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证候
- 格式:ppt
- 大小:416.50 KB
- 文档页数:31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虚淤阻与心火亢盛证。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为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
心阳虚的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暗紫,脉细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为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
心阴虚的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
心血淤阻与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淤阻的临床表现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辨证要点: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内臂,时发时止。
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辨证要点为: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
心病的辨证分型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注】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①心主血: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②心主脉: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推动血(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①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②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③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④心气—推动;心血—濡养;⑤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①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
②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
③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如何区分心病和普通的心情不好之间的区别?一、了解心病的特征心病,也被称为心脏病,是一种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
与普通的心情不好相比,心病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1. 心悸与心跳不齐:心病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心悸和心跳不齐。
患者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心脏像是在剧烈地跳动或者跳动的节奏不稳,这与普通的心情不好所表现的心悸有所不同。
2. 胸痛与胸闷:心病患者常常会感到胸痛与胸闷,这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引起的。
而普通的心情不好所引发的胸闷多为短暂的轻微不适感。
3. 呼吸困难:心病患者可能会感到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的。
相比之下,普通的心情不好所引发的呼吸困难多为短暂而轻微的。
二、观察身体指标除了了解心病的特征,观察一些身体指标也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心病和普通的心情不好:1. 血压:心病患者的血压可能会有明显的变化,常常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
而普通的心情不好所引起的血压变化多为短暂的。
2. 心率:心病患者的心率可能会很不正常,过快或过慢都有可能。
普通的心情不好所引发的心率变化往往是短暂的。
3. 体重:心病患者的体重可能会有明显的变化,常常出现体液潴留导致体重增加。
而普通的心情不好所引起的体重变化多为暂时性的。
三、寻求专业帮助如果你无法确定是否患有心病,应该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专业医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认你的病情,例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液检查等。
要确诊心病,可能需要进一步的心脏导管介入或其他特殊检查,这些检查将会有助于医生详细了解你的心脏状况。
总之,心病与普通的心情不好是有明显区别的。
通过了解心病的特征,观察身体指标以及寻求专业帮助,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心脏健康。
记住,心脏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保护好它是我们关注自己健康的首要任务。
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心病主症: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常见证型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气暴脱。
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附:瘀阻脑络。
1、心血虚证概念:指心血亏虚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血虚见症: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2、心阴虚证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阴虚见症: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审证要点: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
3、心气虚证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
气虚见症:精神疲惫,面色淡白,自汗,舌质淡,脉虚。
审证要点:心悸及气虚证。
4、心阳虚证概念: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心痛胸闷气短。
阳虚见症:形寒肢冷,面色白,自汗,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痛及阳虚。
5、心阳虚脱证心阳虚脱证概念: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阳虚为基础。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心痛剧烈,口唇青紫,重则神志模糊,昏迷,脉微欲绝。
审证要点:心阳虚与亡阳证为诊断依据。
6、心火亢盛证概念: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热扰心神-轻症:心烦失眠。
热闭心神-重症:狂燥谵语,神识不清。
上扰舌窍-舌赤烂痛,口舌生疮。
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心火迫血-吐血、衄血、脉数。
里热炽盛-身热、面赤、口渴、尿黄、便秘。
审证要点: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7、心脉痹阻证概念: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引起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兼症:瘀血:痛如针刺,舌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心病辩证的常见几种证型心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故凡为血脉及神志异常的表现,如心悸、失眠、神昏、发狂等应考虑为心的病变。
心的病症有虚有实,虚症为阴阳气血不足,实症多是火热痰淤等邪气阻碍气血运行或扰闭心神等引起。
常见证型如下:1、心气虚,心阳虚本症多由于久病体虚,暴病耗伤阳气,年老脏气衰弱等原因所致。
例如:心脏病,心律不齐。
心力衰竭、神经官能症等均属本症之类。
症候表现: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
如气虚的则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
如心阳虚的则兼见畏寒肢冷,面色暗滞,心胸憋闷作痛。
如危重者心阳欲脱可出现大汗淋漓,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此为心阳虚脱之危候,故急宜回阳救逆。
2、心血虚,心阳虚本症可因于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或继发于失血之后,例如生后失血过多,崩漏,外伤出血等,也可由于忧思过度,阴血暗耗所致。
症候表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如心血虚的则兼见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
如心阴虚者兼见五心(胸部及于足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治疗宜滋阴养心安神。
3、心火亢盛本症多因情志抑郁化火内发,或过食辛热、温补之所致,例如口腔溃疡、血淋等均属本症。
症候表现:心烦、失眠、面赤口渴、口舌生疮,小便黄赤或淋沥不尽,尿道刺痛,甚则尿血,或神昏谵语。
治法宜清心泻火。
4、痰迷心窍,痰火扰心本症多为七情所伤。
可见于脑血管意外所致的昏迷,癫狂,精神分裂症等。
症候表现:痰迷心窍者,多见神识痴呆、精神抑郁,或神志昏蒙、举止失常、喃喃自语,或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中痰鸣。
如痰火扰心,则多见心烦口渴,不眠多梦,面赤气粗,便秘尿赤,重者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躁妄动,打人骂人。
治宜清心泻火,除痰开窍。
5、心血淤阻本症多由于心气虚,心阳虚,无力温运血液,加上如情绪激动,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诱因,致血脉阴滞而成。
例如心绞痛,心肌梗塞多属此症。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心病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心病”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心病
病名。
出《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
”
五脏病候之一。
泛指心脏的各种病证。
多因外邪内侵,或痰迷心窍,水饮凌心,或气滞血淤,或心气不足,心血亏虚等所致。
症见胸痛胸闷,短气喘促,心悸怔忡。
膺背肩胛臂痛等。
偏阴血不足者,伴见虚烦低热;偏于阳气虚者,伴面色白光白,怕冷自汗;病情重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或脉微欲绝,昏迷等;心火炽盛者,则面色红赤,舌口生疮,甚则发狂等。
今之心肌炎、心肌病、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心脏疾患均属此症。
参见各心病条。
《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心的生理病理:主血脉:心痛,心悸,怔忡,脉结代主神明:失眠多梦,健忘,心烦,狂躁昏谵舌——口舌生疮出现以上主症,应首先考虑心的病变。
一、心气虚证【概念】心气虚证是指由于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血行不畅、失于充养的证候。
【病因病机】1.素体久虚;2.久病失养,3.年高脏气衰弱。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 + 气虚证(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剧,舌淡,脉虚)本证以心悸胸闷及气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补益心气;处方:养心汤加减《证治准绳》二、心阳虚证【概念】心阳虚证是由于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常由心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2.他脏波及心阳而成。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或痛 +阳虚(畏冷肢凉,面唇青紫,自汗,气短,舌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以心悸、胸闷或痛及阳虚证为审证要点。
治法:温通心阳;处方:保元汤加减《博爱心鉴》肉桂,人参,黄芪,生姜,甘草三、心阳暴脱证【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病因病机】1.常是心阳虚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2.因寒邪暴伤心阳,3.痰瘀阻塞心窍所致者,4.失血伤津,气无所依。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表现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或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脉微欲绝、神志模糊、昏迷不醒。
本证以心阳虚和亡阳的临床表现为诊断依据。
治法:益气回阳,救逆固脱;处方:参附汤或独参汤加减附: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的鉴别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三证不同点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后加重,自汗面色淡白或㿠白,舌淡苔白,脉虚心阳虚畏寒肢冷,心痛,面色晄白或晦暗,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
(舌质淡紫青滑,脉微细欲绝)四、心血虚证【概念】心血虚证是指由于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而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1.多因脾虚生血之源亏乏,2.失血过多,3.久病失养,4.劳心耗血所致。
⼼居胸中,⼼包络护卫于外。
⼿少阴⼼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肠,与⼩肠互为表⾥。
⼼开窍于⾆,在体合脉,其华在⾯。
⼼的主要功能是主⾎脉,具有推动⾎液在脉道中运⾏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主神明,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命活动的主宰。
⼼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脏本⾝及其主⾎脉功能的失常,⼼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临床以⼼悸、怔忡、⼼痛、⼼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或代或促等为⼼病的常见症。
此外,某些⾆体病变,如⾆痛、⾆疮等症,亦常责之于⼼。
⼼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脏⽓虚弱,久病伤⼼,导致⼼⾎虚、⼼阴虚、⼼⽓虚、⼼阳虚、⼼阳虚脱等证;实证多由痰阻、⽕扰、寒凝、⽓滞、瘀⾎等原因,导致⼼⽕亢盛、⼼脉痹阻、痰蒙⼼神、痰⽕扰神及瘀阻脑络等证。
⼀、⼼⾎虚证 指⾎液亏虚,⼼与⼼神失于濡养,以⼼悸、失眠、多梦及⾎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淡⽩或萎黄,唇、⾆⾊淡,脉细⽆⼒。
【证候分析】本证可因劳神过度⽽耗⾎,或失⾎过多,或久病伤及营⾎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之源不⾜⽽导致。
⾎液不⾜,⼼失所养,⼼动失常,故见⼼悸;⾎虚⼼神失养,神不守舍,则见失眠、多梦;⾎虚不能上荣于头、⾯,故见头晕眼花、健忘、⾯⾊淡⽩或萎黄,唇、⾆⾊淡;⾎少脉道失充,故脉细⽆⼒。
本证多有久病、失⾎等病史,以⼼悸、失眠、多梦与⾎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与⼼神失养,虚热内扰,以⼼烦、⼼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烦,⼼悸,失眠,多梦,⼝燥咽⼲,形体消瘦,或见⼿⾜⼼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阴;或因温热⽕邪,灼伤⼼阴;或因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所致。
阴液亏少,⼼失濡养,⼼动失常,故见⼼悸;⼼神失养,虚⽕扰神,神不守舍,则见⼼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不能制阳,故⼝燥咽⼲,形体消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中医心病的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是什么1、中医心病的临床表现11 心悸患者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12 怔忡较心悸更为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
13 心痛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可放射至肩背、前臂等部位。
14 失眠多梦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质量差。
15 健忘记忆力减退,容易遗忘事情。
16 神志异常如心烦、神昏、谵语、发狂等。
2、中医心病的辨证依据21 心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健忘,脉细无力等。
22 心阴虚证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23 心气虚证心悸,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质淡,脉虚等。
24 心阳虚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自汗,气短,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代等。
25 心脉痹阻证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或见痛如针刺,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或为心胸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舌苔白腻,脉沉滑;或遇寒痛剧,得温痛减,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或胀痛,胁胀,常喜太息,舌淡红,脉弦等。
26 心火亢盛证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
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等。
27 痰蒙心神证神志抑郁,表情淡漠,痴呆,独语,举止失常,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舌苔白腻,脉滑等。
28 痰火扰神证发热,面红目赤,狂躁妄动,打人毁物,不避亲疏,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对心病的诊断和辨证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脉象、舌象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进行分析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还需要与其他脏腑的病症相鉴别,以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
58个脏腑辨证【值得收藏】一、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1)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2)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中医心病的诊断依据有哪些中医心病,是指以心的生理功能失常及心脉气血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病症。
对于中医心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依据,包括症状、脉象、舌象以及其他相关的体征等。
首先,从症状方面来看,心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心悸、心慌、心烦、心痛等表现。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心慌则往往伴随心跳的不规律或加快。
心烦多表现为心中烦躁不安,难以平静。
心痛则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的疼痛,疼痛性质可能有刺痛、闷痛、绞痛等。
比如,心气不足的患者,在活动后容易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的症状,并且在劳累后会加重。
心阳不振时,除了心悸,还可能有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等表现。
心阴亏虚的人,容易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口干、盗汗等症状。
而心脉瘀阻的患者,其心痛症状通常较为明显,疼痛固定不移,夜间可能会加重。
其次,脉象在中医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的脉象应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但心病患者的脉象往往会发生变化。
例如,心气不足时,脉象多为细弱无力。
心阳不振者,脉象多沉迟无力,甚至出现结代脉(即脉搏跳动时有间歇)。
心阴亏虚者,脉象多细数。
心脉瘀阻时,脉象多涩或结代。
舌象也是诊断中医心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常的舌头应淡红、舌苔薄白。
心病患者的舌象会有相应的改变。
心气不足的患者,舌头可能颜色偏淡,舌苔薄白。
心阳不振时,舌头颜色淡白,舌苔白滑。
心阴亏虚的人,舌头多红少苔,甚至出现光剥苔。
心脉瘀阻的患者,舌头颜色可能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苔多为薄白或白腻。
此外,中医还会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等来辅助诊断心病。
比如,心血虚的患者,面色多苍白无华;心火旺的人,面色多红赤。
在诊断心病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生活习惯、情志因素等。
长期情志不舒、思虑过度、大喜大悲等都可能导致心病的发生。
同时,中医的一些特殊诊断方法,如经络诊断、耳诊等,也能为心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通过观察心经及其相关经络的穴位是否有压痛、结节等异常反应,或者耳朵上心区的形态、色泽变化等,来判断心的功能状态。
中医心病的种类及症状中医心病的种类及症状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中医学认为心主神明,掌管着人体的情感、思维和意识等方面。
因此,心脏疾病对于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医心病是指由于情志失调、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系列心脏疾病。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心病以及其症状。
一、气虚心悸气虚心悸是指由于气血不足,导致心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头晕、乏力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失眠等情感上的问题。
二、血虚心悸血虚心悸是指由于气血不足,导致血液循环不畅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失眠等情感上的问题。
三、心阳虚衰心阳虚衰是指由于心脏阳气不足,导致心脏功能减弱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手脚发凉、胃口不好、容易疲劳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失眠等情感上的问题。
四、阴虚火旺阴虚火旺是指由于阴液亏损,导致火气上升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易怒等情感上的问题。
五、痰湿阻滞痰湿阻滞是指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气内生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咳嗽多痰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失眠等情感上的问题。
六、血淤堵塞血淤堵塞是指由于体内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积聚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胸闷气促、心悸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乏力、头晕等情感上的问题。
七、心脾不交心脾不交是指由于心脏和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口干舌燥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心悸、失眠等情感上的问题。
八、心肝失调心肝失调是指由于情志失调,导致心肝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一种中医心病。
其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易怒易激动等身体不适感,同时伴随着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情感上的问题。
总结中医学认为“治未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状态,以预防中医心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