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型青光眼进展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298.00 KB
- 文档页数:9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可有青光眼家族史,发病机制不明,病程进展缓慢,早期诊断困难。
主诉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患者常感视物模糊、眼胀、头痛等;晚期视野缩小可有行动不便,夜盲。
诊断1.临床表现高眼压下房角开放;眼压高于2.80kPa(21mmHg),24小时眼压曲线相差大于1.06kPa(8mmHg);眼底出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视盘凹陷扩大、视神经萎缩;随疾病进展出现典型视野缺损。
2.辅助检查(1)眼压测量:由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阶段眼压的改变不稳定,因此强调24小时眼压曲线的测量,为避免巩膜硬度对眼压测量的影响,建议早期诊断采用压平式眼压计进行测量。
(2)房角镜检查:房角开放,房角形态不随眼压波动而变化,可见到梳状韧带、小梁网色素增多。
(3)检眼镜检查:早期视盘改变不明显,以后杯盘比大于0.6,两眼相差超过0.2,视盘出现杯状凹陷(特点是上方或下方盘沿宽度比颞侧或鼻侧窄),盘沿切迹,血管呈屈膝状,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盘缘线状出血,视盘周边青光眼晕。
晚期青光眼凹陷加重,视盘萎缩。
(4)自动视野检查:早期多出现旁中心暗点。
还可见到鼻侧阶梯,随病程进展可出现弓形暗点。
中心视野出现暗点,周边视野可出现缩小,常在鼻上方开始,然后是鼻下方,最后是颞侧,最终可仅剩管状视野或颞侧视野。
治疗要点1.药物治疗(1)球受体阻滞剂:0.25%~0.5%噻吗洛尔、倍他洛尔(贝特舒)或左布诺洛尔(贝他根),每日2次;1%~2%卡替洛尔(美开朗),每日2次。
对于心功能不良、心脏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哮喘等患者应慎用。
(2)肾上腺素类药物:0.1%地匹福林,可增加房水排出,副作用少,但在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可引起黄斑病变。
(3)选择性α2受体激动剂:0.2%酒石酸溴莫尼定(Brimonidine,阿法根),每日2次,可减少房水生成及增加巩膜葡萄膜外流,副作用有过敏、口干、瞳孔缩小、眼压降低。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程冬生;李桂荣;李翠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
【年(卷),期】2024(48)3
【摘要】青光眼为全球首位不可逆致盲性眼病。
病理性眼压升高是原发性青光眼主要的危险因素,主要治疗原则为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对视神经的压迫。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住院期间会出现心理、睡眠等一系列的护理问题,在住院期间及时为患者提供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护理尤为重要。
为避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病情进一步进展,方便护理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现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护理进行综述。
本研究主要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治疗进展、护理措施三方面进行阐述,为护理人员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方面提供依据。
【总页数】3页(P383-384)
【作者】程冬生;李桂荣;李翠
【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护理学院;广西医学科学院眼科疾病医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77
【相关文献】
1.临床护理路径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局部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2.真空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护理
3.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4.研究强化护理影响双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应用效果
5.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脑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往称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由于病人房角多为宽角,当眼压升高时房角仍然开放,故称为开角型青光眼。
因其病情进展缓慢,并且没有明显的症状,故不易早期发现。
此病为双眼疾患,男性略多,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系房水排泄系统受阻,影响房水导流所致,约近半数病人有家族史。
本病早期无症状,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出现轻度眼胀,视力疲劳,头痛或虹视。
中心视力一般不受影响,但有进行性的视野改变。
眼部检查,早期眼前部无异常。
中晚期病例瞳孔稍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有时可见角膜上皮轻度水肿,虹膜萎缩。
眼底视盘生理凹陷扩大,杯盘比值多在0.6以上,严重时整个视盘凹陷,色苍白,边缘锐利,血管呈曲膝状爬行。
眼压轻度或中度升高,昼夜眼压差及双眼眼压差增大。
视野检查早期可出现旁中心暗点、弓形暗点、鼻侧阶梯,以及其他非典型的视野改变;中期常表现为双弓形暗点、环状暗点、鼻上或全鼻侧视野缺损;晚期出现管状视野或仅留颞侧小岛,最终导致失明。
西医对本病首先采取药物治疗,如局部滴用毛果芸香碱及噻吗心安、贝特舒等,原则上以最少品种、最低浓度及最少次数能控制病情为宜。
近年有人主张一旦诊断明确,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阻止病情发展。
中医学本病属“青风内障”范围。
其病因病机多由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上扰清窍;或劳倦伤脾,痰湿内生,上泛于目;或劳心竭视,真阴耗伤,阴虚风动;从而导致肝窍郁闭,疏泄不利,神水瘀滞而致病。
治宜疏肝清热,祛痰降逆,滋阴熄风为法,佐以调和气血,利水渗湿之品。
治疗方剂1.丹栀逍遥散(汤)【组成】丹皮10g,山栀10g,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茯苓15g,白术10g,甘草3g,薄荷5g,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清热。
【主治】开角型青光眼,证属肝气郁结,久郁化热者。
症见外眼正常或瞳孔略大,对光反应迟钝,眼压轻度或中度增高,宽房角,视野狭窄,眼底视盘有青光眼性改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开角型青光眼的症状
导语:青光眼现在的发病率是女性朋友们要远远的高于男性朋友们的,而且开角型青光眼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基因遗传而引起的,所以当自己的家族里
青光眼现在的发病率是女性朋友们要远远的高于男性朋友们的,而且开角型青光眼这种疾病大多数都是由于基因遗传而引起的,所以当自己的家族里面出现这种疾病患者以后就有一定的遗传因素,而且这种疾病刚开始的时候是不会感觉到有任何不舒服的情况,直到自己的疾病发展到一个时期以后才会慢慢的感觉到自己的眼部有些疼痛,头部也会觉得疼痛。
发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而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发病初期无明显不适,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方感觉有轻微头痛,眼痛,视物模糊及虹视等,经休息后自行消失,故易误认为视力疲劳所致,中心视力可维持相当长时间不变,但视野可以很早出现缺损,最后由于长期高眼压的压迫,视神经逐渐萎缩,视野随之缩小,消失而失明,整个病程中外眼无明显体征,仅在晚期瞳孔有轻度扩大,虹膜萎缩。
于虹膜与晶状体前表面接触紧密,房水越过瞳孔时阻力增加,后房。
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进展贾大东;宗菲菲;梁亮【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24(24)6【摘要】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JOAG)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一个亚型,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严重影响年轻患者的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JOAG有着多样化的遗传方式,虽然JOA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但在特定人群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同样存在。
而JOAG的多变遗传倾向可能是由多个关键致病基因共同调控的结果,其中包括MYOC、CYP1B1和CPAMD8等代表性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通常与眼部组织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主要包括细胞代谢调控、氧化应激反应以及程序性死亡的异常诱导。
因此,深入研究JOAG相关的致病基因至关重要,这将为揭示该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型的具体遗传背景,并且为早期识别和筛查高风险人群提供有力依据。
文章旨在重点关注JOAG的遗传特征和基因研究。
通过系统性回顾相关文献,总结了与JOAG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及其突变,并探讨其在JOAG研究领域未来发展中的潜在应用和价值,为JOAG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见解。
【总页数】6页(P884-889)【作者】贾大东;宗菲菲;梁亮【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三峡大学眼科与视觉科学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征2.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青少年性开角型青光眼家族中myocilin基因的突变3.一青少年型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4.CLN5基因复合杂合突变致青少年型神经元腊样脂褐质沉积症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吴玲玲写在课前的话开角型青光眼也称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此类青光眼较常见,多见于中年人以上,青年人亦可发生,常为双侧性,起病慢眼压逐渐升高,房角始终保持开放,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往往到晚期视力视野有显著损害时,方被发现,因此早期诊断甚为重要。
本文针对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介绍。
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分型及诊断标准(一)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POAG)诊断标准1.至少1只眼的眼压高于21 mmHg;2.房角正常开放,排除继发因素;3.典型的青光眼性视野和青光眼性视盘损害。
必须同时具备以上3项,方可诊断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高眼压型。
(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诊断标准1.眼压从未高于21 mmHg;2.房角正常开放;3.青光眼性视野和/或青光眼性视盘损害;4.排除引起视神经病变的其他因素,尤其要排除因颅内疾病引起的眼压升高。
必须同时具备以上4项,方可诊断正常眼压性青光眼。
二、眼压由于眼压有日内波动及长期波动,因此用药前的定24小时眼压曲线或日内曲线对于了解患者的眼压情况极为重要。
即使门诊数次测量眼压均小于21mmHg,也不能否定本症。
以Goldmann压平眼压计值为准,参考非接触眼压计及修氏眼压计值。
测量眼压时应同时记录测量时刻和患者用药情况。
三、房角每一例POAG的诊断均必须检查房角。
浅前房不一定都是闭角型青光眼,也可能是伴有窄前方的开角型青光眼;同样前房不浅也不一定都是开角型青光眼,要注意观察中央前方和周边前方。
因此高眼压状态下的确认房角是否开放对于诊断十分重要。
四、视神经损害眼压并非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依据,诊断该症最重要的是要判断有无视神经的损伤。
(一)视盘检查工具上图为常用视盘检查工具,从左向右依次为直接眼底镜,+90D间接眼底镜和房角镜1.直接眼底镜:放大倍数大,利于观察细节;缺点是图像为平面像,不立体。
2.房角镜:立体像,可同时检查房角。
3.+90D间接眼底镜:立体像,但须扩瞳。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临床表现
山东鲁南眼科
1.症状:发病隐匿,除少数患者在眼压升高时出现雾视、眼胀外,多数患者可无任何自觉症状,常常直到晚期,视功能遭受严重损害时才发觉。
2.眼压:早期表现为不稳定性,有时可在正常范围,测量24小时眼压较易发现眼压高峰和较大的波动值。
总的眼压水平多较正常值略高,随病情进展,眼压逐渐增高。
3.眼前段:前房深浅正常或较深,虹膜平坦,房角开放。
除在双眼视神经损害程度不一致的患者可发现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外,眼前段多无明显异常。
4.眼底:青光眼视盘改变主要表现为视盘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视盘上下方局限性盘沿变窄;双眼凹陷不对称;视盘上或盘周浅表线状出血;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
5.视功能。
视功能改变,特别是视野缺损,为青光眼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光眼视野损害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视野损害表现的病理学基础,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分布、走向及青光眼对视乳头和视网膜神经纤维的损害特点有关。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作者:张卫宏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
方法: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均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
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d、1wk、1mo、3mo、6mo各时间点上的眼压及视力变化情况。
结果:患者治疗后1d至6mo各时间点上的眼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关键词】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眼压;视力【中图分类号】R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041-02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以其安全性好、疗效佳等优点逐渐取代氩激光小梁成形术,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以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6例,女24例。
年龄17 ~63岁,平均(44.5±4.7)岁。
本组所有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其中52例为双眼青光眼患者,8例为单眼青光眼患者。
1.2 方法本组60例患者均行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
指导患者取坐位,予以4g/L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置入房角镜,于小梁网部位将其调至清晰[1]。
采用Q开关倍频Nd ∶YAG激光,波长为532nm,激光光斑为400μm,脉冲时间为3μs,设置初始脉冲能量为0.4mJ,后期以0.1mJ的幅度适当递增,直至有微小气泡产生[2]。
激光治疗部位为180°~360°功能小梁网,50~80点不重叠光斑。
术后,予以患者双氯芬酸钠滴眼,每日3次。
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方法:选取34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控制眼压,防止或延缓视功能进一步损害。
治疗后视力17眼有所提高,眼压下降5例,视野和视杯无继续扩大和加深。
结论:药物治疗为主,局部滴用缩瞳剂、肾上腺素或β-受体阻滞剂。
全身可用碳酸酐酶抑制剂。
当药物不能控制眼压或虽能控制眼压而视神经和视野继续发生损害时,可行滤过性手术。
【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临床特点;药物治疗;滤过手术【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30-02开角型青光眼传统上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慢性开角型青光眼、慢性单纯性青光眼、持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等。
目前本病病因不十分明了,一般认为由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变性、房水外流受阻所致,房角为宽角,前房深浅正常,房角开放,眼底视乳头凹陷进行性扩大和加深,或视乳头颞侧上下方局限性盘沿变窄,形成切迹[1]。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4眼临床特点与治疗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收治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4眼,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龄4~28岁,平均年龄13岁,其中左24眼,右10眼。
视力0.1~0.5者16眼,0.6以上18眼。
眼压25.8~52.3 mmHg,平均37 mmHg, 77.1%并发近视眼。
1.2 方法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以导致视神经功能的进行性损害,最终失明。
过去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原则一般是先采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
这样会延误病情,使其加重。
随着眼显微手术的广泛开展,手术器械的不断完善,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的改进,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疗效大大提高,一些学者主张只要诊断明确,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尤其是已有视神经和视野损害的病例。
近视与开角型青光眼(OAG)临床相关研究进展仇晨【摘要】开角型青光眼(open-angle glaucoma,OAG)包括高眼压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glaucoma,POAG)和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NTG).不少研究表明近视,特别是高度近视是OAG发生的危险因素,但近视对青光眼性损害形式及进展的影响尚不明确.近视本身也可能发生一系列器质性改变,使得近视与OAG并存时病情尤为复杂.NTG与POAG在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近视对两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而不同程度的近视对OAG影响亦不同,表现在其流行病学、视神经和视野损害形式、视野进展速率上有所差异.明确近视与OAG发生、发展的关系,对OAG的诊断、治疗、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期刊名称】《复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4(041)003【总页数】6页(P419-424)【关键词】开角型青光眼(OAG);近视;视网膜;神经纤维;视野【作者】仇晨【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上海20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5开角型青光眼(open-angle glaucoma,OAG)包括基础眼压水平高于正常值的高眼压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angle glaucoma,POAG)和眼压在正常范围内的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ormaltension glaucoma,NTG),两者均发生了青光眼特征性损害,即慢性、进行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和视野缺失。
病理性高眼压是OAG的一个关键性危险因素,而NTG的存在表明青光眼还存在其他的发病机制。
多个基于人口学调查[1-3]的青光眼横断面研究提示,近视与OAG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而包括高眼压症治疗研究(ocular hypertension treatment study,OHTS)[4]在内的一些重大的前瞻性研究并没有发现近视与青光眼之间的联系。
多种方法在评价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中的应用郑亚洁高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摘要] 在我国,开角型青光眼发病率的逐年增加,日益受到眼科工作者的重视.评估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病情进展方法众多,主要分为功能评价和结构评价.本文就这两类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评估,共焦激光眼底断层扫描仪,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功能核磁Disease progression evaluation of open-angle glaucomaZHENG Ya-jie , GAO Ying(Peking University First Hospital, Beijing 100034, China)[Abstract]The incidence rate of open-angle glaucoma has been stepping up year after year in China, which caught abundant attention of ophthalmologists. There are various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disease progression of anopen-angle glaucoma patient. Those method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functional assessment and structural assessment. We survey these two classes of methods in this paper.[Keywords] Open-angle glaucoma, severity evaluation, HRT, OCT, FMRI原发性青光眼分为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及原发闭角型青光眼两大类.闭角型青光眼可根据其房角关闭的范围评价其病情进展.而开角型青光眼病情是否进展,则较难判断.以往的临床工作中,主要根据视野的进展作为其功能评价,以眼底视盘及神经纤维层的改变作为其结构评价.然而,由于这两种测量手段的测量误差较大,可重复性较差,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判断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的难度.近年来,随着HRT(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berg Retina Tomograph,HRT),OCT (相干光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等光学仪器的发展,对于视盘和神经纤维层的测量越来越精确,可重复性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开角型青光眼的病情进展评价.另外,由于发现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枢神经相关,因此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未来也有望成为评价青光眼进展的新方法.1功能评价1.1视野缺损的分级评估[1]视野检查一直是青光眼患者随访的一项主要检查指标。
视野的分级能够很好的评价青光眼进展期的不同阶段。
1.1.1形态分级 Aulhorn等[2]将动态视野检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分为五级(表1):此法简便、临床可用性强、无需进行复杂的统计学分析,但较为粗略,难以发现细小的改变,适合用于进展较快或较长时间的随访评价。
pattern standard deviation,CPSD)数值进行分级 Hodapp等[3]的H-P-A视野分级方法是根据Humphrey视野计30-2全阈值检测程序的模式偏差概率图,将视野缺损分为3级。
MD值越大,P<5%及P<1%的点数越多,病情严重程度越重。
[4]评分最高20分。
(表3)缺损位点评分规则:(1)鼻侧缺损或鼻侧阶梯,加1分;如鼻侧区域6个位点中的4个及以上阈值降低>12 dB,再加1分。
(2)半视野缺损中有3~5个缺损位点,加1分;6—12个位点,加2分;13~20个位点,加3分;若多于20个位点,加4分。
(3)若半侧视野中缺损位点一半以上阈值降低≥28 dB,加5分;≥24 dB,加4分;≥20 dB,加3分;≥16 dB,加2分;≥12 dB,加1分;每个半侧视野最多加5分。
(4)若半侧视野没有1簇缺损位点,但包括至少2个相邻而旁中央区降低5dB即有意义。
如果在连续3次视野检查中,均出现与单次基线视野相比≥4分的降低,则定义为AGIS视野缺损有进展。
1.2 视野的进展评估[6]1.2.1临床评估方法[7, 8] 1)在基线暗点范围内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暗点缺损加深=10dB; 2)暗点扩大:两个或两个以上加深=10dB的位点与基线暗点相连;3)出现新的暗点:基线暗点范围内或者与基线暗点相邻的两个及更多位点出现缺损,其模式偏差概率P值=1%;或者视野中心10°内之前正常的位点敏感度下降=10dB。
以上这些改变,在同一位点至少有一种改变在以后两次或三次连续随访视野结果中均出现,才能判断为青光眼视野恶化;如果在两次连续随访视野结果中出现,则认为青光眼可能进展;如果在连续三次连续随访视野结果中均出现,则认为青光眼极可能进展。
1.2.2青光眼治疗初始合作研究(CIGTS)[9, 10]该方法的计分方式是在Humphrey 视野计总体偏差概率图上,根据缺损位点的P值进行评分,P<5%的位点计为1分;P<2%为2分;P<1%为3分;P<0.5%为4分;若仅有一个单独的缺损位点,其相邻位点中没有2个以上缺损位点(P<5%),则计为0分。
该方法根据视野的全部52个点计算分数,从0分至208分,然后把所得分数分别除以10.4,即得出0分(无视野缺损)至20分(所有位点都有缺损)。
CIGTS可用于视野随访,与2次基线视野平均值相比,连续3次随访检查中恶化≥3分则判定为视野进展。
1.2.3 EMGT评分法[11]基于青光眼改变概率图(glaucoma change probability maps,GCPMs)。
在每个检测位点,当视野出现恶化(P<0.05)时,GCPMs都会出现提示。
与基线视野相比较,出现恶化的位点用黑三角表示。
在两次连续随访检查中,出现3个或更多的位点恶化定义为可疑EMGT视野缺损进展。
至少3个位点在3次连续随访中同一位置均出现显著恶化的提示定义为视野缺损进展。
Heijl[12]等发现EMGT评分法能较早发现视野缺损进展,但特异性低于AGIS和CIGTS评分标准。
1.2.4 逐点线性回归分析(PLR) 该分析法将所有随访的视野检测结果进行每个位点的阈值对比分析,观察视野图中每个位点损害是否随时间而加重。
De Moraes [13]认为采用位于同一神经纤维束的2点出现改变作为标准,能够较好地检出特异性的视野缺损进展,而丢失率采用1dB/年作为标准较好。
Nouri-Mahdavi等[14]将最严格的PLR标准与AGIS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采用GHT-2点标准的PLR分析法对视野缺损改善的评估好于AGIS法。
英国Moorfields眼科研究所研制了PLR线性回归分析软件(Progressor),可通过电脑进行PLR的繁琐计算,为临床应用PLR分析法提供了可能,但Progressor为收费软件。
1.2.5青光眼改变概率分析(GCP) 该分析方法基于总体偏差图,机器自动选定患者最初的两次视野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基线,然后将随访结果与基线视野检测结果进行逐点对比计算,得出与基线视野检测结果的差异。
如果差异显示P<5%就定义为视野缺损有改变。
Nouri-Mahdavi等[15]对156例随访8年以上的患者进行PLR、GCP及AGIS 法的比较研究,显示PLR、GCPA、AGIS法评估视野损害进展的百分率分别为35%、3l%及22%,PLR法与GCP法的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GCP法发现并确定视野缺损进展最早,但特异性稍差;AGIS和CIGTS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视野缺损进展的识别率较低;PLR法则需要对所有的视野缺损进行比较,有很高的特异性,但必须有连续6~8次随访的视野检测结果才有意义,增加了临床使用的难度。
1.2.6视野进展指标分析(Glaucoma Progression Analysis,GPA) GPA弥补了视野检查惯有的多变性,是一个被用于青光眼早期诊断试验和随访的新方法. GPA做分析时至少需要3次视野检查结果,其中两次作为基线,另外一次作为随访结果。
每一次随访检查结果都和两次基线检查的平均阈值进行比较。
相较于基线视野,同一个位点在两次及两次以上连续检查中出现缺损加重,GPA可以做出“可能进展(Possible Progression)”或“极可能进展(Likely Progression)”的统计学判断。
Arnalich-Montiel等[16]对9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认为GPA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辅助临床医师判断青光眼病情是否进展。
但GPA仅能识别3个以上的视野损害位点,对于中央10度内单个位点的局限性显著缺损会忽略。
Chauhan 等[17]研究发现,相对使用每半年随访1次的视野结果,临床方法和GPA 使用1年随访一次的视野结果判断青光眼的进展一致性更好。
最新的GPA-II分析法在传统事件分析的基础上,加入了VFI(Visual Field Index)的趋势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将趋势分析和事件分析结合在一起进行优势互补,增加了其可靠性。
2结构评价[18]2.1传统彩色眼底照相2.1.1 杯盘比分析法杯盘比( cup disc ratio, C/D)作为临床常用的筛查指标已经历史悠久。
C/ D 比值动态增大, 一般表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进展。
但由于其测量值可重复性差,操作者间差异较大,人群间差异大,且易受其他眼病影响,故单纯用C/ D 判断青光眼进展很容易漏诊和误诊。
2.1.2 Shiose 分期法[19]与Nesterov 分期法[20]这两种分期方法相似,均是将青光眼进展分为5期。
前者考虑了初始视杯的大小及形态,而后者主要以盘沿缺损为分期标准。
2.1.3 Jonas 分期法[21] Jonas 等在较大样本的系列研究中发现, 正常盘沿由宽至窄依次为:颞下〉颞上〉鼻侧〉颞侧,将此称作“ISNT 法则”。
以此法则为基础,Jonas 等将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分为5期。
0期盘沿宽度符合ISNT 法则,5期则各侧盘沿完全丧失。
2.1.4 Quigley 分期法[22]与RNFL 照片参照分级法[23]这两种分期法都是根据眼底彩照上神经纤维层的色泽及形态进行分期。
前者将青光眼损害分为4期,而后者分为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