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1
- 格式:doc
- 大小:703.52 KB
- 文档页数:4
军机处的设立,使得中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这是为什么呢?通过我们之前的学习,这个问题应该怎么来分析呢,通过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过程,透过相权看君权。
那么,古代帝王又是采取哪些措施来制约相权的呢?
秦:在中央设置三公,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其中由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分管兵
权;
汉:汉武帝设置“中朝”决策机构,与外朝相制衡,剥夺了丞相的决策权
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
宋: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
明: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设内阁,将政府官员变成专制统治的侍从
清:军机处,皇帝专制统治的专制工具。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权力制衡探析作者:张伟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0期摘要:在中国古代政治演进过程中,以皇权与相权为代表的国家中枢权力之争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
在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约会形成一个内在平衡,一旦平衡打破,国家行政的运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关键词:皇权;相权;权力制衡一、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发展变化历程秦朝始建帝制,皇权正式产生,同时,设丞相总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以丞相作为中央行政体制的首脑。
西汉初年,内忧外患的局势使相权上升,丞相位尊权大。
至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汉成帝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这使宰相权力削弱,皇权加强。
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经历从丞相制到三公宰相制再到尚书台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过程正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权受到的制约较大,仅仅处于相对专制的阶段,此时的宰相拥有较大的权力来领导运作国家行政机关。
至隋唐时期,确立了三省六部制,施行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共为宰相为特征的集体宰相制度。
三省既相互制衡又相互合作补充,实现君权对相权的分割与控制。
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此时宰相权力过大,皇权被削弱。
为了制約宰相,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实质上也是一种集体宰相制度,相权遭受分割,皇权得到发展。
至元朝时期,实行中书省制后相权相较于宋来说又有所加强。
明朝正式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但由于废除宰相之后出现相位事务需要处理的空白,于是便出现了权力完全受制于皇权的内阁首辅,内阁首辅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无实权且十分不稳定。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至清代,从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再到雍正建立军机处,皇权一步步加强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的相互制衡、此消彼长。
焦点透视437传统政治中相权演变规律及原因探析何云标(中共西安市委党校(西安市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摘要:在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矛盾此长彼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笔者详细分析了相权演变的基本过程,并对演变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皇帝本人的期望并极力推行之,同时知识分子的摇旗呐喊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相权;演变规律;演变原因一、相权演变过程(一)秦朝三公的设置—宰相制度正式确立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但当时各国称呼并不统一,如宰相、丞相、相邦等。
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御史大夫地位相当于副丞相,负责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二)西汉“中朝”的建立—宰相制度的大调整汉承秦制。
汉高祖和汉惠帝分别以第一代功臣中的萧何、曹参为丞相。
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1。
当时的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实际上掌握着朝廷的行政实权,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凸显,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调整的原则是,皇权不断集中,而相权不断被分割。
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分割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一个突出特征。
汉武帝时,为了限制丞相的权力,形成了“中朝”和“外朝”。
“中朝”也称“内朝”,主要由皇帝的亲信近臣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先自做出了决策。
“中朝”逐渐成为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其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位。
这样就将丞相拥有的决策、行政两大权力分解开来,从而形成中枢权力之间的制约机制。
(三)唐朝三省制的完善—宰相制度的成熟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后,国家治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
论古代政治历程中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皇权和相权之争几乎是贯穿中国古代所有朝代的主旋律,二者之间的关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
相权、皇权关系处理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关系着政权的兴亡。
是中国古代政治中不得不说的问题。
皇权,顾名思义,由天子掌握,他决定着国家的大政方针,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的决策。
相权,由国家的宰相掌握,他拥有着国家的行政权,负责主要行政事物的处理,地位仅次于天子。
宰相制度起源很早,商朝的时候,伊尹是开国功臣,为国家的建立和奠定做出了很大贡献,汤死了以后,继续为相,辅佐了几代皇帝,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左右到皇帝的登基。
到了战国的时候,宰相制度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秦朝时宰相正式命名为丞相。
从此之后,皇帝与宰相相互依存,但也相互制约,总体发展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地消弱。
汉代时,实行三公九卿制。
皇帝对于宰相心存戒备,宰相对于皇帝心存惧怕,二者不断磨合发展,试图寻找一种比较成熟,既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又有利于国家发展,安定的制度。
隋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都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相权,加强君权,在此期间二者似乎得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君臣之间相得益彰。
唐太宗时期,内外朝的界限已经淡化,天子主政,开始进入了消弱相权的阶段。
唐太宗将相权一分为三,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这样,一则相权分散了,二则三者相互制约都统一向皇帝负责。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式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也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导致独裁造成失误。
宋元时期,相权得到了一定的加强,宰相的势力得到了扩大,这样也导致了皇权的不稳,产生内乱。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君主的权利,明太祖先是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并且三司都隶属于中央部门。
但是,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是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条主线,两者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统治的主旋律。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
宰相在我国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威胁皇权,因而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1.君权与相权的产生严格意义上的君权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出现,也就是所谓的皇权。
中国古代的皇权,是在长期的社会变迁和动荡中,伴随着古代专制主义的逐渐演变而渐趋成熟的产物,是专制主义巅峰的代表。
它既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古代相权的产生,与君权相比,似乎总是处于一种附带的过程中。
所谓相权,就是宰相所拥有的权力。
宰相制度是一种辅佐皇帝的制度,这注定了相权是为君权服务的。
相权起源与君权的起源相同,在春秋战国之时,贵族随王权的衰亡之后,贵族世袭的官职制度等也随之衰亡,此时便逐渐出现了非贵族的官僚群体,出现了非世袭的政府官职,而作为人主近臣,身居高位的相、丞相等官职也渐次握有了相权。
需要指出的是,丞相级别的三公、三省未必就拥有相权,比如东汉光武帝时候就撇开三公机构而令内廷组织尚书台;拥有相权的未必就是丞相级大官,甚至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比如明朝大太监魏忠贤在当时是握有相权的人,但他却不是正式的政府官员。
2.君权与相权的统一与合作国家政务琐碎繁忙,光靠皇帝一人,很难做到事事稳妥,事事正确,这就需要贤能的宰相辅助,减轻皇帝的负担,同时也能避免,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的腐败和失误。
自秦朝之后,中国古代国家对于社会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
虽然君权代表国家最高统治权,但是管理政府的最高权力通常是相权。
政府首脑是宰相,在正常情况下,历朝宰相对政策的讨论、研究、决策、审议、执行以及监督等都握有重权。
国家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而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依靠的是相权的稳定。
君权与相权的演变秦朝建立了丞相制度。
“相”的本意是辅助。
战国后期,“相”逐渐成为百官之长,尊称为“相国”,出土器物中多见“相邦”,可能是避讳刘邦名而改称。
“宰相”在古代大多数时期不是正式官名,而是一位或数位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
君相之间关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秦始皇用李斯为相,但李斯深知自己的位置。
一次,秦始皇在一山上俯见李斯的车骑队伍滚滚而过,他很不高兴。
李斯知道后马上减少了随从。
秦始皇大怒,追问左右是谁向李斯透露了消息,但没人敢承认,于是当时在左右者一律被处死。
这说明丞相对皇帝小心谨慎,皇帝对丞相也存戒心。
汉初的丞相一般由功臣担任,君相关系还不是主仆关系。
曹参为相时整日喝酒,无所事事。
汉惠帝不满,曹参竟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而不改初衷。
汉文帝时,宠臣邓通对丞相申屠嘉礼意怠慢,丞相告之皇帝说:“陛下幸爱群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这是在维护自己的地位。
汉武帝时,形成“内朝”与丞相为首的“外朝”相制衡,汉武帝死前又用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为内朝之主,丞相权力才低落。
贞观年间的君相关系是少见的。
在一般情况下,皇帝不能越过三省直接发号施令、指挥政事。
三省在制度上对皇权的制约,是建立在对历代兴亡教训的认识基础上,是为了避免君主独裁造成的失误。
秦汉时的丞相更多地表现为皇帝的助手,而唐初则更多地表现为政府的负责人。
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的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宋代的君相关系在向主仆关系转变。
开宝年间,吴越王钱亻叔遣使贿赂赵普。
宋太祖得知后却说:“受之无妨,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尔。
”意思是说,他们为宰相主事呢,大权在我手里。
在赵匡胤的意识中丞相视同私人幕僚谋士。
明代废丞相之举史书谈论较多。
实际上,明朝的君臣已经表现出主奴色彩,无论丞相还是首辅,以至于群臣都已处于极端弱势地位。
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可以滥杀无辜,殃及70多岁的老丞相李善长。
朱棣杀朝臣的凶狠也不亚于其父,张居正权倾一时,死后也被抄家。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兼论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关系【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与相权之间存在的冲突问题。
介绍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和研究背景。
然后,对君权与相权的定义与界限进行了讨论,并举例历史上的君权与相权冲突案例。
接着,探讨了官僚组织在君主专制政体中的作用,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分析了官僚集团与君权争斗的局面,总结了官僚组织对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以及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的复杂性。
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权力结构和矛盾,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中国、君主专制、君权、相权、官僚组织、互动关系、官僚集团、冲突案例、影响、复杂性、未来研究、价值1. 引言1.1 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包括权力高度集中、君主绝对统治、官员任命由君主决定、政治制度呈现等级分明的等特征。
君主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掌握政治的决策权和执行权。
君主在体制中扮演着至高无上的角色,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统治者,尊崇为“至尊至贵之君”。
官员则是君主实现统治目标的执行者,负责具体治理事务,但其权力是君主授予和限制的,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取决于君主的宠信。
在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君权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官员则必须忠诚于君主,执行其旨意。
这种政治体制的特点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专制统治和官僚体系的发展,直至近代。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决定了在此体制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官僚组织与君主专制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君权与相权冲突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且具有重要意义的议题。
在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政体长期存在,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力量较量时常发生。
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运行机制,还可以为我们理解现代政治体制的演变提供借鉴和启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第一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隶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之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围绕着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两条主线展开,而本课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恰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单元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承接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下启第四课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因此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联系。
然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多,需要加以补充说明,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本课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本课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元朝行省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能够再现皇权与相权斗争、藩镇割据、科举考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变化与当时中央政权的强弱盛衰密不可分。
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各项措施,理解历史概念,并逐步总结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2)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教学设计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骆,名科航,科学的科,航天的航,以后你们叫我骆老师就可以啦。
初来乍到,先了解一下,胡老师要求你们背的内容下去背没有啊,下面我抽查啦,谁主动来?那就课代表吧,中央和地方主要讲的是什么和什么的矛盾? 生:……师:看来还是不错的。
必修一课堂笔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春秋: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秦朝:公元前221 年—公元前207 年汉朝:公元前 202 年—公元 220 年唐朝:公元618 年—公元907 年北宋:公元960 年—公元1127 年南宋:公元1127 年—公元1279 年元朝:公元1271 年—公元1368 年明朝:公元1368 年—公元1644 年清朝:公元1644 年—公元1912 年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1、早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启继位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商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是商朝政治的两大特点( 3)西周:武王伐纣,在河南牧野之战中击败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之后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A .含义: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子弟和功臣,使他们成为一方诸侯的制度B.对象:王族(又叫姬姓贵族,如晋国、燕国、鲁国)、功臣(如齐国)、先代贵族(如宋国)C.核心:分封土地和人口D.权力:在诸侯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制定法律、召集军队等)E.义务:政治上服从,经济上定期纳贡,军事上提供军赋和力役,保卫周天子安全F.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的稳定,扩大了周朝疆域。
但地方权力过大,却导致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G.发展过程:确立并成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趋于瓦解▲宗法制(“人道亲亲也” )A .含义: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B.核心: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C.特点:注重血缘宗族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分配政治权力、确立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D.结果: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制度E.影响:▲对古代社会而言:维持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地位▲对现代社会而言: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
这说明宋朝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1.【答案】D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2017年12月28日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之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君权空前强化,相权名存实亡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比较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空前加强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
这些规定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
(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参考答案】C
【名师点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协调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了最高统治者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封建社会初期,宰相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宰相只能站着和皇帝商讨国
事;当皇帝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废除了宰相制度,大臣只能跪着奏事。
在这场皇权与相权的长期斗争中,皇帝“笑到了最后”。
从秦汉至明清,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显地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解题必备】秦至明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示意图
据图中所示相关信息,可知当时
A.皇权受到相权极大的制约
B.专制皇权总是不断地加强
C.中枢决策权力逐渐地下移
D.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之意。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
这说明宋朝
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
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图示为两汉至清朝),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
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不断削弱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军机处权力的扩大
D.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1.【答案】D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别削弱了宰相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因此相权被进一步削弱,B项正确;A项的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用人策略,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君权加强,故D项错误。
3.【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