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民俗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以清明上河园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性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并以清明上河园为例,深入分析其成功运用民俗文化的策略与实践。
本文将概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念、特点和价值,阐述其在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接着,通过对清明上河园的深入剖析,揭示其如何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体验。
本文还将分析清明上河园在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做法,探讨其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本文将对民俗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思考,以期为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民俗文化资源概述民俗文化是特定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的文化现象。
它涵盖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故事、歌谣、舞蹈、手工艺、节庆活动、风俗习惯等,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俗文化资源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民俗文化资源的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这些资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的机会,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资源成为了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认同感的重要载体。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这座以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再现的大型宋代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就充分运用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
园内不仅再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现河南开封)的繁华景象,还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表演、手工艺展示和节庆活动,让游客能够亲身感受宋代的民俗文化魅力。
这种将历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做法,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也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北京 1. 鲜鱼口民俗街位于北京前门大街鲜鱼口街成市于明朝正统年间,至今已有570 多年历史,曾汇聚了北京著名的老字号餐馆、零售店铺、戏园、浴池、茶楼和手工艺作坊等。
经过修缮改造后的鲜鱼口街两侧总建筑面积约 5.6 万平方米,重新聚集了大批老字号店铺,延续了原有的业态特色和历史风貌。
2. 秦淮河全长约110 公里,流域面积2600 多平方公里,是南京地区主要河道秦淮河风光带,以夫子庙为中心,秦淮河为纽带,包括瞻园、夫子庙、白鹭洲、中华门、以及从桃叶渡至镇淮桥一带的秦淮水上游船和沿河楼阁景观,积聚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楼阁和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线,极富情和魅力。
3. 宽窄巷成都,按规划,控制面积为479 亩,核心保护区108 亩,“修“宽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45 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旧如旧、保护为主”,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原址原貌、落架重修”。
4.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乌镇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
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
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完整地保存着原有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
5.书院门西安西安西安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西安市经过规划设计,由碑林区实施,把它翻修改造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仿古商业街。
6.回民街西安在西起西安西大街桥梓口,东至广济街的西安古城西北一隅,聚居着约30 万回族同胞,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
它以浓郁的穆斯林文化和氛围,为古城构筑了一道特异的风景线。
关于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思考—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一、前言人类自存在旅游活动以来,文化也在不断地改变,如何将商业旅游融入旅游目的地的文化,保护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和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至今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本文以四川阆中古城为例,简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旨在和众多旅游研究者进行讨论和分享,为旅游学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二、基本情况1、地理位置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是一处被嘉陵江所环绕的风水宝地阆中古城。
建成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是四川保存最完好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齐名,名列中国四大古城之一。
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复原面积1878平方公里。
辖46个乡镇、3个办事处,人口86.16万,其中城区人口18.71万。
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
古城处于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交汇处,水绕三方,整个嘉陵江是呈“U”形化绕着古城,呈龙腾虎跃之势,处处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还有建筑学、地理学各个方面等因素,风水文化无处不在,因而阆中古城有“阆苑仙境,风水宝地”、“阆中天下稀”等美誉。
同时,由于阆中在古代时盛行对风水文化的研究,所以阆中古城也被誉为最大的“风水古城”。
2、交通状况阆中古城距离四川省会成都大约200公里,国道212线和省道302线穿境而过,并交叉呈十字型辐射全市。
成南高速、渝南高速的贯通和即将启动的广元—南充高速已列入阆中的“十一五”规划;嘉陵江环城而流,国家二级民用机场正在建设之中;兰渝铁路也在阆中设立二级站。
3、旅游资源阆中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
战国中期为巴国国都。
阆中作为由秦入蜀的交通要道和陕、甘、鄂、广、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以其险要的地势,便捷的交通,丰饶的物产而成为川北经济、军事重镇。
清朝初年,阆中为四川临时省会达17年。
是历代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阆中至今仍保存着1.78平方公里唐宋格局、明清风貌的古街古巷,102处精致的古院落。
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作为云南省的一个边境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独特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德宏州旅游业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以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为例,分析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旅游城市的市场营销提供借鉴。
二、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现状1. 丰富的旅游资源:德宏州拥有傣族、景颇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
此外,德宏州地处热带,气候宜人,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如瑞丽江、南卯河、遮放坝子等。
2. 创新的旅游产品:德宏州以“美丽德宏浪漫之旅”为主题,推出了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脑纵歌节等多个特色旅游产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3. 市场营销策略: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采取“点对点”的宣传营销策略,巩固和拓展周边省份旅游客源市场,并在成都、昆明等地设立旅游营销中心,全面开展营销活动。
三、存在问题1. 旅游产品单一:德宏州旅游产品主要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主,缺乏特色旅游项目,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2. 市场推广力度不足:尽管德宏州已设立旅游营销中心,但在市场推广方面仍有待加强,尤其在互联网营销方面。
3. 旅游服务质量不高:部分旅游企业在服务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现象,导致游客满意度不高。
四、成功经验1. 突出特色: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以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为特色,打造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
2. 创新营销方式: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采取“点对点”的宣传营销策略,拓宽了市场渠道。
3. 提升服务质量:德宏州旅游部门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监管,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游客满意度。
五、总结德宏州旅游市场营销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为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德宏州应进一步突出特色,创新营销方式,提升服务质量,以实现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大理乡村旅游案例分析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正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引发了大理旅游热潮。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初,大理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先后三次深入双廊、才村和诺邓等典型村落,进行了系统调研。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目前正成为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旅游形式之一,引发了大理旅游热潮。
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初,大理乡村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先后三次深入双廊、才村和诺邓等典型村落,进行了系统调研。
一、发展模式依托于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温气候资源,大理乡村旅游已成为大理旅游的发展亮点,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大理乡村旅游日益成为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出现了“金领进村”、“乡村新移民”等现象,形成了“政府联动市场、文化嫁接旅游、旅游促进农业”的三元叠加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大理模式。
其中,双廊、才村、诺邓发展模式具有代表性。
1.双廊模式:市场推动型。
双廊位于洱海北部,在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苍山洱海等自然景观和千年古渔村文化、白族风情民俗等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杨丽萍、赵青等名人效应为带动,双廊乡村旅游从2010年以后出现了“井喷”发展现象,大量逃离“北上广”的“金领”成为双廊的新移民,他们租地、租民居经营客栈餐馆,在这些外来租户的带动下,双廊村民开的“农家乐”、“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散客为主的外地游客数量迅速增加。
双廊模式的特点:一是在市场作用下,由市场需求拉动,外来投资者进入双廊进行旅游开发和经营,形成了市场推动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二是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加大了公共投入,改善了道路交通等瓶颈制约,打通了双廊与外界旅游市场的联系,为外来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三是双廊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并成立协会等自治组织实现自我管理;四是散客和自助游是双廊乡村旅游主要消费群体,他们是旅游市场中最活跃的力量,驱动着休闲体验旅游业态发展。
古镇文化旅游融合案例解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旅游业中,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在吸引游客的同时也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开始注重将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古镇文化旅游正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本文将对古镇文化旅游融合的案例进行解析。
1.案例背景介绍古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城市形态,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貌,因此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由于传统古镇的发展与现代旅游需求的差异,单纯依靠传统文化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因此,如何推动古镇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成为当地政府和企业重视的问题。
2.文化旅游融合的意义文化旅游融合可以激发古镇潜在的文化价值,挖掘和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独特而丰富的旅游体验。
同时,融合还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
因此,古镇文化旅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3.案例分析以某著名古镇为例,该古镇在融合文化与旅游发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首先,该古镇注重保护和修缮古建筑。
通过修缮和保护古建筑,该古镇得以一方面保护了当地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具有历史感的旅游环境。
游客可以在古建筑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增强了旅游的吸引力。
其次,该古镇加大了对文化活动的扶持力度。
每年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传统工艺展示等。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也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艺的平台,推动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此外,该古镇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创办多个博物馆和艺术馆,收集、保护和展示当地的文化遗产。
同时,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如文化创意产品、艺术展览等。
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古镇的文化内涵,也为游客提供了购物和娱乐的场所,促进了旅游收入的增长。
4.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然而,古镇文化旅游融合也面临一些问题。
乌镇古镇旅游产品开发案例(深度解析)乌镇古镇旅游产品开发案例(深度解析)1. 背景介绍乌镇,位于我国浙江省桐乡市,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镇。
作为中国江南水乡的代表,乌镇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古建筑群、水乡风光和人文景观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乌镇古镇旅游业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 旅游资源分析2.1 自然资源乌镇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包括清澈的河流、绿树成荫的两岸、古朴的石桥和丰富的水生植物。
此外,乌镇周边的田野风光也颇具吸引力,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田园景色。
2.2 人文资源乌镇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古镇内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如古民居、古寺庙、古石桥、古河道等。
此外,乌镇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如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春节灯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2.3 旅游产品乌镇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包括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农家乐等。
游客可以在乌镇欣赏到传统的江南水乡风光,体验独特的民俗风情,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美食。
3. 旅游产品开发策略3.1 保护与传承在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乌镇注重对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力求保留古镇的原貌。
同时,乌镇还积极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如剪纸、蓝印花布、木雕等,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3.2 创新与拓展乌镇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注重创新与拓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游客需求,推出了许多新颖的旅游项目。
例如,乌镇戏剧节、乌镇互联网大会等,使乌镇旅游更具吸引力。
3.3 整合与优化乌镇古镇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整合优化旅游资源,打造一体化旅游产业链。
通过串联周边旅游景点,提供全方位的旅游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
4. 成功经验与启示4.1 成功经验1. 保护与传承:乌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始终注重对古建筑、古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保留了古镇的原貌。
2. 创新与拓展:乌镇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如戏剧节、互联网大会等,丰富了旅游产品,提升了知名度。
3. 整合与优化:乌镇整合周边旅游资源,打造一体化旅游产业链,提高了游客满意度。
乡村旅游发展案例分析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发展迅猛,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具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并借此总结一些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
一、背景介绍在贵州省某县,一个名为“清水源”的小村庄,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下焕发了生机。
此前,清水源是一个贫困山区,村民的生活条件艰苦,由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一直未能有效融入现代化进程。
二、资源优势的发掘清水源处于茂密的森林之中,山清水秀,空气清新。
当地政府通过调查发现,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
在这个基础上,政府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开发,将清水源打造成乡村旅游目的地。
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政府注重改善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
他们修建了通往村庄的道路,改善了供电和供水条件,并修建了一些民宿以满足游客的住宿需求。
四、特色产品的推出政府抓住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如农家乐、农产品销售、手工艺品展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五、良好的服务体验为了提高游客的满意度,政府培训了一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提升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
同时,政府强化了监管力度,维护乡村旅游市场的秩序。
六、市场营销的策略政府结合互联网技术,利用社交媒体和旅游平台进行营销宣传,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清水源,实现了市场的拓展和形象的塑造。
七、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政府鼓励村民将乡村旅游与农业发展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例如,清水源引入了有机农业种植,推动农产品加工,让农民通过乡村旅游增加收入。
八、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给清水源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村民通过经营民宿、餐饮等业态,提高了收入水平。
同时,乡村旅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九、对农村社会的改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改变了清水源社会的面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创业,为村庄注入了新的活力。
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村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宣传。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竹竿舞一、名称:黎族竹竿舞二、流传的地方: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四、内容简介: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色分析: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
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和黎族的传统文化。
文旅典型案例特色亮点及经验做法一、引言文旅产业是指以文化和旅游为核心的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
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典型的文旅案例,探讨其特色亮点和经验做法,以期为文旅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案例一:丽江古城1. 特色亮点•文化传承:丽江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保留了许多古建筑和传统文化,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民俗活动:古城内定期举办各种民俗活动,如纳西族的火把节、三道茶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优美环境:古城周围环境优美,有玉龙雪山的背景,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2. 经验做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古城的保护,修缮古建筑,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挖掘民俗资源:举办民俗活动,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吸引游客的同时也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发展相关产业:在古城周边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如酒店、餐饮等,提高游客的体验。
三、案例二:敦煌莫高窟1. 特色亮点•历史遗迹:敦煌莫高窟是中国重要的石窟艺术宝库,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产。
•艺术价值:莫高窟中的壁画和雕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
•文化交流:莫高窟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许多外国游客,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 经验做法•保护文化遗产:加强对莫高窟的保护,限制游客数量,采取措施保护壁画和雕塑。
•创新展示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将莫高窟的艺术展示给更多人。
•加强文化交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家来莫高窟进行创作交流,促进文化艺术的融合。
四、案例三:乌镇1. 特色亮点•水乡风情: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有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大量游客。
•传统手工艺:乌镇以蓝印布、木雕等传统手工艺闻名,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互联网+:乌镇也是中国互联网的发源地,互联网+文旅的模式在乌镇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2. 经验做法•保护水乡风情:加强对水乡环境的保护,限制过度开发,保留乌镇独特的水乡特色。
中华古瑶第一村案例分析
内冲瑶族风情村项目计划总投资5980万元,建设有遥望千年广场、古瑶文化博物馆、古桥遗址湿地公园、东冲古瑶文化碧泉等15项人文景光及孔雀园、民俗商街、滨湖康养中心等11项附属配套工程。
目前,内冲瑶族风情村项目进村道路、遥望千年广场、古民居建筑、立面改造、污水管网、绿化工程等工程已完工,其他各项工程正在按时间节点在加速推进建设,预计在10月份开园。
内冲瑶族风情村位于湘鄂交界的药姑山腹地,自古是瑶汉杂居之地,境内曾有大量的石屋、石墓、石井、石梯、祭神台等,经瑶学专家考证认定为瑶族先民的祖居地,被誉为“瑶族早期千家峒”。
2014年初,内冲瑶族风情村成为湖北省入选全国瑶族特色村寨的唯一村落,并陆续入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名录,同时也是我国古瑶文化之乡和传承展示基地。
2018年6月,县委、县政府启动内冲瑶族风情村项目,该项目瞄准“乡村振兴”战略,以“药韵楚天瑶望千年”为主题,按照“一轴两环三片”布局(以沿湖主干道及入村道路为轴,以环湖道和村落道路形成融合两环,打造库区风光片区、村落文化景观+产业片区、大风塝瑶族遗址片区),立足大药姑山旅游规划,依托内冲瑶族村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发掘古瑶文化底蕴,注重特色文化传承,加强特色建筑打造,着力创建4A级旅游景区,打响“中华古瑶第一村”品牌。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基础。
内冲瑶族风情村在打造过程中,加快特色产业培育,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有机融合。
以瑶乡风情、山水田园、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大力
发展集休闲、度假、娱乐、健身、民宿、餐饮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业,让游客体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之乐。
旅游民俗案例分析——竹竿舞一、名称:黎族竹竿舞二、流传的地方:竹竿舞是我国黎族、哈尼族、畲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以竹竿为道具而跳的一种舞蹈,而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出名,是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盛行于海南岛五指山区的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等黎族自治县黎胞聚居地区,据考证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三、民俗的分类:民俗活动四、内容简介:其实真正的竹竿舞(又称打柴舞)起源于黎族民间,在黎族民间已经流传了数百年的历史,目前已经被国务院正式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跳竹竿,黎语叫“转沙”,最早是在丧葬仪式中表演,已成为黎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每当重大节日或新谷登场,人们都要跳竹竿,而且往往跳个通宵达旦。
一般是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
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
早年是男子跳,女子扶竿击节,后来发展为男女同跳,而且在演出中女性更多。
因为女子步态轻盈灵巧,爽快活泼。
舞者在竹竿间跳跃,像小鹿欢蹦,不断地表演出磨刀、筛米、穿门、鹿跳、转身、来回等花样动作,舞姿十分优美迷人。
据了解,20世纪50年代黎族舞蹈竹竿舞在1957年的世界青年联欢会上获金奖,从此海南黎族闻名于世。
黎族竹竿舞历史悠久,发源于一种古老的祭祀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如今的黎族竹竿舞吸纳了许多新的元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特色舞蹈。
所以要看正宗的竹竿舞就到海南去,体验流传数百年的古老舞蹈。
五、特色分析:1、流传于我国少数民族,以海南黎族的竹竿舞最为流行。
就地域而言,其他地区的人对这种舞蹈会产生浓厚的新鲜感,增强了民俗文化的旅游吸引力;2、竹竿舞不仅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民俗的代表,它还是一项体育运动,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健康活动,一个永恒的主题;3、欣赏艺术和参与活动具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4、该民俗活动简单易学,可参与性强、竞争性强;5、在满足人们外出求轻松、娱乐心理的基础上,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默契,结交更多朋友;6、通过观赏和参与竹竿舞的表演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黎族和黎族的传统文化。
六、开发利用:舞蹈表演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代表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起源、传统和民族特征。
海南黎族竹竿舞使游客有机会接触并了解欣赏黎族文化传统,让他们身临其境参与到这种跨文化交流的体验中来。
从上世纪80年代年至今,海南建立了许多黎族民族文化村,黎族竹竿舞是最常见的节庆活动表演项目。
具体的开发方式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1、鼓励游客参与互动:因为竹竿舞有很强的参与性,可鼓励游客参与互动。
由于游客不谙熟竹竿舞的规则和节奏,只任自己沉浸在模仿的舞步顺序中,不会随着音乐和手势跳动,往往丑态百出笑料不断。
为了让游客更加随意即兴的发挥,便于他们与黎族舞蹈演员更加酣畅地互动,在舞蹈的编排上可作相应的改进,亦或请当地人或是旅游工作者带领,使他们能够亲身领会竹竿舞的动感与欢快。
同时,游客的参与还能够缩小黎族人民和游客之间对竹竿舞文化理解的鸿沟。
2、举行竹竿舞表演:毕竟旅客朋友们对竹竿舞不是很熟,只能先跳一些简单的,但是简单的这些根本不能满足旅客们对竹竿舞的认知欲望,而且为了能更好的吸引更多的游客,还应该表演一些难度大、不易模仿的舞技,将游客的感知建立在导游讲解的基础上,加深游客对竹竿舞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民族舞蹈在增进民族文化交流和理解中是一项有效的手段,应该让游客在娱乐放松的状态下充分了解丰富真实的民族文化,因此,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形象生动地向游客解释竹竿舞的历史起源及其象征意义非常重要。
在国内外所有的竹竿舞中,黎族的竹竿舞动作难度最大,而且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外地普遍采用4对竹竿,而海南却使用5对竹竿,而且竹竿随着音乐的节奏上下翻飞,时而脚下、时而头上,最惊险的时候,竟然有三对竹竿在头上、两对竹竿在脚下同时夹击,跳舞者稍不留神,就会被竹竿打到。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跳舞的黎族青年男女居然胜似闲庭信步,在竹竿的夹缝中随意追逐、打闹,而且还不时摆出梅花型、8字型等优美的造型,有的甚至还会做出腾飞、手撑地等超高难度的动作,令人叹为观止,在开阔他们眼界的同时给游客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和享受。
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
3、竹竿舞走进艺术的殿堂:早在1950年,当时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广东民族歌舞团、海南省歌舞团的前身)就把竹竿舞改编成《打柴舞》,在省内外演出,深受欢迎。
经过几代文艺工作者的继承和发扬,《打柴舞》至今仍然是海南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常演不衰。
在1970年竹竿舞《野营大军过山来》拍成舞台艺术片,舞姿优美、音乐动听的竹竿舞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技巧,很快赢得了文艺工作者的青睐。
赋于竹竿舞情节和人物,把竹竿舞上升到艺术的舞台,使之剧情化,这样的民俗表演再配上民俗歌曲,不仅是一顿民俗大餐更是一顿艺术大餐。
竹竿舞的动作也是对黎族生产、生活的再现:从“磨刀”到“割稻”再到“打鹿”“青蛙跳”,然后是“恋爱”、“结婚”等,具有很系统完整的顺序和步骤,通过竹竿舞,人们可以了解到黎族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风俗。
竹竿舞跳的不仅仅是舞,还是故事,更是生活,用歌声唱出故事,用舞蹈跳出情节,用节奏敲出感情。
4.竹竿舞的健身:外国的游客称竹竿舞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
竹竿舞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对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竹竿舞不仅简单、易学,趣味性、娱乐性强,而且场地器材要求也不高,极易掌握和推广。
目前已高校体育课堂引入竹竿舞,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据研究表明竹竿舞练习能增强心脏功能、发展下肢弹跳力。
如今,祭祀色彩已逐渐消失,它已成为一种既是文化娱乐,又是体育健身的活动,对此,可以开始竹竿舞教学班,刻成教学光碟;地道的竹竿舞是需要辅助工具的,即竹竿,虽然设备简单,但对有些人来说还是不方便。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摒弃竹竿舞的辅助工具,保留其舞蹈形式和节奏,使竹竿舞容易被更多的人接受,溯本求源更多的人愿意去领略原汁原味的竹竿舞。
5.竹竿舞比赛:通过竹竿舞比赛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竹竿舞。
据介绍,竹竿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选拔村寨中机智、勇敢、富有胆略的青年。
因为竹竿舞一开始并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树杆,有的上面还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到,不仅疼痛难忍,甚至还会受伤,因此需要跳舞的人胆大、心细。
如今超女快男各种比赛层出不穷,我们不妨也来设置不同名目的竹竿舞比赛。
在黎族,跳舞者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
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所以我们可以组成美女评委团,让男游客参加比赛;还可以让黎族人跳旅客当评委,在他们比赛跳之前还可以让旅客们“下注”猜谁会赢,赢的观众拿礼品,输的表演节目……对于大多数的旅游者来说,很多的时候是全家人的一起出游,在这样的旅游团中可以举行竹竿舞的“亲子比赛”,所谓的亲子比赛就是在旅游团中由各自家庭的父母和子女组成不同的团队,团队之间进行跳竹竿比赛,通过这样的活动拉近游客之间的距离,也能给旅途带来更多的欢笑,更重要的是增强父母子女之间的默契和情感。
6.形象宣传:作为一种产生于生产、生活中的艺术形式,竹竿舞表演具有很强的大众性和形式感。
在海南,竹竿舞已经成为欢迎来宾的一种形式,而在外地人的眼中,竹竿舞也已经成为海南和黎族的一种象征、符号,被广泛运用。
竹竿舞是黎族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结婚的时候女方家庭在等男方来迎亲,竹竿舞就是为新郎专门设下的,新郎只有顺利闯过竹竿舞阵,才能将新娘娶回家。
这种风俗在海南三亚等地的黎族村寨至今仍保留着。
这种习俗的宣传也是对竹竿舞的宣传。
“三月三”为黎寨的山恋节,现今也增进了跳竹竿等富有健康意义的活动内容,青年男女凭借跳竹竿活动,寻找“搭档”,架设“鹊桥”,建立情谊。
同理,在许多的闯关节目游戏中也可以设置竹竿舞阵。
除了民俗活动,旅游活动,“竹竿舞”健身操等等是对竹竿舞很好的宣传。
我们还可以将竹竿舞制成旅游纪念品或旅游商品:(1)刻成碟。
制作的CD不仅可以借用瑜珈之类的教学方式,分步骤解说和表演竹竿舞,而且,我们还可以将游客在旅游途中参与舞蹈的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另一张碟赠送给游客。
这样的两张CD作为一套包装买一送一,专业的讲解和表演付费作卖品,游客的参与过程作为纪念品,让游客朋友们不时的重温跳竹竿舞的热闹和欢悦,让没有亲身体验过竹竿舞的人也能感受它的魅力。
(2)做成三维立体变换卡。
它的成像原理,其实就是成排的小三棱镜密布在一张图片上。
图片上是两个或三个图像成排分列间隔组成。
当人通过不同的角度透过三棱镜,可以看到对应三棱镜该侧面的像素点组成的图,当我们晃动手中印有竹竿舞的卡片时,卡片上的人物就动起来了。
将其印在手机充值卡、201卡、IC卡等电话卡上不仅好看更是一种宣传,有兴趣的还可以收藏起来集成一套,有竹竿舞表演的景区门票若是做成这样那更有收藏价值了。
这种三维立体变换卡可以应用在许多物品上,通过这些会跳舞的卡片作为竹竿舞的形象代言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种民俗舞,同时喜欢上这种舞文化。
(3)专门谱写一些关于竹竿舞的谱子和歌曲,通过歌来宣传舞,通过舞来记住民俗,歌和舞相互促进。
7.竹竿舞的延伸:竹竿舞流行于黎族,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海南,竹林很普遍,而竹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应用之处,那么我们可以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以竹竿舞为重要内容开展以竹为主题的活动。
具体的设想是这样的:建一个或几个大型的竹楼,在竹楼里放置用竹子制成的生活用品,以竹笋为主要的菜品提供食用。
白天可以赛竹筏,参观主编艺术,还可以亲手编竹质物品,参加各种游戏和活动。
晚上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吃竹筒饭(客人愿意的话可以自己烧制),很多人在一起用竹管吸酒(黎族一种传统的喝酒方式),围着篝火大家可以尽兴的跳竹竿舞,第二天白天举办各种竹竿舞表演,有可能的话演绎“万人齐跳竹竿舞”的壮观也不是不可能的。
另外,在每一年的某个特定的适宜的季节,推出以“竹”为主题的旅游,用竹子所做的一切为游客的衣、食、住提供服务,铸造精彩纷呈的万物与“竹竿共舞”的景象,举办这样的主题性节日一定能吸引很多的游客!8.开发与保护:对于任何旅游资源来说有开发就有破坏,怎样在开发的过程中减少破坏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