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7.67 MB
- 文档页数:52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康复锻炼怀孕分娩对于女性的身体状况所产生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无论选择剖宫产或是顺产对于女性身体的影响甚至打击都比较大,很多女性在产后都会感觉遗留一些并发症,例如40%的已婚已育女性具有不同程度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这对于女性的日常生活及工作构成严重影响。
女性朋友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出现漏尿情况,时常有不明原因的腰背部、小腹部、腰骶部酸痛,或者具有反反复复的阴道炎或尿道炎,感觉性生活质量下降,这些都可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导致的。
那么,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危害性?又该如何进行康复锻炼?以下就对此作一介绍。
1、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什么?女性盆底是由肌肉和筋膜所组成,其中盆底肌就好比于一张吊床,将女性尿道、直肠、膀胱、子宫以及阴道等重要脏器紧紧的拖住,与此同时盆底肌也参与着女性控制排尿、排便等过程,在维持女性阴道紧缩度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则是指由于女性妊娠、分娩导致盆底结构出现缺陷或者急慢性损伤,进而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变得十分薄弱,最终诱发一系列的盆底功能异常。
具体可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肠道动力障碍等。
其中盆腔脏器脱垂主要是指女性的子宫发生脱垂,同时阴道前壁和后壁发生脱垂。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引起女性尿失禁,例如在打喷嚏或咳嗽时出现不自主的漏尿。
受到盆底功能障碍影响,女性产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例如性欲障碍以及焦虑、抑郁情绪。
肠道动力障碍,则主要体现为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甚至大便失禁。
2、哪些症状提示可能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女性朋友在产后出现打喷嚏时漏尿或咳嗽时漏尿,这可能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有关,感觉性生活质量下降,同时阴道松弛甚至漏气,这也很有可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导致的。
反反复复的出现尿道炎以及阴道炎,时常感觉阴道口有类似于肉坨一样的东西掉出来,这些都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表现,建议尽早入院就诊以便明确诊断。
3、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危害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所带来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功能障碍,即支持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以及括约功能障碍。
孕产有方孕期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秦屹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北京 100068)孕期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D)是指因盆腔功能受损、退化而引发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便失禁等。
以往,临床对PFD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妇女。
但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妊娠和分娩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
随着“三孩”政策的开展,PFDD已成为高发病之一,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妊娠与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结缔组织是支持盆底功能众多组织中最易受损的部分,其强度受盆底肌纤维胶原的影响。
妊娠时,母体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引发胶原代谢异常,进而对盆底功能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盆底韧带松弛、器官下移等。
这样的情况会持续整个妊娠期,甚至产后仍存在。
妊娠晚期,腹压增大、子宫重量增加等,均会影响腹部正常的解剖结构,使盆底肌肉逐渐变得松弛,进而影响正常的盆腔功能。
分娩时,胎儿娩出、阴道扩张等均会导致盆底肌肉损伤。
胎头对盆底肌肉的压力时间受产程影响,产程越长,压力越持久,容易引发盆底功能障碍。
孕期与分娩PFDD的防治措施PFDD的应对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
预防孕期的预防(1)生活方式干预:健康的生活方式可有效预防PFDD的发生,包括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纤维食物(如玉米、麦麸、大豆等),多喝水;积极锻炼,避免肥胖;不要做过多的重体力劳动;养成正确的排便及排尿习惯;孕期积极治疗糖尿病、咳喘等可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2)孕期健康教育:孕妇和家人需要多了解怀孕的注意事项和盆底知识,尽早进行盆底肌训练,对控制母婴体重、维持盆底肌肉正常功能、提高顺产率和缩短产程具有积极意义。
分娩时的预防(1)避免不必要的会阴侧切: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的产妇发生PFDD概率远高于未进行侧切和会阴自然裂伤的产妇。
因此,产妇需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会阴侧切。
(2)分娩镇痛: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可使孕60孕产有方妇在分娩时无明显的疼痛感,保护会阴弹性和伸展度,避免盆底肌过度使用,降低会阴侧切率,减少阴道裂伤的发生,进而保护盆底的正常功能。
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及治疗护理进展【摘要】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疾病,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
因此,本文从影响因素、治疗以及护理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临床治疗和护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帮助。
【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影响因素;治疗;护理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主要指的是因为诸多致病因素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缺陷或损伤,从而诱发盆腔功能障碍和器官移位的一个疾病[1]。
妊娠和分娩是诱发产后PFD的一个重要原因,产妇产后可出现诸多盆底功能障碍症状如阴道壁膨出、盆腔器官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粪失禁(Fecal Incontinence,FI)、性功能障碍(Sexual Dysfunction,SD)、小腹下坠以及尿频等,尤其是尿失禁,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还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进展,PDF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正常妇女的PFD发生率为11%,有预测30年后的PFD发病率将增加1倍,具有较大的危害性[3]。
因此,本文对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护理进展进行了综述,现报道如下。
1.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影响因素1.1妇产科因素体质指数、绝经、分娩以及妊娠被临床上公认为是影响盆底肌功能障碍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分娩和妊娠是比较关键的一个因素。
孕产妇因为阴道比较宽松,筋膜和肌纤维弹性下降,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肌纤维撕裂,导致性生活不协调、阴道前后壁肌肉脱垂等,并且绝经后还容易出现诸多并发症如子宫脱垂,严重危害女性身心健康[4]。
有学者[5]在研究中,选择产后妇女235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盆底肌功能状况与影响因素,发现经产妇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是初产妇的5.4倍,并且与剖宫产妇女相比,顺产妇女的I类肌纤维肌力异常发生率较高。
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价值盆底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功能主要影响着排尿、排便和性生活等方面。
然而,在女性的生殖系统经历过一系列的变化之后,特别是在分娩之后,盆底功能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出现,例如尿失禁、膀胱下垂、直肠下垂等。
同时,这种情况在老年女性中的发病率也较高。
因此,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尤其需要关注,而盆底肌康复治疗因其显著的效果,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盆底肌康复治疗通过一系列的锻炼来帮助恢复盆底肌的功能,尤其是针对妊娠和分娩对肌肉造成的损伤和松弛。
相比于手术等治疗方法,盆底肌康复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同时,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于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产后康复治疗中,盆底肌康复治疗被广泛应用。
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分娩对盆底肌造成的损伤,缓解产后上下双肢水肿,预防产后尿失禁并提高生殖健康水平。
据一项由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发现,盆底肌康复治疗以提高肌肉张力、增加肌肉活动和改善尿失禁症状为主要目的,所以在一方面可以促进盆底肌的增厚和增强收缩力,同时还可以对盆底肌的松弛纤维进行强化锻炼,以达到收缩的效果。
然而,这种锻炼不仅针对产妇,对于更年期女性以及存在膀胱下垂、直肠脱垂等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老年妇女也具有显著的疗效。
总的来看,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在老年女性、更年期女性、乃至是普通女性中,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它更是一种积极预防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手段,可以开展针对性的锻炼,预防肌肉松弛和脱垂,以及降低发生尿失禁、便失禁等症状的几率。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当重视盆底肌康复治疗,并按照专业指导的方法进行锻炼,以保护盆底肌的健康功能。
盆底肌功能训练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探讨【关键词】盆底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功能训练;效果Effect of 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DIAO HuiLinyi Lansha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Linyi,Shandong __,ChinaPelvic floor muscle dysfunction;Pelvic floor muscle function training;Effect盆底肌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因素主要是由于妊娠后子宫体积会逐渐增大,从而导致腹腔压力以及盆腔脏器重力上升,最终导致盆底肌肉转移及松弛现象发生。
尿失禁、阴道异常和盆腔脏器脱垂等是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常见的症状,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改善会增加严重并发症,并且会影响患者的性生活,因此会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所以需要加强对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干预力度,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及时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障碍。
为此,在本次研究中对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了盆底肌功能训练防治干预,并将其干预效果与临床常规康复指导治疗措施进行了详细对比,希望能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进一步提高该病临床治疗效率,具体详情已在文中叙述。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文病例筛选我医院妇科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30例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人数分别有15例,对照组,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32.5±2.1)岁;观察组,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32.0±2.0)岁。
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喻宝中【摘要】目的分析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并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2组,产后组95例采用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练习,分析比较两组综合肌力、盆底肌电位、疲劳度、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结果产后42d,两组患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3个月,产后组盆底肌力恢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电位活动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盆底肌疲劳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产后组阴道动态压力及盆底静态张力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患者产后盆底肌功能,同时提高尿失禁的控制力,对预防患者产后阴道炎症、盆腔脏器脱垂具有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7(028)001【总页数】3页(P19-21)【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女性性功能障碍【作者】喻宝中【作者单位】大埔县妇幼保健院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广东大埔 514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6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疾病,由于分娩造成的损伤导致盆底血管出现病变,血液灌注不足造成肌肉萎缩。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神经支配减少,促使盆底肌肉发生失神经退行性变。
此外,该病症还与肥胖、便秘、绝经、盆腔手术、慢性咳嗽等因素相关[1,2]。
因此,加强女性盆底组织功能对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生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对预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积极意义[3]。
本研究分析产后盆底康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作用。
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门诊进行产后42d复查并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5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2组。
48特别关注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别大意,得治!!刘新菊 (剑阁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元 628300)女性产后身体比较虚弱,如果不进行康复护理,很有可能留下疾病,因此,要提高重视程度。
女性分娩过程中,对盆底肌会造成损伤,导致出现尿失禁、盆底疼痛等问题,被称之为盆底肌功能障碍。
提醒广大产妇,盆底肌功能障碍绝对不能大意,要及时接受治疗,才能更好恢复健康。
1女性盆底肌女性盆底肌肉起着承托的作用,支持着膀胱、子宫等,同时还和排尿、排便等有着密切关系,一旦受损,将会引发多种疾病,对女性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盆底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外层、中层及内层,其中外层由会阴浅筋膜及其深面的3对肌肉和一括约肌组成;中层是泌尿生殖隔;外层是盆隔,由肛提肌和内、外面各覆一层筋膜组成。
2盆底肌受损原因女性妊娠和分娩对盆底肌肉组织生理功能会产生一定影响,是主要危险因素,很多女性在产后出现尿失禁情况,这和盆底肌受损有着密切联系。
女性在怀孕过程中,随着胎儿的发育成长,子宫也会变得越来越大,让盆底支撑结构承受更大的压力。
采用自然分娩的方式,过程中会对盆底肌肉出现过度牵拉的情况,导致受损。
当孕期和分娩时出现意外情况时,例如胎儿过大、羊水过多等,会出现分娩时间过长、难产等,这对盆底肌肉损伤会更加严重。
很多产妇对盆底肌恢复不够重视,如果拖延时间过长,会对正常生活带来困扰。
对于产妇而言,盆底肌受损具有必然性,所以要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形成正确认识,及时开展治疗,保证盆底肌恢复正常功能。
3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与一般盆底肌功能障碍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和怀孕与分娩有着直接关系,对盆底肌会造成急性损伤,常见症状为尿失禁,部分产妇还会出现子宫脱垂症状。
对于一般盆底肌功能障碍而言,高发于围绝经期女性,症状比较严重,对身体健康会造成危害。
4盆底肌受损危害盆底肌肉受损会导致盆底功能障碍,刚开始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质量下降等症状,一天之内要上好多次厕所,这是尿频的症状,对正常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进展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其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部分,笔者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并发症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aldisease,PFD)是指产后由于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的缺陷、损伤及功能障碍造成的疾病。
妊娠使子宫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子宫渐呈垂直位,盆底支持组织持续受压而逐渐松弛。
此外,雌、孕激素水平的改变使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亦可导致张力性松弛。
分娩时,盆底肌肉、韧带及筋膜过度拉伸甚至断裂受损,阴道分娩被认为是盆底结构损伤的最危险因素,尤其在急产、自产和器械助产、分娩巨大儿、第二产程延长、会阴侧切等情况时更容易发生。
妊娠与分娩不但损伤骨盆结构,同时也改变盆底肌的功能,导致盆底支持结构的异常、阴部神经的机械损伤及盆腔血管的营养障碍,最终引发PFD。
产后PFD表现多样,主要是指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
笔者就产后PFD近年来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产后PFD的主要类型1.1压力性尿失禁(SUI)尿失禁是产后PFD常见的表现形式,其中尤以SUI最为常见。
国际尿控制学会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标准是:如果排除泌尿系感染和阴道感染,能够诱发试验阳性,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腹腔内压力骤然增加,尿液发生不自控的流出,并且排除了由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膀胱的张力压增高所引起的排尿活动,则为压力性尿失禁。
司津歌Ⅲ的研究显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分娩方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妊娠期SUI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年龄、孕次、孕期BMI增加量均为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危险因素。
SUI在妊娠中很常见,近年国内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我国初产妇妊娠期尿失禁发病率是26.7%,其中SUI是18.6%,在妊娠32周时是发病高峰。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现状与治疗进展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PFD)是中老年女性常见病,发病率约为40%~50%,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盆底损伤和功能退化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和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lnconntinence,SUI)[1]、性功能障碍三大类。
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成因与现状女性盆底主要是由三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它像吊床一样托起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维持性功能、排尿、排便等多项生理功能[2]。
正常人在妊娠、肥胖、咳嗽、便秘、泌尿生殖感染、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盆底肌肉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盆底肌肉功能障碍。
轻者表现为阴道松弛、性生活不满意、小腹坠胀、尿频、便秘等轻度不适,重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直肠脱垂等疾病。
盆底脏器脱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张力减低,导致支持功能薄弱,子宫及其相邻的膀胱和直肠可发生向下移位,临床上分别出现子宫脱垂、阴道前壁脱垂和阴道后壁脱垂。
压力性尿失禁是由于不自主的尿道和膀胱内压力梯度改变,使膀胱内压高于尿道内压,而致溢尿,通俗地说,就是不能自控的溢尿。
分类有多种,以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即在增加腹压时,有尿液不自主溢出[3]。
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现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主观症状、病情轻重、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以及治疗的期待值等综合考虑。
大多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法繁多。
而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中度不能耐受手术、等待手术、手术治疗前后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临床广泛应用的方法有盆底肌肉锻炼、生物反馈法、电刺激治疗以及三种方法的联合治疗[4]。
2.1 盆底肌肉锻炼方法盆底复健即指导患者做收紧肛门及阴道的动作,每次收紧5~10秒,间隔5~10秒重复上述动作,连续做15~30 min,每日2~3次,可以各种体位进行锻炼,4~6周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