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19.00 KB
- 文档页数:16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4.了解凸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6.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7.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透镜及其应用》实质上是前一章《光的折射》的一个应用实例。
主要学习透镜的初步知识及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将它单列一章。
本章中的重点考点是:1.透镜对光的作用;2.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3.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透镜的应用。
中考中关于透镜的焦点、焦距、主光轴等一般不单独出题,经常渗透在其他问题中,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常以作图题形式出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在中考卷中频频出现。
生活中的透镜常以填空、选择题出现。
1.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及平时生活中已接触过透镜,并且通过上一章”光现象“的学习,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2.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勇于探索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人交流的愿望,有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观点,为透镜的学习做好了思想和心理准备。
本章可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等在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用处也比较大,也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但初中生对其理解不是太容易,尤其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因其成像原理比较抽象,也难看到内部结构,教师可采用渐进的模拟的方法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基础,并通过实验应用和作图讲解使学生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有了初步了解。
1.为了降低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难度,探究实验时可以提出问题开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把难点实像和虚像放到探究实验之后,再以“想想议议”栏目让学生思考凸透镜成像规律。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在本节课中,我将以《透镜及其应用》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活动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孩子们了解透镜的基本概念,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孩子们对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白纸、直尺。
学具:每个孩子一台显微镜,一组透镜实验套件。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透镜小游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透镜的概念。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讲解透镜成像的规律。
3. 实践环节:孩子们分组进行透镜实验,观察不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记录实验现象。
5. 应用拓展:让孩子们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放大镜、摄像头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及应用。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透镜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但在探究透镜成像规律时,部分孩子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这部分孩子的学习情况,加大对他们个别辅导的力度。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孩子们的透镜实验,共同探索生活中的透镜现象。
组织一次透镜作品展示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作品展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孩子们的透镜认知程度,我会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一个有趣的透镜小游戏,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透镜的概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利应用》同步教案一. 教材分析《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透镜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透镜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安排上,先介绍透镜的基本原理,再介绍不同类型的透镜,最后讲解透镜的应用,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光学基础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但他们对透镜的认识还较浅显,需要通过本章学习,进一步深化对透镜的理解。
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产品较为熟悉,但对其原理了解不多,本章内容能够帮助他们揭开透镜的神秘面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基本原理,掌握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学会使用透镜观察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透镜的成像规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透镜的基本原理2.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3.透镜的成像规律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凸透镜、凹透镜、蜡烛、光屏等实验器材2.教学课件3.相关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实物展示透镜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眼镜、相机等,引导学生关注透镜,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能起到放大或缩小作用吗?”2.呈现(10分钟)讲解透镜的基本原理,介绍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如焦点、焦距等。
通过展示课件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透镜的构造和作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探究它们的成像规律。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哪些物体适合用凸透镜,哪些物体适合用凹透镜?”5.拓展(5分钟)介绍透镜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太空望远镜、显微镜等。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2022年版课标要求】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会聚、发散。
【教法与学法】教法:引导启发式、讨论合作式、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学案导学自学、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实验【课前准备】教师:凸透镜、凹透镜、演示用光学器件组一套、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学生:凸透镜、凹透镜【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在严寒的田野,旅行家们丢失了打火机,没有了打火机怎样生火取暖呢?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先把它削平,再用小刀精修,最后用手把它磨光,做成一个中间厚、边缘薄的水晶般透明的透镜,用这块冰迎着阳光,把太阳光聚集在枯草落叶上,很快就升起了火堆。
他们为什么能够通过寒冷的冰获得温暖的火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透镜”的知识。
二、进行新课(一)透镜的种类教师:大家垫上一面纸巾用手摸一摸课桌上的两个透镜,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判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归纳刚才的交流,得出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
指导学生把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定义在教材上画出来。
结合凸透镜、凹透镜实物,指出哪是透镜的中间,哪是透镜的边缘,强调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关键就是比较透镜的中间和边缘的薄厚。
指导学生练习区分凸透镜、凹透镜:练习如下。
(二)主光轴和光心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主光轴、光心。
完成问题1.什么是光心?光心在哪?2.透镜的光心有什么重要的性质?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
如图教师巡视指导。
多媒体展示,强调通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变。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提出问题:咱班有戴眼镜的同学,是近视眼还是远视眼?那么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远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强调: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引导学生思考透镜是能透光的,光经透镜发生折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1. 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各种不同的透镜,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2.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透镜的应用。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认识各种不同的透镜,并了解它们的特点。
难点则是让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理解透镜的应用。
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透镜,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各种不同的透镜、卡片、图片等。
我会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我会给每个孩子一张卡片,卡片上有一个图案。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拿着卡片,站在一定的距离外,通过一个透镜来看卡片上的图案。
孩子们会发现,通过透镜看图案,图案会变得更大,更清晰。
这个游戏会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透镜的作用。
接着,我会给孩子们介绍各种不同的透镜,包括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近视镜等。
我会详细讲解每种透镜的特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我会让孩子们亲手触摸透镜,观察透镜的形状和大小,从而加深他们对透镜的理解。
然后,我会组织一个实践活动。
我会给每个孩子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个物体。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拿着透镜,尝试通过透镜来看图片上的物体。
孩子们会发现,通过透镜看物体,物体会变得更大,更清晰。
这个活动会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透镜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认识各种不同的透镜,并了解它们的应用。
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课后,我会对本次课程进行反思,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让孩子们理解透镜,以及如何能够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我也会考虑如何能够将透镜的知识扩展到课堂之外,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体验到物理的乐趣。
这就是我对于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活动过程、活动重难点、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详细介绍。
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不仅能够学到关于透镜的知识,还能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认识凸、凹透镜;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概念;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举例分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学生保护实验仪器,并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四、教具准备: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五、教学过程:生齐读学习目标(一)引入新课:首先观察图片,再以提问的方式:同学们有的戴近视眼镜,有的戴远视眼镜,爷爷奶奶们呢戴老花镜,为什么都戴不同的眼镜呢?这些镜片都有什么特点呢?引出内容-----透镜(二)进行新课: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0-91凸透镜和凹透镜,并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凸透镜?(2)什么是凹透镜?(3)什么叫做主光轴?(4)什么叫做光心?2、透镜是两面都是球面或者一面是球面另一面是平面的透明体3、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练习:区分凹透镜和凹透镜PPT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讲解主光轴和光心,并在黑板划出两类透镜的简笔图。
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PPT展示,让学生试猜想光线通过透镜后会有什么现象?4、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1-92 , 3分钟后教师演示实验,实验时请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凸透镜有什么作用?(2)凹透镜有什么作用?(3)凸(凹)透镜焦点有几个?用什么字母表示?(4)凸(凹)透镜焦距在哪?用什么字母表示?教师准备好实验演示仪器,拿出光具座、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准太阳光让学生们观察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然后由学生说出他们所看到的现象,并尝试总结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的作用。
并将两种透镜对光线作用的示意图画在黑板上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指出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5、焦点、焦距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虚焦点(F),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6、如何测凸透镜的焦距平行光会聚法测焦距: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放张白纸,改变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在白纸上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透镜的距离即为焦距。
7、三条特殊光线三种特殊光线经过透镜的特点用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来进行。
(1)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虚焦点。
(3)经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对着凹透镜异侧虚焦点入射的光线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七、板书设计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凹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实焦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八、作业必做:课后1-3题选作:课后4题九、教学反思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调节。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三、教学难点:学会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在生活中的应用与调节。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生齐读学习目标(一)引入新课:观察图片,引入新课——生活中的透镜。
(二)进行新课: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4-95照相机,并思考下列问题:(1)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2)照相机前面的的镜头是什么透镜?像片是如何得到的?(3)照相机成的是什么样的像?2、多媒体演示(1)照相机主要由快门、底片、镜头、机壳组成。
(2)照相机前面的的镜头是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屏幕。
(3)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图。
(4)照相机成像的特点:倒立缩小的实像。
3、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5投影仪,并思考下列问题:(1)投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投影仪的镜头是什么透镜?(2)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3)投影仪成的是什么样的像?(4)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怎么放?4、多媒体演示,班级投影仪实物讲解(1)投影仪主要由反光镜、镜头、投影片、光源组成。
(2)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3)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路径,使投影片的像出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
(4)投影仪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5)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投影片要倒放。
5、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95-96放大镜与实像和虚像,思考下列问题:(1)放大镜的实质是什么?成的像有什么特点?(2)实像和虚像形成原因是什么?如何区分物体所形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6、多媒体演示(1)放大镜实质就是一个凸透镜(2)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实像:光屏能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到所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同侧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七、板书设计5.2 生活中的透镜构造:快门、底片、镜头、机壳照相机原理成像特点:倒立缩小、实像构造:反光镜、镜头、投影片、光源生活中的透镜投影仪原理成像特点:倒立、放大、实像放大镜:正立、放大、虚像实像:光屏能承接到,物和像在凸透镜两侧虚像:光屏不能承接到,物和像在凸透镜同侧九、作业必做:课后1、2题选作:课后4题九、教学反思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成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和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学会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了解凸透镜成倒立、缩小或放大实像的条件和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
2、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理解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学会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四、教具准备:光具座、蜡烛、放大镜、火柴、光屏五、教学过程:教师阐述学习目标(一)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新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二)进行新课:1、自学指导自学课本P97-98,请同学们猜想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关系?该怎样设计实验?5 min后做实验。
2、实验器材:光具座、蜡烛、放大镜、火柴、光屏3、实验步骤(1)先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40cm处,调节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2)把蜡烛放在2f以外处,离透镜较远的距离,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观察成像情况,读出像距的值,并做好记录,填入表格;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过程;(3)把蜡烛放在2f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填入表格;(4)把蜡烛放在f与2f之间处,移动光屏,使光屏上出现一个最清晰的像,观察成像情况,并记录像距的值填入表格;改变蜡烛的位置,重复上述过程;(5)把蜡烛放在f上,移动光屏,观察光屏有是否有像,如果有请记录像的性质;(6)把蜡烛放在f以内,移动光屏,观察成像情况,并做好记录。
4、结论六、课堂小结: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教师补充。
七、板书设计八、作业:练习册 九、教学反思u 与f 的关系 物距(u/cm )像的性质像的位置物距(u/cm ) 实像虚像放大缩小 正立倒立 同侧异侧 u>2f u>2f u=2f 2f>u>f 2f>u>fu=f u<f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m ) 像的性质像的位置物距(u/cm ) 实像虚像 放大缩小 正立倒立 同侧异侧 u>2f u>2f u=2f 2f>u>f 2f>u>fu=f u<f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学会矫正视力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2、使学生具有保健意识;3、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理解近视眼、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学会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四、教具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生齐读学习目标(一)温故知新,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及焦距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引出内容-----眼睛和眼镜(二)进行新课:1、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0眼睛,并思考下列问题:(1)眼睛的构造?(2)眼睛是怎样观察物体的?(3)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什么?2、眼睛的构造:睫状体、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
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4、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
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6、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00-101近视眼(远视眼)及其矫正,并思考下列问题:(1)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矫正?(2)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矫正?7、近视眼产生原因: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还未到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配戴凹透镜(近视眼镜)8、远视眼产生原因: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