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专题四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 格式:doc
- 大小:109.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生物《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表列举了四种生物及其身体的一个明显特征、一项重要影响或价值,匹配错误的是组别生物名称明显特征重要影响或价值①河蚌贝壳海螵蛸入药②沙蚕疣足鱼、虾饵料③珊瑚虫刺细胞珊瑚礁④蛔虫角质层人体内寄生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河蚌属于软体动物,海螵鞘是乌贼的内骨骼,乌贼退化的内壳可以入药,临床用名有海螵蛸、乌贼骨,而河蚌身体外面有坚硬的贝壳保护内部柔软的结构,A错误;蚯蚓是环节动物,有明显的环带,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能够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B正确;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体表有刺细胞,分泌的石灰质形成珊瑚礁,C正确;蛔虫寄生在人体小肠内,体表有角质层,抵抗消化液的侵蚀,D正确。
2.骨能够再生,例如骨折后能够痊愈,主要原因是骨膜内含有A.血管B.血细胞C.神经D.成骨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骨的生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既骨的长长与长粗。
对骨的生长与再生具有重要作用的是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详解】在骨的结构中与生长有关的结构有骨骺端的软骨层和骨膜中的成骨细胞。
人在幼年的时候,骨骺端的软骨层能够不断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不断长长,但到成年后这些软骨就骨化成骨不再生长了;骨表面的骨膜中有成骨细胞具有再生功能,对骨折后骨的愈合起作用,它还能不断产生新的骨细胞使骨不断长粗。
【点睛】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3.对于人体的各种运动,起着控制和协调作用的系统是()A.循环系统 B.消化系统 C.呼吸系统 D.神经系统【答案】D【解析】【分析】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人体完成一个运动都要有神经系统的调节,有骨、骨骼肌、关节的共同参与,多组肌肉的协调作用,才能完成。
【详解】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转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人教版】生物《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1.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A.环节动物B.节肢动物C.鱼类D.哺乳动物【答案】B【解析】【分析】节肢动物中的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据此解答。
【详解】昆虫纲,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已知地球上的昆虫在100万种以上,约占整个动物界种的2/3。
昆虫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
所以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节肢动物。
2.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类害虫的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A.产卵B.运动C.摄食D.通讯【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通过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进行信息交流。
因此把动作、声音、气味、分泌物(性外激素)叫做动物语言。
【详解】性外激素多是由雌虫分泌并释放,引诱雄虫前来交配。
交配后,雌虫即停止分泌。
性外激素具有专一性,即只招来同种的异性个体,不会引来其他种类的生物。
人们常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控制了蛾蝶类害虫数量,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间的通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动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
3.下列几种动物的所属类群正确的是()A.涡虫−−扁形动物B.蚯蚓−−线虫动物C.蛔虫−−环节动物D.海葵−−软体动物【答案】A【解析】【分析】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两侧对称)、体壁具有三胚层、有梯状神经系统、无体腔,有口无肛门;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构成,真体腔,有刚毛或疣足;线形动物身体细长,体表有角质层,圆柱形,不分节,体壁由三胚层组成;腔肠动物生活在水中,体表有刺细胞,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课时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2.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待问题。
3.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习重点: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学习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教师提问:每到冬天,森林里都铺满一层厚厚的落叶。
年复一年,森林里的落叶会不会越积越厚呢?为什么?学生回答:不会。
落叶最终会被细菌和真菌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归还到自然界中。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植物,地球将失去绿色,动物就会饿死。
如果没有动物,生态平衡也难以维持。
如果没有细菌和真菌,生物圈会是什么状况呢?学生活动: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设计意图:情境设置,导入新课,提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提问:①食品腐败或发霉的原因是什么?②水果或者面包发霉腐烂后,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了什么物质?③细菌和真菌是怎样生活的?④细菌和真菌虽然个体小,不像动植物那样惹人注目,但它们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是不可低估的。
它们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①细菌和真菌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获得物质和能量,导致食品腐烂。
②有机物被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③细菌和真菌通过分解动植物遗体和其他有机物来维持自身的正常生活,属于异养型生物。
④大多数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就会堆积如山,动植物就会丧失生存的空间。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细菌和真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长期或暂时生活在其他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称为寄生。
教师提问:你了解过身边关于寄生的信息吗?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内容,踊跃发言;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进行补充。
细菌和真菌中有一些种类是寄生生活的,它们能够从活的动植物体和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导致动植物和人患不同的疾病。
【人教版】《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考试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肺呼吸并用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是鸟类特有的特征B.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是不利的C.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蜘蛛结网属于先天性行为D.长颈鹿为躲避敌害快速奔跑,只靠运动系统就能完成【答案】C【解析】A、鸟类用气囊辅助呼吸,这是其特有的特征,哺乳动物也是用肺呼吸,体温也恒定,A错误;B、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适度取食,对植物生长无害,可促进其生长,若取食过度则会对其生长和繁殖不利,B错误;C、蜘蛛属于节肢动物,蜘蛛结网的行为是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决定,属于先天性行为。
C正确;D、长颈鹿为躲避敌害快速奔跑,需要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参与提供能量,运动系统完成,D错误。
故选C。
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诗中描述的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①前肢变为翼②体温高而恒定③体内有气囊④胎生、哺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C【解析】【分析】鸟类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体内有气囊,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体温高而恒定;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这些特点都是与空中生活相适应的。
【详解】“黄鹂”“白鹭”都属于鸟类,适应于飞行生活,其结构特点为:①前肢变成翼;体表被覆羽毛;身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行时的阻力;③体内有气囊,双重呼吸,可以供给充足的氧气;②体温高而恒定;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直肠很短,能减轻体重,这些特点都是与空中生活相适应的。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鸟类的主要特征,明确“黄鹂”“白鹭”都属于鸟类。
3.“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下列关于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是①食量大、消化快,以满足飞行时所需的能量②前肢覆羽成翼③双重呼吸④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⑤体温恒定A.②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鸟类的身体大多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空气的阻力,用肺呼吸,气囊辅助完成双重呼吸,有的骨中空,有的骨愈合,食量大,为飞行提供能量,直肠短,消化能力强可减轻体重,适于飞行;胸肌发达,利于牵动两翼完成飞行动作,体温恒定与飞行无关,可见C正确。
初中生物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知识点
1.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和它们生存的环境的总和。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水圈
和陆地圈。
2.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繁殖和
相互作用。
3. 动物是生物圈中的一类生物,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等。
它们通过摄食、呼吸、生殖等方式维持生命活动。
4. 植物是生物圈中的另一类生物,包括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等。
它们通过光合作用
利用太阳能,并与大气和土壤中的其他物质相互作用。
5. 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水体、土壤和其他环境中,并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重要作用。
6. 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的食物
关系,而食物网则展示了更复杂的食物关系网络。
7. 生物圈中的生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的调节和平衡。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
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了大气中氧气的含量。
8. 生物圈中的生物还面临着各种生存压力,如食物的竞争、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
这些因素对生物圈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要影响。
9. 了解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对于人类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生物圈中的生物,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专题四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包括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课标诠释】本专题的内容包括动物与细菌、真菌两部分,其中动物部分与原教材相比变化最大,这部分内容不再是按动物的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解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是把动物放在它生活的环境中,按其生活环境分为三种:即水中生活的,陆上生活的,空中飞行的三类讲解。
讲解时着重讲解动物与环境的适应性特征及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能较好地体现《课程标准》关于动物的类群重点阐述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要求。
在讲解动物的运动及行为时,着重讲解动物的运动及行为的结构基础或形成的机制,以及动物运动及行为的适应意义,说明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讲解细菌和真菌时教材内容既包括《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包括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说明食品的腐败原因以及运用食品保鲜的一般方法。
本专题的能力要求有以下几个特点:加大了科学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队,对探究实验重在探究方案的设计;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本专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让学生知道即使地球上没有人类,每种生物对生物圈的存在和发展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具有独立的价值;认识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专题的重点是:鱼类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蚯蚓与在土壤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兔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昆虫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分;细菌与真菌的形态结构与营养和生殖特点。
难点是: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特点;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分。
考点是:各种鱼鳍的作用;鳃的结构与功能特点;蚯蚓的运动;兔的形态结构;鸟的形态结构;鱼类、环节动物、节肢动物、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组成;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区分;细菌与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殖与营养;动物、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知识梳理】本栏目主要按专题对知识进行梳理,把知识要点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能从整体上更系统、方便地掌握本专题中的基础知识。
内容处理上尽可能体现出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
本专题一定要对学科知识按照知识版块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提炼,加深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联系,在巩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运用,着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鱼靠游泳获取食物的器官是鳍,分为:背鳍(保持鱼体平衡,防止鱼体侧翻)、胸鳍(保持鱼体平衡,防止左右摇摆;还有转换方向的作用)、腹鳍(保持鱼体平衡,防止左右摇摆)、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还可以控制运动的方向)、臀鳍。
2.鱼在水中呼吸的器官是鳃,鳃的主要结构是鳃丝,鳃的功能是完成气体交换。
3.鱼类的主要特征。
4.陆地生活的动物具有的特征:具有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的结构;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5.蚯蚓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6.蚯蚓的呼吸靠湿润的体壁。
7.兔适于植食性的特点:无犬齿;盲肠发达。
8.兔属于恒温动物、哺乳动物。
9.鸟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
10.昆虫与飞行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11.动物运动中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关系:肌肉收缩牵引骨绕关节运动。
12.区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13.动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14.细菌的形态(小;单细胞;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结构(无成型的细胞核)、分布、营养(大多是异样)、生殖(分裂生殖)。
15.真菌的形态(有个体微小的,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结构(有真正的细胞核)、营养(异样)、生殖(孢子生殖)。
16.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精题解析】精选最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或经典的竞赛试题,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寻根探源,排除思维障碍,点拨避错技巧,从而使学生获得最简捷的钥匙思路和方法。
每个专题选取6-10个例题,其中2/3为选择题,1/3为非选择题,选择题中可以有1-2个多项选择。
〖例1〗下列关于鱼鳍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尾鳍的摆动产生运动的动力B.胸鳍、腹鳍决定运动的方向C.胸鳍与转换方向有关D.背鳍、臀鳍对维持身体的平衡无关解析:通过观察和探究可知,鱼游泳是尾鳍的左右摆动能产生前进的动力,但不如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产生的动力大;胸鳍、腹鳍主要维持身体的平衡;背鳍、臀鳍也有一定的协调作用;胸鳍与转弯有关。
答案:C〖例2〗关于鸟类的双重呼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双重呼吸提高了气体交换的效率B.每呼吸一次空气两次经过肺C.肺和气囊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D.双重呼吸是鸟类特有的呼吸方式解析:鸟类具有气囊,进行双重呼吸。
鸟类飞行时需要高氧和高能量,与此相适应鸟类的呼吸系统由以肺为主的气管网和气囊组成。
气囊是鸟类体内独具的贮气和冷却的装置,是进行双重呼吸的重要器官。
另外,气囊还能减轻鸟体飞行时的比重,减少肌肉以及内脏间的摩擦,并能散发飞行时产生的大量热量,对调节、恒定鸟类飞翔时的体温起了重要作用。
有人计算一只飞行的家鸽,吸入的空气的3/4用于散发飞行时的热量。
鸟肺是一个由大量相互连通的毛细支气管组成的缺乏弹性的海绵体。
毛细支气管表面布满了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就在毛细支气管与毛细血管壁之间进行。
答案:C〖例3〗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是()A.肺和膈B.膈和胎盘C.盲肠和胚胎D.大脑和子宫解析:哺乳动物所特有的将胸腔和腹腔分开的横隔膜,在运动时可改变胸腔容积,它通过肋骨的升降来扩大或缩小胸腔的容积,使哺乳动物的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以完成呼气和吸气。
而胎生、哺乳等特有的特征,保证其后代有高的成活率及一些种类的复杂社群行为的发展。
答案:B〖例4〗农田土壤的表层,自生固氮菌的含量比较多。
将用表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特制的培养基上培养,可将自生固氮菌与其它细菌分开。
对培养基的要求是()(1)加抗生素(2)不加抗生素(3)加氮素(4)不加氮素(5)加葡萄糖(6)不加葡萄糖(7)370C恒温(8)280C~300C温度下培养A.(1)(3)(5)(7)B.(2)(4)(6)(8)C.(2)(4)(5)(8)D.(1)(4)(6)(7)解析:抗生素能抑制细菌的繁殖,而固氮菌是细菌,所以不加抗生素;因能自生固氮菌,所以不加氮素;固氮菌是异样菌,所以需要葡萄糖;温度既能影响生物的代谢,同时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使培养基熔化。
答案:C〖例5〗猫在饥饿时对纸片都感兴趣,吃饱后,往往对老鼠的叫声也不能引起反应,这说明()A.猫的行为刺激来自身体内部B.鼠叫不是猫行为刺激的原因C.饱食后的猫,其神经系统变得迟钝D.猫的行为是内外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是反射。
引起动物反射活动的刺激可来自机体的外部或内部,或二者共同作用。
饥饿状态下,猫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增强,说明了内部刺激强化了外部刺激,猫的行为是两种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A,也不是B。
胃的充盈(饱食)就是对猫的一种刺激,猫对这种刺激的反应是不再进食,是一种先天行为。
因此,C是不对的。
答案:D〖例6〗蚯蚓体表的黏液,除表皮层分泌以外,还有()A.唾液B.生殖液C.体腔液D.排泄液解析:正常情况下生殖腺分泌的液体不能到体表来,更不能经常分泌。
蚯蚓在体表干燥或受刺激时,沿背中线位置上的一列背孔都张开,从孔中射出体腔液,参与体表黏液的组成,以湿润体表、减少摩擦、有利与呼吸。
答案:C〖例7〗蹲着的人要站起来,下肢活动主要是由哪块肌肉收缩完成的()A.股四头肌B.臀大肌C.腓肠肌D.A+B解析:本题是考察对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功能的分析题,蹲着的人站起来,体态上发生的变化是:小腿和大腿由屈到伸,前一个变化由伸小腿引起;后一个变化由伸大腿引起。
伸小腿和伸大腿分别由股四头肌和臀大肌收缩引起的。
答案:D〖例8〗细菌与水绵细胞相比,不同的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绵属于植物类群中的藻类植物,它的细胞具有植物细胞的一切特点,而细菌细胞结构中没有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液泡和成形的细胞核。
这也是将细菌从植物界划出的主要原因。
答案:成形的细胞核,液泡,叶绿体〖例9〗木耳和香菇都属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
解析:木耳和香菇都是营腐生生活的真菌,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分解者的作用。
答案:分解者〖例10〗中药中的蝉蜕是指蝉幼虫的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外骨骼一旦分泌完成后,便不能继续扩大,限制了体内组织器官的生长。
节肢动物为了摆脱外骨骼的限制,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了蜕皮现象。
蜕皮时,表皮细胞分泌一种酶,将几丁质溶解,使角质层破裂,个体钻了出来,并重新形成外骨骼。
在新外骨骼未完全硬化之前,个体得以生长,增大体积。
所以正在迅速成长的节肢动物,其蜕皮次数较多。
不再长大时,蜕皮现象也就停止了。
答案:外骨骼【典题演练】针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特别是重点、难点,按照由易到难的梯度(易、中、难的比例按2∶3∶5),精选习题,以巩固、加深、活用所学知识,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目的。
格式:典题演练一、选择题(1-30小题为单选,每小题1分,31-40小题为多选,每小题2分,共50分)1.推测人体关节内关节软骨的作用():A.保护关节头、关节窝的作用B.促进关节生长的作用C.减小关节运动时的摩擦作用D.成年后相互融合有牢固关节作用答案:C2.蚂蜂遭受到袭击时,蜂群共同向侵犯者发起攻击,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看,其行为应属于:()A.攻击行为和社会行为B.防御行为和社会行为C.取食行为和社会行为D.学习行为答案:B3.对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叙述中,下列哪项不正确?()A.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先天性行为。
B.科技人员用一种蜕皮激素(加速幼虫的变态)喷洒在菜青虫身上,可加速其蜕皮变蛹,缩短菜青虫取食嫩叶的时间。
C.菜青虫只喜欢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这说明此植物体内有着特殊的物质吸引菜青虫、菜粉蝶。
D.在众多菜叶中,菜青虫只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这是学习、意识行为。
答案:D.4.下列各项中,不是动物行为的是:()A.野鸭食鱼B.野鸭无齿C.野鸭产卵D.野鸭南飞答案:B.5.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A.大山雀偷饮牛奶B.蚯蚓走迷宫C.猕猴做花样表演D.母鸡哺育小鸡答案:D.6.“鹦鹉学舌”是同学们熟悉的成语,鹦鹉的这种行为属于:()A.学习行为B.先天性行为C.经验行为D.适应行为答案:A7.在生长着许多水生植物的池塘中养鱼,经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