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宋元时期》: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 格式:docx
- 大小:17.53 KB
- 文档页数:2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皇帝制度、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元朝一省二院等有关中央制度的历史概念以及郡国并行制、藩镇节度使、行省等有关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概念;(2)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行省制度的开端;(3)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5)通过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历史,明晰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兴衰,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法:演讲法、讨论法★课标解读: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笔记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 夏朝:禅让制到世袭制- 禹传启,家天下2. 商朝:内外服制度- 内服:王畿之地,商王直接统治- 外服:附属国管辖的地区,有较大自主权3.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 对象:同姓子弟、功臣、前代贵族- 内容:授民授疆土- 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是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后期导致了诸侯争霸- 宗法制:-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礼乐制: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背景- 秦的统一- 法家思想2. 内容- 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九卿制)- 地方官制:郡县制3. 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 中央集权的发展-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 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安史之乱后形成- 宋太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加强中央集权2. 君主专制的演进- 汉武帝设中朝:限制相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宋朝分割相权: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军权、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元朝中书省:相权反弹3.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汉武帝时期,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垄断仕途- 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 明朝: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2.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五、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斗争3. 在发展过程中,宦官专权、外戚干政等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中历史必修一: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点归纳一、中央集权的发展1、汉朝:地方管理由削弱到加强(西汉时期地方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又有所变化。
为巩固封建统治,西汉初年实行郡县制、封国制并行制。
后来,诸侯国的势力日益强大,导致“王国问题”,严重威胁到西汉中央政权。
景帝“削藩”到武帝推行“推恩令”,逐步削弱王国的势力,解除了王国对西汉中央政权的威胁。
)(1)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2)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
2.隋唐的道州县隋文帝废郡,地方行政机构实行州县两级制。
唐太宗时,在隋朝州县两级制的基础上,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
唐肃宗时,道演变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
3、唐朝: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唐玄宗在边境置藩镇,长官叫节度使,后发展为割据势力节度使安禄山、史思明发生叛乱,长达8年,唐朝由盛而衰。
4、北宋:进一步加强(北宋建立后,宋太祖为改变唐后期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其中最主要的举措是: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设置枢密院调军,兵部统军,充实禁军并实行更戍法;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防止武将割据;财政上,地方税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转运使转运中央掌控。
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在州县之上。
)(1)措施:①军事(兵):收兵权,编禁军②行政(权):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负责监督③财政(钱):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开支(2)评价: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学习目标]一、法令出一1.皇帝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始皇确立的“皇帝”制度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2.特点以及影响皇权具有(1)独断性。
和随意性的特点,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2)历代官僚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二、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1)“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2)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2.限制相权的措施(1)。
“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2)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3)宋代:设中书门下,其长官职务相当于丞相。
为了分散丞相权力,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总理财政。
[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易错提醒]唐中书省与元中书省职权不同唐代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其职能是参与决策;元代中书省则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两者名称相同,但职权差别较大。
[深度点拨]从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的演进具体趋势表现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越来越大,地方权力越来越小。
总趋势是君主专制程度不断提高,这是由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所决定的。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御史大(2)夫汉代: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由属下的官员承担。
汉武帝设,以监察地方政治。
刺史发展:唐代设置(3)御史台;宋朝设置提点刑狱司;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等。
2.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五、行省的设置1.背景元以前地方制度的演进。
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
县、郡秦汉地方行政区划主要有(1)三级。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普查讲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演进a.理解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1)(经典题,3分)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
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
……屡举贤良文学之士。
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
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
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根据材料,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
(3分)解析:对于材料题的解读需要抓住关键信息,尤其是括号的注释语。
如材料中的“郡举贤良”“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平民”“朝觐奏事”“大臣数诎”等信息可知汉武帝任用贤良文学之士,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2018海南单科,2分)《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
”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答案:C解析: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分封制,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趋于瓦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B项;根据材料“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可知,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故C项正确;秦朝时官僚制度已经建立,故D项错误。
b.从分割相权的不同方式入手,分析唐、宋加强君主专制的异同点(3)(2018年全国Ⅱ,4分)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高中历史《宋元时期》:汉至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与斗争
史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
东晋则侍中始优。
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
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钱穆《国史大纲》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
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史料三(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廷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宋史》[史料解读]
(1)从史料一信息“重用内朝”得出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由“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得出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由“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得出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主要展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2)史料二反映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由史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可以看出三省中“中书、门下”的职能。
(3)史料三说明宋代决策权归属中书机构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财权集中于三司,这反映出北宋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从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提示]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提示]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
(3)综合以上史料,归纳古代中国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
[提示]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