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10
《杜甫诗三首》赏析《杜甫诗三首》赏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分别是杜甫在三个特定时期的典型代表,借助这三首诗,以点带面,有助于学生比较清楚地了解杜甫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杜诗“诗史”的特点。
古诗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在众多的诗文大家中,杜甫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一位。
如何帮助学生比较清楚地理解杜甫其人之伟大、其诗之雄浑,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
在为期不长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杜甫诗三首》一文在选材和编排上都大有讲究。
这三首诗分别是《望岳》、《春望》、《石壕吏》,恰巧是杜甫在三个时期不同的代表作品。
《望岳》是杜甫读书、漫游时期的代表作,《春望》、《石壕吏》则是杜甫在为官时期的典型作品。
所以,我认为通过这三首诗可以帮助中学生体会杜诗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特别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诗作的风格变化。
《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
开元十九年杜甫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再漫游齐赵。
时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又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而《望岳》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希望(愿望)。
诗人不但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还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不畏艰险、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的朝气,也可以看到杜甫漫游期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少年豪情。
《春望》――“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乾”的中年之伤“安史之乱”期间,战争纷争不断,杜甫家乡的音信稀少。
此时的杜甫亲眼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爱国主义诗篇――《春望》。
《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三首》教案【优秀5篇】杜甫诗教案篇1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杜甫诗三首》1. 《望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
“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
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
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
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2.《春望》首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其中“破”字使人怵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1 课题25 杜甫诗五首 (第 课时)
教材概述 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明星,与李白并称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 《望岳》是杜甫早年漫游时的作品,当时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痛情。学习这几首诗歌,要善于把握景与情的交融关系,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时局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2能从字、词、句等方面品味诗词,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4.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能说出诗词的写作技巧,如象征、用典、对比、白描、渲染、联想想象等; 2.通过学习,总结出学习古诗词的一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作者高瞻远瞩的魄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3.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百姓造成的沉重苦难 重 点 1、把握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难 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课前准备 朗读资料、播放器
课 型 新授课 主要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教师辅助 课时划分 3课时 教 学 预 设 教 学 调 整 第一课时 望岳
教学目标 2
1. 常握本课实词、虚词 2. 理解课文内容,能准确翻译课文。 3、了解作者杜甫的相关文学常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4、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板书课题:望岳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为“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熏陶。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2、长安十年时期。公元746年杜甫怀着经世济用的政治理想到长安试求官。可是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了“野无遗贤”的骗术,使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杜甫也遭其害,困居长安达10年之久,过着辛酸屈辱的流浪生活。不幸的遭遇使他进一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朽,创作出了像《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杰出的现实主义诗篇。诗的风格情调,也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 3
坦荡变得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3、战乱流离时期。这是其现实主义诗歌发展时期。在短短两三年中,由于安史之乱,他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脱贼后,又屡遭肃宗贬斥。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正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之时,所以诗人会写出“回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不仅是要登上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自己将登上人生顶峰的誓言。而另一首诗《春望》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集中表达了其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相关背景知识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诗意。 三、 朗读课文或听范读,初步感知课文。 1、范读课文(由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范读或集体朗读。)
学生听(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注意表达的感情。用朗读法。 这是一首古体诗。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余同学点评。 2、吟诵,品味诗词的韵味,感悟诗境。 四、品读词句,内化诗境。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揣摩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提问:诗题为《望岳》,但全诗没有一个“望”字,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对此作具体分析。 (背景常识:这里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省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二百公里。) 学生展开想像,设想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4
明确: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那种欣喜惊叹仰慕的情形,非常传神。“齐鲁青未了”语出惊人,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欣赏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这两句是远望泰山的景象。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这是近望泰山所见的景象。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仔细看才能看见。这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这显然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 3、 概括诗的情感。 进一步感悟作者通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诗的理解逐渐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写作背景,联系诗人的人生经历。)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峻雄伟,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五、想像诗的意境,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要求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阐述理由。或者“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原因”,或者“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你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当以鼓励为主,不要动辄评判,更不要轻易否定。 比如: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字锤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割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含蓄蕴藉,意在言外,诗人凝望泰山“层 5
云”“归鸟”,不觉时间已久,连眼睛都酸困了,这不正流露了诗人对泰山情有独钟,热爱有加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丰厚,有一种哲理美。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往直前。 4、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1、2句虚写,3、4句实写,5、6句实写,7、8句虚句,虚实交错,意韵悠长。 5、写景层次分明 全诗紧扣一个“望”字,从诗人的角度远眺,近望泰山的雄浑景象,既有宏观概括,又有细部描绘,最后都落笔于作者的主观心理活动。一、二句作者自问自答,从远望角度描绘了初见泰山时的惊异情状;三至六句,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仰望泰山所见的雄伟、壮美和磅礴的气象,侧面烘托其高大和生意盎然的特点;最后将群山与泰山相对照,进一步刻画出它的高大雄伟,并抒发自己登临绝顶的决心和壮志,表现出一种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 六、赛读,背诵全诗。 七、课堂小结。 学习本诗后得到的启迪,可以是情感上的,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
第二课时 春望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析作者的所见、所感、所盼、所思,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劫难,学习作者忧国忧民的精神 教学步骤 一、引入写作背景。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fū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二、朗读课文,初读感知课文内容