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

动物繁殖障碍疾病分析

繁殖障碍性综合征,是以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畸形胎,产出弱仔、少仔和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母繁殖障碍给猪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根据近些年来的研究报道,在我国的一些大中型规模化、集约化场都不同程度存在或发生过母繁殖障碍综合征,有的场发病和损失十分严重。目前,本病在病中发病率高达25%以上。

一;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

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非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1、非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先天性繁殖障碍

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或形成盲端,缺乏子宫角、实体子宫、子宫颈闭锁以及阴瓣发育过度等。

(2)机能性繁殖障碍

性腺机能减退或衰退,组织萎缩硬化以及卵巢囊肿。卵巢囊肿可分为卵泡囊肿与黄体囊肿。卵泡囊肿为卵泡上皮变性、卵泡壁增生、卵母细胞死亡,卵泡发育中断而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生形成;黄体囊肿为卵泡壁细胞黄体化、增生变性形成。

(3)子宫内膜炎

母常见的一种繁殖障碍,人工授精过程消毒不严、助产不当、胎衣不下等因素均可引起子宫内膜炎,可致母发情异常,不易受孕,即使受孕也容易流产。

(4)营养性繁殖障碍

高能量日粮使母过肥,特别是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在输卵管、子宫角与卵巢中沉积脂肪,卵泡细胞变性,致肥胖性不育。

(5)应激性繁殖障碍

热应激可引起母发情不规律,影响公精液品质,受精率降低,胚胎死亡,流产或产仔数减少。舍空气污浊,含有较多的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2、传染性繁殖障碍性疾病

(1)瘟病毒

该病是我国养业发病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瘟病毒(HCV)主要经由口腔或咽部组织侵入,不同品种和年龄均易感染,幼年最为敏感。感染潜伏期一般3~8天。怀孕母感染HCV后,不一定表现临床症状,但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引起死胎、木乃伊胎、早产或产弱仔等。该病毒是引起仔先天性震颤的主要原因之一,感染仔多在生后几天内死亡。

(2)繁殖与呼吸综合症(PRRS)

该病又称蓝耳病,主要特征是母发热、厌食、流产、死产、产木乃伊胎、弱仔等,该病病原(PRRSV)主要侵害妊娠母和哺乳仔。1987年首先于美国发现该病,我国农业部曾于1997年组织了一次普查,各省种场的该病原抗体阳性率均在40%以上。

(3)细小病毒病

该病是引起繁殖障碍的主要病因之一,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发生和感染,我国PPV抗体阳性率达80%以上。细小病毒病多感染在春夏季配种的头胎母,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也可通过交配传染,导致流产或胎儿死亡。

(4)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导致青年妊娠母死胎流产综合症与公睾丸炎,少数病例表现神经症状。我国为乙脑高发区,蚊子为传播媒介,故夏季发病率最高,发病多在6月龄左右。

(5)伪狂犬病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大多省市均有发生或流行,1998年一些养场出现了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和新生仔大批死亡现象,其主要原因以PR感染为主。多种动物都可感染PR发病,哺乳仔发病最多,死亡率很高;成多呈隐性感染,能长期排毒,是主要的传染源。

(6)附红细胞体病

该病病原属于立克次氏体,一般在夏秋流行,病表现为高热稽留,废食,精神萎靡,贫血,后期出现黄疸和血红蛋白尿。妊娠母发生流产、死胎,仔衰弱,仔一般在一周内死亡。2001年我省苏北暴发该病,发病率高的地区达100%,低的地区也达到50%以上。

(7)布鲁氏菌病

二、繁殖障碍性疾病的主要症状

1、发情障碍

母在繁殖年龄内数月不发情或发情周期紊乱,如到了配种年龄的后备母不发情,断奶后母较长时期不发情。

2、妊娠障碍母屡配不孕,或妊娠母发生流产、死胎、产仔不足和木乃伊胎

母流产前多无临床表现,少数有短时体温升高、食欲消失等症状,但能很快恢复。发生死胎的母妊娠期正常或推迟,产前胎动减弱或无胎动,产仔过程中同时出现活仔和死仔,或全部是死仔,一般分娩较顺利。有的母在妊娠期,部分胚胎在早期被感染死亡后被母体吸收,致使产仔数减少,一般产仔数在5头以下。

3、泌乳障碍

母患了无乳综合症,母在分娩时或分娩后数小时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热,乳房肿大发硬,挤不出乳汁,拒乳等症状。

4、公繁殖障碍

一般表现为性欲降低,精液量减少,精液品质变差或死精,生殖器官炎症。

5、仔成活障碍

母产下的仔部分或全部生活力低下,不吃奶或拱奶无力,震颤或站立不稳,哀鸣,有的腹泻,体温正常或稍低,常于出生后1~3天死亡

高温对胚胎发育亦产生显著影响,母牛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

1.先天性因素

病因:主要与父、母的遗传缺陷或近亲交配有关,或者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受有毒物质、辐射等有害理化因子的影响,引起染色体异常。

2.后天性因素

2.1 营养因素

营养水平过低,性成熟延迟或性欲减退。如精液性状不良,精囊腺分泌机能减弱,精液中果糖和柠檬酸含量减少,引起生精机能下降。营养水平过高,动物过胖,性欲减退。高蛋白质日粮导致血尿素过高,对配子产生毒性饲料品质不良,日粮中缺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都可能造成繁殖障碍

2 管理因素

对于种畜,除需要合适的营养以外,还需进行

良好的管理。

当动物饲养在寒冷、潮湿、光线不足、通风不

良、高温舍厩内或无适当的运动时,可使动物经常处在紧张状态下,抵抗力下降,

3 年龄因素

老龄公畜:出现睾丸变性、性欲减退、脊椎和四肢疾病,以致交配困难。睾丸变性引起性欲减退、精液量和精子减少、精子活力差。

老龄母畜:发情异常、发情不明显、排卵迟缓、屡配不孕、奶牛发生难产、胎衣不下和子宫疾病等发病率增高。

.4 环境因素

气候、光照和温度

持续高温会引起公牛睾丸局部的循环机能发生变化,引起供氧不足,正常精子减少,畸形精子增加或精子活力下降,受胎率明显下降

5 疾病因素

生殖器官疾病,如配种、接生、手术助产时消毒不严,产后护理不当,流产、难产、胎衣不下以及子宫脱出等引起的子宫、阴道感染或卵巢、输卵管疾病,以及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013.11.23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病因分析及防治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公猪不育症及母猪不孕症为主要特征[1]。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的发展,猪繁殖疾病已成为大中型饲养场最重要疾病之一。引起猪繁殖障碍的因素很多,包括病原传染性因素和营养、环境、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病原性因素主要包括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PPV)、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猪伪狂犬病(Swine pseudorabies,PR)、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温和性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CSF)、猪肠病毒综合征(Stillbirth mummification embryonic death infertility,SMEDI)等因素。此外,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E的缺乏,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猪繁殖障碍的原因。有时一些药物的应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猪只的繁殖障碍,但这通常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下面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分别予以阐述。 摘要: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造成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原因主要包括疾病性因素、药物的运用、霉变饲料以及母猪的便秘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常见繁殖障碍性疾病的防控措施,比如猪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瘟、布鲁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在预防上提倡防重于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②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③加强母源抗体检测;④严把引种检疫关;⑤加强饲养管理;⑥处理好霉变饲料; ⑦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消毒。 1 病因分析

盆底小科普

什么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女性的盆底,它支撑着盆腔的脏器,盆腔的脏器大家多多少少可能都知道一些,包括子宫、卵巢、输卵管、还有肠道、直肠、尿道,盆底的支撑功能如果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盆腔脏器的各种功能,用医学术语来讲就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 如果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像尿道它可能就会出现排尿功能的异常,比如说尿失禁,憋不住尿,走到哪儿都要去找厕所,甚至有的时候一咳嗽就会挤出一些小便,很不好意思。一些严重的尿失禁的病人甚至,她身上会戴着尿布,而且身上会散发出一些难闻的骚味,这样她见了人以后特别地沮丧,或者是不想跟人接近,影响她的社交,社会活动,这样慢慢的,以后她可能就会脱离社会,所以有些人甚至把它称为社交癌。 盆底功能障碍还会影响性生活。一种情况是阴道壁松弛了以后,夫妻生活的时候,觉得很松弛达不到长时间的高潮,或者达不到一个很满意的效果。另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阴道肌肉过于紧张,出现阴道痉挛,从而引起性交痛,影响夫妻生活,甚至出现性冷淡。 盆底功能障碍可能会造成盆腔脏器的膨出、脱垂,就是有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怎么觉得腹腔的器官有点往下坠,或者还有人清洗外阴的时候,能摸到阴道口有东西掉出来,严重的情况会出现子宫脱垂,就是子宫从它原来的位置掉下来了。 盆底功能障碍还会造成盆底部的慢性疼痛,比如说有些人的下腰部、会阴部位、尾骨这些地方会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发病率高吗? 有资料显示,受到生育疾病、衰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已婚、已育的妇女当中,有45%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其中90%有性生活质量不高,产后的妇女尿失禁的发病率是15%-40%左右。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造成盆底功能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怀孕和分娩,因为怀孕了以后胎儿加上羊水的重量一直持续压迫盆底,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盆底肌肉和神经的损伤。分娩的时候对盆底肌肉受到胎儿的挤压,肌肉纤维极度拉长甚至出现断裂,尤其是产程过长、胎儿过大、会阴撕裂,这些对盆底的损伤更大,损伤了盆底肌肉神经,如果盆底肌肉因为怀孕和分娩受到的损伤不能及时地恢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也知道,年龄增长以后,身体的各种生理机能就会下降,相应的并发症就会发生,从而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情况。另外肥胖、习惯性咳嗽、便秘、月子期间负重劳累都是引发盆底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 如果出现了疑似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情况该怎么做呢? 如果出现了疑似情况,就需要去医院检查确诊,现在医院有专门的盆底功能的一个监测仪,它是基于生物反馈的技术,可以观察盆底肌力的变化,看盆底的支撑度是怎么样的,称之为盆底评估,通过盆底评估判断是不是已经出现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评估具体是怎么做的,会不会有痛苦呢?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最新资料推荐------------------------------------------------------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又称繁殖障碍性综合征,它表现在母猪不能正常的怀孕,即使怀孕也不能顺利的产仔。 有的母猪在不足月的情况下会产生流产的现象;有的仔猪在怀孕的初期就已经死在母猪的肚子里,生下来的时候,全身发黑,只有骨架和外皮,俗称木仍伊胎;有的仔猪虽然已经发育完整,却不能健康的活下来。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在很多猪场都有发生,给农民朋友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原因与防治。 片花: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发生原因引起猪繁殖障碍的疾病很多,一般可分为非传染性与传染性两类。 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生殖器官畸形、机能障碍以及饲养管理等因素所导致;传染性繁殖障碍则主要是传染性因素如病毒、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等微生物引起。 我们先来看看非传染性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有哪几种。 先天性繁殖障碍先天性繁殖障碍较为常见的是生殖器官畸形、发育不全,输卵管阻塞等等。 科学地选留后备母猪,对提高其生产、繁殖和性能,防止先 1 / 6

天性繁殖障碍有很大的好处。 选留后备母猪时,应询查后备母猪的父母代生产成绩,无遗传缺陷,同胎至少九头以上,仔猪初重 1. 21. 5 公斤,乳头多且排列整齐,体形好的仔猪留作后备母猪。 除了仔猪选留时要询查系谱以外,在其生长过程中还要多次选留。 70 天左右时,选择毛疏而光,皮红而润且富有弹性,背腰平直,肢体健壮整齐,乳头粗大而突出,阴户发育良好的小猪留种; 5 月龄左右,选择生长发育正常,不肥不瘦,能够如期发情配种的种猪留种。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也是母猪发生繁殖障碍的原因之一。 配种或分娩前后消毒不严格及产后胎衣不下、恶露不尽、死胎滞留等因素,都会造成子宫内膜发炎。 感染子宫炎后的母猪往往会因炎症推迟发情或发情不正常、屡配不孕或妊娠后发生胚胎死亡、流产等,最终淘汰。 在子宫内膜炎的发病中,胎衣不下是最常见的原因。 胎衣一般在胎儿产出后10-60分钟即可排出。 产后2-3小时内未排出胎衣,或者只排出一部分的现象叫胎衣不下。 饲养员在母猪生产完毕后,一定要检查胎衣的数目,胎衣的数量必须和所产仔猪数对起来。 如果胎衣长时间不下或下不全,可皮下注射垂体后叶素注射液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103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完整版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

神经病学题库(第九章运动障碍疾)

第九章运动障碍疾病 一、选择题 【A型题】 1.帕金森病(PD)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A.静止性震颤 B.铅管样肌强直 C.齿轮样肌强直 D.慌张步态 E.小步态 2.帕金森病不会出现的体征是: A.手的搓丸样震颤 B.齿轮样肌强直 C.面具脸 D.挤奶妇手法 E.慌张步态 3.帕金森病以下的哪项表述是不正确的 A.多在中老年期发病 B.主要表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和肌强直 C.通常的辅助检查无特殊发现 D.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治愈 E.抗胆碱能药物适用于震颤明显的较年轻患者

4.帕金森病以下哪项诊断及治疗的表述是正确的 A.脑脊液检查对诊断颇有价值 B.MRI检查有特征性表现 C.PD一经确诊应首选左旋多巴治疗 D.美多巴是由左旋多巴加苄丝肼组成,疗效优于左旋多巴 E.服用左旋多巴出现周围性副作用时应立即停药 9.肝豆状核变性与哪种物质代谢障碍有关 A.铁 B.铜 C.铅 D.一氧化碳 E.维生素B 12 10.男性,20岁,双手抖动3年。查体:面部表情少,双手震颤,步行运动迟缓,双眼角膜与巩膜交界处见褐色环,该患者最有可能的诊断是: A.帕金森病 B.帕金森综合征 C.特发性震颤 D.小舞蹈病 E.肝豆状核变性 【共用题干】(11~13) 男性,66岁,双手抖动伴动作缓慢7年。查体:记忆力稍差,拇指与食指呈搓丸样静止性震颤,“铅管样肌强直”,手指扣纽扣、系鞋带等困难,书写时字越写越小,慌张步态。

1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特发性震颤 B.肝豆状核变性 C.帕金森病 D.抑郁症 E.Alzhermer病 12.以下哪项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最大A.病史和体格检查 B.肝肾功能和血清铜蓝蛋白检查 C.腰穿脑脊液检查 D.抑郁和智能量表测试 E.头颅CT和MRI 13.治疗此病最有效的药物是:A.D-青霉胺 B.复方左旋多巴 C.心得安 D.抗胆碱酯酶药 E.抗胆碱能药 16.震颤麻痹的病人禁止使用哪类药物A.金刚烷胺 B.抗胆碱能药物 C.单胺氧化酶抑制剂 D.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E.吩噻嗪类药物 【X型题】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8930544.html, 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 作者:岳振喜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2019年第03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和谈论了导致母猪繁殖性障碍的四种病毒性疾病,即猪伪狂犬病、非洲猪瘟、脑心肌炎、猪圆环病毒病,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可导致母猪发生流产。现简要介绍以上四种病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并提出了可供借鉴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母猪;繁殖障碍;病毒;诊断;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 ;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9)03-0136-02 1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疾病,该病毒已经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净化,因此在这些净化地区不再会有猪伪狂犬病毒的危害。 1.1 临床症状 如果该病毒进入某个未感染的阴性繁殖群,通常会引起流产和呼吸道症状。处于妊娠期前1/3期的母猪会发生胎儿吸收,导致后期返情;处于妊娠后2/3期或者末期的母猪感染后,分娩时会产死胎、木乃伊胎或者弱仔率升高。一旦过了该病的急性感染期,一部分母猪会潜伏带毒并间断性排毒,此时很难观察到临床症状。 1.2 防控措施 目前没有针对猪伪狂犬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抗生素能预防二次感染。对于繁殖猪群进行疫苗免疫预防,预防效果较好。一旦猪确诊为伪狂犬病时,全部猪群应该使用基因缺失疫苗免疫,以减轻疾病的影响和减少病毒传播。若猪场位于猪伪狂犬病毒地方性流行地区,要对猪群进行常规免疫。 2 非洲猪瘟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是家养猪和某些品种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 2.1 临床症状

(完整word版)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第一节子宫脱垂 【定义】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向下移动,当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整个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以外,称子宫脱垂。 【病因】 1.分娩损伤为最主要病因。 2.腹腔压力长时间增加。 3.盆底组织发育不良或退行性变。 【诊断】 1.临床表现 (1)腰骶部疼痛或下坠感,走路、负重、久蹲后症状加重,休息后可减轻。 (2)肿块自阴道脱出,初起于腹压增加时脱出,休息卧床后能自动回缩。 (3)脱出的组织淤血、水肿、肥大,甚至无法还纳,长期暴露于阴道口外,出现糜烂、溃疡、感染、渗出脓性分泌物。 (4)小便困难,尿潴留,经常有残余尿,并有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或腹压增加时漏尿。 2.辅助检查 (1)根据患者平卧用力向下屏气时,子宫下降最低点为分度标准。将子宫脱垂分为3度。 l度轻型:宫颈外口距离处女膜缘<4cm,但未达处女膜缘。 I度重型:宫颈已达处女膜缘,但未超出该缘,检查时在阴道口见到宫颈。 Ⅱ度轻型:富颈已脱出阴道口,但宫体仍在阴道内。 Ⅱ度重型:宫颈及部分宫体已脱出阴道口。 Ⅲ度:宫颈及宫体全部脱出至阴道口外。 (2)POP-Q分类法。子宫脱垂的POP-Q分类法见表25-1及表25-2。 表25-1 子宫脱垂评估指示点 指示点内容描述范围(cm) Aa 距处女膜3cm的阴道前壁处﹣3、﹢3 Ba 阴道前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3、﹢TVL C 宫颈或子宫切除的阴道残端±TVL D 后穹窿(没有切除子宫者)±TVL或空缺 Ap 距处女膜3cm的阴道后壁处﹣3、﹢3 Bp 阴道后壁脱出离处女膜最远处﹣3、﹢TVL 表25-2 子宫脱垂分度 分度内容 0 没有脱垂,Aa、Ap、Ba、Bp都是﹣3cm,C点在TVL和﹣(TVL﹣2cm)之间 Ⅰ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内,距处女膜>1cm内,不论在处女膜内还是外 Ⅱ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边缘1cm内,不论在处女膜内还是外 Ⅲ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外,距离处女膜边缘>1cm,但<2cm,并<TVL Ⅳ阴道完全或几乎完全脱垂,脱垂最远处超过或等于(TVL﹣2cm)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详细版

文件编号:GD/FS-3802 (报告范本系列)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详细版 The Short-Term Results Report By Individuals Or Institutions At Regular Or Irregular Times, Including Analysis, Synthesis, Innovation, Etc.,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Good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编辑: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详细版 提示语:本报告文件适合使用于个人或机构组织在定时或不定时情况下进行的近期成果汇报,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内容包含分析,综合,新意,重点等,最终实现对未来的良好规划。文档所展示内容即为所得,可在下载完成后直接进行编辑。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我们凝似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故进行了血清调查。共采血抽样237份,分离血清212

份,并对分得的212份血清全部进行蓝耳病(PRRS)检测,其中阳性80份,阳性率37.7%;对其中的160份血清进行了伪狂犬(PR)检测,160份进行了猪瘟(HC)检测,160份血清进行了细小病毒(PPV)检测。结果表明:一十三个猪场均有以上母猪繁殖障碍病存在。由此可见:母猪繁殖障碍病在我县外种猪场已普遍存在。 关键词: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调查;血清学;检测 As hog farms have increased in both size and efficiency,so have hog disease types,In rencent yesrs,the problem has been especially serious among breeding sows,where disease has increased inferticity and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g breeding industry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 (一)母猪的病毒性繁殖障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引起该病的原因比较多,下面仅从病毒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概述 能够引起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病主要有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乙型脑炎等,这些病但从临床症状他们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有比较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实验室手段才可以区分,确诊,达到治疗,预防的目的! 二.分述 一)蓝耳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此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新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感染猪厌食、体温升高(40--41℃),妊娠期发生早产,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该病无肉眼可见特征性病理变化,确认一般依靠采用猪肺泡巨噬细胞或传代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也可用过氧化物酶试验,elisa试验和血清中和试验检测抗体。 【预防治疗】加强猪群卫生消毒,加强与外界隔离,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对购入猪严格检疫和隔离是杜绝该病发生的重要措

施。在国外已有疫苗应用,灭活苗免疫母猪一年两次,每次间隔21天,弱毒苗仅限3--18周龄仔猪应用。我国哈兽研已研制出灭活苗,效果与国外相同,目前正在某些地区中试。该病属于群发病,流行地区要采取早期同步断乳,在仔猪感染前异地隔离饲养,切断从成猪到仔猪的传播途径。猪群暴发该病后须采取相应的支持性治疗。此外还应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猪舍卫生条件,提高日粮中的维生 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饲喂高能量饲料,保持舍内空气流通和注意保温。 二)细小病毒 【病原】猪细小病毒病该病由猪细小病毒引起,其特征是孕猪在怀孕前期受到感染时,引起流产、死产、胚胎死亡、木乃伊化胎儿。 【临床症状】在怀孕30--50天感染猪主要产木乃伊化胎儿。50--60天感染多出现死产。怀孕70天感染出现流产症状。而怀孕70天后感染的母猪多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常常有抗体或病毒。此外产弱仔、母猪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等都是该病的临床症状。肉眼可见病变,母猪子宫内膜有炎症,胚盘有融化现象,胎儿在子宫内有被溶解、吸收现象等。病毒分离和利用血清中和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检测抗体都可诊断细小病毒感染猪。【预防治疗】对于未感染的猪场,应杜绝引进带毒猪,严格对公猪精液进行检查,阴性猪可使用。初产母猪一般在9 月龄以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56844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 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母猪繁殖障碍疾病的血清学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猪病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的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的发展。20xx年我们引进了带有外种血缘的外种猪洋二元母猪,进行了优良品种推广,结果80%的猪场母猪普遍出现第一胎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高达20%,而母猪一般无临庆症状,对这情况我们凝似是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故进行了血清调查。共采血抽样237份,分离血清212

份,并对分得的212份血清全部进行蓝耳病(PRRS)检测,其中阳性80份,阳性率37.7%;对其中的160份血清进行了伪狂犬(PR)检测,160份进行了猪瘟(HC)检测,160份血清进行了细小病毒(PPV)检测。结果表明:一十三个猪场均有以上母猪繁殖障碍病存在。由此可见:母猪繁殖障碍病在我县外种猪场已普遍存在。 关键词: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调查;血清学;检测 As hog farms have increased in both size and efficiency,so have hog disease types,In rencent yesrs,the problem has been especially serious among breeding sows,where disease has increased inferticity and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g breeding industry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 操继跃 (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武汉 430070) 1 饲养管理因素 1.1饲料中维生素与矿物质比例失调 与繁殖密切有关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有研究表明:将饲料中维生素E从28mg/kg(总量)增高到35mg/kg,胚胎死亡率从6.6%下降到2.2%,给予充足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可使妊娠25d的胚胎成活率达100%,而对照组仅为93.8%; 缺铬会引起产仔数减少、分娩率降低(母猪饲料中添加铬为0.2—0.5ppm;缺锌会导致分娩时间延长、死胎率增加、初生仔猪体重降低(妊娠母猪每1kg风干日粮锌需要量为50mg)。 但过量的锌会使产仔数减少,断奶仔猪体重下降。种猪饲料中铬的缺乏会导致机体免疫抑制,种公猪性功能降低。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缺乏同样会使分娩时间延长。胆碱缺乏会引起产仔数少、产仔率下降(每1kg母猪日粮800—1000mg)。泛酸会引起母猪繁殖率下降、卵巢萎缩、子宫缩小(每1kg母猪日粮12mg)。叶酸缺乏会导致产仔数减少、生长缓慢(每1kg母猪日粮1.3mg)。核黄素缺乏会引起产仔率降低、乏情、仔猪死亡率增加每1kg母猪日粮3.75mg)。生物素缺乏会导致母猪蹄裂、胎儿生长发育受阻;每1kg母猪日粮应含生物素0.25mg。在配制饲料时注意种猪饲料中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平衡。 1.2环境温度 将母猪生活环境温度提高到39℃(即使是短时间)可导致胚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初生仔猪环境温度低于28℃易导致死亡。注意母猪夏季的防暑降温。 1.3分娩、助产 1984年苏联专家报道,仔猪死胎中,有10%—30%的胎儿是在发育期间死亡的,70%—90%是分娩时死亡的。分娩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缺氧,分娩时胎盘收缩,血流不畅、部分胎盘脱落、脐带中断(分娩时仔猪从子宫前端到宫体经过2m长的距离,此间有因脐带拉伸、挤压而过早断裂),断脐仔猪必须在5min内产出,否则会被憋死。如果没有及时剪去初生仔猪的犬齿,可导致母猪乳头损伤、感染、乳腺炎、瞎乳。生产实践表明,50%仔猪死亡由母猪乳腺异常所致,母猪至少需要有12个有效乳头才能保证10—11头仔猪的成活。注意剪去初生仔猪的犬齿。正确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乳头;使用催产素或垂体后叶激素催生;对于老年母猪或难产母猪分娩时子宫阵缩无力时,可注射新斯的明(2—3mg,皮下或肌内注射)。因为实践表明此时单独注射催产素效果一般不理想。 1.4霉变饲料 无论是怀孕母猪还是未怀孕母猪,最忌的是霉变饲料。发霉变质的谷物饲料中存在的霉菌产生的毒素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介绍(doc 10页)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介绍(doc 10页)

猪的常见繁殖障碍类疾病 (一)母猪的病毒性繁殖障碍 猪繁殖障碍性疾病,是以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出无活力的弱仔、畸形儿、少仔和公母猪的不育症为其主要特征。引起该病的原因比较多,下面仅从病毒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一.概述 能够引起母猪病毒性繁殖障碍病主要有蓝耳病,细小病毒,伪狂犬,乙型脑炎等,这些病但从临床症状他们有很大的相似性,只有比较分析,总结经验,通过实验室手段才可以区分,确诊,达到治疗,预防的目的! 二.分述 一)蓝耳病 【病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此病俗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引起的新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感染猪厌食、体温升高(40--41℃),妊娠期发生早产,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该病

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表现高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后精神症状抽搐至死亡。15日龄内仔猪死亡率100%,断乳仔猪死亡率达10--20%。病毒分离是诊断伪狂犬病的可靠方法。应用免疫琼脂扩散试验、elisa试验、中和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抗体,都可诊断伪狂犬病。 【预防治疗】伪狂犬病目前尚无治疗办法,国外已普遍采用免疫接种方法,灭活苗接种公母猪一年两次,第一次免疫后间隔6周加强免疫,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育肥猪断乳后免疫一次即可。我国也有伪狂犬病弱毒和灭活苗中试产品在一些地区试用。目前认为猪是主要的带毒者,因此要严格将猪牛分开饲养。引进猪时,应严格检疫隔离。应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消灭昆虫媒介,加强饲养管理。对有本病的猪场,应采取停产措施,经血清学检查发现阳性猪在50%以上的种猪场,应全群淘汰。连续4次血检,阳性率在1%以下的猪群,淘汰阳性猪。建立净化猪群等综合防治办法,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 四)乙型脑炎 【病原】猪日本乙型脑炎又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猪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病猪特点为高热,流产、死胎 【临床症状】体温很快上升到40~41℃,发热持续3~10天,精神不振,头剧痛,呕吐,疲乏无力,多伏卧昏睡,食欲减退,口干,心跳增快,眼结膜充血,粪干尿黄或四肢震颤,后肢麻痹

(完整word版)盆底功能障碍

二妇女盆底康复篇 第一章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一、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包括一组因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退化、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以盆腔器官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和生殖道损伤为常见问题。 女性的盆底象吊床一样在会阴肛门处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底器官,维持我们的性生活快感、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分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造成难以言状的痛苦,影响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家庭不和谐。 二、盆底肌肉是如何造成损伤的 1.怀孕时,随着胎儿的增大,子宫重量的增加,长期压迫骨 盆底部,造成盆底肌肉受压,肌纤维变形,肌张力减退。 2.妊娠时,体内内分泌的变化。分娩时松弛激素的释放。产 道过度伸展、扩张及损伤,再次使阴道及盆底组织松弛,盆底肌张力下降,造成骨盆不稳定关节脱位,影响各脏器的位置和功能。即使剖宫产也不能完全避免这种情况。 3、随着年龄增长,盆底组织本身也有松弛老化倾向。 三、孕产期减少盆底肌损伤的保健措施

1、多喝水、多吃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防止便秘。 2、孕期避免持久增加腹压的活动,尽量不要憋尿,控制 体重增加,防止巨大儿。 3、如有咳嗽、便秘都要积极治疗,否则会增加骨盆底的 压力,加剧盆底肌松弛,造成盆底功能障碍。 4、产褥期应避免过早过剧的收缩腹肌。 5、产后要保证必要的营养支持,如果因为害怕产后肥胖 而过分节制饮食,会造成肌肉缺乏必要的营养素而变薄,力量变弱,影响其对盆腔脏器应有的支持作用。 四、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系统保健措施 (一)充分监测评估 孕期和产后,监测、评估盆底肌损伤程度,并及时及时进行康复训练及治疗,是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的首选办法。产妇在分娩后42天需对盆底肌肉功能恢复情况做全面检查评估,如果盆底肌肉群恢复不良,要及时进行治疗。产后3个月是做盆底康复的最佳时机,否则随着年龄增大不但增加治疗难度,而且尿失禁的发生率会越来越高,越来越严重。 (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 1、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盆腔器官脱垂和尿失禁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纠正,解决解剖结构的异常,从而达到减轻或消除其临

【章名】第十二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1.下列情况中,正确答案是[D] A.帕金森病不出现认知功能减退 B.认知功能减退是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状 C.大多数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都有认知功能减退 D.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疾病晚期可出现认知功能减退 E.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减退都是暂时性的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中山大学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2.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原则是[C] A.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要求药物用量要大,疗程要长。 B.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以联合用药为佳,且药量要大,疗程要长。 C.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先用单药,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以最低有效量为治疗量。 D.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以联合用药为佳,症状控制即可减药或停药。 E.帕金森病开始治疗时,以多种药物联合用药为佳,症状控制后逐渐减药或停药。【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中山大学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3.不支持帕金森病诊断的症状是:[C] A.肌张力增高 B.静止性震颤 C.肢体瘫痪 D.精神异常 E.慌张步态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中山大学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4.治疗帕金森病的常用药物除外[C] A. 左旋多巴 B. 金刚烷胺 C. 阿托品 D. 溴隐亭 E. 维生素E 【难易度】易 【解析】 【来源】中南大学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5. 帕金森病患者脑内残存神经元可见[B] A. 细胞核内包涵体 B. 细胞浆内包涵体 C. 淀粉样斑块 D. 神经原纤维缠结 E. 细胞核和细胞浆内包涵体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中南大学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6.基底节神经环路中的直接通路是指[B] A.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致密部B.新纹状体-内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C.新纹状体-外侧苍白球/黑质致密部D.新纹状体-外侧苍白球/黑质网状部E.新纹状体-苍白球/黑质 【难易度】中 【解析】 【来源】上海交大 【篇名】第一篇神经系统 【章名】第十一章运动障碍性疾病 【节名】第一节帕金森病 【题型】A1

盆底功能障碍引起的病因

引起盆底功能障碍的病因 随着人口老龄化,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妇女,尤其是中老年妇女健康的最常见慢性病之一,主要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以压力性尿失禁为最常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虽然不是威胁生命的疾病,但难以启齿的症状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妊娠和分娩是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此外还包括年龄大、阴道分娩次数多、阴道器械助产、新生儿体重大于4000克、肥胖、高体重指数者患病率明显增高;经常便秘、慢性咳嗽、糖尿病等因素。 孕期:妊娠期间,整个妊娠期,子宫的重量随妊娠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加,子宫在盆、腹腔的位臵也逐渐变垂直,到怀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器官,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随着子宫的长大,脊柱的向前弯曲,盆腔逐渐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压力,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韧带松弛,宫颈环受到的合力虽仍然是向后下的,但是以向下为主,作用于生殖裂孔,可见妊娠本身对盆底影响有多重要。 分娩:阴道分娩引起的损伤主要发生于产程中,胎头对盆底肌和神经产生机械压迫和扩张,使这些肌肉神经被牵拉和损伤,导致其所支配的肌纤维功能缺陷。分娩时对肛提肌产生的巨大牵拉,将直接导致这些特殊结构的破坏,引起压力性尿失禁和阴道脱垂。分娩时间延长尤其在滞产、第二产程延长,胎头和胎肩径过大造成的难产,胎头对盆底肌和神经的机械压迫和扩张更持久,损伤作用更强烈,超出生理性改变所能适应的

范围,会造成盆底组织结构的永久性损伤;盆底组织被削弱或缺损,尿生殖裂孔变宽而敞开,在过高的腹压下,可将尚未复旧的子宫推向阴道而发生子宫脱垂。 产褥期:产后如经常仰卧,由于支持组织松弛,子宫常向后倾。子宫后倾的结果使子宫轴与阴道轴一致,为子宫脱垂创造了条件。产后如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或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长期从事蹲、站工作,迫使腹压增加,引起子宫向下移位。尤其是那些合腹压增加的肩挑抬担等劳动。可导致下垂,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直肠与膀胱同时膨出。 更年期:更年期或绝经期后,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道的支撑减弱,出现子宫脱垂或尿失禁现象。 近年来,由于医学不断发展,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既可弥补女性在身体上的“创伤”,也可减轻其心理上的负担,对于夫妻性生活的和谐和家庭幸福都至关重要。 产后康复科 2015年1月19日

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010年王刚生弟) 运动障碍疾病大多为隐匿发病,缓慢进展,病程较长,为典型的慢性疾病。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在特殊情况下或某些特殊类型的运动障碍疾病完全可以表现为急性快速发病,出现包括高热、意识不清以及步态异常、肌阵挛、肌力障碍、震颤等在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若不能及早作出诊断及治疗将导致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各种原因所导致的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的逐渐增加,虽然包括神经科医师在的临床医师对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逐渐加强,但仍然是临床上的一个薄弱和认知的盲点。本文拟就常见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流程作一系统介绍和阐述,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工作者对急性运动障碍疾病的认识深度和诊治水平。 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 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常由抗精神病药物,尤其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亦见于其他药物。患者在服用可疑药物后出现肌肉发作性或持续性收缩,造成重复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的姿势。几乎所有肌群都可受累,但以头颈部肌群受累为多。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停用可疑药物或用抗组胺药、抗胆碱药可使症状迅速缓解。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年轻人多发。急性药源性肌力障碍的发生因引发药物的不同而存在多种机制,但最终可能与基底节区的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之间的递质平衡紊乱有关。药源性急性运动障碍的常见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5羟色胺(5-HT)综合征(serotonins syndorme) 5-HT综合征是由药物引起的高5-HT状态。任何增加5-HT释放的药物或药物组合都可以引发该综合征。患者有正在使用5-HT药物或近期有5-HT制剂用量增加史,突然起病,症状在数小时迅速进展,出现严重肌强直、四肢肌阵挛、共济失调、反射亢进、运动不安及自主神经失调、精神症状、发热、肠胃功能紊乱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危及生命[1]。容易导致5-HT 综合征的常见药物包括5-HT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左旋多巴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偏头痛药物等。联合用药增加患病风险,临床医师应避免多药治疗方案。5-HT综合征患者一经诊断应尽早处理,停用5-HT药物以及降温。苯二氮卓类药物、组胺受体拮抗剂、普萘洛尔、苯海拉明、赛庚啶、地西泮、麦角新碱等已用于治疗5-HT综合征。不建议使用普萘洛尔,因为其可能会导致低血压患者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和休克。如果必须肠外给药,可考虑使用氯丙嗪。重症患者需要收入重症监护病房予以即时镇静、肌肉麻痹、气管插管。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症状能得到迅速改善。临床常用药物剂量如下:氯丙嗪30~200mg口服或肌肉注射(肌注),3次/d;赛庚啶4mg 口服,3次/d;美西麦角4.8mg口服,1次/d;硝酸甘油5~200pg/min,静脉注射;氟哌啶醇2~7mg肌注或口服,3次/d;劳拉西泮0.5~2mg静脉注射、肌注或口服,3次/d[2-3]。 二、恶性综合征(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NMS) NMS是一组因临床用药或某些手术而诱发的临床综合征,以高热、肌强直、意识障碍、自主神经紊乱、肌酸激酶增高为主要表现,病情危重,若处理不当病死率高。镇痛药、抗精神病药物、多巴胺受体阻滞剂等引起的NMS最为常见,与药物的起始或剂量增加无关,大多发生于用药后2周。危险因素包括疲惫、烦躁不安、脱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等。症状通常发展数天。死亡原因主要是高热、衰竭、静脉血栓形成、横纹肌溶解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和高血钾[4]。可能影响任何年龄、性别的患者。临床上很容易误诊,且最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一经诊断,立即停用所有可疑药物,患者应转至重症监护病房,给予营养支持、抗感染、物理降温、纠正电解质紊乱和对症等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溴隐亭,肌松剂如丹曲林钠、硝苯呋海因,以及甲泼尼龙等。丹曲林钠静脉注射剂量为1~5mg/kg,1次/6h,症状改善后100~200mg/d口服。由于肝脏损害是硝苯呋海因最严重的潜在不良反应,故在治疗期间需严密观察肝功能。溴隐亭治疗NMS的优点是口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康复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和康复 主讲专家:魏晓萍主任医师 专家简介:主任医师,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副主任。擅长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妊娠期糖尿病诊治、妊娠期营养指导等。 认识盆底和盆底性功能疾病 盆底是什么? 盆底是由肌肉、韧带、神经和结缔组织组成的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结缔组织最易遭受损伤。强调阴道及其支持韧带的结缔组织在盆底功能、功能障碍及手术矫正中的作用。 3个水平支持结构理论 将盆底悬吊韧带和筋膜分3个平面描述: 水平1为上层支持结构:主韧带-宫骶韧带复合体 水平2为旁侧支持结构:肛提肌群及直肠阴道筋膜

水平3为远端支持结构:会阴体及括约肌 三个腔室理论 前盆腔包括阴道前壁、膀胱、尿道; 中盆腔包括阴道顶部、子宫; 后盆腔包括阴道后壁、直肠。 吊床说 以肛提肌肌群及其筋膜组成了上提平台,或篷架样结构,或称“吊床”,以托撑盆底。 我们可以将子宫比作一只停泊在码头的船,肛提肌像是水面,韧带是固定船只的绳索。保持盆腔器官的正常位置,需要水面和绳索的共同作用。没有水面托浮,船将下沉;没有绳索固定,船也难平稳。 什么是盆底性功能疾病?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floordysfunction,PFD)是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五大慢性疾病之一,包括压力性尿失禁(stressurinaryincontinence,SUI)盆腔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性功能障碍(sexualdysfunction,SD)粪失禁(fecalincontinence,FI)。 盆底损伤原因

绝经、年老激素水平下降 长期增加腹压(肥胖、慢性咳嗽) 妊娠 阴道分娩 盆底功能障碍的核心:各种病因导致盆底支撑的松弛。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危害 症状带来痛苦,影响健康(尿路功能、消化道功能、性功能等),同时,心理和生活质量也会收到影响。 产后盆底肌肉康复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国家应用现代生物反馈技术有针对性的对盆底肌肉进行康复。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运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技术治疗尿失禁,子宫、膀胱脱垂,阴道紧缩度降低,已有25年历史。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有效的治疗体系。 盆底肌肉康复的主要内容有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这三大主要内容。 盆底肌肉训练——主动运动 做缩紧肛门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不少于3秒后放松;连续做15-30分钟。每日进行2-3次,或每日做150-200次。6-8周为1个疗程;4-6周患者有改善;3个月明显效果。 电刺激——被动运动 生物反馈——让盆底肌肉的收缩看得见 盆底肌肉康复的适用人群 产后妇女应常规进行盆底肌肉锻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