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一历史学案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 格式:doc
- 大小:579.0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学案设计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 / 53.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后世将经商的人成为“商人”,是因为A.夏民善于经商B.商民擅长经商C.由官府命名D.由商汤名字而来★2.战国后期,大商人吕不韦以自己的经济实力,帮助嬴政之父秦异人争得王位,后来吕不韦做了秦国的相国。
其实质是A.吕不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B.战国时期的商业非常发达C.商品经济的发展已渗入到政治领域 D.官商勾结的现象在当时已经出现3.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唐朝时出现的A.柜坊B.交子C.票号D.市舶司★4.右图中纸币——交子的出现,从本质上反映了A.商人足迹遍布全国B.商品经济空前繁荣C.商业环境相对宽松D.商税成为主要财源5.明清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涌现出许多商帮。
关于“商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B.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C.徽商涉足生产和金融活动D.晋商只活跃于今山西一带★6.商税和海外贸易税收逐渐成为南宋政府的主要财源,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商品经济的繁荣B.小农经济的衰落C.财税政策的调整D.弃农经商的盛行7.明清时期商业繁荣的表现,不包括A.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C.地域性商人团体纷纷涌现D.城市中的坊市界限被打破知识点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8.隋唐时期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说。
其中扬州的繁荣主要得益于①丝绸之路的兴盛②大运河的开凿③南方经济的发展④海外贸易的发达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9.宋代城市中的“市”比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B.早市、夜市昼夜相连C.商业区和住宅区不再分开D.对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10.“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考要求:商人的来历(识记);交子出现的时间和地位(识记);北宋城市发展的表现(识记)。
教学过程【基础过关】(一)历朝概况1、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故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2、春秋战国:繁荣(1)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2)商人社会地位提高(3)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3、秦汉:水平不高,艰难发展4、隋唐:得到发展(1)都市:邸店、柜坊、飞钱(2)农村:集市贸易5、两宋:空前繁荣(1)商业环境相对宽松(2)商品种类迅速增加(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6、元朝: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7、明清:依然繁荣(1)一些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4)出现地域性商人团体——商帮(徽商和晋商)(二)市的变迁1、宋朝以前(1)区域分布:一般设在县治及县治以上城市中的特定位置(宋朝以前县治以下一般禁止设市,故唐朝农村集市属于非法“私市”)(2)特点:管理严格①坊市分开:即城内住宅区与商业区严格分开②专人负责:市令、市长或市丞(其官署叫“市楼”或“旗亭”)③时间限制:必须按时开市闭市2、宋及以后(1)区域分布:由县治及县治以上城市中的特定位置逐渐普及到城郊和乡村①草市:城郊和乡村的定期集市②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湖北)、佛山镇(广东)、景德镇(江西)、朱仙镇(河南)(2)特点:管理宽松①坊市合一:即住宅区与商业区不再严格分开②打破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③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三)城市发展1、代表①长安(即西安,西汉、唐朝都城)②洛阳(东汉都城,唐朝东都)③开封(北宋都城)④临安(即杭州,南宋都城)⑤大都(即北京,元明清都城)⑥扬州⑦益州(即成都)2、趋势:南方城市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四)对外贸易1、概况(1)西汉:开始发展,出现陆上、海上丝绸之路(2)唐宋元:繁荣①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②宋朝:同亚非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重要财源③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3)明清:渐趋萎缩①原因:海禁,闭关锁国②表现:广州十三行23、特点:官府控制(1)专门机构:市舶司(2)专门人员:市舶使(3)专门条例:市舶法则(4)专门凭证:公验公凭(5)专门收入:抽分(也叫“抽解”)【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网络纲要0.原始商业:物物交换fA先秦:商业V (兴起B.秦汉:初步发展,比较艰难b. 商朝人善于经商,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c. 西周:工商食官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战国:①局面被打破■ a.发展原因:统一货币、度量衡J b.艰难原因:②______________ 政策•-•C.概况: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商人”/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C. 隋唐:步发展D. 两宋:繁荣空前a.农业、手工业的发展;b.大运河的开通;c.国家统一,政局稳定d.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表现a.都市商业发展 b.农村集市贸易(草市)发展起来“:c.出现③_______ (银行雏形)和④ _______ (汇票)「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表现:a.商品种类迅速增加;b.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⑤“I c.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原因:E•元朝繁荣:a原因:交通发达b•表现: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F.明清:城镇商r a.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业繁荣表现:\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出现“商帮”:⑥‘___2•影响因素:’ A.国家政局;-D.国内和国外交通;3•三个高潮期:A.战国秦汉 B.唐宋B. 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E.货币是否统一C. 明清C.政府政策;14•商业限制:-A.对商人地位的限制〔C.受交换媒介形式的限制B.市场开放程度的限制D.受交通水平的限制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市的变迁:rA .特定地点: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四周有围墙, 宀与居民区严格分开(市坊制度)广木以刖:』% B.特定监督:设市令或市长.C.特定时间: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A.打破地点限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知、片 B.打破时间限制:⑦________ 、 ________■、C.打破监督: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I D.出现较大市镇:四大名镇(⑧「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 城市繁荣:“ B.类型:宋以前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以后商业中心X.南方城市兴起:⑨“ _____________ ”(A.城市功能:由政治军事重镇,到以经济发展为主3. 中国古代城市J B.商业活动: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发展规律的认识 C.城市数量和规模: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I D.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呈相应变化「A.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1.发展B.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2•特点:A.受官府控制;B.朝贡贸易是主要形式,占有重要地位三*重点拓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川 ⑭寸间:起源早,不断发磁。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精品学案【同步训练】一选择题1、在对外海陆贸易中,海外贸易尤为发达的时期是:A、秦汉时期B、三国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2、明朝“嘉庆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说明:A、农业经济发达,富裕地主增多B、手工业发达,富裕者增多C、商品经济发达,富商增多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下述商业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官府设专职官员市令或市长管理市场②出现柜坊和飞钱③坊市界限被打破④地域商人群体兴起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②④③D、①③④②4、西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得益于A、封建经济的繁荣B、丝绸之路的开辟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D、实力雄厚大商人的出现5、“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一商业现象不可能出现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6、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B .秦汉时期C .魏晋南北朝时期D .隋唐时期7.阅读以下材料: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回答:(1)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1)长安,唐代;(2)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突破坊市制空间限制;突破坊市制时间限制;出现专门市场【点拨】本题是2004年全国高考广东卷考题。
我国古代都城建筑是古代建筑文化史重要内容之一,唐代都城建筑特点是棋盘状结构,而且大明宫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据此可判断图1是唐代都城长安。
第二问属读图比较题,长安城中坊市的分界明确,而北宋东京图没有这样的分割,另外答好本题,必须结合唐宋商品经济的有关知识来回答。
答案文字表达力求做到简明扼要。
由于部分考生没有掌握唐代城市建筑的特点,因而第一问就被卡住,导致整个题目都不能完整作答。
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考点同步解读1.中国现代对外贸易的特点〔1〕前期陆路为主,前期以海路为主。
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偏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守旧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位置日渐上升。
其缘由如下: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
其二,陆上丝路自身存在难以克制的缺陷。
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西北沿海。
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
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难,时间久,运费高。
其三,与事先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宜于陆上长途运输。
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位置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
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开展,航海阅历的积聚。
如指南针的运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增强友好往来。
不论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巧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滞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只带回货物,而且经常有本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明交流同步停止。
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临时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构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2.现代对外贸易的启示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明交流,才干促进社会提高,闭关锁国只能形成国度、民族的落后;增强联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世界历史开展的趋向,顺应历史开展趋向而行者存,逆历史开展趋向而行者亡;政治动摇、经济兴盛是对外经济文明交流的重要条件;战争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本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现代人民是喜好战争、崇尚友好的人民。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展现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 高楼红袖客纷繁。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1.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有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和,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是。
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唐政府在这里设有,专管对外贸易。
2.元代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3.唐代商品经济发达,为商业服务的和飞钱问世。
课堂合作探究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周时期(1)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等。
(2)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1)诸侯争霸,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这一时期的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3.秦汉时期(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
4.隋唐时期(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获得发展。
(3)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邸店、飞钱相继出现。
5.宋元时期(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代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
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1)虽然政府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4)“商帮”出现,典型的是徽商、晋商。
【例1】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A.国家统一 B.政治清明 C.民族融合 D.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变式题1】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 (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知识点二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市的变迁(1)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地方设市。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表现以及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2.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2.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商业的发展本课要学会概述我国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深刻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充分认识到认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统治政策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古代城市的发展与演变(1)从城市的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从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市镇。
(4)从城市的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趋势(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2)交易物品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
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
如晋商和徽商的出现。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四、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
其特点是: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重要地位。
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五、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六、古代中国商业经济发展的特点(1)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班级姓名学号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学习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市”的形成与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重要的商业都会及著名商帮。
3.从商业的兴起、市场的发育和专制政府控制商业等方面去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重点】
1.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学习】
3、概括我国古代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
【推进新课】
探究一:结合课文古代商业发展的线索概括分析促进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政治: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经济: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策:政府政府开明开放的政策。
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金融:纸币的出现和应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探究二:材料一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材料三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两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辩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四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令要辑加稿》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具是,即无容虚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梁录》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
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
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1分)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2分)
城市中划有专门的市;
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4分)
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
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探究三:什么是朝贡贸易?其目的是什么?
定义:朝贡贸易指政府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
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探究四: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促使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②与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相联系;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知识巩固】
1.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这反映了当时(C)
A.礼尚往来的社会风尚
B.古代人们追求名利
C.私商活动活跃
D.工商食官现象严重
2.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有( A.)
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②农业、手工业的发展③大运河的开通
④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⑤“重农抑商”转变为“重商抑农”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3.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C )
A.宋代已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 “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分。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其中“草市”是指( B )A.唐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B.宋代的农村集市
C.唐代的农村集市D.汉代城市中的贸易场所
15.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这说明(C)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②宋代的城市规划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
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④“侵街”现象在城市发展中大量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B)
A.徽商与川商
B.徽商与晋商
C.粤商与晋商
D.徽商与京商
20.丝织重镇盛浙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
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niǎ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C)
A .盛浙镇丝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措施失效
C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发展
D .自然经济受到工商业的冲击
3、阅读以下材料:
请回答:①说明图1所示城市的名称及其所处朝代。
①长安、唐朝;
②从图2、3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北宋东京与图1所示城市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反映了商业发展的什么特点? ②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形成街市;突破了时间限制,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反映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官府控制的减弱。
③从图4提取历史信息,说明在城市的经济领域又出现了什么新的现象。
最早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导致这一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出现了具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时间:明朝中叶(明朝中后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后反思】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图3 《清明上河图》(局部)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
“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图4 苏州丝织业手工工场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高中历史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