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心病证候
- 格式:ppt
- 大小:910.00 KB
- 文档页数:24
【中医基础知识】脏腑辩证: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
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病主要证候有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虚淤阻与心火亢盛证。
心气虚与心阳虚的共有症状: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或劳累后加重。
心气虚的临床表现:
面色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为心脏及全身功能活动衰弱。
心阳虚的临床表现:
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暗紫,脉细弱或结代。
辨证要点为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虚与心阴虚的共同症状是: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
心血虚的临床表现
眩晕、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血虚证共见。
心阴虚的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辨证要点为心病的常见症状与阴虚证共见。
心血淤阻与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血淤阻的临床表现
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引臂内侧疼痛,尤以左臂痛厥为多见,一般痛势较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苔少,脉微细或涩。
辨证要点:胸部憋闷疼痛,痛引肩内臂,时发时止。
心火亢盛的临床表现
心中烦热,急躁失眠,口舌糜烂疼痛,口渴,舌红,脉数,甚则发生吐血、衄血。
辨证要点为:心及舌、脉等有关组织出现实火内炽的症状。
心病的辨证分型一、心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注】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在志为喜。
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1)涵义:心主血脉,是指心具有促进血液的生成,并推动和调控全身血液在脉中运行的作用。
①心主血:化血:水谷之精奉心化赤而为血(浊气归心)运血:心的搏动推动血液的运行(诸血者皆属于心)②心主脉:指心气鼓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脉管的舒缩,推动血(2)血液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心、血、脉三者密切相连,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
①心与血—心行血,血养心;②心与脉─构成闭合系统,心气鼓动脉搏;③血与脉─脉为血府,血养脉;④心气—推动;心血—濡养;⑤心阴—制约;心阳—温煦,激发。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与否主要反映在脉象(和缓有力、节律均齐)、面色(红润光泽)、舌质(舌体红活荣润)、胸部感觉(舒畅)。
尤其虚里部位是其功能最集中反映的部位。
其病理表现也多反映于以上各部。
此外,心率、心律、心力亦为反映其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重要指标。
(4)心主血脉的病理表现①心气虚-心悸(鼓动无力),脉虚、面色淡白、舌淡,自汗。
②心血虚-心悸(心失所养),面、唇、舌色淡,脉细弱。
③心阳虚-心悸,胸闷或痛,形寒畏冷,舌淡胖或紫暗,脉弱或结代。
④心阴虚-心悸,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注】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当心脏收缩时,心尖向胸壁冲击而引起的局部胸壁的向外搏动,可用手指指尖触到。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是心气充盛,宗气积于胸中的正常征象。
心与小肠病辨证要点,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到底怎么诊断?心与小肠病辨证心病证候:虚证有气、血、阴、阳不足;实证有气火痰郁、寒凝、瘀血等。
心病症状:以神志症、精神异常、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烦躁、谵语及面色、舌象和血脉表现为常见。
小肠证候:虚证有小肠虚寒(脾阳虚);实证有小肠实热,小肠气痈(寒滞肝脉)证。
小肠病症状;以小肠的分清泌浊失常为主,表现为二便异常。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临床表现]其三证既有相同的特点,又有不同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同点:有二点,一是神志症的心悸怔忡;二是气虚症的胸闷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
不同点:三证分述如下:心气虚:以气虚症状为主,主要表现面色、舌象和脉象变化。
面、舌色淡,脉虚。
心阳虚:气虚症状明显加重,同时出现虚寒表现。
有畏寒肢冷、心痛,面色白或晦暗,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
心阳暴脱:气虚症状极重,虚寒象突出,且神志异常亦重。
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或昏迷,舌淡紫青滑,脉微欲绝。
[证候分桥]盖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证以心气虚、心脏全身机能衰退为病理基础;进一步发展为心阳虚,出现虚寒象;进而虚脱亡阳则为暴脱证,为审证要点。
气虚,宗气不足,神无所主,则表现一派心气虚症,如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盛等。
气虚血运无力,濡养不足,则有血虚不荣症,面、舌色淡,脉虚无力。
气虚及阳,失却温煦功能,故现虚寒象,如畏寒肢冷等;阳虚寒凝,气血郁滞,心脉痹阻,故有心痛证,脉道不充,则微细。
阳气暴脱,阴津无依,则冷汗肢厥;宗气大泄,血脉瘀滞,心神失养,是以亡阳诸证具在。
总之,其病理可概括为气虚阳衰,血运不足,神失所养基本过程。
(二) 心血虚与心阴虚[临床表现]上二证以心悸怔忡、失眠多梦为其共症。
不同症状:心血虚有血虚症,如眩晕健忘,面、唇、舌色淡,脉细弱等。
心阴虚必兼有虚热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颜红赤、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其阴血不足病因,一是先天或后天生成不足;一是损伤太过,如失血、热病、七情等因。
中医常见心病辨证及方剂五脏辨证(和八纲辩证配合)是中医最常用的辨证方法。
它是根据中医脏腑有病时所表现的证候来加以分析和归纳的。
中医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除三焦外,与现代医学的解剖名称是相同的,但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的意义,却不尽相同。
目前中医的五脏辨证学说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而且确是有一定的临床实践价值。
一、心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神明情志(相当于部分大脑皮质的功能)《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
忧愁思虑则伤心。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2.心主血脉(相当于部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内经》诸血皆属于心。
心者,其充在血。
3.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内经》心主舌。
心气通于舌,心气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者,其华在面。
4.汗为心液《内经》心在液为汗。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从上述心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所讲的心,基本包括了西医讲的心脏和部分中枢神经、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变。
心病证治1.心阳(气)虚弱证[症状] 以心悸,气短,自汗为主证。
兼见面色苍白,喜出长气,舌胖嫩为心气虚;兼见心区憋闷,心痛为心阳虚;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为心阳虚脱。
心气虚轻。
心阳虚重,气虚以倦怠为主,阳虚畏寒为主。
西医对照:心神经官能症,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可见心气衰竭虚证。
周围循环衰竭等可见于心阳虚脱证。
心阳虚:是指的心脏生理性搏动力量相对较弱,近似于西医所说的窦性心律不全,如脉率不齐,搏动缓慢搏动无力,血压过低等一些心脏功能性症状。
心气虚:一般指的是心脏自身生理性代谢失尝近似于西医所说的心肌梗心肌炎室性心律等一类的证状属心脏自身病变引起的症状。
[发病机理] 本证多因久病体虚,或精神刺激等,损伤心气,心阳。
[治疗大法] 温补心阳,益气通脉。
[对症方药] 参附汤加味。
[重点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特效腧穴] 内关极泉天池心气虚:可用四君子汤加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教材笔记:辨心病证候脏腑辨证的概念:是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即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变特点,对四诊所收集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病性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归类方法。
脏腑辨证的源流:《内经》已提出了按脏腑进行辨证的观点。
东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确立了以脏腑病机立论进行辨证。
《中藏经》有专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诸篇,从而使脏腑辨证初具系统性。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脏腑生理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所以熟悉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病变特点,则是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病因病性辨证是脏腑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不单是以辨明病证所在脏腑的病位为满足,还应分辨出脏腑病位上的病因和病性。
只有探明病因病性病机,才能为立法、处方、用药提供确切依据。
在进行脏腑辨证时,要从整体观念角度分析脏腑病变所属证候。
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判断病情。
脏腑辨证是临床辨证的基本方法,是整个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脏腑辨证的运用范围:脏腑辨证主要运用于内、外、妇、儿等科的内伤杂病,具体使用时还应与所属之学科特点相结合,与辨病相结合。
心病主要反映在心脏本身及其主血脉、主神志功能的异常。
所以,临床以心悸、怔仲、心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等为心病的常见症。
一、心血虚证[概念]心血亏虚,不能濡养心脏及心神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辨证要点]心悸、健忘、失眠与血虚一般见症并见。
二、心阴虚证[概念]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或见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盗汗,两颧发红,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辨证要点]心悸、心烦、失眠与阴虚证并见。
三、心气虚证[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气短,精神疲惫,活动后加重,面色淡白,或有自汗,舌质淡,脉虚。
脏腑辨证之心病辨证心病主症:心悸怔忡,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
常见证型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气暴脱。
实证: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蒙心神,痰火扰神。
附:瘀阻脑络。
1、心血虚证概念:指心血亏虚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失眠,多梦,健忘。
血虚见症:头晕,面色淡白,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审证要点:心悸,失眠及血虚证。
2、心阴虚证概念:指心阴亏损,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心烦,失眠多梦。
阴虚见症: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审证要点:悸烦不宁,失眠多梦及阴虚证。
3、心气虚证概念:心气不足,鼓动无力,表现以心悸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
气虚见症:精神疲惫,面色淡白,自汗,舌质淡,脉虚。
审证要点:心悸及气虚证。
4、心阳虚证概念:指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虚寒内生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心痛胸闷气短。
阳虚见症:形寒肢冷,面色白,自汗,面唇青紫。
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结代。
审证要点:心悸,胸闷痛及阳虚。
5、心阳虚脱证心阳虚脱证概念: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阳虚为基础。
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心痛剧烈,口唇青紫,重则神志模糊,昏迷,脉微欲绝。
审证要点:心阳虚与亡阳证为诊断依据。
6、心火亢盛证概念: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热扰心神-轻症:心烦失眠。
热闭心神-重症:狂燥谵语,神识不清。
上扰舌窍-舌赤烂痛,口舌生疮。
下移小肠-小便赤、涩、灼、痛。
心火迫血-吐血、衄血、脉数。
里热炽盛-身热、面赤、口渴、尿黄、便秘。
审证要点: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实火表现。
7、心脉痹阻证概念: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引起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主症: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痛引肩背内臂,时作时止。
兼症:瘀血:痛如针刺,舌暗,青紫斑点,脉细涩、结、代。
2012年临床助理医师精选笔记:心病辨证诊断(1)心阳(气)虚心气虚的主证是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面色苍白,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虚数无力;若兼有形寒肢冷,则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冰冷、脉弱而不易摸到,是心阳虚脱。
(2)心阴(血)虚心血虚的主证为心悸心烦、健忘、面色苍白、惊悸不安、精神疲乏、舌淡、脉细,若兼有低热、失眠多梦、盗汗、颧红、口渴、遗精、舌红少苔或舌尖干红、脉细数,则为心阴不足。
(3)热入心包热邪传心,则证见高热、烦躁、神志昏沉,胡言乱语,甚至狂躁不安,舌质红绛,苔干起刺,脉洪数或细数。
此多见于温热病热邪炽盛时,颇相似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出现意识障碍的证候。
(4)痰迷心窍当痰热内扰心窍,影响神志时,可见梦多难入睡、烦躁不安或精神呆痴、语无伦次、哭笑无常,甚则狂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有的意识不清、语言不畅,甚至昏迷不省人事、喉有痰鸣音,偏寒的多苔白脉滑;偏热的多苔黄脉数。
此类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障碍的证候,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脑血管意外、精神病的狂躁型等。
(5)心血瘀阻(真心痛)多由瘀阻心络所引起,主证为阵发性心痛,剌痛如绞,放散至左肩背,甚则可见唇及指甲青紫、舌质暗红或有紫斑点、苔少,脉涩。
此类似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心肌梗死的心绞痛。
(6)心脾两虚主证为面色萎黄、精神困乏、四肢疲倦、食欲减退、心悸、健忘、失眠、舌淡红、脉细软弱。
多见于贫血、神经衰弱、心脏病患者。
(7)心肾不交当肾之阴水不足,心之虚火上亢时,可有心烦、心悸、不眠、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梦遗、舌红、苔少、脉虚数等心肾功能失常的证候,多见于神经衰弱等病人。
⼼居胸中,⼼包络护卫于外。
⼿少阴⼼经循臂内侧后缘,下络⼩肠,与⼩肠互为表⾥。
⼼开窍于⾆,在体合脉,其华在⾯。
⼼的主要功能是主⾎脉,具有推动⾎液在脉道中运⾏不息,以濡养脏腑、组织、官窍的作⽤;⼼⼜主神明,为⼈体精神和意识思维活动的中枢,是⽣命活动的主宰。
⼼的病变主要反映在⼼脏本⾝及其主⾎脉功能的失常,⼼神的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异常。
临床以⼼悸、怔忡、⼼痛、⼼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或代或促等为⼼病的常见症。
此外,某些⾆体病变,如⾆痛、⾆疮等症,亦常责之于⼼。
⼼病的证候有虚实之分。
虚证多由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脏⽓虚弱,久病伤⼼,导致⼼⾎虚、⼼阴虚、⼼⽓虚、⼼阳虚、⼼阳虚脱等证;实证多由痰阻、⽕扰、寒凝、⽓滞、瘀⾎等原因,导致⼼⽕亢盛、⼼脉痹阻、痰蒙⼼神、痰⽕扰神及瘀阻脑络等证。
⼀、⼼⾎虚证 指⾎液亏虚,⼼与⼼神失于濡养,以⼼悸、失眠、多梦及⾎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淡⽩或萎黄,唇、⾆⾊淡,脉细⽆⼒。
【证候分析】本证可因劳神过度⽽耗⾎,或失⾎过多,或久病伤及营⾎等引起;也可因脾失健运或肾精亏损,⽣⾎之源不⾜⽽导致。
⾎液不⾜,⼼失所养,⼼动失常,故见⼼悸;⾎虚⼼神失养,神不守舍,则见失眠、多梦;⾎虚不能上荣于头、⾯,故见头晕眼花、健忘、⾯⾊淡⽩或萎黄,唇、⾆⾊淡;⾎少脉道失充,故脉细⽆⼒。
本证多有久病、失⾎等病史,以⼼悸、失眠、多梦与⾎虚症状共见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与⼼神失养,虚热内扰,以⼼烦、⼼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烦,⼼悸,失眠,多梦,⼝燥咽⼲,形体消瘦,或见⼿⾜⼼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因思虑劳神太过,暗耗⼼阴;或因温热⽕邪,灼伤⼼阴;或因肝肾等脏阴亏,累及于⼼所致。
阴液亏少,⼼失濡养,⼼动失常,故见⼼悸;⼼神失养,虚⽕扰神,神不守舍,则见⼼烦不宁、失眠、多梦;阴虚失润,不能制阳,故⼝燥咽⼲,形体消瘦;⼿⾜⼼热,午后潮热,盗汗,颧红,⾆红少津,脉细数等,均为阴虚内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