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 格式:docx
- 大小:10.43 KB
- 文档页数:1
枢椎齿状突骨折枢椎齿状突骨折优质词条词条已锁定枢椎齿状突骨折并非少见,在成人颈椎骨折脱位中占10%~15%,不幸的是,仍不时有齿状突骨折在首次就诊时被漏诊的报道。
任何外伤后出现颈部持续疼痛和僵硬,伴或不伴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当给予反复的X线检查。
包括CT检查,以免可能的齿状突骨折遗漏。
定义疾病名称:枢椎齿状突骨折所属部位:颈部就诊科室:骨科症状体征:头痛,瘫痪,颈肩痛病因有关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等按照骨折线位于副韧带的上方或下方而分为高和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四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余三型骨折的骨折线定位于更低解剖位置。
在临床上最为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将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Ⅱ、Ⅲ三型。
Ⅰ型骨折又称为齿尖骨折,为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的翼状韧带附着部的斜形骨折,约占4%;Ⅱ型骨折又称基底部骨折,为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的骨折,最为常见,约占65%;Ⅲ型骨折为枢椎体部骨折,骨折端下方有一大的松质骨基底,骨折线常涉及一侧或两侧的枢椎上关节面,约占31%。
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有指导意义,以其为基础,再结合骨折的程位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能够藉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有作者提出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ⅡA型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方有一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ⅡB和ⅡC型骨折,ⅡB型骨折即anderson 和D'Alonzo分类和Ⅱ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ⅡC型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至少一侧或两侧均位于副韧带的上方,相当于Althoff 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齿状突骨折还有一特殊类型:骨骺分离。
枢椎齿状突大约2岁时在其顶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至12岁后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分融合,而齿状突本身在4岁时开始与枢椎椎体融合,大多数可在7岁左右完成融合。
[CT诊断误区]齿状突骨折的诊断难点及误区,这几点千万注意~~~齿状突骨折影像表现枢椎(C2)又称转轴,是最复杂的与众不同的椎体之一。
它对承重及头部的纵向和横向运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出生时枢椎有4个骨化中心,分别发育为一对椎弓、椎体和齿状突。
3-6岁时齿突顶端(或称尾端)又发生一个继发骨化中心,到12岁时与齿状突融合。
C2外伤时,X线片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齿状突或椎体出现线性透亮影。
经额叶的张口X线片可显示横向或斜行骨折线。
而在发达国家,一旦可疑颈椎外伤X线片就已逐渐被CT扫描所取代。
CT在发现透亮骨折线和移位骨折碎片上有很高的敏感性,并能评估是否累及齿突尖或椎弓根、横突孔。
严重病例中可看到C2前方软组织肿胀。
因为有时轴位图像诊断比较困难,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图像可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
3mm层厚是最佳选择,层厚更薄并没有更好的优势。
MRI矢状位T1和T2加权成像可显示高T2信号的骨髓水肿和椎前区域软组织损伤,MRI还能较好的评估脊髓受压的程度。
重点提示不同类型的C2齿状突骨折在治疗方式和进一步诊断检查方面差异较大。
Ⅰ型骨折较稳定,不需手术治疗。
Ⅱ型骨折最易导致骨不连接,主要采取融合术治疗。
Ⅲ型骨折可累及C2椎体和横突孔。
此时采用颈部CTA或MRA排除椎动脉夹层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骨折都可能使椎体倾向于不稳,可能需要进行前固定。
爆裂性骨折常伴随后方碎片后移,需立即行减压手术。
基于患者的影像表现和临床状态,重在解释其可能的临床转归,包括发病率、不良反应和手术类型等。
典型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颈部疼痛,最常见的临床体征是因脊髓损伤导致的脊髓病变体征。
既往外伤史对诊断很重要,然而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外伤可能很轻微,甚至患者都不能清晰回忆。
鉴别诊断3-6岁期齿状突顶端可出现继发性骨化中心,在12岁时融合。
Ⅰ型骨折(图1)为齿突尖的撕脱骨折,是一种稳定骨折,只需采用制动治疗。
Ⅱ型骨折(图2)为齿状突基底部的横行骨折,是最常见的齿突骨折类型,最易导致骨不连接。
枢椎齿状突骨折分型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枢椎齿状突骨折分型这个有点专业但又很重要的事儿。
你知道吗,枢椎齿状突骨折有好几种分型呢。
先说一型,这一型就像是轻轻的擦伤,损伤比较小,骨头只是有点小裂缝。
这种情况相对来说还好处理一些,恢复起来也可能会快一点。
还有三型,哎呀,这可就麻烦喽!骨折的情况很复杂,就像是一堆打乱的拼图,得医生们费好大的劲儿才能把它弄清楚,然后想办法治疗。
每种分型的症状也不太一样哦。
比如一型可能只是有点疼,活动不太方便。
二型就疼得厉害些,脖子可能都不敢乱动。
三型那就更惨啦,可能会影响到很多身体的功能。
不过别担心,现在的医疗技术可厉害啦!不管是哪种分型,只要咱们及时发现,积极治疗,都有希望恢复健康的。
好啦,今天关于枢椎齿状突骨折分型就先说到这儿,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稿子二:嘿,小伙伴们!咱们来聊聊枢椎齿状突骨折分型这个话题。
先来讲讲啥是枢椎齿状突骨折。
简单说,就是脖子那里的骨头受伤啦。
那分型是啥意思呢?就是把这种骨折分成不同的类型,方便治疗和判断预后。
有一种分型叫浅表层骨折,就好像是在骨头上轻轻地划了一道痕,不太深,但是也得注意。
这时候可能就是觉得脖子有点酸痛,得好好休息。
还有一种是中度骨折,骨头断得比较明显了。
这时候可别大意,脖子会疼得厉害,活动也会受到限制。
最严重的那种分型,骨头碎得厉害,周围的组织也可能受伤。
这可真是让人头疼,治疗起来也特别麻烦。
不过呢,不管是哪种分型,医生都会努力想办法的。
咱们自己也要有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平时也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脖子,别做危险的动作。
哎呀,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下枢椎齿状突骨折分型,多关注自己的健康。
要是不小心受伤了,也能心里有数,不慌张。
好啦,今天就到这儿啦!。
枢椎齿状突骨折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枢椎牙状骨折并不少见,占成人颈椎骨折脱位的10%~15%。
不幸的是,第一次就诊时仍有关于牙状突骨折漏诊的报道。
任何颈部疼痛和僵硬,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应反复进行X包括线路检查CT检查,避免可能的牙齿突骨折遗漏。
齿状突骨折的分类有几种不同的系统。
Schatzker根据骨折线位于副韧带上下,分为高低两类。
Althoff将齿状突骨折分为A、B、C、D 四型,A骨折线通过齿状突的峡部,其他三型骨折线定位在较低的解剖位置。
齿状突骨折Althoff分类目前临床上最流行的分类是Anderson和D'Alonzo分类:齿状突骨折分为:Ⅰ、Ⅰ、Ⅰ三型。
1、Ⅰ型骨折又称齿尖骨折,是齿状突尖韧带和一侧翼韧带附着部位的斜骨折,约占4%。
2、Ⅰ型骨折又称基底骨折,是齿状突与枢椎体连接处最常见的骨折,约占65%。
3、Ⅰ型骨折是枢椎体骨折,骨折端下有一个大的松质骨基底。
骨折线通常涉及枢椎上关节面的一侧或两侧,约占31%。
大多数作者认为,这种分类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结合骨折的程度和方向,以及患者的年龄等因素,可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判断骨折的预后。
但对它来说Ⅰ有作者提出了几种亚型:Hadly等提出ⅠA齿状突骨折,定义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骨折端后下有较大的游离骨块,为固有的不稳定骨折。
Pederson和Kostuil提出ⅠB和ⅠC型骨折,ⅠB型骨折即anderson和D'Alonzo分类和Ⅰ型骨折和Althoff分类的B型骨折;ⅠC骨折的定义是,骨折线的一侧或两侧至少位于副韧带上方,相当于Althoff分类的A型骨折。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齿状突骨折:骨骺分离。
当枢椎齿状突出症约2岁时,继发性骨化中心发生在其顶部。
12岁以后,它与枢椎齿状突的主要部位融合。
4岁时,齿状突本身开始与枢椎体融合,其中大部分可在7岁左右完成。
因此,在7岁之前,齿状突骨折以骨骺分离为特征。
枢椎齿状突骨折临床诊疗规范样本[定义]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累及寰枢椎稳定性的严重损伤,占上颈椎损伤10%。
[诊断]一、症状枕部和颈后疼痛,颈部僵硬,头颈活动受限。
二、体征枕部和颈后疼痛压痛明显,并有枕大神经分布区域的放射痛,颈部僵硬,头颈活动受限,尤其是旋转运动受限最为明显。
少数患者出现颈髓受压症状和体征,其中以轻度截瘫和神经痛最为常见,严重者出现四肢截瘫和呼吸困难,可在短时间内死亡,Anderson报道有迟发性脊髓损伤,应加以重视。
三、特殊检查:无四、辅助检查X线检查:在医师指导下拍摄上颈椎正侧位和开口位,如疑有齿状突骨折者应进一步摄断层片或CT扫描。
MRI可判断脊髓损伤情况。
[证候分类]Anderson、根据齿状突骨折部位分3种类型:Ⅰ型,齿状突尖部斜形骨折,系附着在其尖端的翼状韧带牵拉所致,占4%;Ⅱ型,齿状突与椎体连接部骨折,占65%;Ⅲ型,骨折线累及枢椎椎体,占3l%。
[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及影响骨折愈合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保守治疗1,适应症:Ⅰ、Ⅲ型骨折。
2,操作方法:Ⅰ型齿状突骨折较少且稳定,一般只需对症处理,采用简单的局部制动如颈托。
Ⅲ型齿状突骨折,骨折线累及枢椎椎体的松质骨,血供好,90%非手术治疗均能达到愈合,通常采用牵引复位及头颈胸石膏固定,牵引重量为1.5~2.0kg,牵引位置根据骨折移位情况而定,2~3天后摄片复查,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并作必要的调整。
一经获得良好复位即取正中位,维持牵引3~4周,然后在维持牵引下取仰卧位施行头颈胸石膏固定,维持3—4月。
国外多采用Halo支具牵引复位及固定,也获得较好效果。
但要注意防止皮肤压伤。
二、手术治疗1,适应症:移位大于5 mm的Ⅱ型骨折。
2,操作方法:对于Ⅱ型齿状突骨折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意见,行非手术治疗5%~100%患者发生骨不愈合,影响齿状突骨折不愈合的因素为骨折移位超过5 mm,局部血供、复位程度、年龄及外固定类型等。
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齿状突骨折是指上颌骨和下颌骨的齿状突部分发生断裂。
根据齿状突骨折的不同类型,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齿状突骨折的分型:
1. Type 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仅发生裂隙,但没有移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只需要固定一段时间即可。
2. Type 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但没有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内固定的方法,如钢板和螺钉。
3. Type III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外科手术的方法,如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4. Type IV型齿状突骨折:齿状突部分发生移位,并与颞骨分离,同时伴有颞颌关节脱位。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颞颌关节紧急复位术和颞颌关节置换术。
以上是齿状突骨折的四种分型,不同分型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颞颌关节,避免出现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