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393.50 KB
- 文档页数:3
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的应用准确率分析作者:***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20年第27期【摘要】目的:分析肝癌患者臨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的应用准确率。
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患者108例。
根据诊断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4例。
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照组应用MRI平扫诊断,研究组应用肝脏增强CT诊断。
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肝癌的诊断结果、影像学诊断符合情况。
结果: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中≤3 cm的有20例,>3 cm的有34例,肝脏内病灶30例,肝外病灶24例;研究组中≤3 cm 的有22例,>3 cm的有32例,肝脏内病灶28例,肝外病灶26例。
研究组对≤3 cm、>3 cm、肝脏内病灶、肝外病灶的判定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对照组中混合型肝癌有19例,胆管细胞性肝癌有13例,肝细胞性肝癌有22例;研究组混合型肝癌有14例,胆管细胞性肝癌有13例,肝细胞性肝癌有27例。
研究组混合型肝癌、肝细胞性肝癌符合率及总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癌患者临床诊断中,肝脏增强CT的应用准确率较高,可以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肝癌肝脏增强CT MRI 准确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accuracy of liver enhanced CT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 Method: A total of 108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6 to January 2019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agnostic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54 patients in each group. Pathological diagnosis was the gold standard, MRI plain scan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liver enhanced CT was used in the study group. The results of liver cancer diagnosis and imaging diagnosis by the two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20 cases ≤3 cm, 34 cases with > 3 cm, 30 cases of intrahepatic lesions, and 24 cases of extrahepatic lesions. In the study group, there were 22 cases with ≤3 cm, 32 cases with > 3 cm, 28 cases with intrahepatic lesions and 26 cases with extrahepatic lesions. The accuracy of the study group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3 cm, > 3 cm,intrahepatic lesions and extrahepatic le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Pathological diagno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9 cases of mixed liver cancer, 13 cas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and 22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control group. 14 cases of mixed liver cancer, 13 cases of cholangiocarcinoma and 27 cas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study group. The coincidence rate and total coincidence rate of mix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liver cancer patients, the application accuracy of liver enhanced CT is high,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reatment plan for patients, and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Key words] Liver cancer Liver enhanced CT MRI AccuracyFirst-author’s address: Huludao Central Hospital, Huludao 125001, China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0.27.038在临床中肝癌属于常见恶性肿瘤的一种,对患者的生活和身体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需要正确的诊断作为依靠[1]。
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徐红梅【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CT鉴别诊断.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33例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7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与B超扫描,回顾分析诊断结果.结果:CT诊断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准确率均高于B超诊断,较病理手术结果更为接近,且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CT诊断之间存在特异性差异,通过CT鉴别诊断可加以区分,临床意义重大.结论:对于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与延迟扫描可对其作出有效的鉴别,优于B超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期刊名称】《影像技术》【年(卷),期】2016(028)003【总页数】2页(P3-4)【关键词】肝细胞;肝胆管细胞癌;CT鉴别【作者】徐红梅【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445.3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因其病理学之间的差异,使得在治疗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1]。
B超与CT诊断均为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的常用手段,在本次调查中,笔者即分析了不同影像学诊断方法对于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诊断价值,详情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患者40例作为本次调查对象。
其中肝细胞癌患者33例,男24例、女9例,患者年龄为28-75岁,平均(54.8±3.4)岁。
肝胆管细胞癌患者7例,男5例、女2例,患者年龄为35-80岁,平均(63.8±4.4)岁。
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我院对患者实施B超与CT诊断,并将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B超诊断与CT诊断,其中CT诊断详情如下:诊断机器为飞利浦64排CT机、GE HiSpeed NX/I双螺旋CT机与GE LightSpeed 64层VCT检查。
超声造影对肝癌的诊断意义[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肝细胞肝癌的确诊率,分析实际应用过程中超声造影诊断价值。
方法: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来我院就诊并通过病理组织确诊的98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目前较广泛运用的增强CT作为参照对象,验证超声造影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意义。
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患者的病灶经过超声造影和CT增强检查在动脉期都出现增强,其明显强化的表现率分别为100.00%(98/98)、95.92%(94/98),其中CT增强中等强化的表现率为4.08%(4/98),两组检查方法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肝细胞肝癌患者的诊断中,增强CT检查和超声造影在增强模式表现无显著差异,二者可以相互配合来提高临床确诊率。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超声造影;诊断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统计表明我国肝癌的年死亡率为20.40/10万,其中城市为19.98/10万,农村为23.59/10万,分别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二和第一位.全世界每年新发病的肝癌约45%.在我国大陆,尤以东南沿海区域,高发的趋势更为严峻,发病年龄趋于年轻[1]。
目前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增强CT,典型的肝细胞肝癌表现“早出早归”的增强形式,但是肝细胞肝癌的CT增强部分缺乏特异性[2-4]。
新型超声造影剂及造影软件的不断研制,开发和应用,成为超声领域中最前沿的跨学科研究重点,并且随着分子影像学的迅速发展,靶向性微泡造影剂为影像诊断及治疗学带来革命性的突破[5]。
随着对肝细胞肝癌认识的加深,超声造影技术在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中也表现出其独有的优势。
回顾性我院超声造影检查诊断肝细胞肝癌的病例,并与增强CT对比,验证超声造影在肝癌诊断中的作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抽取98例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来我院就诊并经病理组织活检确诊的不典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的患者中包括男患者52例,女患者46例;患者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48.9±6.8)岁;病变大小1.0-17.0cm,平均(5.9±1.8)cm。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许多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相似而灰阶图像无法辨别显示,多普勒受信噪比的影响不易探测到小血管和低流量的血流信号。
近些年来声学造影剂及其成像技术的研发对现代超声诊断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肝脏超声造影方法及其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做如下综述。
1.肝脏超声造影成像原理及扫查方法肝脏超声造影源于气体对超声波具有极强的反射能力,所以微气泡成为对比超声成像的天然选择。
超声探头发射的是一组连续的超声波脉冲,造影剂微泡弹性外壳在超声波的连续推动下不断发生非线性压缩-膨胀变形,导致回波信号波形畸变产生谐波,选择性的接收谐波信号将有助于提高超声图像的信噪比,使得到的造影超声图像更为清晰。
充分理解造影剂微泡在声场中的表现形式、特点是提高和改进造影剂显像方法的基础[1]。
声压在超声仪上的机械指数(MI)越高破坏微泡的作用越强。
实时谐波成像技术是使用低功率、低MI,连续发射声波并连续接收谐波信号进行成像,能实时观察组织血流灌注,定量分析正常和异常血流动力学,易能提高造影增强效果,充分发挥了动态超声显现的优势。
实时谐波成像与气泡造影剂相比,组织缺乏非线性特性,要产生谐波信号需要较高的MI,在低MI条件下,抑制了组织产生的信号而只保留微泡所产生的谐波信号,从而产生更佳的造影效果。
高MI成像原理是当声压高时,气泡的扩张和收缩呈非线性,并产生发射频率的次谐波或高谐波反射,在共振频率下,声波中微气泡的直径可收缩或扩张数倍,直至气泡爆破,在气泡爆破的同时也产生包括次谐波或高谐波的宽频反射。
间歇发射谐波成像技术,或称触发成像技术是间歇地发射高MI(>0.3)声波,减少连续性气泡的破坏作用,当声波发射停止时微气泡可实时积于组织中,从而获得高浓度气泡同时爆破而发射出很强的瞬间谐波信号。
这种技术明显提高了造影剂的显像效果。
增强的间歇发射谐波显像效果要明显优于非造影增强的多普勒显像,平均增强指数为0.88(100分制)。
CT 在早期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农远海
【期刊名称】《贵州医药》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肝细胞癌为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90%以上,胆管细胞癌其次,约占3.25%[1-2]。
由于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二者的鉴别难度较大。
近年来研究[3-4]发现CT检查有助于鉴别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然而其是否同样有助于鉴别早期肝细胞癌及早期胆管细胞癌,尚缺乏有关文献报道。
【总页数】2页(P927-928)
【作者】农远海
【作者单位】崇左市扶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广西崇左53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4
【相关文献】
1.比较CT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J], 高大海
2.CT在肝细胞癌与肝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J], 钟增友;江发良
3.彩超在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丁锐
4.彩超在胆管细胞癌与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丁锐
5.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血流在肝细胞癌与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杨春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书笔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读书笔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肝内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居第二位。
依据起源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肝门区胆管细胞癌。
一、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上皮性腺癌,按照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肿块型、管内型和管壁浸润型,肿瘤多为乏血供,大体呈灰色或灰白色,实性质韧,典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结节组成,常融合,常见中心坏死或瘢痕,有时可见粘液,肿瘤无包膜,常沿周围淋巴道呈指状扩散,可包绕或压迫血管及胆管,很少侵入管内,介入栓塞或化疗效果不佳。
发病年龄多偏大,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不伴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及有无胆道梗阻。
影像表现:1、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是指肿瘤起源于二级以上胆管的上皮并伴有肝内肿块形成,常伴肿瘤周边胆管系统扩张,肿瘤包绕血管常见,内部可出现坏死,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或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楚,部分病灶内见结石或钙化灶,可伴有局限性肝脏包膜凹陷(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由于肿瘤内纤维间质成分丰富,肿瘤浸润生长、牵拉所致),也可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造成的肝叶萎缩。
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周边由于大量成活的肿瘤细胞和少量纤维组织血供丰富,而呈轻中度强化,多数病灶中央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随时间延迟,中央强化逐渐明显,强化的程度和方式与肿瘤内部纤维组织的成分有关,可呈斑片状、条状、分隔状甚至均匀强化,延迟强化区内有时可见被包埋的扩张胆管;肿瘤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强化总体呈“慢进慢出”方式。
2、管内型胆管细胞癌是指肿瘤在胆管内生长,并导致管腔异常扩张,影像表现多样,分为五型:Ⅰ型、弥漫而显著的胆管扩张,伴有大体可见的乳头状肿块;Ⅱ型、弥漫而显著的胆管扩张,不伴大体可见的肿块;Ⅲ型、局限性扩张的胆管内息肉样肿块;Ⅳ、轻度扩张的胆管内铸型肿块;Ⅴ、局限性狭窄样病灶伴有近段胆管扩张。
CT平扫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呈低或等密度,如果病灶小,CT 表现只是一叶性或段性范围内的不同程度扩张的胆管,增强后,肿块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腔内生长的乳头状腺癌由于不含丰富的纤维组织成分,因此不产生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肝内胆管显著扩张,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粘液所致,病理上该类肿瘤又称为肝脏胆管内乳头状癌或乳头状粘液样癌。
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CCC)是两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鉴别要点,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鉴别要点。
首先,从影像学的角度来看,HCC和CCC在CT扫描和MRI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CT扫描中,HCC通常呈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的肿块,边缘清晰,有时可见包膜。
而CCC则常常呈现为边缘模糊的高密度肿块,与周围组织难以区分。
在MRI中,HCC通常显示为低信号肿块,而CCC则显示为高信号肿块,这是两者之间一个明显的区别。
因此,CT和MRI可以提供有助于鉴别HCC和CCC的重要信息。
其次,肝内胆管的扩张也是鉴别HCC和CCC的重要指标之一。
CCC通常伴有原发性胆管癌并发症,如胆管扩张、胆管结石等。
因此,在影像学检查中,胆管的扩张程度和位置是判断肝肿瘤是否为CCC的重要依据。
若出现胆管扩张或远离病灶的结石,有助于支持CCC的诊断。
此外,肝内血供的改变也可以帮助鉴别HCC和CCC。
HCC通常具有丰富的血供,并且在动脉期显示明显的强化,随后在门脉期显著减弱。
而CCC则常常伴有胆管的侵犯和梗阻,因此其血供相对较差,不容易在动脉期显示明显的强化。
因此,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HCC和CCC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超声检查也是常用的影像学手段之一,对于鉴别HCC和CCC 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HCC通常呈现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的低回声结节,而CCC则呈现为囊性或实性高回声结节。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胆囊、胆总管和胆管的状态,根据这些结构的改变往往可以推测是否为CCC。
综上所述,通过CT、MRI、超声等影像学技术结合,可以鉴别HCC 和CCC。
应注意影像学上的特征,如肿块的密度、边缘清晰度、信号强度等,胆管的扩张程度和位置,以及肝内血供的改变。
这些鉴别要点对于制定正确的治疗策略和预测病情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全面评估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特点和差异,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李铭鑫
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2期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临床资料,分别采用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以及螺旋增强CT(CECT)进行检测,探讨分析不同检测方式影像特点,比较ICC临床诊断准确率。
结果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二维超声中主要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边界不清,而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主要表现为整体增强或周边增强,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4%、70.9%,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
关键词:二维超声;超声造影;肝内胆管细胞癌;增强CT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属于临床中较为少见的胆管上皮恶性肿瘤疾病,仅为原发性肝癌的6%~15%左右,不过近几年临床诊断技术的提升,其临床检出率及发病率有着逐年增长趋势。
肝内胆管细胞癌常发于肝内管,主要区域多处在肝门或肝内周边[1]。
肝内胆管细胞癌在初期并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往往当患者来院就诊检查之时,其癌细胞早已进展为中晚期,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乏力、腹部伴有包块硬结感、黄疸等。
虽早有学者研究证实初期ICC的诊断治疗也有效提升患者生存机会,但当前临床中对于ICC的早期诊断仍旧较为困难,普遍采取影像学初期检测,并通过病理组织学进行确诊。
对此本文回顾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临床资料,重点探讨分析ICC在影像学检测中临床特点,现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7±6.9)岁,全部患者均通过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以及螺旋增强CT(CECT)进行检测,并结合手术或病理组织穿刺活检确诊,符合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标准。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腹部疼痛、上腹包块、皮肤巩膜黄染等,其中16例患者伴有肝胆管结石病史。
全部患者AFP阴性,其中22例患者
CA199>100U/ml,属阳性结果。
1.2方法本组研究选择PHIL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讨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全面观察肝脏区域回声状况,细致检查有无肝硬化、肝脏萎缩等表现,注意结合患者胆道病史或胆结石病史进行观察,待发现病症之后记录肿块面积、位置、回声、形态及边界等,同时注意检查肝门及周围胆管,做好影像保持记录。
采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进行检测,造影剂剂量:24.98mg干粉剂与5ml生理盐水配伍,行剧烈震荡,经肘部浅静脉注药,一
次团注(bolus)2.4ml,随后注入5ml生理盐水,并在注射后3~5min进行检测。
选择GElightspeedveT64D螺旋CT,造影剂选择德国先灵公司的优维显,浓度300mg/ml,剂量按1.5m/gk计算,采取高压注射器单相推注,推注速度3ml/s,患者先行全肝CT平扫及增强扫描,转为连续螺旋扫描,而后经肘静脉注射造影剂后30s、70s分别进行动脉期及门脉期扫描,延迟期扫描时间为4min之后。
最后检测结果均由本院具备多年临床经验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
2 结果
3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病灶数、二维声像图特征以及超声造影与增强CT表现见表1、2。
采用“快进快出”,分支状增强和/或不均匀增强为诊断ICC的标准,本组研究中超声造影诊断准确率为77.4%(24例),余下7例均表现为整体均匀增强,其中1例增强强度始终弱于肝实质;而增强CT诊断准确率为70.9%(22例),提示22例患者胆管细胞来源恶性肿瘤,余下9例患者中6例诊断为肝细胞肝癌,另有3例为转移癌。
两者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21,P=0.2938)。
3 讨论
目前,国内临床中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主要通过二维超声、超声造影以及增强CT等手段,其中又属二维超声价格低廉、操作便捷、无创安全性良好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与国内各地区基层医院,属肝脏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方式。
特别在大范围筛查具有乙型肝炎病史患者后期肝脏疾病的定期检测中效果显著,不过二维超声由于影像分辨率限制,若肿瘤病变原发灶微小或位置表浅、回声与周围组织相接近时易出现误诊漏诊现象[2],对微小病症检出率较低,因此需进一步采取超声造影或增强CT方式检查。
超声造影技术则是近年来国内影像学检测较为先进的技术,其利用静脉注射造声学影剂,直观探查病灶之内血流灌注状况,并结合增强病灶从而细致比较其他周围组织状况,对病灶诊断具有极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肝内胆管细胞癌作为临床中典型性富血供肿瘤,其肿瘤病灶之内具有较为丰富的新生血管[3],当常规二维超声检测时,多表现为周边伴声晕的低同声团,当病灶小于2cm时与肝细胞癌较为相似,易误诊;而通过超声造影注射进行病灶强化,则充分显示周围肝组织,呈动脉期高增强,门脉期由于肝脏是门静脉供血,因此肝实质回声增高,而病灶中的造影剂已快速消退而廓清,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呈低增强。
而增强CT则多表现为延迟强化,且具有一定特异性表现,从增强角度来讲,超声造影与增强CT均表现符合一定的相似性,均现为整体增强或周边增强,不均匀强化为其特征。
而本组研究中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4%、70.9%,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但是,当前临床中对于肝内胆管
细胞癌表现标记物仍旧尚不明确,因此术前诊断率尚有不足,不过笔者认为通过加强二维超声中ICC的全面认识,并结合超声造影或增强CT进行联合检测,可有效促进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
参考文献:
[1]唐小乔,仇毓东,张炜炜,等.超声及增强CT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5):335-337,361.
[2]李绍林,张雪林,周杰,等.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J].肝胆外科杂志,2003,11(5):338-342.
[3]王正平,胡正彪,黄必飞,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图及超声造影特征分析[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4):394-395,封3.
编辑/赵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