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水气与心病
- 格式:pdf
- 大小:152.62 KB
- 文档页数:3
中医关于“痰饮”的临证备要
一、扶正与祛邪相宜
痰饮为病,阴盛阳虚者,健脾温肾为正治之法,发汗、利水、攻逐,乃属治标权宜,待水饮渐去,仍当温补脾肾,扶正固本。
若痰饮盛,其证属实,可相机采用攻下逐饮、理气分消等法,以祛其邪。
因攻下伤正,因此在攻下之后又当扶脾益气以固其本。
二、注意病证转化
痰饮的病机常表现为脾病及肺、脾病及肾、肺病及肾。
若肾虚开阖不利,痰饮也可凌心、射肺、犯脾。
此外,痰饮多为慢性病,病程日久,常有寒热虚实之间的相互转化。
而且饮积可以生痰,痰瘀互结,证情更加缠绵。
故应注意对本病的早期治疗,久病者应痰瘀并治。
三、辨别痰的形质
痰的形质,可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
本节之痰饮属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亦由体内水液不归正化所致,并以无形的形式反映疾病过程中多种复杂症状、体征的内在本质。
如痰滞在经所导致的或痒或麻或痛痹,痰浊上犯清窍所致头昏、眩晕、耳鸣、口眼歪斜,痰闭胸阳所致胸痹胸痛等,均属无形之痰。
古人所谓百病多有兼痰者、怪病多从痰治等,多指无形之痰。
李可治水气痰饮病经验作者: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孙其新主任医师我写《调燮三焦治水气》和《痰生百病虚为本》这两篇文章的初衷源于《金匮要略》中涉及痰饮水湿的方剂特别多,我初步统计,痰饮的方有18首,水气的方有11首,加上咳嗽上逆、呕吐的方共51首。
把握治疗痰饮水湿的思路是学习《金匮》的难点,也是中医内科的难点,解构和统筹这些方剂,就是我写这两篇文章的思路。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大家看了我《李可临证要旨》这本书,对我评论最热烈的点就是我在其中提出的100首方剂,大家觉得非常好,还有《附子丸散简效廉》这篇文章大家也觉得非常好。
但我想告诉大家,这两片文章只是李可思想的硬件,而李可思想的软件是其辨证思想,大家在记硬件的同时不要忽略了软件,软件往往需要你很长时间的感悟。
学习李可的学术思想要过的第一个门槛就是方剂,如果方剂不过关,那么第二代门槛辨证施治就很难把握。
李可的方剂中含15味药以上的占了60%,记起来非常困难,所以大家要先过方剂这一关。
调燮三焦治水气李可治水气病的思路可以用5句话来概括:水肿皆当先解表,伏邪入里当外透,中气不足二便变,命火阳根蒸气化,下病治上补中上,三焦为一调整体。
《李可临证要旨》中关于治水气方面的病特别多,比如胸腔积液、腹水、心衰、水肿等,我们如何从中医水气病去把握,这点非常重要,而且李可水气病验案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应该从中去感悟他的思路。
关于水气病方药是从李可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头面方药,脑出血、水肿,证见寒战无汗,纯属表实,以麻黄汤;若寒邪直入少阴,脉沉细者,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开肺透邪,得汗后水肿迅速消退。
急性肾炎,风寒表实者,迳投麻黄汤,体虚者用麻桂各半汤小发其汗,兼里热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石膏。
三五日即愈,很少有超过1周者;慢性肾炎,以麻辛四逆汤加红参、生姜、葱白扶阳开表透邪,连服3个月。
美尼氏综合症之内耳积水,脾虚痰饮上泛者,用三饮四石汤;肾虚阴邪上逆者,用奔豚四石汤;胸水方药,胸为心肺之所居,属于上焦。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原创:半夏秋时昌平传统中医工作室 2018-11-25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曾指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可见,痰饮、悬饮、溢饮、支饮都是由于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而致。
由于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这四种证候临床表现、辨别及治疗分别具体如下:1、痰饮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胃肠积液。
病位:水饮停留胃肠。
特点:胃中有振水音,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痞满,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等。
解析: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
治法:温脾化饮攻下逐饮选方: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等文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2、悬饮本病为多种原因所致的胸腔积液,多见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癌性胸腔积液等。
病位:水流胁下。
特点: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咳唾引痛,胸廓饱满隆起等。
解析:素体不强,或原有其它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治法:逐饮为主,分证治之。
选方:柴枳半夏汤(邪犯胸肺)十枣汤、控涎丹(饮停胸胁)、香附旋复花汤(络气不和)、沙参麦冬汤(阴虚内热)文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
”3、溢饮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内分泌失调性水肿。
病位:淫溢肢体。
特点:身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兼发热,无汗,苔白,脉弦紧。
解析:水饮流溢四肢体表,则身体重痛、浮肿。
水气凌心,多有冠心病、心绞痛!讲一张方子,利水化瘀,巧妙化解今天这篇文章,我想和大家继续聊聊当代人常见的冠心病。
说起来,冠心病的治疗,在现代医学领域里可谓手段众多。
不过今天,我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一种中医的治疗手段。
说实在话,我们的先贤对于冠心病的因由,了解程度远远不及现在。
虽然当代医学通过各种手段,可以清楚地知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状况。
不过,这并不影响中医对此病的治疗。
由于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老祖先们就用高度抽象的思想,来解释这种疾病。
其中“水气凌心”,就是古代中医对冠心病病因的一种认识。
什么是水气凌心?说来也很好理解。
这就是水湿痰饮因为脾虚不化而蕴结于内,然后上泛心肺,使得心阳不振,从而导致的胸闷、气短、稍微劳作就心慌心跳、心前区闷痛,乃至心绞痛的一系列症状。
这些症状,就和今天所谓的冠心病十分贴近了。
此外,这类患者还有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白厚、不爱喝水、便溏等问题存在。
总之,水气凌心,乃是古人对今天冠心病种类之一的形象理解,充分折射出古人的智慧。
后来的医家,甚至直接把这种病症,称之为“水心病”。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调理呢?闲言少叙,先把一张经验方告诉大家: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茜草,红花,郁金,香附,丹参。
将这些药物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服用即可。
临床验案显示,不少患者七剂即可见到功用。
服用期间,杜绝摄入任何生冷黏腻的食物。
下边给大家详细说说这张方剂。
我们来看前面这四味药,即茯苓、桂枝、白术和甘草。
不要小看这四味药。
它们在一起,捏合成了《金匮要略》里的一张经方——苓桂术甘汤。
此方是做啥的?最主要的就是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简单来理解一下吧:水湿哪里来的?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所致。
所以,这里的茯苓可以健脾利水,白术能够健脾助运。
两者配合,可以帮助脾来运化水湿,清理其源头。
湿邪非温不解。
所以,我们用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进一步化解水湿。
甘草配合桂枝继续辛甘化阳,同时也配合白术健脾益气。
中医关于“痰饮”的辨证要点
一、辨痰、悬、溢、支四饮
从病位而言,痰饮病在胃肠,悬饮病在胸胁,溢饮病在四肢,支饮病在肺脏。
从临床表现来看,痰饮以脘痞、肠鸣、吐清涎为主;悬饮以胸胁不适、咳嗽时引起胸胁疼痛为特点;溢饮以四肢肿胀重痛为主症;支饮主要表现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二、辨虚实
痰饮为病,本虚标实,虚多实少。
本虚为阳气不足,标实指水饮留聚。
因饮为阴邪,易于闭遏阳气,常表现为阳虚阴盛之证候。
又有偏于阳虚,或偏于阴盛饮聚,或阳虚与阴盛俱显之不同,此与患者平素正气的强弱有关。
三、辨寒热
本病临床所见以寒证居多,但也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寒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化,气机升降受阻,常兼气滞饮郁化热
此外,还当注意区分痰饮是病理产物,还是导致当前病证的因素。
一般而言,素有伏饮而发病者,是因饮而致病;先病而后出现痰饮者,是因病生饮。
第1篇一、引言痰饮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产物,源于人体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停滞于体内。
痰饮的形成与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总结痰饮的中医理论、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痰饮的中医理论1. 痰饮的形成机理痰饮的形成,主要与脾胃、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生,则易生痰饮。
肺为水之上源,若肺气失宣,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则聚而成痰。
肾为水之下源,若肾阳不足,水液不得温化,则聚而成饮。
2. 痰饮的分类根据痰饮的性质和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痰湿:痰湿质地黏稠,易于停滞,多见于脾胃虚弱、湿邪内阻证。
(2)痰热:痰热质地黏稠,色泽黄腻,多见于肺热壅盛、痰热互结证。
(3)痰寒:痰寒质地清稀,色泽白腻,多见于寒痰阻肺、寒湿内阻证。
(4)痰瘀:痰瘀质地黏稠,色泽紫暗,多见于痰瘀互结、脉络瘀阻证。
三、痰饮的临床表现1. 呼吸系统症状(1)咳嗽:痰多色白,易咯出,伴胸满、胸闷、气短。
(2)喘息:呼吸急促,气息粗重,伴心悸、乏力。
2. 消化系统症状(1)恶心、呕吐:痰湿阻遏,胃气上逆。
(2)腹胀、便溏:痰湿困脾,运化失司。
3. 其他症状(1)头晕、头痛:痰湿蒙蔽清窍。
(2)肢体麻木、浮肿:痰湿下注,络脉瘀阻。
四、痰饮的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痰饮的成因、发展过程及伴随症状。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舌象、脉象,注意痰液的性状、色泽等。
3. 辅助检查必要时进行胸部X光、CT等检查,以明确痰饮的部位和性质。
五、痰饮的治疗1. 治法(1)健脾益气,温阳化饮。
(2)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3)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2. 方药(1)痰湿证:二陈汤加减。
(2)痰热证:清金化痰汤加减。
(3)痰寒证:温肺化痰汤加减。
(4)痰瘀证:血府逐瘀汤加减。
3. 其他治疗方法(1)针灸:取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行针法。
(2)推拿:按揉肺俞、膻中、丰隆等穴位。
水气凌心证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水气凌心证是中医病证名。
多由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引起水饮上逆,侵凌于心所致,证属本虚标实。
其病位主要在心,然而常常涉及脾、肾两脏阳气虚衰,导致痰饮,瘀血等的产生,而使病情更趋复杂多端,通过下面的中医的治疗方法可治疗此证。
一、辨证
1、本证为虚实夹杂证候:要注意处理好扶正、祛邪的关系,在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经治疗好转时,若过早补阳会助长热邪,过早补气补阴又会碍于湿邪,导致水邪复聚,逆上犯心。
因此,在余邪未尽阶段,宜用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的“和”法治疗。
只有余邪已尽,方可根据心阳不振兼见肺脾气虚或肾阳虚弱而随证施治,调补善后;
2、水气凌心由于水邪逆上:心主血脉的功能易为水邪阻碍而失调,出现瘀血症状,尽管瘀血证候明显仍为标证,是病理产物成为的继发致病因素,因此,水饮、瘀血二者之间的主次矛盾要妥善处理,不能单纯使用活血化瘀治标失本,只有加强补气行气,佐以活血化瘀之品,方不耽误病程;
3、水气凌心之证还常兼见肺脾气虚:临床表现可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此时治疗当以补脾化湿治本为主,不宜过于分利,以免利水伤阴,造成病情加重。
二、施治
1.中药方剂治疗
1)、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桂枝、白术、猪苓,法半夏、泽泻、沉香、大腹皮。
本方适用于水气凌心之肺脾气虚者;
2)、真武汤加减:附子、白术、茯苓、白芍、桂枝、沉香、补骨脂、干姜。
本方适用于水气凌心之肾阳虚弱者。
2、针灸治疗:
1)、针刺:主穴取心俞、巨阙.阴谷、肾俞、脾俞,配穴取委阳、三焦俞、气海,补法行针;
2)、艾灸:可用上述针刺穴位,进行艾灸,其中心俞、脾俞、肾
俞及气海为必灸之穴。
刘渡舟讲痰饮病刘渡舟讲痰饮病痰饮咳喘,是最令人害怕的疾病,不好治。
关于痰饮咳嗽,在《素问·咳论》篇就已经说到了,但不系统,也不丰富。
到了后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
书中讲“四饮”“五水”“痰涎”。
“四饮”是指“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五水”是“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
然后,又强调了三个,一个是留饮,一个是伏饮,一个是支饮,这样就系统了。
从部位而言,是“四饮”;从脏腑而言,是“五水”;从特殊性而言,有留饮,有伏饮。
“手太阴肺中焦生,下络大肠出贲门,上鬲属肺从肺系,系横出腋臑中行,肘臂寸口生鱼际。
肺胀膨膨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所生病者为气嗽,喘咳烦心胸满结,臑臂之外前廉痛。
小便频数掌中热,气虚肩背痛而寒,气盛亦疼风汗出,欠伸少气不足息,遗失无度溺色赤。
”我今天讲的是咳嗽。
这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
咳嗽有时候难治,“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
中医在临床上治咳喘,那还是有办法的,有特长的。
最有效的,最知名的就是小青龙汤。
《伤寒论》中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寒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水气上射犯肺,出现了咳喘等症状,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的效果特别好,晚上咳喘,躺不下,“咳逆倚息不得卧”,你就得用小青龙汤。
这个方子在医学界,尤其在中医学界是享有盛名的。
小青龙汤这个方子有利也有弊。
有什么弊病呢?这个方子发散太过,比如麻黄配细辛,拔肾根,发肾气,动冲气。
因此,《金匮要略》用了好几个条文,来说明吃了小青龙汤以后的种种变化,包括不良反应等。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姊妹篇。
《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对于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却不如大青龙那样说得具体。
根据这样一个情况,我首先得介绍小青龙汤的证候与弊端,不至于在临床上捅娄子,发生误治伤人的问题。
中医关于“痰饮”的证治分类一、痰饮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一)脾阳虚弱1.临床表现:胸胁支满,心下病闷,胃中有水声,伴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2.证机概要:脾阳虚弱,清阳不升,水饮停胃。
3.治法:温脾化饮4.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前方温阳化饮,健脾利水,后方止呕降逆,温胃蠲饮5.常用药:桂枝、生姜温脾化饮;茯苓、白术淡渗利水,与甘草补气健脾;陈皮、半夏理气化痰降逆。
若胸满,心下痞者,加薤白、瓜菱祛痰宽胸消痞;泛吐清水者,加吴茱萸温脾散寒;心悸气短者,加黄芪补气升阳;便溏者,加薏苡仁健脾利水;苔白滑而灰,气短重者,加制附子加强温阳散寒化饮。
(二)饮留胃肠1.临床表现: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虽利,但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排便不畅,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2.证机概要:水饮塞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3.治法:攻下逐饮分消。
4.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前方化痰逐饮,散结通脉,后方涤饮泻热,前后5.常用药: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激,驱逐留饮;大黄、葶苈子攻坚决壅,泻下逐水;防己、椒目辛宣苦泄,通利小便。
若心下坚而满者,加陈皮、厚朴行气散饮;心下痛者,加木香理气止痛;利下腹满反复者为正气已伤,加干姜温脾助阳,加黄芪、白术补中益气;肠鸣腹满者,加枳壳、大腹皮理气;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葛根生津;苔腻者,加砂仁、陈皮化湿。
二、悬饮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邪外袭,肺失宜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
如若饮阻气郁,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
(一)邪犯胸肺1.临床表现:咳痰胸痛,咳甚气急,伴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不解,咳嗽,痰少,呼吸、转侧则疼痛加重,心下痞硬,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痰饮学说痰饮学说是阐述痰饮产生的原因、致病机理及其辨证论治的学说。
痰饮是体内津液结聚的病理性产物,其质稠浊者为痰,其质清稀者为饮。
由于痰和饮的性质相同而又常合而为病,所以常痰饮并称。
痰饮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引起病变的致病因素。
《中医内科学》教材则分为痰证、饮证。
痰证是指脏腑气血失调,水湿津液凝结成痰所产生的各种病症。
分有形、无形两类。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证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这一学说经过历代医家的实践和总结,在理论上和临床治疗上都不断地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的众多方面,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中有特点的组成部分。
一.痰饮的产生人体水湿津液代谢生理:《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腕,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1.痰的发生文献:历代医家论述很多,有代表性的论述如下。
清代医家吴澄在《不居集》中对痰的发生归结到肺、脾、肾三脏。
“盖痰之生也,多由于脾”,“痰之来也,多由于肺”“痰之本也,多在于肾”。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中说:“痰源于肾,动于脾,客于肺”。
2.饮的发生文献:《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饮发中满”。
宋代陈言、明代张景岳认为,饮的发生是由于外受寒湿,内伤水饮,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以致水液聚积而成。
3.痰与饮之区别痰与饮虽然均为外感六淫或饮食失节,内则脾、肺、肾三脏失常,水液结聚而成,但痰与饮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如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 痰饮》中说:“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
益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酸嗳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所谓饮也。
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
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
中医临床最常见气血津液病——痰饮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由于水饮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学习,以《金匮要略》之痰饮病为主,掌握四饮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这也是临床应用的重点。
一、痰饮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痰,古作“淡”,“淡”与谵通,形容水的“淡荡流动”;饮,水也,故亦有称为“淡饮”、“流饮”者。
2.痰饮的历史沿革(1)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痰与饮并提为痰饮,并将痰饮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如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将广义痰饮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
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
该篇所提“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至今仍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有“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述,提示血滞也可生痰。
(2) 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倡百病兼痰的论点,从而有痰证与饮证之分。
(3)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创立了治痰名方温胆汤。
(4)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百病中多有兼痰者”的观点,首创“痰来瘀血,遂成窠囊”之说,注重痰瘀同病。
(5)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
”之说,强调了脾肾在致痰病因中的主导地位。
(6)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说,丰富了张景岳的脾肾痰饮思想。
二、痰饮的病因病理1.病因痰饮的成因为感受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
2.病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周身,津液停积,变生痰饮。
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如三脏功能失调,肺之通调涩滞,脾之转输无权,肾之蒸化失职,则三者互为影响,导致水液停积为饮。
水饮、痰饮、水毒、水气病水饮、痰饮、水毒、水气病看有若无之水饮、痰饮、水毒、水气病。
隆冬时节,一位位远道而来的水气病患者求治,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的,屈尊乡下匹夫勇气可嘉。
最长情的告白历历在目,又让人为之惊叹不已。
也有很多的病人想不通,中医不知道血糖,怎么可能治糖尿病?中医不知道细菌,怎么治肺炎?这些质问乍一看很有道理,百感丛生。
却因为司空见惯而无法言说,这多么可笑,又多么可悲!在俗人眼里,鄙人的威望实在太低。
在患者眼里,老邪连“星”都算不上。
行医的质变,依靠的不仅仅是情怀,更是专业,居然饱受诟病,又刺激了我。
习惯性地点上一支香烟,敛浮气增定力,这十几年来,能够看出不同时代有一些独特的疾病。
坦率地说,为什么简单的事变得难了?为什么简单的病变得难治了?现在的种种,自己捡起来,力图紧贴时代脉搏,在不逾越雷池,在敏感带的安全范围之内,用一种道理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病之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拼凑整齐,亦还是费了相当气力。
之前所提的水气病,亦在此列,还是先从病说起吧。
人们一直认为疾病的问题是病本身的问题,一直是病毒细菌造成的,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人”这一决定性的根本因素,发展进程中病都永远只是“替罪羊”而已。
一些疾病的复杂化也是人为造成的,这么讲估计大家都没有概念,我用例子来说吧。
不知对产妇输液怎么看?西医他是不反对的,说是补充营养物质,抗感染消炎什么的,很多话听上去很有道理,如果仔细推演,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我觉得这个是冷冰冰的东西直接灌入血液,对女人相当之不好,这点西医也是不知道的。
有一些人,不明原因,什么核磁共振都做遍了,就是找不到病因,中医说到一个什么病,和水有什么关系?说的比较严重,怪吓人的。
然后,西医告诉他没事,吃点西药中成药冲剂,就行。
在对待疾病的问题上,西医是仪器分子啥都明明白白,更悲催的来了,一发不可收拾,悔之莫及。
遇到过很多人,就是眩晕,一站起来就不分东南西北,天旋地转,自己负担很重,总是觉得脑血管出了问题,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看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水气把阳气给蒙蔽了。
中医识痰治痰的痰证思维中医认为,天人是合一的。
好多人都知道天人合一这个词语,但是却不了解怎么个合一法,另外有些人推崇现代科学的,又认为中医里天人合一是一句大而无当的空话,是一种伪科学。
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中医理论的缘故。
天人合一,那么天和地在人体上都有相应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五脏六腑,这就是天地的一个体现。
怎么说呢?脏是实体的,都是一个肉团,腑有一个大的空间,能够盛下很多的东西。
这是脏和腑的区别。
五脏六腑也就是指的心肝脾肺肾和胃、大肠、小肠、膀胱、胆囊和三焦。
天是在上的,地是在下的,二者如果没有交合,那也就独立的天和地了。
如果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那么天地交合就产生了万物。
人体的五脏就是地气上升形成的,而六腑就是天气下降出现的。
五行的划分另外五脏和五行有一个配属,就是心属于火、肺属于金、肝属于木、脾属于土、肾属于水。
整个人体的躯干部分也可以由这个五行来划分,而且这个划分可以和天地对照来看,十分明了。
大地的土壤就是人体的脾;地面下的水就是人体的肾;早晨太阳从大海中(或者地平线)上升起来,往上长,和树木很象,就叫做木,人体对应的就是肝脏;中午的太阳在最高点,相对来讲温度比较高,属于火,对应人体的心脏;下午太阳下落,对应人体的是肺,五行中为金;到了晚上,太阳整个落到地平线下,等于又回到了水里。
上面的太阳对应的就是人体的气机,人体的气机运行和太阳的运行是相一致的。
从另一方面讲,一个事物在萌芽当中就是水,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木,高潮阶段就是火,衰落的阶段就是金、消失了(实际上等于又回到了虚空中酝酿新的萌芽)又回到了水。
而发展和衰落的中间阶段就是土。
这样来理解应该比较容易懂,所以中医没有什么难懂的,只不过是名词术语不一样罢了。
六腑的分类五行是地气方面来分的。
从天气上来讲又分为六种,就是风对应人体肝脏、寒对应人体的膀胱、暑对应人体的胆、湿对应人体的脾、燥对应人体的胃、火对应人体的心脏。
这个在中医上讲叫六气,也就是六种属性。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精讲三痰饮治则我刚才给大家归纳的痰饮形成,总起来看,脾胃虚弱是本虚的问题,外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不管哪种因素,属于邪气,最后,它导致的是脾运失司也好,脾胃虚弱也好,还是脾阳虚是关键,所以,阳衰饮聚,本虚标实,这就是痰饮的形成机理,至少在这纲目上把握住,本虚标实怎么虚的,脾胃虚弱,脾运失司,整个外因,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属于邪气方面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办而起作用,病机就是阳衰饮聚,这个“阳衰”,一定要责之于脾,所以,根据这样的基本认识,再先用温药,补胃阳,必须得考虑温补,应该用什么性质的药物呢?甘、温,能补、能和、能缓,这是甘味的药(温性药),取它能温、能补,针对本虚,阳不化气,必须用甘温的药物,达到能温、能补的目的。
不管是脾,包括涉及到肾,这得解决阳不化气的问题。
第二,燥脾土,应该用什么药呢?能够燥湿,性味苦、温的药,它讲到“燥脾土”,实际上包括对脾湿,要燥湿,同时也要助阳化湿,饮邪“得温则行,得寒则凝”,用苦温的药物,要燥湿,同时要助阳化湿,所以,对脾和胃,两者都得兼顾。
第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一定得用辛温的药物,辛能行、能散,所以,才能开发腠理,通调水道,这就是行散水湿,通过发汗、利水,这样的一些药物,发汗,开腠理,利水道,所以,这就是针对“标实”,给饮邪以出路。
前者补胃阳针对“本虚”,这些(燥脾土、发越阳气),都是针对“标实”。
饮邪借助温药的作用,特别是能够起到,扶助阳气,振奋阳气的作用,使阳气得布,阳气通达,也可以说阳气得到舒展,就会使肺的通调能够下降,脾的转输得以上升,肺的通调要下降,脾的转输要上行,肾的蒸化开合,气化功能,才能够得以恢复,这还是说为什么要用温药,对整个水液代谢会有影响和作用。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和之”,是什么意思?已从三个方面回答了温药的问题,现在我要说“和之”,“和之”是平和、调和之意,因为《说文解字》讲,“和,相应也”,基于这样的认识,还请大家来看注家的认识,就是刚才念魏荔彤的《本义》,后面紧接着说,“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就是说,你不要把温燥的药,甘、温补益的药用得太多,也不要行消开导的药用得过偏,应该使两者之间平衡,达到一个相应的水平,是最合理的,为什么?也就是告诫你,不可以单纯温补,一味地用甘、温的药,你说本虚,我就去温补,有什么坏处啊,不利于饮邪的化除,以防碍邪,不可专事温补,温补药治其本,但是,又不可单纯地、过用温补,要防止碍邪,饮邪不容易化除,这一方面的因素要考虑,又不可过于,用辛开、辛散、温燥的药物,为了治标实,过于用行消开导之品不行,所以,不可过于刚燥,目的免伤正气,两者之间怎么协调呢?就得在温补之中,酌加行消开导之品,达到温补助阳,行水蠲饮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