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数学小学五年级下册上册有趣的溶解现象1公开课优质课教案五制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科学《有趣的溶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有趣的溶解》,主要内容包括溶液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溶解的原理;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特征及分类。
2. 了解溶解的原理,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溶解的原理,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教学重点:溶液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溶解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显微镜、投影仪、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食盐、糖、水等)。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尺子、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糖溶解在水中),引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1) 溶液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 溶解的原理。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 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学生讨论并分析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与溶解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溶解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溶液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 溶解的原理。
3.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溶解现象,并分析其溶解原理及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学生对溶液的概念、特征及分类有了深入理解,但对溶解原理和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2. 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分组实验。
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解析(一)溶解的原理溶解的原理是本节课的核心难点,涉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有趣的溶解现象——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现象的特点;学会用数学方法描述和计算溶解过程;了解影响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溶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基本概念:溶质、溶剂、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2. 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观察溶解过程中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变化,用数学语言描述溶解过程。
3. 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影响因素:温度、搅拌、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等。
4. 溶解过程的计算:根据溶解速度和程度,计算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了解影响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2. 教学难点:溶解过程的计算,分析影响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溶解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的颜色、气味、温度等变化,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变化,分析影响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4. 小组讨论:各组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影响溶解速度和程度的因素,总结实验结论。
5. 溶解过程的计算:根据实验结果,计算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变化。
6.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 结果评价:检查学生对溶解基本概念的掌握情况,分析学生计算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质量变化的能力。
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结果,及时给予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溶解现象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溶解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3. 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重点: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溶解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试管、滴管、量筒、天平、食盐、糖、醋、酒精、水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粉笔、盐、糖等,询问学生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点。
2. 学生回答:这些物品都是固体。
3. 教师提问:这些固体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学生回答:能。
4.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趣的溶解现象。
二、新课讲解1. 讲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概念:溶解是指固体、液体或气体在另一种液体中均匀分布形成溶液的过程。
(2)特点:①溶解过程中温度不变;②溶解过程中溶液的颜色、味道等发生变化。
2. 讲解溶解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1)规律: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②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有关。
(2)影响因素:①温度;②溶剂的种类;③溶质的种类;④溶剂的量。
3. 讲解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操作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②称量溶质和溶剂;③将溶质加入溶剂中;④用玻璃棒搅拌;⑤观察溶解过程。
(2)注意事项:①实验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②避免溶液溅到皮肤和眼睛;③实验完毕后,及时清洗实验器材。
三、课堂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溶解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对溶解现象有了哪些了解?2. 学生回答:了解了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了溶解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学会了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有趣的溶解现象教材版本: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溶解的基本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溶解的基本规律和方法3. 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重点:1. 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学难点:1. 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2. 溶解实验的操作技巧和观察要领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等2. 实验材料:食盐、糖、咖啡、水等3. 教案、PPT、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茶叶在水中溶解、糖在咖啡中溶解等。
2. 提问学生:什么是溶解?溶解有哪些特点和规律?二、讲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讲解溶解的定义和特点,如溶质、溶剂、溶液等。
2. 通过实例讲解溶解的基本规律,如溶解度、饱和溶液等。
三、讲解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1. 讲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如溶解食盐、糖等。
2. 强调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准确观察等。
四、学生实验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溶解实验,观察溶解现象。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实验结果讨论和分析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溶解现象的规律和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溶解的基本规律。
六、总结和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溶解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问学生: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如何判断溶解是否饱和?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2. 布置一道关于溶解现象的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溶解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以及进行溶解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对溶解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有趣的溶解现象-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溶解现象,并且能够区分溶解与不溶解的物质。
2.学会观察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4.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
二、教学重点1.学会如何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
2.分辨不溶解和溶解物质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1.对溶解现象的概念理解。
2.通过实验观测,判断出物质是否可以溶解。
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盐、酸性物质、饮料等。
2.教学PPT、实验书籍、实验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溶解现象这一知识点,并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些材料可以在水中溶解。
(二)实验过程1.实验一:在玻璃杯中加入盐,观察是否可以溶解。
2.实验二:在玻璃杯中加入酸性物质,观察是否可以溶解。
3.实验三:在玻璃杯中加入饮料,观察是否可以溶解。
(三)实验结果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并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实验现象。
(四)实验总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你用什么物质做了哪些实验?2.它们都可以在水中溶解吗?为什么?3.你观察到什么有趣的现象?(五)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有趣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思考。
六、作业布置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一个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并写出实验步骤、结果和感想。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到溶解这个知识点。
通过自己的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溶解的原理,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以实验为核心,通过更加丰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拓宽知识面。
《有趣的溶解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溶解的实验操作3. 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溶解的实验操作。
2. 教学难点: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溶解的量的计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溶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有哪些特点?2. 新课导入(1)讲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基本概念,如溶剂、溶质、溶液等,并理解溶解的特点,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2)演示溶解的实验操作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实验操作步骤,如取药品、溶解、观察等,并引导学生注意实验中的安全事项。
3. 实践操作(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进行一次溶解实验,观察溶解的过程和结果,并记录下来。
(2)讨论与分享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溶解的原理是什么?4. 应用与拓展(1)讲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溶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清洁剂、饮料、药品等。
(2)讲解溶解的量的计算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计算溶解的量,如溶解度、摩尔浓度等。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溶解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五、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
2. 检查学生的实验报告,了解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
3. 通过课后作业或小测验,了解学生对溶解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素材,用于导入和讲解。
2. 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药品等,用于实验操作。
有趣的溶解现象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106—107页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2.通过参与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实验研究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3.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每名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地对比、分析,并推广为数学知识。
教学难点:引导鼓励学生对自己观察到的各种现象、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具准备:课件、食盐、石块、玻璃棒、量筒、自来水、抹布、烧杯、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活动引入,揭示课题1.复习旧知,做好铺垫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个量筒,都装了一些水,现在我把一些沙子放到一个量筒中,你看有什么变化?生:老师,我们发现水面升高了。
师:为什么水面升高了?预设:因为沙子占有一定的空间,沙子放进水里就要排开同样体积的水。
所以水面升高了。
提出要求:利用前面学过的数学方法,想办法测算算出沙子的体积,再具体地说说你们的方法或过程。
(学生活动:利用工具分组测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具体测量、计算方法及结果,再班内汇报交流,重点交流测算根据。
)质疑:那么现在杯中水与沙子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你能用一个等式表示吗?预设:水的体积+沙子的体积=沙子和水的体积和。
(板书)2.演示实验,揭示课题提出问题:老师现在把食盐放到水中,搅拌一下,你发现了什么?预设:食盐消失在水中,变成盐水了。
小结:对,像食盐这样均匀的分布在水中就称为溶解。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溶解现象”。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学习新知1.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谈话:将适量的盐放入适量的水中,盐和水会变成盐水。
试着猜想一下,盐水的体积跟食盐的体积和水的体积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预设猜想:水的体积+食盐的体积=盐水的体积追问:你打算怎样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你们的猜想?请简要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包装盒—有趣的溶解现象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总结这样一个过程感知体积概念。
2、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感知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感知体积概念,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导入】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师:同学们,你们都很熟悉《乌鸦喝水》的故事吧?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课件显示《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故事看完,问题来了,为什么乌鸦把小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会上升呢?你来回答。
师:哦,你认为是因为石子在瓶子里占了一定的空间,是这样吗?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活动】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活动一:(1)、实验一:把一块儿石头放入有半杯水的水杯中,水面会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师边读边出示实验用的物品)师:谁先来猜一猜?你来。
师:哦,水面会上升。
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来验证一下,开始。
(师操作)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来说。
师:发现把石头放入水杯中,水面果然上升了。
这是为什么呢?你说。
师:是因为石头在水杯中占了一定的空间,空间这个词用的非常好(板书:空间)。
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2)、实验二: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水杯,其中一杯装满细沙,另一杯中放入一大块儿石头,将第一杯中的细沙倒入第二杯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师边读边出示实验用的物品)师:谁先来猜一猜?你来。
师:哦,第一杯里的沙子会有剩余。
是这样吗?请同学们继续验证一下吧,开始。
(师操作)师: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你来说。
师:发现沙子果然有剩余。
这是为什么呢?你说。
师:也是因为石头在杯子里占了一定的空间。
那么你能说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占有一定的空间吗?师:对,我们的课桌占空间、黑板占空间、数学课本、文具盒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看来,生活中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板书:物体占)。
《有趣的溶解》教案(通用10篇)《有趣的溶解》篇1课前学习活动设计:在开展此活动之前,我首先考虑了以下问题:(一)这个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活动所涵盖的教育价值,有助于达成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三)合理的环节设计是否有可行性。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对溶解的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能用搅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溶解,有些不可以溶解。
3.能大胆描述自己在实验中看到的发现,增强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透明的塑料杯、吸管、方糖、苹果、卫生纸、盐、砂糖、奶粉、黄豆、绿豆、大米、绿豆、水彩笔、温水。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赵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个神秘礼物,来看看,是什么吧!(一遍说一遍揭开罩布)出示一杯糖水,让幼儿猜想片刻后,请一个幼儿来尝尝。
“某某小朋友,你来尝一尝吧!好喝吗?”(幼:好喝)是什么味道的啊?(幼:甜的)咦?怎么会是甜的呢?(幼:里面有糖)有糖呀?糖在哪里呢?找老师怎么没有看见呢?小朋友们看见了吗?(没有)那糖在哪里呢?(幼:在水里化了)师:刚才有小朋友说,是糖化了,和水宝宝做朋友了,所以我们看不见它。
真的是这样的吗?(做疑问状)要不,我们把糖宝宝和水宝宝请出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好不好?(幼:好)二、教师示范及个别幼儿操作溶解现象1.教师示范,幼儿观看,端出水和糖,引导幼儿观察方糖的形状,并继续以变魔术的形式继续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吸管搅拌方糖,并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方糖由大变小最后不见了。
引出这种化了的现象叫做溶解。
2.个别幼儿操作奶粉的溶解。
刚才,方糖和水宝宝做朋友了,在水里溶解了。
那么,奶粉会不会和水宝宝做朋友,在水里溶解呢?请小朋友上来变魔术,看奶粉到底溶解没有,好吗?请一名幼儿进行搅拌的操作。
根据实验过程,说出奶粉在水里溶解了。
(先端一杯水放在前面,再端一杯奶粉,把奶粉倒进杯子里,拿一个魔术棒,搅一搅,搅一搅奶粉不见了,在水里溶解了。
有趣的溶解现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逐步认识“溶解”现象。
2.学生参与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等系列实践活动,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过程。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质疑、判断、操作和归纳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求知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学会用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地对比、分析,并就溶解现象的实验结果达成共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设计:
本课的设计,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验材料,采用猜想、实验验证、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教师关键处点拨,让学生经历一个比较完整的小课题研究过程。
在教学准备上,为每组学生提供食盐、石块、玻璃棒、水、量筒、实验记录单等物品和器材。
其次,指导学生熟练量筒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有趣的溶解现象
石块放入水中: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石块和水的体积和看得见、没溶解
食盐放入水中:食盐的体积+水的体积≠盐水的体积
消失、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