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控污染源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63.53 KB
- 文档页数:8
太原市环境保护局文件市污普办[2008]8号关于重点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方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各县(市、区)、开发区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办公室,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普查办《工业源及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技术规定》(以下简称技术规定)的有关要求,为了更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市各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实际情况,市普查办从二月二十日开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组织市内十三个重污染行业的65家企业采用监测法、系数法和衡算法分别对各企业排放的主要污染物进行了测算和对比,并多次召开了专门会议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填报原则,现通知如下:一、烟煤开采和洗选、铁矿采选、化工(无机酸制造、无机碱制造、氮肥制造、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合成树脂制造)、铝冶炼等四个行业的企业,如有符合《技术规定》要求的监测数据,可按监测法填报,否则按系数法填报,烟煤开采和洗选行业企业无组织粉尘的测算方法见附件。
二、造纸、平板玻璃、金属表面处理及热处理等四个行业的企业按系数法填报。
三、火力发电行业的企业,装机容量在200MW以上的按系数法填报,其余小火电企业按监测法填报。
燃料硫份、灰份均采用企业自测值。
四、热力生产和供应(一)燃煤锅炉:市管工业企业的锅炉按实测值计算,其余县(市、区)和三个开发区管理的锅炉按系数法填报,燃料灰份取34%,硫份取1.4%,脱硫效率:冲击水浴设施等按50%计算,麻石水膜加旋流板按70%计算;除尘效率按国家给定系数计算。
(二)型煤锅炉:见附表。
五、钢铁冶炼、铁合金冶炼行业的企业,除太钢按监测法填报以外,其余原则上按系数法填报。
六、焦化行业的企业,废水、固废和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按监测法填报,废气中粉尘的排放量按系数法填报。
七、水泥行业的企业按系数法填报。
八、按监测法填报的企业,凡属市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企业,其监测数据均按目标责任制考核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煤炭开采洗选业煤(料)堆场无组织排放测算方法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日主题词:工业源排放量核算通知抄报:省污染源普查领导组办公室、市污染源普查领导组、荣彤副市长抄送:市污染源普查各成员单位太原市型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核定参照表煤炭开采洗选业煤(料)堆场无组织排放测算方法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排放的粉尘通常采用系数法测算。
三废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一、“三废”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三废”排放量及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很多,除去实测法外(实测及其计算方法在此不作介绍),归纳起来主要有二种:一种是物料衡算法;一种是经验计算方法。
1.物料衡算法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物料量等于产品重量和物料流失量的总和。
即:ΣG=ΣG1+ΣG2式中:ΣG-投入物料量总和:ΣG1-所得产品量总和;ΣG2-物料或产品流失重量之和。
2.经验计算法根据生产过程中单位产品的经验排放系数与产品产量,求得“三废”及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称为经验计算法。
采用经验计算法计算水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时,通常又称之为“排污系数计算法”。
排污系数是指在正常技术经济和管理条件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产生的污染物数量的统计平均值或计算值。
排污系数目前使用的有二种:一种是受控排污系数,即在正常运行的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所排放的污染物的量;另一种是非控制排污系数,即在没有污染治理设施的情况下生产某单位产品排放的污染物的量。
一般情况下,非控制排放系数大于受控制排放系数,二者之差即为污染治理设施对污染物的单位产品去除量。
排污系数是在用实测、物料衡算和经验估算三种方法所获得的原始产污和排污系数的基础上,采用加权法计算出来的。
目前能查找到的工业产污和排污系数的主要参考手册有二本:一本是国家环保总局科技标准司组织编辑的“工业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系数手册”。
该本手册给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轻工、电力、纺织、化工、铜铁和建材等七个工业部门根据统一的技术要求确定的不同产品,不同生产工艺,不同生产规模和不同技术水平下的产污和排污系数,包括原始系数、个体系数、一次系数、二次系数、二次系数、2000年控制系数建议值,以及国外同行业的对比数据等。
同时给出了我国主要燃煤设备(包括工艺锅炉、茶浴炉和大灶)燃煤产生烟尘、SO2、和NOx等的产污和排污系数;另一本是从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科研项目“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研究”中筛选出来的“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系数手册”。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发〔2007〕36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同意发展改革委、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分别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的《单位GDP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监测体系实施方案》、《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称三个方案”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以下称三个办法”,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充分认识建立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约束性指标。
建立科学、完整、统一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以下称三个体系”,并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是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三个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三个方案”和三个办法”的要求,全面扎实推进三个体系”的建设。
二、切实做好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各项工作。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节能减排统计制度,按规定做好各项能源和污染物指标统计、监测,按时报送数据。
要对节能减排各项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加强统计执法检查和巡查,确保各项数据的真实、准确。
严肃查处节能减排考核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严禁随意修改统计数据,杜绝谎报、瞒报,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肃性。
要严格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纪律,对列入考核范围的节能减排指标,未经统计局和环保总局审定,不得自行公布和使用。
要对各地和重点企业能耗及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三个体系”建设情况以及节能减排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严格执行问责制。
工业涂装工序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量计算方法一、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现阶段工业涂装工序VOCs排放量计算。
本方法适用于工业涂装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排放管理。
本方法也适用于汽车修理与维护业中的涂装工序VOCs排放量计算。
二、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方法。
2.1 挥发性有机物本方法所称VOCs,是指特定条件下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统称。
具有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非甲烷总烃(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含氧有机化合物(醛、酮、醇、醚等)、卤代烃、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
2.2 非甲烷总烃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检测器有明显响应的除甲烷外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以碳计)。
2.3 实测法通过对企业排气筒或无组织排放源进行监测获取数据,并计算相应环节排放量的方法。
2.4 公式法利用公式表征生产过程物料的物理化学过程,从而计算排放量的方法。
2.5 物料衡算法指根据物质质量的守恒原理,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物料变化情况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计算获得产生量或排放量的方法。
2.6 涂装将涂料涂覆于基底表面形成具有防护、装饰或特定功能的涂层过程,又叫涂料施工。
2.7 工业涂装工序工业生产中涂料调配、表面处理(脱脂、除旧漆等)、涂覆(含底涂、中涂、面涂、清漆)、流平、干燥等环节的生产工序。
2.8 涂料涂于工件表面形成具有腐蚀保护,装饰或特殊性能(如标示,绝缘,耐磨等)的连续固态涂膜的一类液体或固态材料的总称。
2.9 固化剂是经过缩合、闭环、交联或催化等化学反应,引发油漆树脂单体聚合固化的物质或混合物。
2.10 稀释剂涂装过程中,添加于涂料中,用于调节涂料树脂的溶解性、挥发速度的物质。
2.11 溶剂型涂料以有机溶剂为介质的涂料(或用有机物作为溶剂的涂料)。
2.12 水性涂料本方法中指完全或主要以水作溶剂或者作分散介质的涂料。
2.13 粉末涂料不含溶剂的粉末状涂料。
三、计算方法工业涂装工序VOCs 排放量计算采用全过程物料衡算法,见公式1-1。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颁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时间:2003-02-28实施时间:2003-07-01修订时间:发文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1号令时效性:有效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字第369号),特制定《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
现予发布,自2003年7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三年二月二十八日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第一条为规范排污费征收标准的管理,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以下简称《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排污者”),必须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排污费。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下列排污收费项目向排污者征收排污费:(一) 污水排污费。
对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污水排污费;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本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计征的收费额加一倍征收超标准排污费。
对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水、按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的,不再征收污水排污费。
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接纳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污水,其处理后排放污水的有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悬浮物和大肠菌群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的,按上述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本办法规定的收费标准计征的收费额加一倍向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营单位征收污水排污费,对氨氮、总磷暂不收费。
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排放的水,不征收污水排污费。
(二)废气排污费。
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按照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计征废气排污费。
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1. 引言在全球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背景下,为了全面了解我国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情况和对环境的负荷,进行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必要的。
本手册旨在提供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参考值,以便各地能够准确计算和监控生活污染源的排放量,制定科学可行的污染治理措施,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目标。
2. 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概念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是指生活污染源在生产、消费等过程中,单位产出或单位消耗所排放的污染物量。
通过研究不同生活污染源的产排污过程并测量其污染物排放量,可以计算出相应的产排污系数。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活动的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存在差异,因此进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是必要的。
3. 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测量方法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测量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取样分析和数据统计等。
在实地调查过程中,需要考察生活污染源的规模、运营方式、生产工艺等因素;取样分析则主要是通过采集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样本,进行化验和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含量;数据统计则是将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计算出相应的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
4. 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应用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作为重要的环境管理指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可以用于全国、地区、行业或企业的污染源调查和排放量统计,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
其次,产排污系数可以作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的依据,有利于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
此外,污染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核算等都离不开准确计算产排污系数。
5. 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局限性与挑战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计算与测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是估算值,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在调查样本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其次,不同地区、行业、企业的情况差异很大,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的具体数值会受到这些差异的影响。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活污染源产排污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引言:近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污染物排放成为影响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减排措施和政策。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是一种常用的手段,通过对污染物总量进行核算和管理,促进企业等污染源的减排工作。
本文将探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的细则和具体实施方法。
一、核算范围和核算方法1. 核算范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应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其中,大气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和PM10)等;水体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等;土壤污染物包括重金属(铅、汞等)等。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所调整。
2. 核算方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应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例如,大气污染物采用吨或公斤,水体污染物采用毫克或克,土壤污染物采用毫克或克。
核算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和各项准则,可以采用数据统计、监测、模型计算等多种手段进行核算。
二、减排责任和指标管理1. 减排责任:各企事业单位应根据污染物排放情况并结合环境要求,制定相应的减排目标和责任。
减排责任可以根据企业规模、产业类型、排放程度等因素进行划定,逐步实现减排目标。
2. 减排指标管理:为了评估和监测减排实施情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例如,大气污染物可以采用年度总排放量、排放强度等指标进行管理;水体污染物可以采用单位面积或单位生产量排放量等指标进行管理;土壤污染物可以采用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等指标进行管理。
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行业减排指标。
三、减排措施和技术支持1. 减排措施:在制定减排措施时,应优先考虑源头控制和综合治理,采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转移、转化和排放的措施。
例如,通过提高生产工艺、更新设备、改善管理等方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还可以采取环境税收、污染排放许可证制度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积极减排。
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13201--91(1991年8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 1992年6月1日实施)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所辖地区指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2 引用标准GB 3095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GB 9137 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 TJ 36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3 总则3.1 本标准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而制定。
3.2 本标准是指导制定和修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方法标准。
3.3 本标准以大气质量标准为控制目标,在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规律的基础上,使用控制区(定义见4.1条)排放总量允许限值和点源排放允许限值控制大气污染的方法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外,各地还可结合当地技术经济条件,应用最佳可行和最佳实用技术方法或其他总量控制方法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3.4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列入项目的污染物排放允许限值,不得宽于本标准方法计算的排放限值和国家有关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
3.5 本标准各条规定在一般条件下具有同等效力,但对同一污染源标准中各条所确定的允许排放限值不一致时,应以其中最小允许排放限值为准。
3.6 附录中各条规定供使用本标准时参考。
4 气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及大气环境功能分区4.1 气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以下简称总量控制区)是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城镇规划、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要求而决定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的区域。
总量控制区以外的区域称非总量控制区,例如广大农村以及工业化水平低的边远荒僻地区。
但对大面积酸雨危害地区应尽量设置SO2和NOX排放总量控制区。
4.2 大气环境功能区是因其区域社会功能不同而对环境保护提出不同要求的地区,功能区数目不限,但应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及城乡总体规划分为一、二和三类与GB 3095中3类大气质量区相对应,即:一类区:为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疗养地等。
附件四川省环境保护税应税污染物排放量抽样测算方法(试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财政部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关于全面做好环境保护税法实施准备工作的通知》(财税〔2017〕62号)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法。
一、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无法进行实际监测或者物料衡算的第三产业的小型排污者和施工扬尘2个行业相关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
二、污染物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一)第三产业排污者污水排放量计算公式污水排放量(吨/月)=用水量(吨/月)×行业污水排放系数污水排放量:排污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污水排放量;用水量:排污者在正常经营活动中的用水量;行业污水排放系数:通过对小型排污者的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进行测算及行业分类统计,结合《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相关技术规范,具体行业类型及对应的产污系数,见表1。
表1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手册中的小型三产污水排放系数(二)施工扬尘排放量计算公式扬尘排放量=(扬尘产生量系数-扬尘排放量削减系数)(千克/平方米·月)×月建筑面积或施工面积(平方米)扬尘产生量系数和扬尘排放量削减系数是参照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排污申报与排污费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14〕80号)中相关系数执行,见表2。
表2施工扬尘产生、削减系数表注:1.施工扬尘定义施工扬尘是指本地区所有进行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拆迁工程和道桥施工工程等施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等粉尘的总称。
2.制定依据施工扬尘产生量是按照物料衡算方法,根据建筑(或施工、拆迁)面积、施工期,综合分析全国各地已出台的扬尘排放系数而制定的平均产生量。
3.对于建筑工地按建筑面积计算市政工地按施工面积计算,施工面积为建设道路红线宽度乘以施工长度,其他为三倍开挖宽度乘以施工长度,市政工地分段施工时按实际施工面积计算。
4.施工扬尘控制措施及达标要求建筑工程和市政工程扬尘控制措施达标标准如下,每项控制措施的任意一项基本要求不达标,则该项控制措施视为不达标。
— 3 —附件: 国控污染源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根据《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的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使用自动监测和监督性监测数据计算工业污染源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特制定本计算方法。 一、使用自动监测数据计算污染物排放量 (一)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要求 1.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国控企业”)国控企业应当按照《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353-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和《污染源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环发〔2008〕25号)等相关规范的要求,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包括污染物浓度监测仪、流量(速)计和数采仪等)。 2.环保部门按照上述相关规范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验收。 3.国控企业应当依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 355-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 75-2007》要求,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台账信息,储存足够的备品备件。 4.环保部门要依据《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 — 4 —
审核办法》和《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环发〔2009〕88号)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情况开展监督考核,并根据《关于印发督考核合格标志使用办法>的通知》(环办〔2010〕25号)核发设备监督考核合格标志,确定设备正常运行,自动监测数据有效。 5.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环保部门能够稳定联网,实时传输数据,并保持数据一致。 6.若一季度内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捕集率小于75%时,国控企业应当更换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 每季度有效数据捕集率%=(该季度小时数-缺失数据小时数-无效数据小时数)/(该季度小时数-无效数据小时数)。 (二)数据准备 1.根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判别缺失或失控数据,并进行处理和补遗。 2.根据《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和《国家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的要求,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不正常或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期间,国控企业要采取人工监测的方法向责任环保部门报送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次,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 (三)废水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小时排放量 — 5 —
小时排放量为排污设施正常运行期间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物小时均值浓度与对应的废水小时均值流量的乘积。 610−××=iiiQCD
(1)
式中:
iD—第i小时污染物排放量(千克/小时)
iC—第i小时污染物浓度小时均值(毫克/升)
iQ—第i小时废水排放量小时均值(立方米/小时) 2.日排放量
∑==241iidDD
(2)
式中:
dD—污染物日排放量(千克)
iD—第i小时污染物排放量(千克/小时) 3.月排放量 ∑=dmDD
(3)
式中:
dD—第d日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mD—第m月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4.季度、年度排放量 ∑=mDD
(4) — 6 —
式中: D—季度或年度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mD—第m月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四)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小时排放量 小时排放量为排污设施正常运行期间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物小时均值浓度与对应的烟气小时均值流量的乘积。 610−××=iiiQCD
(5)
式中:
iD—第i小时污染物排放量(千克/小时)
iC—第i小时污染物浓度小时均值(毫克/立方米)
iQ—第i小时烟气排放量小时均值(立方米/小时) 2.日排放量
∑==241iidDD
(6)
式中: dD—污染物日排放量(千克)
iD—第i小时污染物排放量(千克/小时) 3.月排放量 ∑=dmDD
(7)
式中: — 7 —
dD—第d日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mD—第m月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4.季度、年度排放量 ∑=mDD
(8)
式中: D—季度或年度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mD—第m月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二、使用监督性监测数据核定污染物排放量 (一)数据准备 1.监测项目 (1)废水监测项目 企业执行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的,监测项目按照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确定;企业环评报告书有特殊规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环评报告书规定确定;企业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的,监测项目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中表6-2所列确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监测项目按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要求确定。废水监测项目均包括废水流量。对污水处理厂、重点减排环保工程及纳入年度减排计划的重点项目,要同时监测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2)废气监测项目 企业执行行业或地方排放标准的,监测项目按照行业或地方排 — 8 —
放标准确定;企业环评报告书有特殊规定的,监测项目按照环评报告书规定确定;企业执行综合排放标准的,参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技术要求(试行)》(环发〔2000〕38号)附录二确定。废气监测项目均包括废气流量。对重点总量减排环保工程设施,要同时监测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3)对于铅、汞、铬、砷、镉等重金属项目以及对本地环境安全有重大隐患的典型特征污染物要加强监测。 2.监测时间和频次 监督性监测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季节性生产企业生产期间至少每月监测1次,总监测次数不少于4次。 3.质量保证 (1)严格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HJ/T 92-2002)、《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技术规范》(HJ/T 373-2007)的要求,对污染源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2)监测工作应该在实际生产状况下进行,结合工况负荷、生产时间等以及季度和年度的平均工况负荷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排工程设施对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等,企业不得随意调整工况。监测期间,环保部门应有专人负责监督工况,并记录监测期间的生产时间和工况负荷等参数。 (3)应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监测分析方法标准执行。 — 9 —
(4)所有监测人员均持证上岗。 (5)所有监测仪器都经过计量部门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测定前仪器经过校正。 (二)废水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计算时段内排放口污染物排放量,公式为: 3101−×××××=GTFQCP
(9)
式中 P—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某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C—该排放口某污染物监测当日平均浓度(毫克/升)
Q—该排放口监测当日废水排放量(立方米/天)
F—该排放口对应的监测当日生产负荷(%) T—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对应的企业生产天数(天) G—计算时段内该排放口对应的企业平均生产负荷(%)
2.计算该排放口废水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可将一年内各计算时段排放量累加,获得全年排放总量。公式为:
∑==kjjPD1 (10)
式中 D—该排放口某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千克) k—计算时段数
jP—该排放口第j次计算时段某污染物排放总量(千克) — 10 —
(三)废气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1.计算时段内废气排放设备污染物排放量,公式为: 6101−×××××=GTFQCP
(11)
式中 P—计算时段内该废气排放设备某污染物排放量(千克) C—该废气排放设备某污染物小时平均浓度(毫克/立方米)
Q—该废气排放设备小时废气排放量(立方米/小时)
F—该废气排放设备监测小时内生产负荷(%) T—计算时段内该废气排放设备的生产小时数(小时) G—计算时段内该废气排放设备的平均生产负荷(%)
如果一个废气排放设备有多个烟道,每个烟道设置了一个监测断面,则每个烟道的污染物排放量都按照公式(11)计算,该废气排放设备污染物排放量为各烟道排放量之和。 2.计算该排放设备废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公式为:
∑==kjjPD1 (12)
式中 D—该排放设备某废气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千克) k—计算时段数
jP—该排放设备第j次计算时段某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