肿瘤中,双膦酸盐均已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备优良的疗效。
此外,双膦酸盐也被广泛运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实体肿瘤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3.疗效评价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一些临床试验已经表明,双膦酸盐可以明显降低骨转移相关的疼痛感、减少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许多研究还表明,双膦酸盐治疗可以显著增加5年的生存率,延长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4.不良反应尽管双膦酸盐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具备明显的治疗优势,但其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头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发生骨髓抑制、肝肾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长期使用双膦酸盐也可能增加患者发生恶性肿瘤、颈骨骨折等并发症风险。
总之,双膦酸盐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一类抗恶性肿瘤药物,具备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治疗益处。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研究进展目的通过说明近几年唑来膦酸最新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提高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延长其生存期,为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介绍唑来膦酸在护骨机制、抗癌机制及联合其他治疗在改善骨转移患者的骨痛等方面的应用及疗效,并介绍唑来膦酸长期应用及针对儿童骨转移的使用方面的安全性。
结论唑来膦酸本身具有良好的护骨和抗癌的组织学基础,在临床使用中,联合止痛药、放疗、化疗、手术都可以达到联用增效的效果,长期使用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标签:唑来膦酸;恶性肿瘤骨转移【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1-0791-01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2008年,美国2.3亿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28万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
目前,中国的骨转移患者预计有100万以上。
恶性肿瘤骨转移主要以男性多见,原发肿瘤主要是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多发性骨髓瘤、肾癌等,转移部位主要为胸椎、肋骨、腰椎、骨盆等,骨转移灶常为多发。
恶性肿瘤骨转移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疼痛,其他表现包括局部肿块、功能障碍、病理性骨折甚至截瘫,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破坏为主。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中位生存期为13.9个月(低于未合并其他部位转移者的14.7个月的中位生存期)。
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治疗方法有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放疗、姑息性手术、双膦酸盐类药物及止痛等综合治疗。
随着以唑来膦酸为代表的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的问世及综合治疗的实施,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生存期得到进一步延长。
相比其他双磷酸盐,唑来膦酸作用强度更高,使用剂量更小,疗效更持久,毒副作用更低,特别是其使用便利,持续时间长,已成为各种恶性肿瘤骨转移的首选用药。
本文旨在介绍近几年唑来膦酸最新的研究进展,为临床更合理的用药提供参考。
1 唑来膦酸治疗骨转移的机制研究进展1.1 护骨机制荆波等[1]研究发现,较高浓度(10-5 mol/L)的唑来膦酸明显抑制成骨细胞增殖。
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及应用第一部分:恶性肿瘤的发展及治疗现状1.1恶性肿瘤的发展状况恶性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保持着上升的趋势,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1.2恶性肿瘤的治疗现状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方式。
然而,传统治疗方式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手术创伤大、放疗化疗对正常细胞也有一定的损伤等,因此,急需新的治疗方法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治疗副作用。
第二部分:恶性肿瘤治疗的新进展2.1基因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因治疗是通过改变或修复患者的基因,从根本上解决肿瘤细胞的问题。
目前,基因治疗已经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些成果,许多基因治疗药物已经被批准上市,使得该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2.2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细胞,已成为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大热点。
免疫治疗的方式包括肿瘤疫苗、T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这些方法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已被证实在一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2.3靶向治疗近年来,靶向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靶向治疗是以患者的肿瘤特异性靶点为目标,通过药物干预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这种治疗方式具有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特点,已经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第三部分:新进展的应用3.1个体化治疗新的治疗方式为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治疗更加个体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选择基因治疗、免疫治疗或者靶向治疗等方法,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3.2降低治疗副作用新的治疗方法不仅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治疗的副作用。
例如,免疫治疗相比传统的放疗、化疗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更小,尤其适合身体状况较弱的患者。
3.3提高患者生存率新的治疗方法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癌症,这个让人闻之色变的词,一直是医学界努力攻克的难题。
特别是当癌症发展到转移阶段,治疗难度更是成倍增加。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这条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方还有诸多挑战和未知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研发的现状,以及它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理论基础及重要性1. 肿瘤转移的机制肿瘤转移,简单来说,就是癌细胞从原发部位“跑”到身体其他部位继续生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复杂了,涉及到癌细胞的脱落、迁移、侵袭、血管生成以及在新环境中定居等一系列步骤。
就像一颗种子,得先从土壤里出来(脱落),然后随风飘到别的地方(迁移),再找个合适的地方扎下根来(侵袭和定居)。
而这个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往往意味着病情的恶化和治疗难度的增加。
2. 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重要性既然肿瘤转移这么可怕,那自然需要有办法来对付它。
这时,抗转移性肿瘤药物就该大显身手了。
这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就是抑制或阻断肿瘤转移的各个环节,比如阻止癌细胞脱落、抑制其迁移能力、破坏其在新环境中的定居条件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有效减缓甚至阻止肿瘤的转移进程,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和机会。
二、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研发现状1. 现有药物类型及作用机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一些针对肿瘤转移的药物,它们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比如,有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饿死”癌细胞;有些则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来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还有些药物则直接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进行攻击。
这些药物的出现,无疑为抗肿瘤转移治疗提供了新的武器。
2. 研发过程中的挑战抗转移性肿瘤药物的研发之路并非坦途。
肿瘤转移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网络,要找到确切的靶点并不容易。
即使找到了靶点,如何设计出高效低毒的药物也是一大难题。
肿瘤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和适应性,很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