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简单做法
标题: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观察种子发芽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成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材料:
1. 纸巾
2. 水
3. 透明塑料杯
4. 黄豆或绿豆种子若干
三、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透明塑料杯,在杯子底部铺上一层湿润的纸巾。
2. 将黄豆或绿豆种子均匀地放在纸巾上,注意不要放得太密。
3. 再在种子上面盖上一层湿润的纸巾。
4. 把杯子放在有阳光的地方,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保持纸巾湿润。
5. 每天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变化,包括种子的颜色、形状、大小以及是否发芽等。
四、实验注意事项:
1. 观察时要轻拿轻放,避免损坏种子。
2. 浇水时要注意适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3. 记录要及时准确,可以拍照或者画图的方式记录。
五、实验预期结果: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种子开始吸水膨胀,然后破壳而出,长出根和芽。
这个过程就是种子的发芽过程。
六、实验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生命的起源和成长的过程,感受到了生命的奇妙和伟大。
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三年级科学小实验——观察种子发芽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步骤详解
嘿,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一个超级好玩的科学实验,让你们都变成小小的科学家!这个实验叫做“火山爆发”,听起来很酷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我们需要准备一些材料。
别担心,材料都很简单,你家里肯定都有。
我们需要:一个小瓶子、一些小苏打粉、白醋、红色食用色素、食用吸管和一些水。
对了,还要准备一个空盆子,用来装火山爆发后的“岩浆”。
好了,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我们开始实验吧!我们要把小苏打粉放进瓶子里。
记住,不要放太多哦,否则火山爆发得太厉害,我们可控制不住!然后,我们要往瓶子里加一些白醋。
这时候,你会看到瓶子里的气体开始冒出来,就像火山在喷发一样!太神奇了吧!
接下来,我们要给瓶子里的“岩浆”上色。
拿出红色食用色素,用吸管蘸一点,然后涂在瓶子的顶部。
这样,我们的“岩浆”就变成了红色,看起来更像真的火山了!嘿嘿,你是不是觉得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试试了?
现在,我们来点燃“火山爆发”吧!找一个空盆子,把瓶子放在里面。
然后,用吸管蘸一点白醋,轻轻地吹一下,让白醋喷到瓶子的顶部。
这时候,你会看到“岩浆”开始咕嘟咕嘟地冒出来,就像真正的火山爆发一样!哇塞,好壮观啊!
不过,别忘了安全第一哦!在实验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要让“岩浆”溅到身上或者眼睛里。
如果不小心弄到了,记得要马上用水冲洗干净。
另外,实验结束后,记得把瓶子里的东西都倒掉,把瓶子清洗干净,放回原处。
这样我们才能下次继续做实验嘛!
好了,小朋友们,今天的科学实验就到这里啦!希望你们玩得开心,学到了很多知识。
下次再见啦!拜拜!。
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及原理三年级科学小实验及原理实验一:水的沸腾点•实验材料:水、锅、火源•实验步骤:1.将水倒入锅中,注意不要过满。
2.放入火源,用火加热锅底,观察水的变化。
3.当水沸腾时,注意安全,不要靠近火源。
•实验原理:–水的沸腾点是指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的温度点。
–水的沸腾点受气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海平面附近的水沸腾点约为100℃(摄氏度)。
–当我们加热水时,热能会使水分子的动能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
–当温度达到水的沸腾点时,水分子的动能足够大,其间的相互作用力无法阻止水分子从液体转变为气体,因此水开始沸腾。
•实验材料:一根针、一张纸、一支铅笔•实验步骤:1.将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针平放在纸的中央。
3.将铅笔竖直插入针的上端。
4.轻轻推动纸,观察针的平衡状态。
•实验原理:–平衡是指物体受到的力平衡,没有受到任何干扰时处于稳定状态。
–在这个实验中,针的平衡是由物理的力和力矩平衡来维持的。
–在平衡状态下,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合力矩也为零。
–当针稍微偏离平衡位置时,重心发生变化,会产生力矩,使针倾斜。
–铅笔的插入改变了物体的重心位置,通过调整力矩平衡,使针能够保持平衡状态。
•实验材料:一杯水、一只铅笔•实验步骤:1.将杯子中的水装满。
2.将铅笔插上杯子。
3.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形状。
4.移动视角观察铅笔在水中的变化。
•实验原理:–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后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在这个实验中,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发生折射。
–入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折射角是指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
–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由于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的速度发生改变,导致光线方向改变。
–当视角改变时,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的折射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通过这些小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
实验的过程和观察的结果,让我们对水的沸腾点、物体的平衡和光的折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大家通过这些实验能够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并继续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三年级科学实验步骤解析科学实验步骤解析在三年级的科学课上,学生们经常进行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
通过实验,他们能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科学原理,并发展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本文将解析三年级科学实验的步骤,帮助学生们正确进行实验并获得准确的结果。
一、准备材料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实验材料。
根据具体实验的要求,收集所需的容器、器具、试剂等。
确保所有材料都是干净的,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正确的称量或测量。
二、制定实验步骤1. 提出问题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并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
例如,如果我们想观察水的沸腾点,我们可以提出问题:“水在何温度下开始沸腾?”2. 设计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的目的和问题,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合适的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应包括操作步骤和数据记录。
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点实验中,我们可以使用酒精灯加热水,并使用温度计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3. 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需要控制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在观察水的沸腾点实验中,除了加热方式和温度计之外,其他因素如环境温度和水的初始温度都需要保持不变。
4. 进行实验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法,逐步实施实验步骤。
确保每一步骤都得到正确执行,并按照实验要求进行记录。
5. 数据分析与总结实验结束后,我们需要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之前的问题,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和发现。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安全第一: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并戴上实验必需的防护用品(如实验手套、护目镜等)。
2. 精确测量:使用准确的仪器和方法进行测量,尽量减少误差的发生。
3. 重复实验: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可以进行重复实验,并比较结果之间的一致性。
4. 清洁实验环境:实验完成后,及时清理实验现场,保持环境整洁。
结语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通过准备材料、设计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和数据分析,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虹糖的成分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观察彩虹糖溶解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2. 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扩散现象。
教学难点:1. 掌握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1. 彩虹糖若干。
2. 玻璃杯若干。
3. 清水。
4. 滴管。
5. 白纸。
6. 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彩虹糖,引导学生观察其颜色和形状。
2. 提问:彩虹糖由什么成分组成?你们知道吗?二、实验操作1. 将彩虹糖放入玻璃杯中。
2. 用滴管向玻璃杯中加入清水,直到彩虹糖完全溶解。
3. 观察彩虹糖溶解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将溶解后的水滴在白纸上,观察扩散现象。
三、实验观察与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表,分析彩虹糖溶解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2. 引导学生观察白纸上的扩散现象,思考其原因。
3. 教师总结:彩虹糖溶解过程中,颜色从上到下逐渐变淡,这是由于物质的扩散现象导致的。
四、实验结论1. 彩虹糖溶解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变淡,这是由于物质的扩散现象。
2. 彩虹糖由多种颜色组成,溶解后颜色会逐渐扩散。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扩散现象来解释?3. 布置课后作业:观察家中物品的溶解过程,记录颜色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彩虹糖溶解实验,让学生了解了物质的扩散现象,激发了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实验中有所收获。
第2篇课时:1课时年级:三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泡泡的制作原理,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2.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制作彩色泡泡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100次(观
察测量记录)
实验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让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记录实验结果,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
实验材料
- 100个透明玻璃
- 清水
- 100个相同大小的纸夹
- 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
1. 将透明玻璃准备好,每个都要干净透明。
2. 为每个加入相同的清水量,确保每个实验条件相同。
3. 使用纸夹将每个封闭。
4. 开始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格中。
5. 每次观察和测量后,将纸夹重新封闭,确保实验条件不变。
6.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100次观察和测量。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结论
通过100次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根据以上实验记录表格中的观察和测量结果,学生可以分析数据和趋势,从而得出有关实验的结论。
这个实验也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循教师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 注意使用纸夹进行的封闭,避免水溅出或溅到其他物体。
-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场地,保持干净和整齐。
以上是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100次(观察测量记录)的文档内容。
希望对您有帮助!。
实验内容:测量水的温度实验材料: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4支温度计实验步骤:1、在桌上放1杯自来水、1杯温水、1杯烫手的热水、1杯热水瓶里的热水,分别标上1、2、3、4号。
2、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温水、烫手的热水、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都下降了,其中热水瓶里的热水温度下降最多,自来水的温度几乎不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水自然降温的一般规律是: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
3-3、水结冰了实验内容:冰的观察实验材料:冰、玻璃盘子实验步骤:取一些冰块,放在玻璃盘子上,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冰无色、无味、透明、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坚硬。
实验内容: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实验材料:试管、水、碎冰、保温杯、温度计、盐。
实验步骤:1、在试管里加入一半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
2、拿一只保温杯(或在普通塑料杯外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
用温度计观察试管里水温的变化。
3、在碎冰里加入较多的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
4、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
实验现象:试管插入碎冰里,水温开始下降,当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
实验结论: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4、冰融化了实验内容:观察冰的融化实验材料:碎冰、烧杯、温度计、实验步骤:1、把冰块放入烧杯里,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冰块的温度。
2、让冰块自行融化。
在冰块融化过程中,按均匀的时间间隔(如1分钟)测量温度。
3、用手感受盛有冰块的烧杯内、外、远处的空气的温度。
4、当冰块完全化成水时,记录温度计上的读数。
实验现象:冰还没有融化之前,温度低于0摄氏度,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摄氏度,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
三年级做的小实验
一、惯性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生鸡蛋一个,熟鸡蛋一个,然后还需要准备一个干净平稳的桌面。
接下来就可以做实验了。
用生熟鸡蛋各一个,分别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因为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由于惯性,摇晃不定,很快停止转动,由此可准确判断生鸡蛋熟鸡蛋。
二、浮力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一个装满清水的玻璃杯,一袋食盐,还有一颗生鸡蛋。
这个实验是这样做的,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鸡蛋沉入水中。
然后逐渐向杯中放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可以看到鸡蛋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
继续向杯中放入食盐,直到鸡蛋漂浮于水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鸡蛋在盐水中的三种状态。
三、大气压实验
三年级的小朋友在做实验之前需要准备一个瓶口比鸡蛋略小的玻璃瓶,还有一个熟鸡蛋,以及沙子,浸过酒精的棉花,火柴或者打火机等工具。
在瓶口比鸡蛋稍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待会儿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熟鸡蛋会被玻璃瓶吞进去。
在做这个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火灾发生,最好有大人陪伴。
科学实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通过简单、有趣、适合操作的科学小实验,孩子们能在“玩科学、做科学、想科学、议科学、用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并在实验中探索事物规律、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合作。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育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观察和探索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文将为你介绍一些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的科学实验。
一、水的循环实验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常见的过程,也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的循环过程,可以进行以下实验:材料:水、一个玻璃杯、一个塑料袋、一块黑色布、一个橡皮筋步骤:1. 将玻璃杯倒满水,用塑料袋将杯口紧密封住,并用橡皮筋固定。
2. 在杯子上方放置黑色布,让太阳直射黑色布和封住杯子的塑料袋。
3.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玻璃杯内的水慢慢蒸发,水蒸气会沉积在塑料袋上方的布上,形成水滴。
4. 当水滴达到一定数量时,会滴落回玻璃杯中,形成水的循环过程。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眼见到水的蒸发、凝结和降落的过程,深入理解水的循环原理。
二、植物生长实验植物生长实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过程。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材料:水、小花盆、土壤、种子(如豌豆或绿豆)步骤:1. 准备一个小花盆,填充适量的土壤。
2. 在土壤中埋入一颗种子,并轻轻覆盖一些土壤。
3. 每天给种子浇适量的水,确保土壤湿润。
4. 观察种子的生长过程,包括发芽、根系生长、茎和叶的形成等。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亲自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对水、土壤和阳光的需求,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关注能力。
三、光的折射实验光的折射是光线在不同媒介中传播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材料:一支铅笔、一杯水步骤:1. 将一支铅笔放在一杯装满水的桌子上,注意铅笔要斜放。
2. 观察铅笔在水面部分的现象。
你会发现,当光线从空气中经过水的界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使得铅笔“断裂”的位置出现弯曲。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总结: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提高他们对自然的理解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年级学生科学实验一、实验内容:研究土壤成份所需仪器材料:土壤、烧杯、水、搅拌棒、纸巾、坩埚、石棉网、三角架、酒精灯实验过程及步骤:1.用餐巾纸包住刚从花圃里挖出的土块.2.将刚才的土块放入水中.3.用玻璃棒沿着同一方向进行搅拌.4.用酒精灯点燃加热土壤.5.让学生观察变化.6.等土块冷却,请学生再捏一捏硬度和原来的泥土进行比较.实验结果:土壤的主要成分有水、空气、腐殖质、沙粒、黏粒.二、实验内容:不同土壤的渗水性所需仪器材料:沙土、黏土、壤土、漏斗、大小相同的杯子、纱布、水、放大镜实验过程及步骤:1.观察土壤样品2.放土:在三个土壤过滤器的上层分别放上同样质量的三种土壤.3.倒水:让水缓慢地流进土壤.4.观察比较5.实验总结根据测量结果,比较出不同土壤的渗水性.实验结果:沙土渗水性最强,壤土其次,黏土渗水性最弱.三、实验内容:制作肥料袋所需仪器材料:塑料袋、土壤、水果皮、菜叶、蚯蚓实验过程及步骤:1.放土2.放入蚯蚓3.加水4.翻动5.持续观察6.交流实验结果:可以通过人工方式增加土壤肥力,其中蚯蚓对改变土壤松软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四、实验内容: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所需仪器材料:出芽豆、浸泡过的植物种子、放大镜、镊子实验过程及步骤:剥开浸泡过的种子及出芽豆,观察它的结构.实验结果:种子都有胚根、胚芽五、实验内容:种子萌发的条件所需仪器材料:4只一样大小、带盖的透明瓶子、纸巾、一些同种植物的种子、水实验过程及步骤:将4只一样大小、带盖的透明瓶子分别编号,在2号中装满水,3号中铺上湿润的吸水纸,然后在4个瓶子中放同种植物的种,将1、2、3号放在温度适宜的地方,4号放在冰箱中冷藏.实验结果: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六、实验内容:区分直根和须根所需仪器材料:各种植物的根实验过程及步骤:1.出示菠菜和葱的根,观察比较.2.介绍直根和须根.3.学生把带来的根分类.实验结果:直根:只有一根粗粗的主根.须根:有很多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根.七、实验内容:茎的作用所需仪器材料:一株有根茎叶的植物、烧瓶、红墨水、小刀实验过程及步骤:将一段芹菜插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观察芹菜,再切开芹菜的茎观察实验结果: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八、实验内容:花的构造所需仪器材料:花朵、镊子、放大镜、白纸实验过程及步骤:用镊子从外到内解剖花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植物的花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九、实验内容:认识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所需仪器材料: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实验过程及步骤:1.出示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图.2.从下到上介绍各个部分的名称.实验结果: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种子.十、实验内容:研究固体性质所需仪器材料:石块、螺帽、玻璃、橡皮、放大镜、铁锤实验过程及步骤:1.用肉眼观察固体的颜色和形状.2.用放大镜观察固体的组成.3.用铁锤敲打,试软硬.实验结果:固体有一定的形状、颜色和硬度.十一、实验内容: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所需仪器材料: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砝码、量筒实验过程及步骤:1.出示材料、工具介绍.2.指导天平的正确使用.3.将三种物品分别装入量筒中,并用天平分别测量出它们的质量.4.将它们倒入量筒中混合,用天平称出总重量.5.比较混合前、后重量的变化.6.分别用量杯量出100ml的黄豆、玉米粉、绿豆.7.将他们一起倒入量筒中,轻轻的摇晃,注意不要洒落在外面,读出读数.8.比较混合前、后体积的变化.实验结果:固体混合后,重量无变化,体积有变化.十二、实验内容: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所需仪器材料:在水中会沉或浮的固体若干、不易判断沉浮的固体若干实验过程及步骤:1.指导学生预测,带来的固体放入水中可能出现什么现象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2.在水槽中放入半盆清水.3.将带来的各种固体依次放入水槽中观察,注意提醒学生边实验边记录.4.交流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十三、实验内容:认识固体的溶解与分离所需仪器材料:适量面粉、盐、水、搅拌棒实验过程及步骤:一调制饱和盐水1、在烧杯里倒上小半杯热水.2、在烧杯中加入食盐,不停搅拌,直加到盐不能继续溶解为止.二制作结晶树1、在热水里放入少许面粉,搅拌均匀.2、将盐水倒入小碟子中,再放入事前选好的小树枝,小树枝最好浸入盐水中,让盐水慢慢蒸发.实验结果:树枝上会有盐的结晶体依附在上面.十四、实验内容:认识液体的性质所需仪器材料:油、水、蜂蜜、牛奶、天平、表面光滑的板子、滴管实验过程及步骤:一.认识液体性质观察四种液体,重在发现虽然每种液体从颜色、透明度等方面都不相同,但有很多液体的共同特性.二. 比较同体积的不同液体的质量和流速1、在烧杯里倒上同样50ml的蜂蜜、水、牛奶和油,放到已校准的天平上比较.2、在表面光滑的板子滴上几滴牛奶、蜂蜜、水和油,注意四种液体的量要差不多,然后慢慢将演示板提起,一定要让液体“自己”流下来,不能借助外力,观察、比较哪个流速快.实验结果:液体有很多共同点:如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等.同样体积的液体,质量比较:蜂蜜>牛奶>水>食用油流速测试:水>牛奶>食用油>蜂蜜十五、实验内容:液体在水中的沉浮所需仪器材料:食用油、水、蜂蜜、烧杯实验过程:1、出示三个装有不同液体水、食用油、蜂蜜的杯子,预测将蜂蜜和食用油分别倒入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2、演示实验:将蜂蜜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将食用油倒入装着水的杯子里.3、学生观察实验.4、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程及步骤:实验结果: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面.十六、实验内容:研究液体混合前后重量和体积的变化所需仪器材料:水、酒精、量筒或量杯、天平、砝码实验过程及步骤:一.测量质量的变化:1、用天平量取各50g的水、酒精.2、让学生预测水、酒精、混合后的总质量.3、将水、酒精充分混合在一起.4、用天平测量出总质量.二测量体积的变化:1、用量筒量出各50ml水、酒精.2、让学生预测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3、将酒精倒入水中,观察混合后的溶液总体积.实验结果:液体混合后,总质量没有变化;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变小了.十七、实验内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所需仪器材料:橡皮泥、铝箔、硬币、木筷、吸管、泡沫塑料、潜水艇模型、盐、水、鸡蛋实验过程及步骤:1、将橡皮泥、铝箔、硬币、木筷、吸管、泡沫塑料、潜水艇模型、鸡蛋放入水中,观察记录.2、改变橡皮泥形状,增大或减小体积,观察记录.3、将鸡蛋放入水中,加入盐,直到鸡蛋浮起来.实验结果:增大物体的体积,物体就会浮起来;反之亦然.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后,物体也会浮起来.十八、实验内容:测量气温所需仪器材料:温度计、百叶箱1、实验过程及步骤:用温度计分别测量室内、阳光下、背阴处的温度.2、把装有温度计的百叶箱放在阳光下测量气温.实验结果:气温一般是指在阳光下百叶箱中的温度.十九、实验内容:自制雨量器所需仪器材料: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实验过程及步骤:1、把塑料瓶剪开,去上部,成直筒形.2、侧面贴上标尺.3、将自制的雨量器放在地面,用喷壶喷水.实验结果:雨量器是测量雨量大小的器具.二十、实验内容: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所需仪器材料:木条、小珠子2个、木片或硬木板、大头针、泡沫塑料板和小球、量角器、长线1、实验过程及步骤:按书中方法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2、把自制风向标和风力计放在室外,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
三年级科学实验操作
实验一:水的毛细现象
一、实验需要材料有一杯红墨水,一张餐巾纸。
二、实验步骤:用手抓住餐巾纸的一头,把另一个放入红墨水中,观察发生
的实验现象。
三、描述实验现象:红色的水往纸巾的上面“爬”了。
四、实验结论:水沿着有空隙的材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五、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二:水的溶解
一、实验需要的材料:1个装有水的烧杯、玻璃棒、盐
二、实验步骤:1、用药勺把盐放入水中。
2、用玻璃棒进行搅拌。
3、观察实验现象。
三、描述实验现象:盐放入水中后,盐不见了。
四、实验结论:像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五、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三:纸的吸水性
一、实验需要的材料:装有红墨水的烧杯、滴管、面纸、报纸、
A4纸
二、实验步骤:1、用滴管去几滴红墨水分别滴在不同的纸张上。
(注意:每张纸上的滴的水一样多。
)
2、观察实验现象。
三、描述实验现象:面巾纸上的水扩散的面积最大,报纸其次,A4纸上的有颜色水基本没有扩散。
四、实验结论:面巾纸、报纸等有较多孔隙的纸吸水性好,纸的表面带有油性物质的吸水性差。
五、整理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