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翻译及创作背景
- 格式:docx
- 大小:24.76 KB
- 文档页数:3
《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春望》原文及赏析1【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处】唐·杜甫《春望》。
【译注1】国家残破,人事全非,只有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来到长安城,但见草木幽深,人迹稀少。
国破:指安禄山起兵反叛,攻破长安城,也兼指国家遭战火破坏。
山河在:极言战争破坏的严重,除山河之外更无余物。
草木深:是说人烟稀少而致草木横生,形容荒凉。
【译注2】“国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时辉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旧,“城春”指长安的春天本是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但“草木深”显示出杂草丛生,树木苍苍,一片凋敝荒凉的景象,与“春”形成鲜明的对比,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战乱后城池残破,人迹稀少的荒凉萧条景象。
[例]“炼狱火花”是“孤岛”写生,当时日寇侵华,上海沦陷,“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孤城落日,敌忾同仇,表达的多是激楚苍凉的兴亡之感。
(柯灵《〈柯灵散文选〉序》)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
[例]我没有“感时花溅泪”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深”的感慨。
这城,肯定是带城墙的。
不带城墙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必就深。
(车前子《带城墙的家园》)【全诗】《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1.国破:国家残破,指安禄山叛军蹂躏黄河南北,潼关东西,并占领长安。
草木深:草木横生,喻人迹稀少,景色荒凉。
2.感时:感慨时局。
恨别:深恨离别。
花溅泪:对花溅泪。
一说:花似有知,亦感时而溅泪。
下“鸟惊”句同。
3.烽火:战火。
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关、睢阳一线,太原、河东一带,官兵与叛军反复激战。
抵万金:值万金,极言家信珍贵难得。
4.搔:《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搔头,显示了惶急无奈之情。
浑:简直。
簪:古人用以束发于冠的饰具。
杜甫诗《春望》诗意赏析创作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fū)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被困居住在长安。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
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
诗题赏春望的“望”表达了对家人的怀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国家前程的绝望忧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对自己廉颇老矣的慨叹(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中心思想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艺术表现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于事等修辞手法。
关键是化情思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说的“移情论”。
杜甫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范例。
2、诗的艺术手法。
从不同层面来看:诗高度括,形象生动的反映社会生活,常用比兴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拟、联想、对比等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鲜明生动的画面。
诗歌形象除鲜明生动外,还往往具有象征意蕴和夸张图景,因而常用象征手法和夸张手法,寓意高远,发人深思。
诗歌抒情言志,具有强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或间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达诗人的典型感受。
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春望》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文解释】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词语解释】国:指京城长安。
感时:感叹时事。
花溅泪:看见花就泪水飞溅。
鸟惊心:听到鸟的叫声使人心惊。
烽火:这里指战争。
抵:值。
短:短少。
浑:简直。
簪:古代男子成年后把头发绾在头顶上,用一根簪别住。
【现代文译文】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繁花也伤感国事,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增离恨。
三个月战火连续不断,长久不息,家书珍贵,一信难得,足矣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稀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解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一个“溅"字,运用了拟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当时面对国家衰亡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借用花的溅泪表现出来。
背景:安禄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误导唐玄宗,把守潼关的哥舒翰派到关外攻打叛军大本营,中途哥舒翰被俘。
安禄山没有了劲敌,一下子就攻下长安。
唐玄宗带领妃妾皇子,与大臣们逃往灵武。
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4篇)《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西亭春望唐代:贾至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译文: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春日白昼渐长,风和日暖,柳丝嫩绿,北方的大雁回故乡飞进深远的天空。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在岳阳楼上听到吹竹笛的声音,这笛声能使我的旅愁归心洒遍洞庭湖。
注释: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yǎo)冥(míng)。
西亭:岳阳楼上的西边亭阁。
青青:柳丝茂盛的样子。
窅冥:深远难见的样子。
岳阳城上闻吹笛,能使春心满洞庭。
春心:指春来雁去而触发的旅愁归心。
赏析:全诗围绕“满”字而展开,前两句先描写日长风暖,柳色青青,北雁南飞,消失在远方的景色;后两句以洞庭湖上传来阵阵笛声,抒发诗人的旅愁。
全诗取景微妙,格调高远,音律谐和。
诗的一、二句“日长风暖柳青青,北雁归飞入窅冥。
”都写眼前景,关合诗题“春望”。
首句写岳州之春,“日长风暖”正是雁群北飞的天气,“柳青青”又开始了折枝惜别、吹笛伤行的时节。
这句看来总写春景之美,自然浑成,却又对下边景物的出现起到挈绪分缕的作用。
至于诗人的意兴如何,单从这句自然风光的美感是难以捉摸的,因为诗人是“南迁"之客,春和景明反而会生愁惹恨。
“北雁归飞”,诗人望断归雁,却还站在那里凝想。
至此才可略知诗人的“西亭春望”乃是黯然销魂的“春望”。
这里,自由高翔的归雁和沦落久羁的诗人形成了两个鲜明对照的形象。
第三句“岳阳城上闻吹笛”更宕出新境,把诗人的羁愁抒发到又一高度。
古人笛曲中有离别之歌,而惜别之情又洋溢于折杨柳歌的笛声。
全诗首句既以“柳青青”为“闻笛”作了环境的铺垫,岳阳城头的笛声当也是折柳之曲。
末句的‘‘春心”就是倦客伤春之情。
“满洞庭”一语使抽象的心绪被物化而得到生动的表现,无论理解为此情伴随着笛声飞扬飘散于烟波浩渺之中,还是想象为客愁恰似春涨的湖水游漫洞庭,都能得其情致。
春望写作背景
《春望》写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
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春望》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写作背景简短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长诗,共计98句。
杜甫于公元742年至公元759年间创作了这首诗,他在长安城中的春天,抬头望见天空,感叹时光荏苒,一年又一年,往事如烟。
这首诗以春天为背景,表达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杜甫创作《春望》时正值唐朝中期,这个时期是唐代政治动荡的时期,内忧外患频频出现。
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战乱,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疾苦,因此他在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长安城中的春天景色,诗中以“国破山河在”开头,直接反映了时局的动荡和国家的颓败。
他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用“东风”、“绿杨”、“春草”等词语来描绘春天的景象,展示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诗中的“那边”指的是长安城的北边,那里是都城的外围,那里的景色更加宜人。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那边的田园风光,但他却无法亲自前往,只能远望。
他用“行人”、“马蹄声碎”等词语来描绘那边的景象,展示了他对乡愁的思念和无奈。
整首诗以“春”为线索,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景象,表达了杜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的动荡相结合,使诗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春望》是杜甫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它以春天为背景,借景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
杜甫在诗中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景象,表达了他对乡愁的思念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唐朝中期的动荡时期,时局动荡,人民疾苦,杜甫亲身经历了战乱,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使诗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情感相互映衬,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春望》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他对社会的关切,也可以感受到他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望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文学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是何等的繁华,鸟语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霏霏那样。
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
春望原文及翻译春望原文及翻译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春望》第一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词语注解】:春望:在春天远望(或春天里看到的景象)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破碎。
城:长安城。
深:茂盛;茂密。
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溅泪:流泪恨别:恨别的情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心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
这里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连三月:连续多个月。
家书: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抵万金:家书可值几万两黄金,极言家信之难得。
抵:值。
白头:白头发,老态。
搔:抓,挠。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春望》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多月,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赏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这正是该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句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春望原文及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参考!一、春望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三、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4、恨别:怅恨离别。
5、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6、抵:值,相当。
7、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8、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四、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出身京兆杜氏分支之一的襄阳杜氏。
[1]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春望》杜甫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作者】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后人评杜诗为“诗史”,称杜甫为“诗圣”。
【背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至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的反叛。
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出现了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
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
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现了40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杜甫《春望》翻译及创作背景
导读:《春望》原文
国破山河在1,城春草木深2。
感时花溅泪3,恨别鸟惊心4。
烽火连三月5,家书抵万金6。
白头搔更短7,浑欲不胜簪8。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翻译
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春望》创作背景
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杜甫《春望》翻译及创作背景】
1.杜甫《春望》的写作背景
2.杜甫《望岳》翻译及创作背景
3.杜甫《春望》赏析
4.杜甫《绝句》其一创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5.杜甫《春望》译文及赏析
6.杜甫《石壕吏》翻译及写作背景
7.《渡荆门送别》翻译及创作背景
8.白居易《钱唐湖春行》翻译及创作背景
上文是关于杜甫《春望》翻译及创作背景,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
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