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相关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摄影综合知识点总结一、摄影基础知识1. 光圈、快门和ISO- 光圈是镜头的光圈大小,决定了进入相机的光线量,同时也影响了景深的大小。
- 快门速度是相机快门打开的时间,决定了进入相机的光线量,同时也影响了拍摄运动物体时的清晰度。
- ISO是传感器的感光度,决定了相机在低光环境下的曝光能力。
2. 景深- 景深是指摄影中影像的清晰范围,它受到光圈大小、焦距和对焦距离等因素的影响。
- 大光圈(小F值)可以创造浅景深,使主体清晰而背景模糊;小光圈(大F值)可以创造深景深,使整个画面清晰。
3. 曝光- 曝光是指相机在拍摄时所接收到的光线量,它由快门速度、光圈和ISO共同决定。
- 欠曝光会使画面过暗,而过曝光会使画面过亮,摄影师需要根据拍摄环境和主题来调整曝光参数。
4. 白平衡- 白平衡是指相机校正图片中的白色部分的色温,使其在不同的光源下呈现出真实的色彩。
- 不同的光源(如白炽灯、日光、荧光灯)具有不同的色温,需要进行相应的白平衡调整。
二、构图与透视1. 黄金分割- 黄金分割是指将画面分割为三分之一或者五分之二的比例,使主题位于这些分割线上,使画面更具美感和动态感。
2. 对称与平衡- 对称构图是指画面中的元素左右对称排列,使画面更加稳定和平衡。
- 平衡构图是指通过分布均匀的元素来达到画面的平衡感。
3. 透视- 透视是指摄影中的透视关系,通过线条和远近关系来使画面更具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三、色彩与光影1. 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加有层次和引人注目。
2. 光影处理- 光影是摄影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光线的角度、方向和强度都会对画面造成不同的影响,摄影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光影。
四、后期处理1. 基本后期工具- 后期处理是摄影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常见的后期软件有Photoshop、Lightroom 等,它们可以进行曝光、对比度、饱和度、色调等调整。
2. 色彩处理- 后期处理可以对照片的色彩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如调整色温、色调、饱和度等,使照片呈现出更加鲜明的色彩。
学摄影的十大知识学习摄影需要掌握的十大知识:1.摄影器材:了解不同的摄影器材种类、功能和特点,包括相机、镜头、三脚架、滤镜、闪光灯等,熟悉它们的操作和使用方法,以便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器材。
2.光线与曝光:掌握光线的基本知识,学会如何运用光线进行拍摄,了解曝光的概念和方法,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和ISO,在不同光线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曝光参数。
3.构图与视觉语言:学习如何构建有吸引力的图像,包括选择合适的主题、使用对角线、对称性、平衡和比例等构图原则,理解图像的视觉语言和传达感情的能力。
4.色彩和色彩管理: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颜色搭配和调整色彩以增强图像效果,掌握色彩管理的原则,熟悉颜色校正和校色工具的使用。
5.景深控制:学习如何运用景深来控制图像的焦点和背景的模糊效果,理解景深的原理,掌握调整光圈大小、调整焦点距离和使用特定镜头来实现不同的景深效果。
6.拍摄和后期处理技巧:学习拍摄时的实际技巧,如运动拍摄、人像拍摄、风景拍摄等,掌握后期处理软件的使用,包括调整色调、裁剪、修复瑕疵和添加滤镜等技巧。
7.影像剖析与欣赏:学习分析和欣赏优秀的摄影作品,了解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摄影,包括纪实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等,通过影像剖析来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8.摄影规划和前期准备:在拍摄前进行规划和准备工作,包括选择拍摄地点、确定拍摄时间和预测天气状况等,以确保能够在最佳条件下进行拍摄。
9.理解摄影历史和大师作品:学习摄影的历史和重要摄影大师的作品,通过研究他们的风格和创作理念来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和艺术感。
10.不断练习和创新: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来提高摄影技巧,尝试新的拍摄技术和创新的构图方式,不断探索和挑战自己的摄影技术和创作风格。
摄影基础知识及实用技巧摄影是一门用光影和色彩记录瞬间、表达情感与故事的艺术。
无论是想要记录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还是追求专业的摄影成就,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实用技巧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摄影基础知识1、相机的基本构造和功能镜头:负责捕捉光线和成像,不同的镜头有着不同的焦距和光圈,从而影响拍摄的视角和景深。
传感器:类似于传统相机的胶片,是接收光线并将其转化为图像信号的部件。
快门:控制光线进入相机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曝光的时间。
光圈:调节进光量的大小,影响景深和曝光。
感光度(ISO):衡量相机对光线的敏感程度,高ISO 会增加噪点,但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快门速度。
2、曝光三要素光圈:光圈越大(数值越小),景深越浅,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光圈越小(数值越大),景深越深,画面中的清晰范围越大。
快门速度:高速快门可以定格瞬间,适合拍摄运动物体;慢速快门能创造出流动感和模糊效果,常用于拍摄夜景、水流等。
感光度(ISO):ISO 越高,相机对光线越敏感,但过高的 ISO 会导致图像噪点增多,影响画质。
3、构图原则对称构图:画面左右或上下对称,给人平衡、稳定的感觉。
三分法构图:将画面横竖平均分成九等份,把主体放在四条分割线的交点上或沿着分割线分布,能使画面更具吸引力。
引导线构图:利用线条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框架构图:利用窗户、门框等框架元素将主体框住,突出主体,增加画面的层次感。
4、色彩和光线色彩的情感表达:不同的颜色能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红色代表热情、蓝色代表冷静等。
光线的方向:顺光使物体表面均匀受光,缺乏立体感;侧光能够突出物体的纹理和轮廓;逆光则可以营造出独特的轮廓光和剪影效果。
二、实用技巧1、拍摄前的准备了解拍摄场景:提前到达拍摄地点,观察光线、环境和可能出现的元素,规划好拍摄角度和构图。
检查设备:确保相机电池充足、存储卡有足够空间、镜头清洁。
2、拍摄角度和高度低角度拍摄:可以使主体显得高大、有气势。
摄影综合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摄影的基本原理1. 光线的作用光线是摄影的基本要素之一,了解光线的特性和作用可以帮助摄影师更好地把握光线的使用,从而拍摄出更具有艺术感的作品。
2. 曝光的概念曝光是指通过快门控制光线的进入时间来照射感光材料,根据光线的亮度和暗度来调节快门速度、光圈和ISO感光度,以获得合适的照片曝光度。
3. 光圈、快门和ISO光圈是控制镜头光线进入的大小,快门是控制光线进入感光材料的时间长短,ISO则是感光材料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的调节。
4. 白平衡和色温白平衡是相机校准颜色的过程,而色温则是指光线的颜色温度,了解这两个概念有助于摄影师在拍摄时更准确地还原被拍摄物体的真实颜色。
5. 对焦与景深对焦是摄影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调节对焦,摄影师可以准确地将摄像头对准被摄物体。
景深则是指在一幅照片中清晰的范围,了解景深可以帮助摄影师在拍摄时更好地选择焦距和光圈。
二、摄影器材知识1. 相机的类型单反相机、微单相机、数码相机、手机相机等各种类型的相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摄影师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 镜头的种类和特点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望远镜头、超长焦镜头等不同种类的镜头具有不同的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摄影师在拍摄时更好地选择镜头。
3. 三脚架和其他辅助器材三脚架、滤镜、闪光灯等辅助器材在拍摄时起到重要的作用,熟练使用这些器材可以提高摄影师的工作效率和作品质量。
4. 后期处理软件Photoshop、Lightroom、Capture One等后期处理软件是摄影师不可或缺的工具,熟练使用这些软件可以让摄影师更好地修饰和处理照片。
三、摄影构图技巧1. 主体与背景的关系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照片的美感和表现力,摄影师需要通过构图来准确地表达主体和背景之间的关系。
2. 对角线构图法对角线构图法是一种常用的构图方法,通过对画面进行对角线分割,可以使照片更具有张力和动态感。
摄影专业干货知识点总结一、相机与镜头1. 相机类型:单反相机(DSLR)、无反光相机(mirrorless)、傻瓜相机、手机摄影等。
2. 相机参数:光圈、快门速度、ISO感光度等参数的含义和使用。
3. 镜头类型:定焦镜头、变焦镜头、微距镜头、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等。
4. 镜头参数:焦距、光圈、对焦距离、滤镜等参数的含义和使用。
5. 焦距与视角:焦距对画面的构图和景深的影响,不同焦距的镜头适合不同的拍摄场景和主题。
6. 镜头光圈与景深:光圈对景深的影响,大光圈可以产生背景虚化效果,小光圈可以获得更大的景深。
7. 光线与曝光:不同光线条件下的曝光控制,包括逆光、适度光、低光等情况下的曝光补偿和使用。
8. 白平衡与色温:白平衡对图像色彩的调整,了解不同光源的色温和白平衡设置方式。
二、构图与视觉语言1. 构图原则: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前景衬托、线条引导等构图原则的理解和应用。
2. 视角选择:正常视角、低角度、高角度、鸟瞰视角等不同视角对拍摄主题的影响。
3. 对焦与主体:对焦点的选择和对焦方法,主体的选择和构图方式。
4. 色彩与对比:色彩对照、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视觉元素的搭配和运用。
5. 光影与质感:光影对拍摄主体的塑造和质感的展现,掌握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方法。
6. 空间感与透视:近景远景的关系,透视感的表现和运用。
7. 故事性与情绪:摄影作品传达的故事情节和情绪表达,运用景深、光影、构图等手段加强故事性和情绪感。
三、后期处理与修图技术1. 摄影后期软件:Adobe Lightroom、Adobe Photoshop、Capture One等后期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功能介绍。
2. RAW格式与基础调整:了解RAW格式的优势,掌握白平衡、曝光、对比度、饱和度等基础调整方法。
3. 色彩调整与风格处理:调整色相、饱和度、色温、色阶等参数,添加滤镜、调整色调曲线等增强作品风格。
4. 照片修图与修照片:修复照片中的瑕疵、调整人像肤色、修整背景等修图技术和方法。
学摄影的十大知识学摄影的十大知识学习摄影是一个充满创造性和技术要求的过程。
摄影师需要掌握相机操作技巧、光线控制、构图和后期处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学习摄影中最重要的十大知识。
1. 相机操作技巧:了解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的基本操作,包括对焦、曝光控制、光圈和快门速度等。
掌握相机的各种模式(自动、半自动和手动)对于拍摄不同场景非常重要。
2. 光线控制:光线是摄影的灵魂,掌握光线的来源、强度、方向和色温对于拍摄优质照片至关重要。
学习如何使用自然光、人工光以及如何控制光源的亮度和角度等。
3. 曝光控制:曝光是指相机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掌握正确的曝光可以提高照片的色彩和细节。
理解光圈和快门速度对曝光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场景下如何调整曝光。
4. 构图规则:构图是指在相框内组织元素的方式。
学习构图规则如“第三分割线”、“对角线法则”和“前景决定论”等,可以帮助摄影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和平衡感的照片。
5. 焦距选择:焦距是指相机镜头的焦点到感光元件(或底片)的距离。
掌握不同焦距镜头的特点和适用场景,比如广角镜头适合拍摄风景和建筑物,而长焦镜头适合拍摄动物和体育比赛等。
6. 后期处理:后期处理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照片进行修饰和改进。
学习如何调整亮度、对比度、色彩和饱和度等参数,以及使用创意滤镜和修复工具来提升照片的质量。
7. 焦点控制:焦点控制是指将摄影师的视线和观点引导到照片中的特定对象或区域。
学习如何使用焦点控制技巧(如浅景深和深景深),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8. 快门控制:快门速度决定了拍摄过程中感光元件(或底片)感受到的时间长度。
学习如何掌握不同快门速度对动态对象拍摄的影响,以及如何避免因手持拍摄而导致的模糊效果。
9. 白平衡调节:白平衡是指校准相机以准确地呈现不同光源下的颜色。
学习如何使用白平衡设置来消除灯光和光源的色温偏差,以获得更准确和自然的色彩效果。
10. 拍摄尺寸选择:选择适当的拍摄尺寸可以决定照片的最终质量和用途。
学摄影的十大知识
1、色彩掌握:学习基本的色彩理论,包括色系舞台、明度、对比度,这些要素将会影响画面整体的表现。
学会如何选择一个色调,使
它具有鲜明的特色,并在视觉上表现出来。
2、光线运用:学习如何熟练掌握光线,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光源,如太阳光、闪光灯、灯台等,这些它们都将对摄影作品的结果产生极
大的影响。
3、构图:学会如何把画面分割成多层次的构图。
一个精美的照片,有很多的细节,灵活的构图可以让它更加生动鲜明。
4、旅行摄影技巧:如何拍摄自然风景,如何利用地理环境,如何
抓拍快门下的瞬间,都是旅行摄影师必备的技能。
5、胶片冲印: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冲洗液,如何安全存储胶片,
以及在正确的温度条件下冲印出精美的照片,都是不可或缺的技能。
6、摄影修改:了解如何运用电脑的 Photoshop、Lightroom等相
关软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修改,以调整照片的颜色、对比度、尺寸等,使照片更加完美。
7、拍摄知识:学习如何制定出师的拍摄方案,以及有关多种创作
摄影的技巧,包括人物、风光、微距等等,都是摄影师必须精通的知识。
8、反光学:学习镜头对光线的反射,以及如何控制反光和调整色
彩表现,都是摄影师应该精通的重要技术。
9、摄影道具:了解摄影师常用的各种道具,如灯台、三脚架、遮
光罩等,以及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们,这是很多摄影师需要学习的技能。
10、摄影礼仪:熟练掌握摄影礼仪,学会如何沟通,对于摄影师
来说是很重要的。
当摄影师走进拍摄场景时,要学会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持礼貌,尽量减少对其他人的影响。
摄影最全知识点总结图一、基础知识1. 光圈光圈是指镜头的光圈孔径大小。
在摄影中,光圈的大小会影响到照片的景深,即画面中远近景物的清晰程度。
通常情况下,光圈的表示方式为f/数字,例如f/2.8、f/4等等,数字越小表示光圈越大,景深越浅。
2. 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是相机曝光时间的描述,通常以秒为单位。
快门速度越快,所拍摄的物体移动越少,时间越短,曝光时间越短。
3. ISOISO是指相机感光度,也称为感光度调节。
ISO越高,相机对光线越敏感,对于暗光条件下的拍摄很有帮助。
然而,增加ISO可能会引入更多的噪点。
4. 白平衡白平衡是指相机对色温的调整。
不同的光源下所呈现出的颜色可能会有所不同,通过白平衡的调整,可以使照片呈现出真实的颜色。
5. 曝光补偿曝光补偿是指在相机自动曝光模式下,通过调整曝光值来改变照片的曝光亮度,用于处理逆光、背光及其他各种光线不均的场景。
二、构图1. 九宫格法则九宫格是一种构图方式,将画面平均分为九个部分,这种构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构图,突出画面的主体,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2. 主体与背景构图时需要关注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背景不应该与主体相互干扰,主体应该清晰突出。
3. 对角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是一种构图方式,通过将主体放在画面的对角线上,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和层次感。
4. 剪影剪影是指只保留主体的外轮廓,将主体变成黑色的一种构图方式,剪影可以使画面更加简洁有力。
5. 增加前景在构图时,可以通过增加前景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三、镜头1. 常见镜头常见的镜头类型有标准镜头、超广角镜头、长焦镜头、微距镜头等等,不同的镜头类型适用于不同的拍摄场景。
2. 焦距镜头的焦距大小会影响到照片的视角,焦距越大,视角越窄,焦距越小,视角越宽。
3. 镜头光圈不同的镜头光圈大小影响到镜头的光线透射情况,同时也影响景深。
4. 镜头滤镜滤镜可以过滤掉光线中的某些波长,调整光线色温,增加特效等,例如偏振镜、渐变镜等。
摄影综合知识点总结归纳一、摄影基础知识1. 光影:光影是摄影的灵魂,影响图片的质感和表现力。
了解自然光、人工光的不同效果,以及不同时间、不同角度的光线对拍摄的影响是摄影师的基本功。
2. 曝光:曝光是照片中亮度的表现,影响照片的明暗和细节表现。
了解如何使用相机的曝光参数,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场景调整曝光是摄影师的基本技能。
3. 焦距:焦距是镜头的参数之一,不同焦距的镜头有不同的拍摄效果。
了解不同焦距镜头的特点和应用是摄影师的基本知识。
4. 感光度:感光度是指相机底片或传感器对光的敏感程度,影响照片的噪点和细节丰富度。
了解如何根据不同光线情况调整感光度是摄影师的基本技能。
二、摄影构图1. 画面构图:画面构图是指在照片中合理安排主体、背景、构图元素等,以呈现出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的效果。
了解画面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黄金分割、对称构图、透视构图等,是摄影师的基本功。
2. 线条构图:线条构图是指在照片中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打造出更具视觉吸引力的画面效果。
了解线条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引导线、斜线、曲线等,是摄影师的基本知识。
3. 色彩构图:色彩构图是指在照片中利用色彩对比和和谐来创造更丰富的表现力。
了解色彩构图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冷暖对比、色彩搭配等,是摄影师的基本技能。
三、摄影器材1. 相机类型:不同类型的相机有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拍摄效果,了解不同类型相机的特点和应用是摄影师选择器材的基础知识。
2. 镜头类型:不同类型的镜头有着不同的视角和成像效果,了解不同类型镜头的特点和应用是摄影师选择镜头的基本技能。
3. 滤镜:滤镜是摄影器材的重要配件,可以改变光线的成色和质感,了解不同类型滤镜的特点和应用是摄影师的基本知识。
4. 三脚架:三脚架是摄影器材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可以在拍摄中提供更稳定、更精确的支撑,了解不同类型三脚架的特点和应用是摄影师的基本知识。
四、摄影后期1. 软件应用:后期处理是摄影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了解图像后期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是摄影师的基本技能。
摄影概论知识点总结大全摄影是一种通过摄影机捕捉光线并记录图像的艺术和技术。
在现代社会,摄影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传播工具。
摄影包括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下面将从摄影的基本原理、摄影的发展历史、摄影的类型和流派、摄影的技术和器材以及摄影市场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摄影的基本原理1. 光线原理:摄影的基础就是对光的控制和捕捉。
摄影师要了解光线的方向、光线的强度和光线的颜色等基本原理,以此来拍摄出理想的照片。
2. 光圈原理:光圈是摄影机镜头的一部分,原理是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控制进入摄影机的光线的量,以此来调整曝光。
光圈越大,光线进入镜头的量越大,曝光越强。
3. 快门原理:快门是摄影机的另一部分,原理是通过控制快门打开和关闭的时间长短来控制曝光时间。
快门时间越长,进入镜头的光线持续时间越久,曝光越多。
4. 感光原理:在摄影底片或数字传感器上,感光原理是关键。
感光原理决定了底片或传感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从而影响曝光和图像质量。
5. 白平衡原理:白平衡是摄影中控制色温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白平衡的设置可以确保拍摄照片的色彩真实性。
二、摄影的发展历史1. 照相术的起源:照相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但真正的摄影技术是在19世纪初产生。
世界上第一张照片诞生于1826年,由法国画家尼斯福尔·尼埃斯开发。
2. 摄影技术的进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摄影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胶片相机的发明和数码摄影技术的出现,让摄影技术更加便捷和灵活。
3. 摄影艺术的兴起:20世纪,摄影开始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著名摄影大师如爱德华·韦斯顿、安塞尔·亚当斯等人,将摄影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4. 数码摄影时代: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数码摄影技术迅速发展,使摄影成为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的艺术形式。
三、摄影的类型和流派1. 纪实摄影:纪实摄影是摄影作品中最真实的一种表达形式,着眼于客观展现被摄对象的真实面貌。
摄影相关知识
1.焦距:
相机的镜头是一组透镜,当平行光线穿过透镜时,会会聚到一点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称为焦距。
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
在摄影领域,焦距主要反映了镜头视角的大小。
对于传统135相机而言,50mm左右的镜头的视角与人眼接近,拍摄时不变形,称为标准镜头,一般涵盖40-70mm的范围,18-40mm称为广角或短焦镜头,70-135mm称为中焦镜头,135-500mm称为长焦镜头,500mm以上称为望远镜头,18mm以下称为鱼眼或超广角镜头,这种范围的划分只是人们的习惯,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数码相机的CCD一般比135胶片小得多,所以,相同视角,其镜头焦距也短很多,例如,使用0.33"CCD的数码相机,使用约13mm镜头时,其视角大概相当于135相机50mm的标准镜头。
由于各数码相机生产厂商所采用的CCD规格型号不同,所以,大家都采用“相当于35mm相机(即135相机)焦距”的说法。
2.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
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
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大。
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3.超焦距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焦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
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
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受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得原因。
4.AF(Auto Focus)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有几种方式,根据控制原理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
主动式自动对焦通过相机发射一种射线(一般是红外线),根据反射回来的射线信号确定被摄体的距离,再自动调节镜头,实现自动对焦。
这是最早开发的自动对焦方式,比较容易实现,反应速度快,成本低,多用于中档傻瓜相机。
这种方式精确度有限,且容易产生误对焦,例如当被摄体前有玻璃等反射体时,相机不能正确分辨。
被动式对焦有一点仿生学的味道,是分析物体的成像判断是否已经聚焦,比较精确,但技术复杂,成本高,而且在低照度条件下难以准确聚焦,多用于高档专业相机。
一些高智能相机还可以锁定运动的被摄体甚至眼控对焦。
5.AE(Auto Expose)自动曝光
自动曝光就是相机根据光线条件自动确定曝光量。
从根本测光原理上分可分两种:入射式和反射式。
入射式就是测量照射到相机上的光线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一种简单粗略的控制,多用于低档相机。
反射式是测量被摄体的实际亮度,也就是成像的亮度来确定曝光组合,这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方式。
从测光计量方式上分,可以分点测光自动曝光、中央重点自动曝光、多点平衡自动曝光等,各有优缺点,分别适应于不同的光线条件或拍摄目的。
从控制过程上分,可分为光圈优先、快门优先、混合优先、程序控制、预定模式几种。
顾名思义,光圈优先就是,先确定使用的光圈,相机根据计算出的曝光量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这种方式适用于需要预
定景深或者配合闪光灯调配光比的场合;速度优先就是先确定快门速度,让相机选择合适的光圈大小,使用于拍摄动体;混合优先是弥补单一优先的不足而先确定光圈或快门的范围,再由相机确定曝光组合;程序控制是让相机按照预先编定的控制程序曝光;预定模式,是生产厂家根据几种常见的光线条件,预设了比较合理的曝光参数供拍摄时选择,一般有:夜景、风光、人像、运动等几种。
6.红眼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
7.白平衡
由于不同的光照条件的光谱特性不同,拍出的照片常常会偏色,例如,在日光灯下会偏蓝、在白炽灯下会偏黄等。
为了消除或减轻这种色偏,数码相机和摄象机可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调节色彩设置,以使照片颜色尽量不失真,使颜色还原正常。
因为这种调节常常以白色为基准,故称白平衡。
--------------------------------------------------------------------------------
■ 光的种类
光的基本方位是由相机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根据光源的方向可分成以下几类:
1、正面光
摄影者背对太阳,即由摄影机后面射来的光线,亦称顺光。
因为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沐浴在直射光中,面对相机部分到处有光,所得结果是一张缺乏影调层次的影像。
用正面光特别是高的正面光拍摄面部时,可能不好看。
2、前侧光
前侧光,也称斜射光,光线投射的方向与景物、照相机成45度左右的水平角度,这类光照出现在上午九、十点种和下午三、四点种。
这种光线比较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视觉习惯。
被照明的景物,投影落到斜侧面,有明显的明暗差别,可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质感。
45度侧光可产生光影间排列,使景物有丰富的影调,突出深度,产生立体感的效果。
尤其能将表面结构的质地精细地显示出来。
3、侧光
侧光,即来自景物左侧或右侧的光线,同景物、摄影机成90度左右的水平角度。
这种光线能产生明显的强烈对比。
影子修长而富有表现力,表面结构十分明显,每一个细小的隆起处都产生明显的影子。
采用侧光摄影,可造成较强烈的造型效果。
人物摄影中,也往往用侧光来表现人物的特定情绪。
有时也把侧光用作装饰光,突出表现画面的某一局部或细部。
4、逆光
逆光是指从摄影机相对方向射来的光线,白光勾画出景物的边缘,并与景物之间造成纵深感。
用逆光拍摄外景和远景,可使画面晶莹透亮,色彩清新,富有生气。
用逆光表现晨物,可使景物的影调层次丰富。
采用逆光,被摄对象在明亮的背景前会呈现暗色的剪影,这种高反差影像既简单又有表现力。
5、顶光
顶光,即来自顶部的光线,与景物、摄影机成90度左右的垂直角度。
人物在这种光线下,其头顶、前额、鼻头很亮,下眼窝,两腮和鼻子下面完全处于阴影之中,造成一种反常,奇特的形态。
因此,一般都避免使用这种光线拍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