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15.05 MB
- 文档页数:109
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2023调整抗血小板治疗概述对于接受PCI治疗或因ACS入院的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调整可能发生在急性期(24小时内)、早期(30天内)、晚期(30天至1年)或极晚期(1年后)。
图1 DAPT的调整策略注:ASA,阿司匹林;DAPT,双联抗血小板治疗;SAPT,单药抗血小板治疗。
降阶(De-escalation)➤当认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并发症风险大于血栓并发症风险时,可采用降阶治疗以减少患者出血并发症。
➤降低出血风险可以通过更换为预期抗血小板作用相对较弱的药物、减少剂量或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图2)。
√对于DAPT,转换药物和减少剂量通常仅限于P2Y₁₂抑制剂,尽管理论上阿司匹林也可改变。
√P2Y₁₂抑制剂单药治疗时也可进行转换药物和减少剂量。
√停药通常在DAPT的情况下进行,需要根据医生指示停药,不包括因手术、出血或患者依从性差中断治疗的停药情况。
图2 抗血小板治疗降阶策略注:ASA,阿司匹林;PRA,普拉格雷;CLO,氯吡格雷;TIC,替格瑞洛。
1.转换药物(1)相关定义➤通过转换药物降阶通常是指将强效P2Y₁₂抑制剂(如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更换为预期血小板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的P2Y₁₂抑制剂(如氯吡格雷)。
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发生在最初接受指南推荐DAPT方案(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治疗的ACS患者中。
➤可通过检查或根据临床判断来评估或预测换药降阶效果。
√指导换药降阶的检查包括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分型。
√ACS患者DAPT换药研究包括单纯根据临床判断(“非指导”)进行换药或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分型指导的换药。
➤转换药物的最佳时间尚无标准。
√但在非指导换药研究中,P2Y₁₂抑制剂的变化多发生在1个月时(即认为出血风险超过血栓并发症风险)。
√相反,在血小板功能检测和基因分型指导下的换药研究中,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更早的时间点,包括PCI后立即换药。
值得注意的是,在PCI围术期换药降阶与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增加有关。
临床高危老年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栓治疗原则、出血风险评估和出血处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主要表现类型,患者数量众多,病程长,预后差。
抗栓治疗是冠心病综合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更安全、更合适的抗栓策略对CCS高危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CCS患者抗栓原则:(1)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前,应充分评估缺血和出血风险,以确定治疗策略;(2)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或双通道抗栓(DPI)方案用于高缺血风险和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3)对于血栓形成风险较低和/或出血风险过高的CCS患者,避免强化抗栓治疗。
接受抗栓治疗老年CCS患者出血风险评估老年CCS患者具有高血栓形成风险和高出血风险。
抗栓治疗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局面。
接受抗栓治疗老年CCS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应包括两部分:抗血小板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价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价。
使用PRECISE‐DAPT评分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
使用HAS‐BLED评分评估抗凝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
对于不合并房颤或VTE的老年CCS患者,使用PRECISE‐DAPT评分来评估抗血栓治疗出血风险,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性制定长期抗栓治疗策略。
对于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或VTE的老年CCS患者,使用HAS‐BLED 评分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根据血栓风险评估和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性制定长期抗栓治疗策略。
a 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多血管病变、三个以上支架、左主干支架置入、双支架置入和支架总长度>60 mm。
b 如果选择利伐沙班,房颤预防卒中的剂量为20mg或15mg;VTE治疗剂量为:最初3周15mg bid,3周-6个月 20 mg qd,6个月后20mg qd或10mg qd。
出血处理收缩压150-220 mmHg的患者,若无紧急降压治疗的禁忌证,血压可在数小时内降至130-140 mmHg。
对于收缩压 > 220 mmHg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并持续静脉输注药物控制血压,目标收缩压为160 mmHg。
抗血小板药物的护理措施引言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的药物。
它们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小板活化,从而预防血栓的形成。
然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其中包括出血和其他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为了减少潜在的风险并确保药物的有效性,护理人员在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要采取一定的护理措施。
一、患者评估和监测在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之前,护理人员需要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
这包括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血液凝固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并定期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和可能的副作用。
二、教育和沟通在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进行详细的教育和沟通。
这包括以下内容:1.药物的用途和作用机制:向患者解释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帮助患者理解为什么需要使用这种药物,以及它如何预防血栓形成。
2.用药的时间和剂量:向患者说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并告知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用药方案。
3.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向患者详细介绍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如出血等,并告知患者应该如何应对这些不良反应,以及何时寻求医疗帮助。
4.药物的相互作用:向患者说明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尤其是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提示患者在用药期间遵医嘱,并告知医生或药师有关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
5.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根据医嘱,向患者解释可能需要调整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如限制气泡饮料和饮酒等。
三、出血风险的评估和预防抗血小板药物的一个主要副作用是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1.出血风险评估工具:护理人员可以使用出血风险评估工具,如HAS-BLED评分,来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水平,并据此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
2.定期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如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等。
2024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指南更新最新指南首次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后,患者复发风险显著增加,且复发性卒中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因此,及时地进行早期二级预防,可大幅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近日,英国国家卒中临床指南2023版发布,在卒中长期管理与二级预防部分,关于抗血小板治疗管理及抗凝治疗管理的推荐意见更新如下。
抗血小板治疗管理1.对于无阵发性或永久性房颤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血管事件的长期预防:(1)标准抗血栓治疗药物,氯毗格雷(75mg∕d);(2)不能耐受氯毗格雷的患者,应服用阿司匹林(75mg∕d\若患者使用氯毗格雷后心血管事件复发,则可考虑氯比格雷抵抗。
除非有其他适应证,如急性冠脉综合征、近期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治疗等,否则不推荐将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联合用于长期预防血管事件。
2.对于缺血性卒中伴急性出血转化的患者,除非处方医师认为风险大于益处,否则应接受长期抗血小板或抗凝治疗。
3.对于服用抗血栓(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以预防闭塞性血管事件时出现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的患者,可考虑在脑出血症状出现24h后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
4.在随机对照试验之外,临床医师在决定脑出血后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考虑复发性脑出血和闭塞性血管事件的风险。
5.尽可能鼓励患有自发性(非创伤性)脑出血且存在抗血栓药物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参与抗血栓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抗凝治疗管理(1)若颅脑影像学检查已发现严重出血,则不应给予抗凝治疗;(2)严重高血压患者(临床血压≥180∕120mmHg),应首先治疗高血压;(3)中-重度卒中患者可考虑在发病后5~14d开始服药,应尽可能将患者纳入卒中后开始抗凝治疗时间的试验,在此期间,应口服阿司匹林(3OOmg∕d);(4)若医师认为抗凝治疗的益处大于早期脑出血的风险,则轻度卒中患者应考虑在5d内开始抗凝治疗,应口服阿司匹林(300mg/d);(5)对于所有适合通过抗凝治疗进行二级预防的患者,应在卒中发作后14d内开始抗凝治疗;(6)发生TIA后,一旦通过颅脑影像学检查排除出血,应立即开始应用快速起效的药物(如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物,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使用维生素K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7)应降低患者出血风险,使用有效的评估工具确定可变的危险因素。
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引言概述: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的工具。
该评估工具通过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匡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抗凝治疗,以及如何调整剂量,从而减少出血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的五个部份。
一、临床特征1.1 年龄:年龄是评估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因素。
年龄越大,患者的出血风险越高。
1.2 性别:女性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出血风险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女性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的差异有关。
1.3 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此外,曾经发生过出血事件的患者也有较高的出血风险。
二、实验室指标2.1 血小板计数:低血小板计数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
普通来说,血小板计数低于150×10^9/L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2.2 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等。
2.3 肝功能: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血清胆红素等。
三、药物治疗3.1 抗凝药物: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不同的抗凝药物具有不同的出血风险,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3.2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时,如果还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要谨慎评估出血风险。
3.3 调整剂量: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医生可以调整抗凝药物的剂量,以减少出血风险。
四、手术风险4.1 大手术:接受大手术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浮现大量出血,医生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出血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2 微创手术:虽然微创手术相对较小,但仍存在出血风险。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适合进行微创手术。
4.3 手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出血风险。
心力衰竭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指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入全身,导致身体各个器官功能受损的疾病。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进一步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力衰竭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抗凝治疗是指通过使用药物抑制凝血系统,从而防止血栓的形成。
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导致血液回流缓慢,易于在心腔和血管内形成血栓。
血栓可以导致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中风。
因此,抗凝治疗对于心力衰竭患者非常重要。
目前常用的抗凝药物主要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
华法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抗凝药物,它通过抑制维生素K的活性,阻止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合成,从而降低凝血功能。
但是,华法林有一些局限性,它需要密切监测凝血时间(INR值),而且与许多药物和食物有相互作用。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则更加方便和安全,它们不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时间,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也相对较少。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除了抗凝治疗外,抗血小板治疗也是心力衰竭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抗血小板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的TXA2(血小板激活因子)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防止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形成。
氯吡格雷是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防止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抗血小板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减少心脏血栓的形成,预防心血管事件。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有一定的风险,因为它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评估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除了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外,控制心力衰竭原发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心力衰竭患者中存在明显冠心病的患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疾病相关的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概述:CRUSADE(Can Rapid risk strat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 patients Suppress ADverse outcomes with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the ACC/AHA guidelines)出血风险评估是一种用于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出血风险的工具。
该评估工具基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在决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评估指标:1. 年龄:年龄是评估患者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
年龄越大,患者出血风险越高。
2. 性别:女性患者相较于男性患者,出血风险较低。
3. 体重:体重过低或过高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4. 病史:患有糖尿病、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出血风险较高。
5. 临床表现:包括心绞痛持续时间、心肌梗死的历史、心功能分级等因素。
6.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肌钙蛋白水平等指标。
评估方法:根据以上指标,可以使用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模型来计算患者的出血风险得分。
评估模型根据每个指标的权重,将每个指标的得分加总,得出最终的出血风险得分。
风险分级:根据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得分,将患者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三个等级。
根据风险等级,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低风险患者:出血风险得分较低,可以选择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中风险患者:出血风险得分适中,需要谨慎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出血情况。
高风险患者:出血风险得分较高,需要特殊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出血情况。
注意事项:1. CRUSADE出血风险评估仅作为辅助工具,医生在制定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2. 评估结果仅供参考,医生应根据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策。
3. 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并不代表患者一定会发生出血,仅能提供一个相对的风险参考。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引言血小板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细胞成分,主要起到止血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和聚集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为了预防和治疗与血小板相关的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案。
抗血小板药物概述抗血小板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从而达到减少血栓形成的目的。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等。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常用于预防心脏病和脑卒中等血栓相关疾病的发生。
氯吡格雷氯吡格雷是另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ADP在血小板上的作用,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氯吡格雷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等。
替格瑞洛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
它通过特异性P2Y12受体拮抗作用,阻断ADP与P2Y12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血小板聚集。
替格瑞洛常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血栓预防。
抗血小板使用方案阿司匹林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325毫克。
2.心脏病及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100毫克。
3.心脏病及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中度剂量:每日口服160-325毫克。
4.长期服用:根据医生的指导,在服用阿司匹林的过程中要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检查。
氯吡格雷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每日口服75毫克。
2.高风险人群剂量:首次口服300毫克,之后维持每日口服75毫克。
3.使用期限:对于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氯吡格雷的使用期限一般在1年至终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
替格瑞洛使用方案1.成人常规剂量:首次口服180毫克,之后每日口服90毫克。
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使用替格瑞洛前要先行阿司匹林负荷剂量治疗。
3.长期服用:替格瑞洛一般在病情稳定后,按照医生的指导长期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