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误区]齿状突骨折的诊断难点及误区,这几点千万注意~~~
- 格式:docx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3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状突部分发生断裂。
根据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1. Type 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仅发生裂隙,但没有移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固定一段时间即可。
2. Type 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但没有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如钢板和螺钉。
3. Type I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外科手术的方法,如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4. Type IV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同时伴有颞颌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以上是齿状突骨折的四种分型,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颞颌关节,避免出现功能障碍。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枢椎牙状骨折并不少见,占成人颈椎骨折脱位的10%~15%。
不幸的是,第一次就诊时仍有关于牙状突骨折漏诊的报道。
任何颈部疼痛和僵硬,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反复进行X包括线路检查CT检查,避免可能的牙齿突骨折遗漏。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根据骨折线位于副韧带上下,分为高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 四型,A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他三型骨折线定位在较低的解剖位置。
齿状突骨折Althoff分类目前临床上最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Ⅰ、Ⅰ三型。
1、Ⅰ型骨折又称齿尖骨折,是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翼韧带附着部位的斜骨折,约占4%。
2、Ⅰ型骨折又称基底骨折,是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最常见的骨折,约占65%。
3、Ⅰ型骨折是枢椎体骨折,骨折端下有一个大的松质骨基底。
骨折线通常涉及枢椎上关节面的一侧或两侧,约占31%。
大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结合骨折的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可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它来说Ⅰ有作者提出了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ⅠA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有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ⅠB和ⅠC型骨折,Ⅰ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和Ⅰ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ⅠC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的一侧或两侧至少位于副韧带上方,相当于Althoff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齿状突骨折:骨骺分离。
当枢椎齿状突出症约2岁时,继发性骨化中心发生在其顶部。
12岁以后,它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位融合。
4岁时,齿状突本身开始与枢椎体融合,其中大部分可在7岁左右完成。
因此,在7岁之前,齿状突骨折以骨骺分离为特征。
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优质词条词条已锁定枢椎齿状突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
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定义疾病名称:枢椎齿状突骨折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骨科症状体征:头痛,瘫痪,颈肩痛病因有关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为高和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四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线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
在临床上最为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Ⅱ、Ⅲ三型。
Ⅰ型骨折又称为齿尖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的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约占31%。
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能够藉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有作者提出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ⅡA型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ⅡB型骨折即anderson 和D'Alonzo分类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ⅡC型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至少一侧或两侧均位于副韧带的上方,相当于Althoff 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齿状突骨折还有一特殊类型:骨骺分离。
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齿状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
枢椎齿状突骨折【概述】枢椎齿状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诊断】详尽、准确的受伤史和体格检查,常能使医师考虑到这种损伤的可能。
摩托车事故是年轻人群中齿状突骨折的常见原因,在老年人群中这各损伤的最常见原因是简单的坠落。
枢椎齿状突骨折伴后脱位是比伴前脱位更加严重的损伤,出现神经症状的概率也更大,在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X线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和手段。
当诊断有怀疑时,应反复拍片,加摄断层片或行CT检查,MRI检查可提供脊髓损伤的情况。
在横切面上,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径的1/3,余1/3为缓冲间隙(图1)。
成人寰椎前弓后缘与齿状突之间距离(AO间距)为2mm~3mm,儿童略大,为3mm~4mm,超出这一范围即应考虑有齿状突骨折和/或韧带结构断裂。
开口位片上齿状突两侧不对称,亦应怀疑该部位的损伤。
清晰的开口位片可以显示齿状突骨折及骨折类型。
侧位片可显示骨折类型及前或后的移位和是否有寰枢椎脱位。
另须注意有无合并颈枕部其他部位的畸形和骨折。
图1 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椎管矢状的1/3诊断需与寰椎横韧带断裂、横韧带撕脱及寰枢椎后脱位相鉴别。
横韧带断裂时AO间距超过5mm,齿状突完整。
横韧带撕脱时可见开口位片上的寰椎侧块间出现不规则骨块,CT横扫可明确诊断,显示寰椎侧块面的小缺损及游离骨块。
寰枢椎后脱位在侧位X 线片上显示前弓与齿状突位置颠倒,在齿状突前方或顶端有时可有小的骨折碎片存在。
此外需注意有无合并枕颈部畸形。
如寰椎枕化、颅底扁平等。
一个齿状突骨折的诊断应包括以下五点:(1)齿状突骨折的类型;(2)有无移位及方向;(3)有无神经损伤;(4)有无伴髓的邻近骨骼和软组织损伤;(5)有无合并全身其他部位损伤。
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发表时间:2013-05-24T15:55:16.4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秦玉良[导读] 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
秦玉良 (黑龙江省鸡西矿业总医院医疗集团二道河子中心医院 158100)【中图分类号】R6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4-0427-02【摘要】目的讨论齿状突骨折患者的治疗。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非手术治疗包括直接石膏固定、牵引复位加石膏固定和Halo支架固定3种。
前路螺钉直接固定来治疗齿状突骨折,该方法不但可以保留寰枢关节功能,且骨折愈合率高,手术创伤小,被认为是治疗Ⅱ型齿状突骨折较理想的术式。
【关键词】齿状突骨折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区稳定性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并不少见。
约占颈椎损伤的10%~15%,可导致急性或迟发性颈髓压迫并危及病人生命。
根据骨折部位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尖端骨折),齿状突尖端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行骨折,约占4%;Ⅱ型(根部骨折),齿状突与枢椎椎体连接处骨折,约占65%;Ⅲ型(椎体骨折);枢椎椎体部骨折,占31%。
我院自2010年8月~2012年8月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36例,经过非手术和手术治疗36例患者基本痊愈,现分析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23~69岁,平均年龄46岁。
结果经过手术和非手术治疗36例患者疗效显著18例,良好16例,一般2例。
1.2临床表现枕部和颈后部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并常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
颈部僵硬呈强迫位置,典型的体征为病人以手扶持头部可缓解疼痛,但临床上少见。
1.3辅助检查1.3.1X线特点 X线片检查是诊断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手段和依据。
常规检查应包括正、侧位片和张口位片。
齿状突和脊髓各占据椎管矢状径的1/3,而其余1/3为缓冲间隙。
齿状突骨折,CT诊断新鲜,MRI诊断陈旧,哪个更可信?齿状突骨折,陈旧?新鲜?病史与临床检查结果一名16岁男孩,车祸中头部受伤,检查发现右侧枕部硬膜下血肿,自诉右眼视力下降。
人院时行CT颅脑和上颈椎检查,因为在车祸中上颈椎隐匿性骨折很常见(在严重车祸中约占20% ), 如果不做上颈椎CT检查,半数以上的患者此部位的骨折都会被忽略。
CT报告上描述齿突基底部皮质断裂,断端无硬化。
2天后行颈椎MRI扫描,报告认为上述骨折线是枢椎和齿突间的骺线(图5.9)。
骨折线周围没有水肿,没看到移位,也没有血肿,基于此,最可能的诊断是先天变异或者陈旧骨折的纤维化期。
上述综合表现表明这可能是不典型的新发骨折,需要磁共振进一步随访评价。
图 CT颈椎检查报告描述齿突基底部新鲜的斜行骨折。
a.齿突水平横轴位扫描;b.正中矢状位重建图像;c.正中矢状位b图左4 mm重建图像。
图颈椎MRI。
显示齿突与体部间的骺线(星号)及所描述的齿突基底部斜行骨折线(箭头),没有脱位、骨挫伤及血肿形成的证据。
鉴别诊断是先天变异或者陈旧骨折的纤维化期。
可见颈背部软组织水肿、出血(b,c)。
a.非压脂T1WI;b.非压脂T2 WI; c.压脂T2W1 ( STIR序列).病例追踪与总结患者应用颈托行保守治疗6周后Mm随访显示了更加清晰的骨折线,即使在常规 MRI图像上骨折线也很明显,齿突尖轻度移位,骨折线增宽,骨折线区新的骨挫伤也比前次检查明显,2周后再行颈椎CT 检査发现骨折分离程度加大,骨折8周后也没有看到初期的骨质硬化。
这是Anderson-D’A lonzo D型骨折,属于Eysel - Rosen分型的B 型,可能会发展成不愈合。
外伤2个月后,行微创螺钉和单个钛板内固定术,这是一种风险小的手术,1 天后患者感觉良好,出院。
误判分析与防范策略最初的CT诊断是正确的。
在最初的MRI图像上由于没有看到骨髓水肿和软组织血肿而导致误诊。
分析MRI图像的医生错误地认为这些征象在外伤的前几天有新发骨折时一定会出现,但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在骨折时会立刻出现水肿。
牙槽突骨折伤残鉴定
牙槽突骨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颌面部骨折,通常由于面部外伤引起。
在进行伤残鉴定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牙槽突骨折通常会导致面部肿胀、疼痛、牙齿松动或脱位、出血、咬合不正常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认,比如X光、CT或者MRI等。
2. 伤情的严重程度,骨折的严重程度会影响伤残鉴定的结果。
牙槽突骨折如果伴随其他面部骨折或者软组织损伤,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遗症,需要综合考虑伤情的严重程度。
3. 治疗过程和效果,对牙槽突骨折的治疗过程和效果也是伤残鉴定的重要考量因素。
是否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如何,是否有并发症等都需要进行评估。
4. 功能障碍和影响,牙槽突骨折可能会导致咀嚼、言语、面部表情等方面的功能障碍,这些都会对伤残鉴定产生影响。
5. 长期的影响,牙槽突骨折的长期影响也需要考虑,比如是否
会导致面部畸形、咀嚼功能长期障碍、精神和心理方面的影响等。
在进行伤残鉴定时,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
此外,还需要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医学标准,以科学、客观的态
度进行伤残鉴定工作。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到你。
齿状突骨折的平片及螺旋CT诊断
王长福;张金安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刊》
【年(卷),期】2003(030)020
【摘要】@@ 齿状突骨折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常规的X线平片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当病人病情严重无法摆动体位时,平片检查往往不易成功,而当齿状突呈水平骨折又无明显移位时,平片检查也往往容易漏诊.目前,随着CT机特别是螺旋CT机的普及,则有效地避免了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两者的结合应用可以大大提高齿状突骨折的诊断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总页数】2页(P57-58)
【作者】王长福;张金安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影像科,开封,475000;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CT 室,4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
【相关文献】
1.齿状突骨折多排螺旋CT诊断 [J], 苗书全;郭新会;苗瑞雪;陈磊;黄耀强
2.齿状突骨折多排螺旋CT诊断 [J], 李作超
3.齿状突骨折多排螺旋CT诊断 [J], 苗书全;郭新会;苗瑞雪;陈磊;黄耀强;
4.DR平片、肌骨超声及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及肋软骨骨折效果分析 [J], 郭东举
5.X线平片与多层螺旋CT诊断周围型肺癌对照的效果评价 [J], 安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T诊断误区]齿状突骨折的诊断难点及误区,这几点千万注意
~~~
齿状突骨折影像表现
枢椎(C2)又称转轴,是最复杂的与众不同的椎体之一。
它对承重及头部的纵向和横向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生时枢椎有4个骨化中心,分别发育为一对椎弓、椎体和齿状突。
3-6岁时齿突顶端(或称尾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到12岁时与齿状突融合。
C2外伤时,X线片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齿状突或椎体出现线性透亮影。
经额叶的张口X线片可显示横向或斜行骨折线。
而在发达国家,一旦可疑颈椎外伤X线片就已逐渐被CT扫描所取代。
CT在发现透亮骨折线和移位骨折碎片上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评估是否累及齿突尖或椎弓根、横突孔。
严重病例中可看到C2前方软组织肿胀。
因为有时轴位图像诊断比较困难,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图像可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
3mm层厚是最佳选择,层厚更薄并没有更好的优势。
MRI矢状位T1和T2加权成像可显示高T2信号的骨髓水肿和椎前区域软组织损伤,MRI还能较好的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
重点提示
不同类型的C2齿状突骨折在治疗方式和进一步诊断检查方面差异较大。
Ⅰ型骨折较稳定,不需手术治疗。
Ⅱ型骨折最易导致骨不连接,主要采取融合术治疗。
Ⅲ型骨折可累及C2椎体和横突孔。
此时采用颈部CTA或MRA排除椎动脉夹层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骨折都可能使椎体倾向于不稳,可能需要进行前固定。
爆裂性骨折常伴随后方碎片后移,需立即行减压手术。
基于患者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状态,重在解释其可能的临床转归,包括发病率、不良反应和手术类型等。
典型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部疼痛,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因脊髓损伤导致的脊髓病变体征。
既往外伤史对诊断很重要,然而对于老年骨质
疏松患者,外伤可能很轻微,甚至患者都不能清晰回忆。
鉴别诊断
3-6岁期齿状突顶端可出现继发性骨化中心,在12岁时融合。
Ⅰ型骨折(图1)为齿突尖的撕脱骨折,是一种稳定骨折,只需采用制动治疗。
Ⅱ型骨折(图2)为齿状突基底部的横行骨折,是最常见的齿突骨折类型,最易导致骨不连接。
Ⅲ型骨折(图3)延伸至C2椎体,可能会累及横突孔。
爆裂性骨折(图4)是C2椎体的粉碎性骨折,伴有多发骨折碎片移位。
枢椎椎弓骨折(图5)是累及C2椎体的一种特殊类型骨折,双侧椎弓根的骨折导致C2椎体向前半脱位。
先天性齿突尖不连被称为游离齿突。
皮质分化较好的骨化中心位于变短的齿突上方(图6),一般无软组织肿胀、外伤史或疼痛的相关证据,通常都是偶然发现。
C2椎体继发性转移沉积物会导致齿状突病理性骨折(图7)。
既往缺乏外伤史的肿瘤患者易出现这种状况。
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增生会侵蚀齿状突,使骨质变薄并导致C1~2半脱位(图8)。
教学要点
过屈过伸位X线摄片对于评估椎体稳定性很有帮助。
若CT扫描层面与骨折线平行,骨折会被漏诊,所以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非常重要。
C2椎体和齿状突在3—6岁期融合。
齿状突不连的硬化边缘可能提示陈旧性骨折未愈合。
若发现骨折线延伸至横突孔,即使患者无临床症状,也应行CTA检查。
颅椎交界区MRI能评估脊髓受压程度,T2相骨髓水肿可用于鉴别慢性骨不连接和急性骨折。
A
B
图1Ⅰ型骨折:(A)CT矢状重建图像示齿突斜行透亮线(箭),伴齿突尖轻度后移。
注意齿突和C2椎体间完整软骨联合的硬化横线。
(B)CT轴位图像示齿状突横行透亮线(箭),这一征象对诊断较困难
A
B
C
图2Ⅱ型骨折:(A-C)CT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显不齿状突和C2椎体间沿胚胎融合的骨折线影(A-C.箭)
A
B
C
图3Ⅲ型骨折:(A)CT轴位图像示穿过C2椎体的横行骨折线(箭);(B)CT矢状位重建图像示骨折碎片轻度后移,并可见斜行骨折线(箭);(C)冠状位重建图像示斜行骨折线从右侧侧块延伸至C2椎体终板下份(箭)
A
B
图4爆裂性骨折:(A)CT轴位图像示C2椎体粉碎性骨折,伴有骨折碎片向外侧(箭)和后方(短箭)移位;(B)CT矢状重建示C2椎体骨折(箭)并伴典型的骨折碎片后移(短箭)
A
B
图5 hangman骨折:(A)CT轴位示C2椎体双侧椎弓根骨折(箭);因骨折后异常成角,轴位CT示椎体轻度倾斜;(B)CTA矢状重建图像示颅底、C1椎体和齿突相对于脊柱远端前移,并可见穿过齿突尖的不完全骨折线影
A
B
图6游离齿突:(A)CT矢状重建图像示邻近颅底的圆形骨片影(长箭),变短的齿突相对于C1前结节轻度向后半脱位(短箭);注意:枕骨底部和蝶底骨未融合的软骨联合;(B)CT冠状位重建图像示位于中线处小齿突头端的圆形骨片影(箭)
A
B
C
D
E
图7肾细胞癌骨转移所致的病理性骨折:(A)侧位片示C2骨折椎体向前移位(箭);(B)CT矢状重建图像示C2椎体范围较大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椎体变扁并伴有前皮质边缘轻度前移(箭);(C)CT冠状重建图像示C2椎体不规则的溶骨性肿块影(箭);(D-E)CT轴位骨窗和软组织窗图像显示延伸至椎前间隙的膨胀性溶骨性软组织肿块影(箭)
A
B
C
D
图8寰枢椎半脱位伴类风湿关节炎:(A)CT矢状位重建示明显的后移半脱位伴齿状突向上移位(箭);(B)CT冠状位重建示齿状突一侧明显变薄(箭);(C)CT轴位示细长齿突(长箭)明显从C1前弓向后移位(短箭);(D)MRI矢状位T2像示与C1前弓(短箭)关系密切的齿状突向后移位(长箭),引起脊髓受压,髓内见高信号水肿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