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红罗畲族村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海丰县情与行政区划沿革概况来源:海丰档案局作者:本站发布时间:2007-8-31 海丰县在广东省的位置海丰县行政区划图【海丰县概况】海丰县地处广东省东南部,西距广州290km、距深圳197km,东距汕头180km,水路至香港81海里,水陆交通便捷,是粤东地区陆上交通要津。
海丰取义于“南海物丰”。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丰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出石帆、坊廓、吉康三都置陆丰县。
1988年1月成立汕尾市,海丰划出沿海7镇为市城区。
1988年全县辖19个乡镇和3个农林场。
海丰又是著名的侨乡。
(最新数据:全县总面积1750平方公里。
现辖16个乡镇和2个农林场。
)全县总面积1750km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莲花山主峰海拔1337.3m,莲花山脉横贯县境北部。
西北山峦叠嶂,中部为宽阔平原,土质肥沃,河涌交错,有赤石、大液、丽江、黄江4大江河,东部濒临碣石湾,西部面向红海湾。
境内有长沙湾、高螺湾、九龙湾3 大海湾,海岸线116km。
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20C,无霜期360天,年均降水量2389.5mm。
【矿产资源】海丰自然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主要农产品有优质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荷兰豆、莲藕、沙姜等;林果有荔枝、菠萝、龙眼、芒果、梅、李、柑、甘蔗等;主要海产品有马鲛、带鱼、龙虾、贝壳等;有海岸滩涂3340公顷、渔塘水库6660公顷,可供开发养殖鲍鱼、翡翠贻贝、花蛤、对虾、蟹、蚝、甲鱼、鲩、鲤、珍珠等。
海丰矿藏种类较多。
主要有锡精矿、钨矿、水晶矿、绿柱石等;建筑石料、沙、花岗岩和陶瓷粘土等蕴藏量丰富。
海丰自古民风淳朴,人文蔚然,为广东历史文化名城,全国13块红色根据地之一。
【海丰名人】在海丰这块红色大地上,诞生了许许多多著名人士,有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时期领导人、杰出的农民领袖彭湃;中华民国时期广东军政首领、粤系军阀,中国致公党创始人陈炯明;原中国致公党主席、著名民主人士陈其尤及其继任者政治活动家黄鼎臣;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饮誉世界乐坛大师、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中国战地文学的开拓者、著名的革命作家丘东平;著名的一代医学名贤,地下党员柯麟;著名的细菌学家、教授黎希干;还有当代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仕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的民俗学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钟敬文;中国南拳名师刘远拔;一代影后,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李霞卿;香港著名导演徐克;中国科学院院士彭实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等等。
潮汕为什么有那么多客家人?展开全文“半山客”的由来广东的丰顺县、揭西县、陆河县、揭阳县、惠来县、海丰县、陆丰县、汕尾市、普宁县、潮安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半山客"。
福建的诏安县、南靖县等地的客家人,被称?“学老客(福老客)"。
“半山客"是潮汕地区对潮汕客家人的称呼,“学老客"是漳州地区对漳州客家人的称呼。
而实际上“学老客"其意义性质和“半山客"是相同的,只是闽粤地区的学老民系(粤为潮汕民系,闽为学老)和畲族对客家人的称呼。
“半山客"有两种现象,这种所谓“半山客"的形成与上述各县客家人的生存环境有紧密的联系。
一是他们生长、生活在闽南一隅的南部山区及粤东一隅的北部山区,如饶平县的客家人西北部与纯客县大埔接壤,保留了大量的客家话。
东北与闽学老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的福建省平和县、诏安县相接,受之影响。
南部又与潮汕平原?邻,其个别语言又受到潮化(福老化)。
一是潮州“畲族"自称为“山哈",潮州“畲族"对饶平客家人则对称“半山哈",“半山哈"现在也称“半山客",“半山哈"也好,“半山客"也好,但仍然属客家民系的一支派。
饶平客家也被俗称?“半山客"。
目前“半山客"的定义,大都以潮汕人或漳州人的学老民系来定义,很少人注意到“畲族"对“半山客"的定义,如果用“畲族"对“半山客"的定义,则“半山客"的范围将不仅是上面介绍的几个和学老民系相临的县而已,“半山客"的范围更遍及漳、潮、汀各州和畲族有关的的客家人,以下介绍潮汕的“半山客"以明其历史渊源。
一、旧潮州府辖区的半山客1、地理环境潮汕地区约有10000馀平方公里,约为中国的1/1000,广东省的1/18,但它是一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区域。
潮汕山川秀美,民风独特,以潮汕平原为中心的“潮汕民系”(福老民系)和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民系”,以及粤东山区为中心的“客家民系”共同组成广东的三大民系。
三大民系文化又构成广义的岭南文化(狭义的岭南文化指广府文化)。
潮汕地区北、东、西三面环山,潮汕的山区大致可分为五部分。
汕尾市海边游景点
汕尾市海边游景点有红海湾旅游区、彭湃故居、龟岭岛旅游区、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和金町湾旅游区。
1. 红海湾旅游区:位于汕尾东南面,是个半封闭海湾,被誉为“中国观浪第一湾”。
这里有观音寺、祖禧庙、妈祖庙等景点,海岸线长达72公里,还有4公里金色沙滩与亿万年礁石群。
遮浪半岛三面环海,从陆地延伸到海
面上,东临碣石湾,南依红海湾。
遮浪奇观是汕尾八景之一,说的就是红
海湾,一边海面风平浪静,另一边海面波涛汹涌,这种自然奇观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2. 彭湃故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
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现为广东省汕尾市田墘街道)龙津溪畔的徐厝村,距海丰县城7公里。
故居建于1884年,总占地面积285平方米。
3. 龟岭岛旅游区:位于汕尾红海湾捷胜镇,该岛的模样酷似一只乌龟,目之所及的碧海蓝天、波光粼粼的海面。
4. 海丰红宫红场旧址:位于海丰县城中心区,是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为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分为红宫和红场两大部分。
主要景点包括大成殿,澎湃铜像、平民医院、红场等。
红宫原为“孔庙”,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5. 金町湾旅游区:经纬22度海上香格里拉~金町湾,有白色的婚礼殿堂,绿色植物也很热带,沙滩边上一排排的椰树,7公里的原生态海岸线称得上广东最美。
这里有餐吧、商业街,可以一边享受美食一边看海景。
海与天相海接,山与海呼应。
金町湾是唯一离汕尾市区较近的海边景区,礼堂是金町湾的象征之一。
以上是汕尾市海边游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海丰县李氏宗亲分布村落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新城村委下坡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走马埔村洋中心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北笏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金石寨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赤石村委福田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三江楼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新里村委大山头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新里村委千秋塘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碗窑村委大水口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冰深村委甘下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大安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石镇秋塘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水美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东寨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塭寮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鹅埠镇淡水坑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田心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井雅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湖洋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陈塘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新平村委塘湖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茅陂村委西山下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坑口村委竹围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坑口村委坑口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坑口村委牛英潭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九龙村水背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平东镇九龙村委塘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桂望村委将军帽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桂望村委大埔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埔仔村委黄土领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召贡村委金沟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坣脚李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新寮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委新厝仔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东风村委吴厝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红阳村委官田寨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石安村委甲头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云路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东家亚村委棠池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高中村中港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新寨村唐皇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新寨村新寨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李厝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笏雅村委笏雅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笏雅村委笏八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新塘村委新埔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镇高联村委乌石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柑园前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北平村委新建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城东镇龙山村委墩南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小漠镇南香村委香坑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小漠镇元新村委元宵围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联田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联川村委夏阳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和平村委长埔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联安镇田心村委东笏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望寮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赤坑镇青坑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可塘镇安美村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后门镇红泉村委会排角村深涌村。
深汕特别合作区招商简介一、情况概貌1.地理位置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西部,包括鹅埠、鮜门、小漠、赤石四镇以及园墩林场。
合作区依山面海,西邻惠东县,北接紫金县,南临南海,总面积46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2.5公里。
2.气候环境合作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气候宜人,年均气温22C,无霜期360天,年均降水量2500mm。
3.行政区划和人口合作区内鹅埠镇区域面积86.7平方公里,现有居住人口约1.8万人;赤石镇区域面积277.5平方公里,现有居住人口约1.9万人;鲘门镇区域面积37.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3公里,现有居住人口约3万人;小漠镇区域面积34.4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9.5公里,现有居住人口约1万人;园墩林场26.85平方公里。
4.历史文化鹅埠镇红罗村是海丰县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聚落群居的村落,畲族是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
1赤石镇历史悠久,现保存有3座完好的占寨围村,它们先后建于明、清时代,古朴典雅。
赤石镇有旅居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3000多人,是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心县委所在地,是红二师、红四师和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过、活动过的地方,是著名革命老区镇。
赤石镇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海丰古八景中,有凤河晚渡、羊蹄峻岭二景在赤石镇境内;还有美不胜收的奇山、异石、飞瀑、温泉和古寨围村等人文景观;另外,还有红军洞、红军医院、革命烈士纪念亭等革命文物遗址。
鲘门镇和小漠镇临近大海,是海丰主要渔港,又是滨海旅游城镇,具有丰富的海捕资源,海胆、蚝、紫菜、对虾、是这里的名特产品,餐饮服务行业是两镇的特色产业。
5.交通合作区通过东部沿海高速、深汕高速、潮莞高速、324国道,形成与珠三角和粤东多通道、多方式,便捷、高效的交通体系。
合作区距离深圳市中心区1个半小时,距盐田港80公里,仅45分钟车程。
即将开通的厦深铁路横贯全境,并设有鲘门站,广惠汕轻轨也在规划当中。
附件1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范围一览表市县(自治县、市、区)乡镇村委会备注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正果畲族村委会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州市瑶安瑶族乡三水瑶族乡九陂镇龙岗、长塘、爱民、联一、双塘、高相村委会西岸镇三水、明义、九安村委会英德市东华镇温塘山、九围村委会横石水镇溪北村委会沙口镇滑水山、蕉园村委会石牯塘镇联山村委会横石塘镇石门台村委会阳山县秤架瑶族乡、阳城镇城北西社区、城北东社区清新县三坑镇布坑(明联瑶族新村)村委会韶关市乐昌市北乡镇上西坑、前村、新村、下西坑村委会五山镇沙田村委会廊田镇龙山村委会曲江区罗坑镇罗坑瑶族村委会、罗坑社区居委会樟市镇芦溪村委会、樟市社区居委会枫湾镇茶园山村委会、枫湾社区居委会小坑镇小坑社区居委会马坝镇马坝镇府前社区居委会始兴县深渡水瑶族乡罗坝镇小安、大水、桃源村委会隘子镇隘子村委会司前镇车八岭、河口、温下村委会沈所镇瑶族村委会顿岗镇总村、七北村委会韶关市始兴县澄江镇暖田、澄江村委会马市镇涝洲水村委会城南镇胆源村委会太平镇白石坪、罗围村委会翁源县官渡镇镇仔、下陂村委会龙仙镇石背、青云、九曲水、贵联村委会翁城镇了坑村委会坝仔镇上洞村委会江尾镇蓝坑、梅斜村委会铁龙林场龙化村委会新江镇东方、太坪村委会武江区江湾镇江湾瑶族村委会仁化县长江镇高洞、学堂凹、锦江、木溪、河田村委会黄坑镇苟井、小溪村委会丹霞街道办胡坑、岭田、新东村委会董塘镇董塘瑶族村委会周田镇雷坑、灵溪、瑶溪村委会扶溪镇斜周村委会南雄市主田镇大坝、高峰、窑合、主田村委会乌迳镇鱼塘、坪塘村委会界址镇马芫村委会全安镇全安、古塘、杨沥、陂头村委会邓坊镇邓坊、赤石、赤马、洋西村委会黄坑镇塘源、社前、小陂、许村、溪塘村委会珠玑镇聪背、珠玑、里东、罗田村委会水口镇水口、泷头、云西、石庄村委会江头镇鱼仙、涌溪、江头村委会帽子峰镇洞头、上垅、富竹村委会雄州街道观新、荆岗村委会油山镇古城、锦陂村委会湖口镇岗围村委会古市镇丹布、柴岭、古市村委会南亩镇南亩、官田、芙蓉村委会百顺镇杨梅村委会澜河镇葛坪村委会乳源瑶族自治县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圩镇、双头村委会东埔镇白岭头、黄子洞、高塘村委会东源县漳溪畲族乡、城镇新源新村新港镇双田村、龙镇村、半坑村、斗背村、坡头村叶潭镇半埔畲族村、圩镇半江镇积洞、治溪村委会骆湖镇上欧、小水、杨坑、下欧、枫木、尖锋、骆湖、致富、江坑村仙塘镇圩镇、热水村、木京村、徐洞村蓝口镇花径畲族村、蓝口圩镇、蓝口围、齐坑、铁场埔、土坡、隔水、牛背、塘心、扬柳、秀水、培群、角塘、新民、派头、新光、车头山、径背村黄村镇黄村圩镇、万禾、永新村上莞镇百坝、李白、新南、新轮、新民、太阳、圩镇、下寨、红旗、常尾、冼村村委会灯塔镇圩镇、黄埔地、白、高车、安平、结游草、印岗、新围、下围、新江、犁园村顺天镇枫木、金史、白沙、大坪、圩镇村委会涧头镇圩镇、新中、中、娥、东坝村委会双江镇圩镇、下林、双江、新寨、桥头、高坡村委会船塘镇龙江、李田、凹头、老围、圩镇、许村、铁坑、岭头、新寨、流石、主固、三河、黄沙、车头、小水、群丰、滑滩、青峰村委会黄田镇久社、方围、圩镇村委会康禾镇圩镇、南山、雅陶村委会柳城镇圩镇、下坝、柳城村委会龙川县老隆镇莲塘、涧洞、联亨村委会田心镇甘陂村委会佗城镇大江、东瑶、塔西村委会龙母镇藕塘、洋田村委会丰稔镇连东村委会黎嘴镇虎口村委会麻布岗镇阁前村委会上坪镇热水村委会河源市连平县油溪镇茶新、大塘、荣新村委会元善镇街道、南湖、城南、城东、新龙村委会陂头镇蒲田、蒲前、贵联村委会内莞镇蓝州畲族、大水、小水、桃坪村委会。
汕尾海丰旅游景点
汕尾市海丰县位于广东省东南端,拥有许多美丽的旅游景点。
以下列出了一些汕尾海丰县的旅游景点:
1. 陈胜古桥:位于海丰县城东南15公里处,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桥,建于清代。
桥长约200米,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 东湖风景区:位于海丰县西北部,是一个以湖泊和山水景观为主的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湖泊、荷花池、园林等,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3. 西犁湖风景区:位于海丰县南部,是一个水域面积广阔、风光优美的湿地公园。
这里有湖泊、河流、岛屿等,是观鸟、钓鱼、荡舟的好地方。
4. 北华山风景区:位于海丰县北部,是一个以红色文化和自然风光为主题的旅游景区。
景区内有登山步道、红色历史遗迹、山泉瀑布等,是户外活动和教育旅游的好地方。
5. 莱阳沙滩:位于海丰县东部的海滨地区,是一个宽阔而干净的沙滩。
这里海水清澈,沙质细腻,是休闲游泳和沙滩嬉戏的理想场所。
除了以上景点,海丰县还有许多古村落、宗教建筑、民俗文化等特色景点,可以让游客领略到海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风貌。
深汕特别合作区——资源优异的生态,良好的人文环境,高含金量的区位潜质作者:暂无来源:《新经济》 2015年第13期深汕特别合作区位于汕尾市海丰县,管辖鲘门、小漠、鹅埠、赤石四个镇,总面积468.5平方公里。
区内有42.5 公里长的海岸线,其中有10 公里是深水岸线(目前,深水岸线部分正由深圳盐田港集团在做一个国际性的深水大港)。
合作区位于北纬22 度附近,属南亚热带季风区,为明显的海洋性气候,年均气温22 度,气候宜人,光、热、水三大资源尤为丰富。
合作区户籍人口约7 万,距今6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渔猎耕种,生息繁衍。
居民包括客家、福佬、畲族等民族民系,地域文化极富多元和包容性,此地是潮汕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和广府文化的汇集地,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海陆丰人具有豪侠义气、团结自强、舍生取义、坚韧不屈、不畏强暴的民风特质,这也就是“天上雷公,地下海陆丰”之形象的诠释。
明朝碣石湾的抗倭和后来彭湃的红场革命是其典型。
深圳向东60 公里就是合作区地界,其西邻惠州;西距深圳和香港分别为60 和80 公里;西北、东北距广州和汕头均为200 公里。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水( 海)路穿越全境,是珠三角通往粤东的必经通道,是深港向东发展的桥头堡,亦是珠三角经济圈与海峡西岸经济圈的结合部。
合作区规划为五个组团,氛围小漠组团、鲘门组团、赤石南组团、赤石北组团、鹅埠组团。
合作区核心的发展目标为“产业高地、生命绿洲、未来之城”;希望把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当做主攻方向,重点发展6 大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滨海休闲旅游+ 健康养生、港口贸易和物流业。
投资优惠政策——省委、省政府出台《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 粤发[201319 号),2013-2017 年集中投入资金135 亿元,其中,安排30 亿元设立招商选资奖励资金,65 亿元设立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30 亿元设立产业集聚发展资金和10 亿元设立企业创新专项资金。
激发畲乡旅游内生动力作者:王思鹏来源:《中国扶贫》2014年第15期海丰县鹅埠镇红罗村是广东省汕尾市唯一一个畲族聚居村,全村现有52户236人,按照广东省的贫困线标准,核定有贫困户25户120人。
红罗村地处山区,土地贫瘠,耕地较少,没有集体产业,农业收入不能保障生活自给,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使得该村的整体脱贫步伐落后于其他村。
广东省没有忘记这个小山村,更没有忘记那里的父老乡亲。
汕尾政协办公室自帮扶红罗村以来,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等领导进村5次,扶贫责任领导每月进村1次,选派驻村干部1名,落实帮扶责任,26位机关干部分别帮扶对应贫困户。
红罗村总面积约2600亩,其中旱地200亩,水田100亩,其余为山地,主要种植水稻、番薯、山芋、花生、蔬菜等,山地有荔枝、龙眼、黄榄、香蕉、橙、柚、竹等经济作物。
工作组进驻以后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创新发展思路,制定帮扶规划,依托资源优势,以文化保护、民生实事、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为抓手,确立“打造特色村寨、发展旅游产业”的路子,扎实推进扶贫“双到”各项工作。
截至目前,红罗村共筹集帮扶资金310多万元,重点投入解决基础建设、村容村貌、饮水工程、民生实事、文化活动等项目。
今年4月16日,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到红罗村看望畲族同胞,调研“双到”扶贫工作,对该村的扶贫开发成就大加赞赏,同时也对汕尾的驻村帮扶给予充分肯定。
帮扶文化保护民族遗产少数民族文化、畲族独特的民俗风情是红罗村的特色,也是该村发展可以依托的重要资源。
作为少数民族村,该村还有全国保存最好的畲语,这也是红罗发展的优势。
汕尾市政协办公室邀请民俗学专家、史料工作者挖掘、整理文化资源,举行文化研究活动,出资11万元编辑出版了《红罗畲族风情》一书,全面展示了该村的畲族文化风貌,为该村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及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经济奠定了基础。
同时,驻村帮扶工作组还在红罗村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活动,邀请文艺工作者到该村采风,整理、创作了一批歌舞曲目;邀请省内外摄影家组织摄影活动;扶持筹备成立“红罗畲族文化研究会”。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2010年修订调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公布日期】2011.01.19•【字号】粤国土资利用发[2011]21号•【施行日期】2011.01.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2010年修订调整)的通知(粤国土资利用发〔2011〕21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2010年修订调整的《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06年7月25日我厅印发的《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粤国土资发〔2006〕149号)同时废止。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二○一一年一月十九日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2010年修订调整)单位:万元/公顷┌────┬────┬───┬───┬────┬────┐│地区类别│耕地│园地│ 林地│养殖水面│未利用地│├────┼────┼───┼───┼────┼────┤│一类│ 128.70 │ 99.00│ 45.00│ 133.65 │39.60 │├────┼────┼───┼───┼────┼────┤│二类│ 97.50│ 75.00│ 34.20│ 101.25 │30.00 │├────┼────┼───┼───┼────┼────┤│三类│ 78.00│ 60.00│ 27.70│81.00 │24.00 │├────┼────┼───┼───┼────┼────┤│四类│ 70.20│ 54.00│ 25.00│72.90 │21.60 │├────┼────┼───┼───┼────┼────┤│五类│ 58.50│ 45.00│ 20.60│60.75 │18.00 │├────┼────┼───┼───┼────┼────┤│六类│ 52.65│ 40.50│ 18.60│54.70 │16.20 │├────┼────┼───┼───┼────┼────┤│七类│ 47.45│ 36.50│ 16.20│49.30 │14.60 │├────┼────┼───┼───┼────┼────┤│八类│ 40.30│ 31.00│ 14.85│41.85 │12.40 │├────┼────┼───┼───┼────┼────┤│九类│ 33.15│ 25.50│ 12.15│34.40 │10.20 │├────┼────┼───┼───┼────┼────┤│九类│30.20 │ 23.25│ 10.80│31.40 │9.30 │└────┴────┴───┴───┴────┴────┘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地区分类表《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使用说明一、《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适用于广东省行政区域内(不含深圳市)征收集体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养殖水面)和未利用地的补偿,《标准》与《广东省征地补偿保护标准地区分类表》(以下简称《分类表》)同时使用。
海丰县鹅埠镇上北红罗畲族村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浙江、安徽五省,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畲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一个朴实勤劳的山地民族。
红罗畲族村,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人民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畲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被人看不起的畲族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也当家作主,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如今,村里有中共党员十多人,各级人大、政协有畲族的代表、委员,与汉族兄弟一道参政议政,共商国是。
一、发展史红罗畲族村现在人口近二百人,二十九户,一九六八年以前,全村只有一个姓,蓝姓。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从惠东县多祝镇的坪顶村和陈湖村迁来两户雷姓和一户黎姓畲族同胞,所以现在村中有三个姓,蓝、雷、黎姓。
红罗畲族村最早从何迁来?已没有详实的文字资料记载。
笔者从多方面的调查和近二十年的不断探索,从村中老人根据他们父辈的口头传说,得到一条比较清楚的线索:明未清初年间从惠东迁至海丰,在嶂背居住(现园墩林场四工区所在地)。
嶂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的峡谷,山高林密,水资源丰富,谷中有几处平坦的坡地,就是我畲族人在海丰最早的居住地。
后由于连年战乱,盗匪四起,谷中族人被连连洗动,遂在清后期从嶂背迁至罗裙山的半山腰处聚居,因为这里的地形易守难攻,且又靠近汉族的两个村庄——上径村和南坑尾村。
几个村庄联合起来对付土匪,就像现在的联防一样。
从惠东迁来至今大约四百年左右,是上北村委比较早的原居民。
在漫长的岁月中,红罗畲族人民饱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人口变化也大起大落,最鼎盛的时候全村人口近三百人,但五0年建国初期,全村只有八户,三十二人。
二、文化教育建国前,我畲族村人民绝大多数人家世代文盲,只有极个别人在当地汉族私塾里读过一年半载的夜校,因此,畲族人世代都靠画符号、结绳记事;解放后,党和政府首先在村中办起识字扫盲夜校,请邻村小学的一位汉族教师为村民们上课。
一九五三年,上级拨款建了一间四十九平米,两门四窗的标准课室和一间二十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派来了老师,办起了畲族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间学校,不但使村中的孩子上了学,还招收了邻近汉族村庄的十几个汉族学生在校学习,结束了畲族村人世代文盲的历史。
一九六0年,在该校任教的老师因病退休,便由畲族村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在陆安师范读书的蓝永青回校任教。
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一九七五年上级再次拨款扩建了一间教室和一间教师宿舍,增派一名老师,办起一至五年级的完全小学。
一九八0年因民师精简,该校的汉族教师调走,学校便成了上北小学的一个分教点,一位教师,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
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受到白蚁的侵蚀,两间砖瓦结构的教室已成危房。
在上级党政领导和县统战部门的关怀下,一九九四年成立了由当时县委统战部长陈招卷和民族宗教科科长陈鸿亮同志为组长的筹备小组,向社会集资,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在上级各有部门的支持,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各人民团体的大力帮助下,筹集资金二十多万元,建起了一栋建筑面积三百多平方米的综合大楼,在一九九五年秋季新学年交付使用。
自从有了自己的学校,自己的老师,畲族村人不仅告别结绳记事的历史,还培养出了自己的大学生,更有一大批中专、高中、初中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目前,畲族村在校生有:高中在校生2人;中专在校生3人;初中在校生14人;小学在校生42人。
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九”率在98%以上。
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和上级党政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怀与帮助是密不可分的,历年来,学生的学杂被减免,中专、高中学生的录取也按政策降分优先录取。
在文化设施方面,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建国初至九十年代中期,电影放映部门为村民免费每年放五场电影,县文化局和县电影公司几乎每年正月初八畲族传统节日这一天来我村放电影慰问村民。
一九九六年,县广电局为我村安装了能接收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等四套电视节目的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一九九八年又在此基础上加装了中央四套、七套、广东卫视等一共八套电视节目的卫星地面接收站,大大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也使广大村民不出门就知天下事,就能学到农业生产科学技术。
三、农业生产方面过去,畲族人民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种一些旱稻及杂粮,尽管他们辛勤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长年累月为生计而奔波,还是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极端贫穷的生活,一九四三年大饥荒,村中就有多人被饿死。
解放后,畲族村和广大农村一样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政府把一百多亩原汉族的土地划给畲族村。
畲族村的群众也和汉族兄弟一样,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但由于粮食品种单一,产量低下,文革期间也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群众的温饱还不能完全解决。
每年都要国家返销、救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畲族村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级根据民族政策不仅全免了公粮任务,还在种子、化肥供应上给予照顾,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使粮食产量连年增长。
人均口粮从一九七八年以前的十二公斤(稻谷)到现在的人均口粮四十多公斤,翻了四倍,现在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每年还有上万斤余粮卖出。
解决了温饱之后,畲族村民在调整农业结构上下功夫,在上级的扶持和保证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多种经营,农副业结合,长短结合、种养结合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全村人均年收入从一九八0年不足百元提高到现在的人均年收入二千元,虽然和当地汉族兄弟人均年收三千多元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自己和自己比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目前,全村除粮食应有和种植面积以外,全村共有经济种植三百亩,竹林种植二百亩,水果种植面积二百多亩的新格局,村民们的生活在不断改善,地奔向小康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四、扶贫搬迁解放前,畲族村民在罗裙山腰上全村没有一部瓦房,全是低矮的茅草房,而且村址高低不平,居住条件十分艰苦。
一九五八年,在上级拨款帮助下,全村从山上第三次搬迁,迁到山脚下。
在新村址,建起了“横三两边围”的五排房子共二十五间,每户平均三间的新瓦房,居住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随着人口自然的不断增长和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特别是白蚁的严重危害,村中的大部分人家的房子成为危房。
遇上刮风下雨,村民们无不提心吊胆。
如一九九五年的第九号强台风正面袭击海丰,我畲族村也不能幸免,当时全村十九户人家就有十六户人家的房屋被不同程度的毁坏。
全村的群众都住在尚未全面完工的新教学楼里一个星期。
学校也因此停课。
一九九七年春节前,时任汕尾市委书记的彭禹贤同志和时任海丰县委书记的吴华南同志,带领市、县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到我村进行慰问,看到村民们居住在危房里,心里非常着急,马上作出分期分批在两到三年内改造全村村民居住条件的指示。
于是,借这股东风,村子又往山外三公里处选了新村址。
九八年春节前第一批八户人家在新居过春节。
第二年秋,在得到省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市、县两级政府也同时行动,第二批20套新居建设工程破土动工,二00一年春节前,新村主体程全部完成,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红罗畲族新村举行落成典礼,市委书记吴华南、县委书记罗校同志及市、县各有关部门的领导,来自各地的宾客,红罗畲族村全体村民近四百人共同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
吴华南书记还为新村题写了村名,现在,“红罗畲族新村”几个刚劲的大字镌刻在高大壮观的村口牌楼上。
从此,畲族人民彻底走出了大山,进行了到海丰后的第四次大搬迁,全村居住上了统一规划,整齐别致具有田园风光好小楼房。
村民们高兴地说:“从前上无片瓦是因为穷,住草棚。
现在上无片瓦是因为托共产党的福,住楼房”。
同样是上无片瓦,意义却是天壤之别。
五、与汉族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畲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特别当地的客家汉族兄弟的交往中,关系是很密切的,从历史资料记载中看,广东的畲族先民比广东客家先民还要早在广东定居。
“客家人”由粤外入境,首先在闽、粤、赣三省往合部的各个地方定居,而与当地的早期居民畲族相遇,客家人继而沿东江流域向省内诸地进发,除潮汕地区外,主要沿着畲族的居往地区而深入粤中腹地。
两个不同的群体化一个地域相遇,在地域上,畲族与客家人承先启后,血缘与文化上势必交融,互化了。
(摘自《广东畲族研究》(序)柒洪、姜永兴著)。
从整个广东看,有畲族人居住的地方,必有客家人。
我村也不例外,邻近的几个汉族客家村庄在近百十年中与我村的关系相当密切,在风俗、礼节上两个民族大体相同,畲族人过去模仿汉族人的先进生产方法,汉族客家在某些方面也仿畲族,这是必然的。
早在建国前,畲、汉就已经通婚。
目前为止,汉族嫁入畲村的23人,畲族外嫁汉族的畲族姑娘18人。
畲族村与邻近上径,南坑尾两个汉族村庄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在小林地界、水利设施、道路交通、人员往来等方面从未发生过利益冲突,两族人民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有如兄弟一般。
建国五十多年来,上级各级党政部门在畲族村搬迁、道路交通、能源设施建设、文教卫生、农业生产等方面投入了二百多万元。
“罗裙山上太阳升,畲族人民尽欢欣,畲家没有共产党,千年万世难翻身”。
这是解放初畲村男女老少发自内心互相传唱的一首山歌,从这首山歌中就能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畲族的今天。
2008年新春到来之际,海丰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彭俏奇,县委常委吴坪,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长杨师访带领县委办、县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局、民政局、老区建设办组成的慰问团到鹅埠镇上北红罗村慰问畲族群众。
彭俏奇代表县委、县政府向畲族群众拜年,祝他们过一个和谐、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并同村干部交谈,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勉励村民利用山区优势、积极发展种养业致富奔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